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孔子的自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用這六句話,簡單總結了自己的一生學習、成就的過程。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做學問;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有所成,有些根底了;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事事明了,沒有疑惑了;到了五十歲,就已經了知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了;到六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耳順了;到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不管做什麼事,都不會違反規矩了。
孔子人生的這六個階段,其他的都比較容易理解,就第五句「六十而耳順」,有點讓人費解,下面我們就簡單分享下這句話的含義。
什麼是「耳順」呢?鄭康成在他的註解裡說:「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聽到對方的言語,就能了知對方說話的意思,乃至於對方內心深處的想法,他都能夠清楚明了。
有的人很執著,脾氣很倔,特別有主意,只要是自己認定的事情和看法,別人給他提什麼意見,他都聽不進去,就直接給人否定了。其實呢,他根本就不了解別人的意思,根本就沒聽不進去,這就是耳不順。我們的耳朵是用來聽人言語的,了解別人內心想法的,這是耳朵的基本功能,但是人一旦執著起來,這個功能就被障礙住了,他就聽不進話去了,也無法了解別人的內心想法了。
我們普通人還有一個毛病,就是聽話還有分別,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壞話。在別人誇獎他、讚嘆他的時候,他聽得很認真,一句都不落,全能記在心上;要是別人批評他、教導他,他一句也聽不進去,都當耳旁風了,在這種情況下,耳朵的功能也是被障礙住了,就不能了解別人的意思,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阻礙自己進步了。
我們凡夫,正是因為有嚴重的執著、分別習氣,所以這個耳朵的功能,並不能完全發揮出來,只能選擇性地發揮出部分的功能,很有局限性。
而孔子呢,他不是凡夫,他是聖人,所以在他六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耳順」了。就是什麼話都能聽進去了,不管好話、壞話,喜歡聽的、不喜歡聽的,他都能沒有任何障礙,都順著耳朵聽進去了,並且能夠完全了知別人言語的意思,以及內心的想法。
再深一點講,就是孔子已經沒有執著和分別了,不但沒有成見、執見,並且沒有好話、壞話、喜歡、不喜歡的概念了。他耳朵的功能,已經得到了完全的發揮,已經了無障礙,暢通無阻了,這在佛經上來講,就是耳根圓通,回歸自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