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文壇,餘秋雨先生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有人曾調侃金庸先生只會寫小說,不會寫文章,先生曾開玩笑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賈平凹評先生更是稱餘秋雨是百年難得的人才。
餘秋雨的散文有著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備受萬千讀者喜愛。
相比他的作品,餘秋雨先生本人卻一直爭議不斷:他曾辭職遠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看淡一切。
這樣一位走得最遠的文人,到底有著怎樣的經歷?面對大眾不理解與猜測,他又會做出怎樣的回應呢?
餘秋雨因受一位美國老教授冒險遊歷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讓他萌發了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想法,想再次追逐祖國的歷史文化。
1991年,餘秋雨從校長職位提出裸辭,辭職後,他孤身一人從來到黃土高坡向當地人打聽「陽關」遺址,但是這在當時備受質疑,他尋找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以「牌坊」呼籲人性解放;以「都江堰」悟出人與自然相輔相成。
餘秋雨說自己不是重出江湖,而是遠方歸來。從遠方歸來的這一段路,餘秋雨經歷了很多,他走過巔峰,也遇過谷底,「該走的地方都走完了,不願意走了。」
國內某些媒體為了追求市場效應發起了大規模誹謗。由此,這場誹謗在沒有實際證據支撐的情況下延續了十餘年。這期間,餘秋雨沒有進行任何回應,他說「馬行千裡,不洗沙塵。」
他深知人心一旦認定就很難再改變,你無法解釋,解釋不清,有任何的咬文嚼字都會讓你的話變成另一種意思,也沒有人給你解釋的機會。餘秋雨心中的格局之大,讓他在長達十餘年的誹謗中依然堅持自我。
著名詩人余光中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而白先勇先生更是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余光中和餘秋雨
我看來,不止如此。他的文字讓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跋涉之辛苦,更多的是對於歷史的悲苦。
這本書一經出版,就震動了當時的散文界和文化界,人們將這本書稱為「大散文」。餘老先生曾聲明:他所說的「苦旅」,並不止旅行之苦,而是指創造之苦,由創造之苦連接而成的人生旅途,便是文化的宿命。
特殊時期重讀《文化苦旅》,是一種無奈又必然的選擇,因為那思索天下的靈魂,仍然讓世俗的我為之觸動。所以今天也將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在歷代詩人學者筆中只是偶有涉及的地方,卻在《文化苦旅》中變得有了前世今生。他小心翼翼地拉開中國文化最具魅力的一角
這是都江堰,這是莫高窟,這是中國的東北,這是中國的西南,這是中國的戲劇,這是中國的文人。餘秋雨稱《文化苦旅》一書是他出門旅世的浪子,而我希望中華文化不要再是中國人的「浪子」。
《文化苦旅》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
在大陸,一印再印,在海峽對面,一年內就重印11次,甚至出現了「到緣光咖啡屋聽巴赫、談餘秋雨」的社會時尚。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同樣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
《文化苦旅》出版幾十年至今暢銷不衰。翻開這本書,跟隨作者尋訪中華文明的重要遺址,從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猶如開始一段又一段心靈的旅程,是一本值得所有人閱讀的人文精神啟蒙書。
點擊下方【去看看】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