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當代文壇中,評詩論詩的文人很多,但真正能寫出好詩作的文人卻很少。
余光中先生離世後,當代文壇真的當得起大詩人之稱的,不外乎就是北島、食指、席慕蓉、舒婷等人,當然近幾年還出了一個女詩人餘秀華。但這些大詩人寫的基本都是現代詩,他們的古文水平到底如何,咱們不得而知。
詩人不再寫古風詩了,但不少不算詩人的文化名人倒是寫起了古體詩,比如莫言和易中天。莫言和易中天都是很愛古詩的,莫言曾專門跟人學七律,易中天更是曾因平仄問題和網友爭了許久。這兩人不但自己寫詩,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喜歡在微博曬詩。
當然,曬詩的結果就是有網友點讚,也有人看不上。既然二位都這麼愛古詩,那咱們本期就比較一下他們的兩首七言詩,看看到底誰更有水平,誰的詩更拿得出手?先來看莫言的詩:
白雲山頭白雲飛,風吹林表濤喧豗。可有靈猿來獻壽,玉盤珍饈瑪瑙杯。
這是莫言2005年為白雲山題的一首七言詩,當時莫言還沒有得諾貝爾文學獎,好友閻連科帶著白雲山的畫冊來找到莫言,希望他能為家鄉的這座名山題詩。所以這是莫言的一次即興發揮,雖然整體意境並不算多高明,但現代人能寫成這樣,也經算是不錯了。
莫言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這首詩的風格也是充滿了想像力的。首句兩個「白雲」還有些陽春白雪,這是點明山的名字。次句用「喧豗」來形容風吹樹林時發出的聲音,這「喧豗」二字自出李白的《蜀道難》,可形容聲響大。三、四兩句,則發揮了莫言一貫的幽默,寫得很下裡巴人,既用了靈猿獻壽的典故,又寫得十分喜慶,很是接地氣。
與莫言詩的風趣相比,易中天的詩則多了一絲禪意,我們來看他2016年曬的一首詩:
中道如天天道如,千株松下兩函書。枯枝也是菩提樹,一葉飄時萬物蘇。
兩首詩比較下來,個人覺得是高下立判的,易中天此詩無論是用字還是意境上來看,都更勝一籌,為何這麼說?
首先,易中天這首詩是充滿著禪意的,這詩寫於上海龍華寺。詩中「枯枝也是菩提樹」一句,用的是禪宗的意法,所謂「鬱郁黃花,莫非般若」,這枯枝中也有禪思。最後一句也寫得頗有耐人尋味,形容秋天時我們有一葉知秋的說法,寫這首詩時正是春節時,正是萬物即將復甦的季節,易中天化「一葉知秋」為「一葉飄時萬物蘇」,讓全詩更有意境。
其次,在遣詞上這首詩也可圈可點,「千株松下兩函書」一句化用的是唐代詩人李翱的名句「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當年李翱寫這首詩是送給惟儼禪師的,易中天巧妙地化用,送給龍華寺的僧人,十分高明。
給觀莫言和易中天的這兩首詩,易中天都更勝一籌,算是高下立判了。不過筆者還是那句話,品詩論詩都是見仁見智的事,每個人對詩詞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所以相信喜歡莫言詩作的朋友應該也是不少的。當代願意寫古詩的人已經很少了,不管兩位的詩作水平到底是否能入得了各位的眼,他們願意嘗試的勇氣就已經值得讚揚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