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開始,「文化界」又掀起了一股批判餘秋雨的熱潮。
他身處這個特殊的時代,冷靜思考對於民眾來說似乎是一件難事,一個人一旦出現細小極微的汙點,便會被一些搖著正義旗幟的人拿出放大鏡來無限放大,而這時,似乎這個人所做過的每一個善舉都能被視而不見,而一筆惡行,就足以毀掉他這一生。
在這個時代裡,他深陷困境,遭遇謾罵,世人對他不解,他亦不解世人。
那麼,餘秋雨作為一名作家,他的水平到底怎麼樣呢?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比較苛刻
易中天真正開始被大家所熟知是在央視十套的"百家講壇"。易中天的平民立場 、語言幽默,是他受大眾追捧的主要原因。
但他卻似乎瞧不上比他成名早的文化學者餘秋雨,在很多場合,他都不點姓名地表達過嘲諷和揶揄。
當年易中天在《帝國的惆悵》一書中,曾不點名的貶了餘秋雨一把。他說:「前兩天重讀了夏堅勇先生《湮沒的輝煌》一書。我一直認為,夏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是從氣度上還是識見上來講,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但影響和銷量不可同日而語。這不公平。」
其實這位「某先生」就是指的餘秋雨。
在2008年,易中天甚至撰寫長文質問餘秋雨到底有沒有捐款。但事實上,當時餘秋雨捐款了,只是他沒有通過紅十字會捐款,所以沒有出現在捐款的名單上。面對易中天和大眾的質疑,餘秋雨選擇了沉默。
相比易中天苛刻的評價,金庸的評價顯得幽默而風趣
其實不管是什麼事情,每個人的看法都因人而異。
1992年,餘秋雨憑藉一本《文化苦旅》在文學界名聲大噪,受到眾人的喜愛,連四大宗師之一的金庸也不例外。
在一次文化活動上,金庸先生說:「曾有個北京年輕人調侃我說浙江的人不會寫文章,我回答他,就算是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
金庸把餘秋雨和魯迅相提並論,可見餘秋雨是個文人啊。
他是中國最年輕大學校長,用23封辭職信「裸辭」,行萬裡路,成就一本《文化苦旅》
1985年,在上海各大學資深教授的聯名推薦下,餘秋雨成為了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1986年,又升任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
在教育界任職期間,餘秋雨可以說是成果斐然,多次獲得「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稱號。但在他心裡,始終有個放不下的執念。
前後兩年之間,餘秋雨用23封辭職信「裸辭」,終於在1991年7月如願以償。
辭職後,他孤身一人尋找古籍中的「陽關」。我們知道,他是在用心呵護中化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從都江堰到莫高窟,從沙漠隱泉到陽關白雪,從西域喀什到風雨天一閣……他用自己的一雙腳,在古代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地方,用自己的筆流寫出一串兼具文化和歷史的文字。
後來,餘秋雨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都寫進了《文化苦旅》,這本書出版後震撼中外。
餘秋雨用一本書養了一個出版社
1992年,《文化苦旅》一經出版,便迅速在全球華文世界流傳開來,印刷發行量突破150萬冊,眾多出版社爭相搶奪餘秋雨的書目版權,連餘秋雨自己都沒有想到。
著名出版人、同濟大學教授王國偉說:
《文化苦旅》成為了一本頂級暢銷書,不但連續暢銷二十多年,而且至今還有多個版本在銷售。光一本《文化苦旅》的利潤,完全可以養一個出版社,最多的時候每年可發行數十萬冊。
書名中的「苦」, 並不是指的路途上的艱苦,餘秋雨想要表達的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苦」,中國文化體現一種「苦澀」的承載,一種艱苦的傳承。
很多人都說,如果一生中只讀一本書,那麼首選《文化苦旅》,因為生活就像是一場旅途,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景。
它既是我們的枕邊書,又是每一位國人的精神良藥,讀過之後,你會尋找到強大的人生力量,對於生活,也會有新的感悟。
在奮鬥的過程中,偶爾停歇下來,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緊接著繼續奮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生。
餘秋雨在文章中善用排比,善於造勢,氣勢磅礴的語言讓無數人為之著迷。因此它還被選為全國中學推薦次數最多的課外讀物,是中國家長郵寄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
對於中學生來說,《文化苦旅》絕對是應對高考作文的利器,不少中學生甚至到了高考語文考試前一夜,還在抱著餘秋雨的散文捧讀。餘秋雨的散文風格,時髦而不輕佻,放到任何時候,都能一下抓住讀者的眼睛。
這本《文化苦旅》才38塊錢,僅僅是兩頓午飯錢,卻能從中領會到歷史的更迭與人生的真諦,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