《論語》中講「六十而耳順」,這裡的「耳順」是什麼意思?

2020-12-13 國學叢談

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孔子的自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用這六句話,簡單總結了自己的一生學習、成就的過程。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做學問;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有所成,有些根底了;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事事明了,沒有疑惑了;到了五十歲,就已經了知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了;到六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耳順了;到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不管做什麼事,都不會違反規矩了。

孔子人生的這六個階段,其他的都比較容易理解,就第五句「六十而耳順」,有點讓人費解,下面我們就簡單分享下這句話的含義。

什麼是「耳順」呢?鄭康成在他的註解裡說:「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聽到對方的言語,就能了知對方說話的意思,乃至於對方內心深處的想法,他都能夠清楚明了。

有的人很執著,脾氣很倔,特別有主意,只要是自己認定的事情和看法,別人給他提什麼意見,他都聽不進去,就直接給人否定了。其實呢,他根本就不了解別人的意思,根本就沒聽不進去,這就是耳不順。我們的耳朵是用來聽人言語的,了解別人內心想法的,這是耳朵的基本功能,但是人一旦執著起來,這個功能就被障礙住了,他就聽不進話去了,也無法了解別人的內心想法了。

我們普通人還有一個毛病,就是聽話還有分別,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壞話。在別人誇獎他、讚嘆他的時候,他聽得很認真,一句都不落,全能記在心上;要是別人批評他、教導他,他一句也聽不進去,都當耳旁風了,在這種情況下,耳朵的功能也是被障礙住了,就不能了解別人的意思,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阻礙自己進步了。

我們凡夫,正是因為有嚴重的執著、分別習氣,所以這個耳朵的功能,並不能完全發揮出來,只能選擇性地發揮出部分的功能,很有局限性。

而孔子呢,他不是凡夫,他是聖人,所以在他六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耳順」了。就是什麼話都能聽進去了,不管好話、壞話,喜歡聽的、不喜歡聽的,他都能沒有任何障礙,都順著耳朵聽進去了,並且能夠完全了知別人言語的意思,以及內心的想法。

再深一點講,就是孔子已經沒有執著和分別了,不但沒有成見、執見,並且沒有好話、壞話、喜歡、不喜歡的概念了。他耳朵的功能,已經得到了完全的發揮,已經了無障礙,暢通無阻了,這在佛經上來講,就是耳根圓通,回歸自性了。

相關焦點

  • 「六十而耳順」
    「六十而耳順」
  • 耳順
    孔子的那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出自哪裡?
    歡迎來到珍小妹說世界,這段話出自《論語》,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述他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首先,這個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得到提高的過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樣的事一直都是中國人世代遵循的規矩,那麼什麼又是適當的年齡呢?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2.4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比較著名,孔子界定了自己成長過程中不同年齡段的狀況,十五要好好學習,三十歲時候自立起來,四十歲就比較通透,不迷惑了,五十歲而知道天命,知道自己來這一世的使命,能幹的就幹,不能幹就不要勉強了,已經沒有了年輕時候的銳氣,六十歲時候就更加通透,聽什麼都能聽下去,七十歲時候就能隨心所欲了。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自述,講他一生學習、成就的過程,共分為六個階段:「子曰。
  • 論語到底在講些什麼?(論語選釋系列之四:為政篇第二 .中)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對中國人來說是耳熟能詳的千古名言,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難以解釋,我們一句句來看。通常我們是做成家立業講,或者說具有一定的社會身份,承擔必須的社會責任,當然,這樣顯然不能算錯,但這是孔夫子這裡所講的「立」的全部嗎?或者說最為重要的一面嗎?恐怕很難說是。讓我們結合前面的「十五而有志於學」,應該不難發現,經過多年的學習,實踐,這裡的「立」應該更多的被視作一種精神上,或說人格上的狀態。
  • 儒家耳根圓通法門:孔子為什麼說自己「六十而耳順」?
    大道如青天,本來萬裡無雲,歷歷明現,並不隱微,亦並無什麼秘密。然人心被塵勞關鎖,埋沒日久,不能與之相照相映。故需戒慎恐懼,身心齋如,尋得隱微消息,照破雲霧。此間消息,大約略如一種獨特的靈感、超覺、妙悟,是恍惚得之,必得親身領受才算數。也即是,一一從自家胸襟流出,才能蓋天蓋地去。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沒有那麼難
    三十而立現在是個成語,意思是人在三十歲左右就要有所成就了,或者是要成家立業了。但是孔子本來並不是這個意思,孔子的三十而立,指的是立於禮,也就是懂得禮儀。不惑,掌握了知識,不為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天命,不能被人力所支配的事情,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物理法則、客觀規律。也有可能指的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命運。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人到中年,一定要看懂這兩句話!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當人年過半百之後,就逐漸知曉什麼是天命,明白了什麼事情自己能夠控制,知道了什麼事情不可逆。等著到了60歲的時候,那麼不論外界說什麼話,也都能聽進去了。與此同時,也知道了什麼叫大度豁然。對內,看清了自己。
  • 五十知什麼,六十耳順什麼,七十從心什麼,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解讀!
    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生氣,心裡依然平靜。人到了這個歲數,不管聽到什麼言論,遇到什麼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動,而冷靜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緒順應客觀環境,順應事物規律,學會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境地。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
  • 孔子說他三十而立,他「立」的是什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三十歲似乎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年齡,時常有人會將三十歲稱作是而立之年。而立之年的說法,源自於《論語》。孔子說他自己是三十而立,那麼他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他所「立」的又是什麼?想要回答而立之年的意思,也是要從孔子所說的這句話來完整地看待。孔子說他十五歲的時候「志於學」,也就是十五歲的時候就能夠立志於學。
  • 陳丹青:我不太相信孔子說的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
    直爽坦然道真知 在一次採訪中,陳丹青曾坦言,他不太相信孔子所說的「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在他看來,五十歲至六十歲正是貪汙受賄的高發年齡段,並不是如《論語》中說的那樣美好。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勤勤懇懇地勞碌了一輩子,在工作崗位上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大半個人生,可最後卻只領到了一點微薄的工資和補貼,心理上難免有些不平衡,由此產生扭曲。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③,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南懷瑾:孔子講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一段到底是什麼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
  • 《論語》中的這四句話,很多人都誤解了!
    《論語》是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經典,其中有很多的經典名句,千古流傳,廣為人知。但很多人並沒有讀過《論語》,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望文生義的現象,誤解了原來的意思。下面就分享四個常見的,最容易被誤解的名句。
  • 耳順之年是指什麼年齡 螞蟻莊園2020年11月11日答案
    耳順之年是指什麼年齡 螞蟻莊園2020年11月11日答案支付寶螞蟻莊園2020年11月11日莊園小課堂答案是什麼?
  •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人過50歲,餘生已經開始了
    孔子曾經把自己的人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他將人生的五十歲稱之為「知天命」之年,而六十歲則是「耳順」之年。五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很關鍵的年齡點,從這裡開始,一個人就開啟了他的餘生,並且要能夠深知他以後的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