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世界各地,用文字描述輪廓,你願意認識這樣的餘秋雨嗎

2020-12-13 隨遇而已

自初中第一次接觸到餘秋雨這位作家時,我就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首先被吸引的是他的名字,當時就覺得這名字真好聽啊,像詩句一樣浪漫溫柔,後來慢慢了解這位作家,從他的作品,生活軼事,我發現他不是遙不可及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這位可愛的作家。

1946年8月23日一個新的生命降臨在浙江省餘姚縣的一個小鎮子裡,他不會知道這個新的生命今後會創作出多少受人喜歡的作品。他的頭銜很多,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當然也是名副其實的。

看得第一本他的書我記得是《文化苦旅》,我清楚的記得這本書是當時的語文老師推薦給我們的,可能大家都沒在意,但我被這個作者名和書名吸引住了,上面也說到我是被餘秋雨名字吸引的,當時確實有點膚淺,但我很感謝它讓我了解到這麼一位優秀的作家。

餘秋雨出書的高峰期是在1977年到1985年之間,陸續出版了《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藝術創造學》、《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Theatre》等一系列學術著作,這其中不得不說的是《世界戲劇學》,當時9.13事件後,周恩來總理為搶救教育布置複課、編教材。餘秋雨從農場回上海後被分配到復旦大學魯迅教材編寫組,但他自己給自己的目標是冒險潛入上海戲劇學院和復旦大學外文書庫編寫《世界戲劇學》,與當時以「革命樣板戲」為旗號的極左文化專制對抗。我不禁為他感到欽佩,這在當時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這種勇氣和魄力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敢為人先,跨過風雨,方現彩虹。

1999年開始,主持香港鳳凰衛視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歷史性考察,《在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一系列書中皆為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餘秋雨是站在文化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山川河流,古老城堡,文化古蹟等等,縱橫歷史,解讀這些地方背後的故事。讀這些書,猶如親身旅遊經歷一般,好似真的到了這些地方,和餘秋雨一起掀開被歷史掩埋的寶藏。

除了學術上面的貢獻,餘秋雨在其他事情上也同樣讓人欽佩。2008年是所有中國人都不會忘記的一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餘秋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參加救援,並且不斷在現場對災區民眾、救援人員發表演講,鼓勵人們,給予他們精神力量。而後,餘秋雨決定捐獻三個圖書館,但因書籍購買問題,在紅十字會帳戶中查不到,最終被外界誤會是「詐捐」。後來經過很多方面的證實才得以洗脫冤屈。在這件事中,餘秋雨沒有聲嘶力竭的去證明自己,因為他相信清者自清。餘秋雨為慈善做過許多,不是求得別人的讚賞,只為不負自己的本心。

餘秋雨在詩詞,散文,小說,戲劇方面均頗有成就,確實是個「高產」的作家。余光中曾這樣評價餘秋雨: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賈平凹也曾評價道:餘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我想,這麼高的評價是他用努力得來的。

自古英雄配美人。餘秋雨的愛人馬蘭是位優秀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是迄今國內囊括舞臺劇、電視劇全部最高獎項的唯一人;榮獲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紐約市文化局、美華協會聯合頒發的「亞洲最佳藝術家終身成就獎」。她表演的大多舞臺劇是由余秋雨所作。這真是羨煞旁人。

最後請允許我用這樣一句詩來形容你,

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相關焦點

  • 餘秋雨!餘秋雨?餘秋雨……你懂了嗎?
    這樣看來,餘秋雨堪稱人渣了。餘秋雨?馬蘭和餘秋雨年齡相差16歲,並且由於餘秋雨棄糟糠妻,這件事讓馬蘭背負小三罵名,飽受爭議,日常生活嚴重受到影響。在那段日子中,馬蘭一度崩潰,多次被人傳出「被離婚」。餘秋雨……當我讀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之後,有兩個閃念立刻進入腦中:一是我驚訝於散文還有可以這樣寫,二是驚訝於散文還可以寫得這麼美。
  • 王朔評價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回復: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在當時,餘秋雨可謂是人盡皆知了,也在文學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王朔這樣評價餘秋雨,未免有失公允。俗話說,批評和建議往往使得一個人能在自己所在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遠,所以當時餘秋雨只是簡單回應了八個字:馬行千裡,不洗泥沙。
  • 某高中校長開導學生:你知道餘秋雨為什麼能夠週遊世界文明古國嗎
    說它迷人,就在於夢想的旅遊觀光性,誰不想領略世界各地的名山勝水,文化古蹟呢!說它偉大,就在於夢想實現的不容易。我們普普通通的人去趟洛陽比較容易,省內旅遊就得下決心,出省旅遊就得遇機會,想出國那就是非常奢侈的想法了,何況週遊世界呢?就連我們的國家領導人週遊世界的機會恐怕也不多。能到世界各地轉轉看看,實在是太了不起的想法。但是,在餘秋雨那裡,週遊世界文明古國就是實實在在的人生經歷。
  • 30年前,餘秋雨用旅館便籤紙寫的文章發給雜誌社,主編:你火了
    我們上期講到中國當代最著名的文學大家,提到了莫言,那現在就必須得提一下餘秋雨。30多年了,餘秋雨創作的文學作品銷量達驚人的450萬冊,單憑一本《文化苦旅》就創造的150萬冊的傲人成績,可以說,餘秋雨是借自己一己之力創造了整個中國散文作品的銷售奇蹟。
  • 黑粉:他不只是「文化流氓」,是真流氓,對此餘秋雨只留下8個字
    餘秋雨說: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要體驗一把西北"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感。餘秋雨站在已經坍塌的遺址之上,被那種壯闊的景象所觸動:"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的感慨。於是,他回到破舊旅館裡,向旅館的服務員要了幾張便籤紙和一支鋼筆,就著床邊昏暗的燈管,用顫顫巍巍的手指寫下了《陽關雪》。
  • 中國最年輕校長餘秋雨,裸辭後去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另一位就是寫出《文化苦旅》的餘秋雨。魯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餘秋雨卻是大家不那麼熟悉的。但金庸將餘秋雨與魯迅論處相提並論,也是對餘秋雨的極高評價。也許大家提起餘秋雨不認識,但提起他的《文化苦旅》也許有所耳熟。
  • 著名作家餘秋雨跌落神壇了嗎?
    成就與爭議並存的一生縱觀餘秋雨的一生,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就伴隨了多大的爭議。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形容他: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石一歌事件」提到餘秋雨,人們自然就聯想到了「石一歌」事件。足以見得這件事對餘秋雨的影響有多大。1999年12月,此時的餘秋雨風頭正盛,他正在歷險考察從中東到南亞的古文明。北京大學中文系余杰發表《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一文。
  • 中國著名散文家餘秋雨丨——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正是這首詩激起了餘秋雨去尋找陽關遺址的熱情。餘秋雨先生來到陽關舊址,他完全被那種壯闊、雄渾的景象所觸動,寫下了「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這樣的描寫給人無限的遐想,也喚起人們對陽關的嚮往。
  • 餘秋雨的散文被貶為「初中生讀物」,賈平凹: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
    古遠清在《文藝報》上揭發餘秋雨寫過《評斯坦體系》對周恩來養女孫維世造成致命打擊,肖夏林揭發餘秋雨在深圳做顧問時受賄一套豪華別墅,朱大可批判餘秋雨的文化考察是「文化口紅」,於開偉批判餘秋雨把盜版集團說成是「文化殺手」等等。據統計,這樣的文章在《南方周末》、《文學自由談》、《文學報》等六十多家報刊上發表了1800多篇,而發表最多的是古遠清。
  • 斜槓青年 餘秋雨 7月21日在鄭州與你聊聊人生
    提起餘秋雨,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語文課文的「朗讀並背誦全文」和考試卷上的閱讀理解。語文課本使很多人認識了餘秋雨,但很多人只知曉他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的身份,卻不知道他其實是個「斜槓青年」。他出生在文化蘊藏深厚的鄉村,卻是一位熱愛詩和遠方的「背包驢友」,還用自己的小本子描述大好江山,他的經典博文不僅上了網絡「熱門」,更是永遠地留在語文課本,獲得無數中小學生閱讀全文並點讚。
  • 餘秋雨:很確切!
    餘秋雨完成了人生的蛻變,成了文壇上冉冉升起的新星。從一九七七年開始,餘秋雨陸續出版了《世界學術史》等一系列學術著作。憑藉著這些優秀的作品,餘秋雨獲得了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等榮譽。一九八五年,經過王元化等老前輩的聯袂推薦,連副教授都不是的餘秋雨被提拔為文科正教授。餘秋雨是當時最年輕的教授,他的傳奇之路才剛剛開始。次年三月,餘秋雨被文化部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
  • 12月5日 《上海周》之 餘秋雨:上海的文化
    因為在講上海文化的時候你如果忘記了商務印書館、忘記了章太炎和魯迅,那就太淺薄了。  WPH666:餘老師,我一直覺得您的名字本身有幾分蒼涼,請問您的名字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餘秋雨:沒有,我是秋天下雨時生下來的,我不識字的祖母就根據天氣和季節隨口叫了我的名字。
  • 《楓橋夜泊》多人誤解|餘秋雨說「死記硬背無意義」,真是這樣嗎
    這樣說一點不誇張,因為當時的百人團竟然是多人答錯。因此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疵」,卻引發了大家如何學習古詩詞的熱烈討論,為此還筆者還替大家「請」出了我國當代文化名人餘秋雨來釋疑解惑。餘秋雨:死記硬背沒有意義作家餘秋雨先生接受採訪的時候,被問到「該不該讓孩子從小背古詩詞」,他表示,死記硬背沒意義,情懷才更重要。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餘秋雨面對誣陷,不反駁:責難就像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越長
    我有一個朋友開玩笑,指著我說:『餘先生,你可能身上有傷疤。』我說:『我沒有傷疤。』於是我就把衣服脫下來。但我卻忘記了,當眾脫衣服的動作比指責你有傷疤還要糟糕。」最後,餘秋雨用兩句話評論了他的批評:「多年來,我得到的榮譽太多了,需要有一些非議來平衡一下。人沒有非議是不真實的,非議就像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就越長。」
  • 2001年,餘秋雨在德國寫作被房東趕出了出租屋,究竟發生了什麼?
    可是當他打電話告訴老人的時候,老人說:「不要緊,你又不是故意的,這個玻璃杯很便宜,明天我再拿來一個。」餘秋雨更高興了,希望老人過來籤長期合約,老人答應了一聲,掛斷了電話。餘秋雨也沒有閒著,把碎玻璃和其它垃圾掃入垃圾袋裡,放在了外面。過了不久,老人來了,進屋之後,沒等餘秋雨說話,老人問:「那玻璃杯碎片呢?」餘秋雨趕緊說:「我打掃完放在門外了。」
  • 餘秋雨:他們其實是一群無聊的可憐人
    餘秋雨是當代文壇當中,一顆出彩的明星。賈平凹曾經評價他說道:餘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成名之後,爭議也多。很多人都將目光盯在了他的身上。他願意像一匹老馬一樣,勤勤懇懇的在文學廣袤的世界裡耕耘。至於那些身外生後名,他一笑了之。後來的結果證明:種種風波,謠言,不攻自破。中國為什麼缺少真正有深度的文學家。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
    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由此可見在金庸先生的眼中,餘秋雨的文章功力已臻化境。作家白先勇認為:「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國華人社區的讀書會讀得最多的作品。他創造了中華文化在當代世界罕見的向心力奇蹟,我們應該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 《為你誦讀》餘秋雨:三個目標之後
    感受文字之美,盡享讀書之樂。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文章是餘秋雨《三個目標之後》,如果您喜歡我們的這期節目,請在下方留言。 那天他順手把專機上的一張輪椅推給這位無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學會操作後,雙眼閃現出一種他從未見過的光亮。 貝林先生在那種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 被眾人圍攻,餘秋雨跌下神壇?他說:這樣讀書是中華文化的不幸
    這不僅給餘秋雨帶來了巨大的聲譽, 也改變了當代散文的發展格局, 並且在世界華文界引起激蕩。《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的傾力之作,是一部有思想、有內涵的優秀散文集。無論是道士塔的深邃蒼涼,還是江南小鎮的柔麗悽迷,又或是白髮蘇州的寬容豁達,餘秋雨走進歷史、走進山川,他要尋找中國文化最合乎自然天道的生命力。在他筆下,中華文化變得活靈活現,深邃而富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