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素描毀了國畫 引發一眾畫家反駁

2020-12-20 人民政協網

在2015年10月18日出版的《收藏周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陳丹青:一切從素描開始,毀了國畫》的文章。先後引起了各界的熱烈爭論,先有史國良通過收藏周刊批評陳丹青「素描理論是混亂的,是不對的、不負責任的、比較片面的。」後有周彥生直言「學習中國畫,完全沒有素描,絕對培養不出大師。」











日前,著名畫家冷軍也通過收藏周刊記者表達了自己的不同觀點,陳丹青曾認為「一切從素描開始,毀了國畫。」冷軍反問「中國畫毀了嗎?」他認為「畫面有構圖、有造型、有筆墨就構成了『盡精微、致廣大』的道的特徵,文以載道的追求即完成。」他強調素描根本不會阻礙中國畫發展,相反,書法練習的缺失,卻是目前中國畫的最大短板。


如果廢掉素描,中國畫人物畫只有走變形的路


收藏周刊:越來越多的人問「中國畫創作該不該學素描」?


冷軍:為什麼不能學素描呢?為什麼不問到底國畫創作該不該吃西餐、蹬馬桶、坐洋車呢?這也算個問題嗎?


收藏周刊:陳丹青曾說「一切從素描開始,毀了國畫」,您怎麼看?


冷軍:中國畫毀了嗎?


收藏周刊:陳丹青在文章裡寫道「拿西方的素描寫生法則叫你用中國毛筆畫素描,毛筆和線條的表現力完蛋了,中國人那種看對象的方式永遠失落了。」


冷軍:事實上,並沒有多少人拿毛筆直接去畫素描,有也是形成了另外一種表現方式,與傳統不同而己。


傳統師法自然是要提煉對象,毛筆寫生可能更多的是概括對象,有不同之處!


收藏周刊:近代是否有哪些畫家在素描與中國畫融合方面可圈可點的?


冷軍:近代出現了那麼多的人物畫大家,出了這麼多好作品,如徐悲鴻、葉淺予、黃胄、李世南、周思聰等等,都有很好的造型基礎,當然素描水平都不低。只是筆墨趣味有別於傳統而已,這方面如果有不足也是因為他們的書法功底一般,要補點書法。如果廢掉了素描,那今後中國畫的人物畫就只有變形一條路可走了!


書法練習的缺失是當代中國畫發展的最大短板


收藏周刊:可是清代人物畫也不乏造型不錯的作品。


冷軍:清代人物畫創作在造型上怎麼可以與現代的相比呢?當代人物畫家可以學素描也可以不學!另外,關於山水的光影,李可染的山水就是逆光山水,同樣畫得淋漓盡致,筆意昂然!


收藏周刊:如何理解筆墨中的「盡精微、致廣大」?


冷軍:文以載道,畫中有道即是好,那什麼是道呢? 道是宇宙終極物質的特質,是什麼呢? 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特質,亦即既宏觀又微觀,怎麼理解? 物理學知道物質可以無限分割下去,分子、原子、質子、中微子等等,一直分割下去,極盡微觀而又遍布宇宙,這就是常說的「盡精微、致廣大」和「博大而精深」,這就是道或者說是道在我們這層境界的反映。那在中國書畫藝術中如何表現呢?就是筆墨!筆特指書法用筆,墨指墨分五色二性等等。一筆下去,大關係上是形,小關係上就筆的書味,看看書法中的筆劃,有簡單一划了事的嗎?你看那點、橫、豎、撇、捺的寫法不是要用幾個動作才能完成嗎?那些動作含而不露,加上墨的微妙變化,合一起就是筆墨,再加上宣紙的浸染又多一層內涵,這就是盡精微。畫面有構圖、有造型、有筆墨就構成了「盡精微、致廣大」的道的特徵,文以載道的追求即完成。這裡素描是障礙嗎?


收藏周刊:您認為問題出在哪裡?


冷軍:目前不少國畫家在求學過程重視素描多於書法,這才是值得反思的地方。可以說,書法練習的缺失才是當代中國畫發展的最大短板。問題不在於是否學習素描,而是太多人過於輕視書法。


觀點碰撞


正方

陳丹青:中國畫的沒落就從素描教學開始


1949年以來,所謂「素描基礎」成為中國美術教育以及所有繪畫品種--國畫、版畫、壁畫、雕刻甚至工藝美術、實用美術及種種設計專業--的單一律法,並體現為行政機制。所有美術學院考生必須通過劃一的素描考試,而素描的劃一性,又通過變本加厲的考試制度,成為不可動搖的教條。「素描基礎」,是中國藝術教育最大的神話、最強的霸權、最有效的行政力量,也是最具惰性,又是最龐大的學術包袱。「素描基礎」的提法使美術教育本身失去基礎,因為它預先阻礙並限定了美術教育的每一個方面、每一項機能。


我一直想寫一本書,就是不要相信「素描是基礎」這句話,這句話是錯的。我算是看了世界各國的藝術,素描絕對不是基礎。素描只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生發出來的一種方式,然後延續幾百年,到18世紀變成學院系統,然後傳到蘇聯,再傳到中國——這是災難性的。埃及人、印度人幾千年前就可以把人和萬物畫得很像很像,像得一塌糊塗,完全沒有素描這件事。一定要解開這件事情,不然中國畫沒有前途。中國畫的沒落就從素描教學開始。


徐悲鴻可能開始了一項錯誤,他認為所有繪畫都要從素描開始學起,這件事情毀了國畫。中國畫是從一根線開始,從一個眼睛開始,從一個局部開始。這在西方繪畫法則看來是錯的,可是用那套法則套中國繪畫,也是錯的。拿西方的素描寫生法則叫你用中國毛筆畫素描,毛筆和線條的表現力完蛋了,中國人那種看對象的方式永遠失落了。我對中國畫的態度很矛盾。一方面,我其實是用西方「眼」看中國畫,因為我的眼睛已經西化;另一方面,我又是絕對的傳統主義者,因為傳統會自己糾正我的西化「眼」。


反方

史國良: 陳丹青的素描理論是混亂和不負責任的,片面的


首先這裡有一個錯誤的概念,哪怕是毀,也只是對傳統繪畫而言,但對於人物畫,素描訓練是必須的。沒有素描的基礎也就沒有我今天這個畫,也沒有徐悲鴻、學院派,甚至學院體系。但是如果說齊白石學了素描,毀了,黃賓虹學了素描,毀了,可以理解。但不能籠統地說。


陳丹青是我最佩服的一個人。但他的這個素描理論是混亂的,是不對的,不負責任的,比較片面的。他當時自己學的素描就有問題,只是學習了通過光影來觀察事物,塑造事物立體感的方法,並沒有解決「結構、解剖、透視」三要素,只是後來他自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就補回來了。補回來以後, 他的作品都很好。


周彥生:完全沒有素描,絕對培養不出大師


其實我們認真看任伯年的畫,可以看出他是學過素描的,並且還學過水彩。一個畫家一定要有描繪的能力。作為一個畫家,如果沒一點造型基礎,我認為他的發展是有限的。我在河南藝術專科學校就學過兩年的素描,如果我沒有這個基礎,很難有處理空間的意識,估計連個形都處理不好。所以, 我認為,把素描和中國畫的技法融合在一起,更能表現物體的立體感、空間感,素描對中國畫是有用處的。


當然,中國畫的筆墨不是靠素描關係來解決的,但有了素描技法作為借鑑,畫面語言會豐富一些。如果學習中國畫,完全沒有素描,我認為是絕對培養不出大師的。(梁志欽)



相關焦點

  • 陳丹青:學院派的繪畫與素描欣賞不了,它是一種反藝術的表達!
    關於對繪畫的理解,尤其是對於素描的理解很多人都是建立在學院派的基礎之上。這其實也是沒有問題的,更不能說是怪大家,畢竟每一個人接觸美術的開始地方就是從學校或者是學院開始。但對於美院的素描甚至是其他的繪畫,陳丹青則有屬於他自己的一類看法。
  • 陳丹青:每當我看見中國式素描,我就很想死
    陳丹青認為在中國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是難以保持的。對於中國的素描畫也有這樣類似的見解,他曾評價過「每次我看到中國式素描,我就想死。我寧願一輩子不畫畫」。這樣的話在我們看來的確有些過於驚世駭俗,但是為什麼陳丹青為什麼對中國式素描評價這樣差呢?他這樣評價中國式素描自然有他的見解。
  • 三位畫家畫蒙娜麗莎,最貴的卻是最不像的?專家評價一針見血
    除了冷軍,還有一位年輕畫家,80後的他,憑藉自己唯美的寫實作品,在畫壇中逐漸小有名氣。王能俊2014年作品《向蒙娜麗莎致敬》他便是我們介紹的第二位畫家王能俊,作為一位80後畫家,他創作的作品大多是現代人面孔身著古代人服飾,用同樣極致的寫實,來表達自己對傳統繪畫與現代審美的理解
  • 身為大畫家的陳丹青,總愛說出犀利的言論,他究竟在表達什麼
    提起陳丹青許多人都會非常熟悉,尤其是他和韓寒在一起發表的許多言論,更是讓他在年青人當中名聲大噪。陳丹青的許多言論因其言語狂放,觀點犀利,言語直白且深刻有力等被青年們崇拜有加,稱他為意見領袖,為此許多人將陳丹青奉為導師一般的人物,與大思想家魯迅先生放在一起,被譽為當代魯迅。可見陳丹青對年輕人的影響力非同尋常。
  • 非洲畫家的素描作品,你見過嗎?
    南非素描畫家——Rene Snyman素描作品講講素描從狹隘的角度看,學好素描的形體和對光影的掌握才能進階學習色彩關係,冷暖色調等等。所以在傳統繪畫流派中,素描確實是一切進階的基礎。這一點從文藝復興及以前畫家畫油畫前很喜歡素描鋪墊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層次的代表作品就是冷軍那樣的超寫實主義;他那樣的作品需要絕對的素描積澱支撐。但是不是說抽象主義,立體主義,後現代主義就用不到素描。不管哪個藝術流派,核心的思想都是對藝術家鎖觀察到的事物的不同的理解,而素描代表的就是最底層,最純粹的直接觀察。
  • 藝術和教育都要腳踏實地,陳丹青:看這種素描,我寧可一輩子不畫
    一提起丹青這個名字,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文天祥那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 畫家陳丹青的名字也是因為這句詩。陳丹青是何許人也,喜歡看綜藝的人可能會在《圓桌派》上認識他的直言不諱,敢怒敢言;了解中國美術的人應該知道他是當前中國美術界很有影響力的畫家。
  • 陳丹青:我痛恨素描考試/俞東:真的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造型基礎嗎?
    我痛恨素描考試,絕對不是畫了素描才能畫好畫的。我們今天中國實行的素描教學,大約是十八世紀左右,從法國慢慢流行到俄羅斯,後來擴展至蘇聯,然後再到中國,這麼一個過程,是各種畫畫教育當中的一種。但是我們現在把它認為是唯一的一種,不這樣畫就畫不好,這完全是荒謬的。我一直想寫一本素描基礎教育批判,但是我實在不想去寫,這是太看得起他們,問題是他們每年都在「殺人」。
  • 國畫大師史國良:職位越高越不會畫畫,美院裡面太多假畫家
    很多人形容史國良是開悟了,對於繪畫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理解,他是當之無愧的國畫大師。近年來史國良一直在致力於繪畫教育事業,而且對於當代繪畫教育提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對他的各方面來講就是從多方面的,結合古人的繪畫理念,給大家打造一個全新的繪畫市場,讓整個繪畫的環境越來越好,越活越長久。
  • 陳丹青:素描考試是屠殺繪畫,繪畫在今天完全是個遊戲,就是好玩了
    陳丹青:我在清華美院的一個學生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叫《印象派的敵人》,我看了大開眼界——即便在19世紀法國繪畫的黃金時代,大部分家長都非常反對他們的孩子學畫,理由很簡單,就是將來怎麼活下去。你說的是很真實的問題,取決於你自己,你願意畫就畫,你覺得活下去要緊,就找別的活。
  • 大畫家陳丹青:矮小、瘦弱、很酷、很好看
    在畫家裡,陳丹青的文章寫得應該算好的;在作家裡,陳丹青的畫應該算是一流的。對於莫言的得獎,文壇一片祝賀聲,餘華、龍應臺等人更是把他捧上了天,但陳丹青是這樣說的:我沒讀過莫言的書,但我認為他拿諾貝爾獎和作品無關。這樣的「大言不慚」,也就是陳丹青說得出來,確實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而陳丹青研究得最透的文人,應該還是魯迅。陳丹青算得上是魯迅的頭號粉絲,早在十幾年前,陳丹青就在公眾面前數次提到自己對魯迅的理解。
  • 陳丹青:我哀求大家,看一幅畫千萬不要在乎懂不懂
    陳丹青說:「我哀求大家,看一幅畫千萬不要在乎懂不懂,你看這滿牆的錦繡繁華,我什麼都不想懂。」繪畫為渴望超越生活之上的人提供了另一種觀看生活的方式。 ——陳丹青
  • 素描作品是否值得收藏
    A素描是一門獨立藝術   趙利平:素描一直是學習其他藝術必不可少的基礎,尤其是水彩、油畫、版畫、雕塑等等。那麼素描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抑或僅僅是附屬品?   俞暢:素描作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從歐洲傳入中國已有將近一個世紀,以寫實素描作為體系已經培養和訓練了中國一大批具有寫實造型能力的藝術家。
  • 希望美術教育小畫家國畫篇展示
    希望美術教育小畫家國畫篇展示希望美術教育小畫家國畫篇展示希望美術教育小畫家國畫篇展示希望美術教育小畫家國畫篇展示希望美術教育小畫家國畫篇展示希望美術教育小畫家國畫篇展示
  • 陳丹青交白卷被央美錄取,72歲大爺更牛,交封信就被國美破格錄取
    知青「畫家」1953年,陳丹青出生在上海的一個弄堂裡。陳丹青從小就有一個愛好:畫畫,他兒時最大的夢想就是當畫家。在他的引導下,陳丹青對文學和藝術都產生了巨大的熱情。陳丹青稱父親是第一位給予他文藝立場的老師。然而,在陳丹青四歲那年,因為一些政治原因,他家裡所有的書籍和畫冊都被沒收了。陳丹青為此,難過了很多。父親為了安慰他,還帶他去公園和馬路畫畫。在父親的支持下,陳丹青更加堅定當畫家的信念。陳丹青上初中後,跟美術老師的聯繫越發密切。
  • 陳丹青:「憨小子」梵谷,這個心地善良的瘋子啊
    他短暫又傳奇的一生也被不斷地講述、改編、傳頌,不被理解的天才、窮困潦倒的畫家、精神失常的可憐人、伴隨終身的孤獨、麥田裡的宿命終結……這是人們貼在他身上的種種標籤。同時,梵谷也是陳丹青在《局部》裡用最大篇幅講過的、最知名的畫家。
  • 知青畫家陳丹青:高考英語0分被央美錄取,作品已累計賣出來2.4億
    他就是現代著名的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陳丹青。家道中落後被迫去鄉下求生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的他就喜歡畫畫,並且心懷一個「畫家夢」。他的父親陳兆熾見他那麼的喜歡畫畫,就充當起了他的啟蒙老師,引導他熱愛文學、熱愛藝術,教他文藝理論。
  • 中國畫壇素描之路
    ,只有過了素描關,最後的成品才值得期待;而在現代主義者看來,素描只是訓練的一個常用手段,對於一位畫家,速寫的重要性超過素描的精心刻畫。其實一進展廳,正對著觀眾視線的即是徐悲鴻的五幅素描。這毫無疑問地表明了徐先生在20世紀美術歷程中的核心地位。他的素描作品成熟而簡潔,體現了法國19世紀學院派嚴謹精準的氣息。徐悲鴻雖從小因父親的緣故接觸了大量的傳統中國畫,卻很早就開始質疑傳統筆法的有效性。20歲時,經友人推薦,他見到了康有為。
  • 兩畫家素描美人,畫得逼真驚豔,卻輸給冷軍素描蒙娜麗莎
    雖然大家對冷軍的素描不熟悉,但卻一定對這幅素描中的女子很熟,她曾出現在其他冷氏代表作中,這幅素描真就如網友們說的只要上一上色就成了一幅油畫。包括他給這幅素描所取的名字,都說明他的確有以此致敬的意思,但同時他又要表達出中國畫家獨有的藝術思想,不至於淪入複製和盲從名作的套路裡。
  • 怒辭清華教授,一幅畫3600萬!小學畢業的陳丹青:文憑不是全部
    作坊裡就三個人,一個老木工師傅,漆匠徒弟,陳丹青。門外北風呼號,屋裡一碗鹹菜,一杯土酒,三個人輪流喝,一句話都不說,很悽涼,也很開心。後來他開始畫革命油畫,到了1978年,成為名聲大噪的「知青畫家」。直到90代初,他還在紐約遇到一位內地畫家,見到他就抱怨:你把我害苦了,看了《西藏組畫》,我去那裡待了10年。
  • 怒辭清華,一幅畫3600萬!小學畢業的陳丹青:文憑是為了混飯吃
    「我記得一晚上幾乎都醒著,幾斤重的老鼠,整夜在我們被子上竄來竄去。」作坊裡就三個人,一個老木工師傅,漆匠徒弟,陳丹青。門外北風呼號,屋裡一碗鹹菜,一杯土酒,三個人輪流喝,一句話都不說,很悽涼,也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