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六言詩,像風景畫一般,比五言七言還美

2020-12-17 古典文學與詩詞

六言詩是古代中國詩歌體裁的一種,全詩都是六個字一句。

相對於五言詩和七言詩,我們對於六言詩了解甚少,其實,六言詩也有許多優秀經典的作品。

隱娘分享十首六言詩,一起體會詩中的詩情畫意。

《過山農家》

唐代:顧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簷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

走上板橋,只聽橋下泉水叮咚。日過正午,茅草房前公雞啼鳴,不要責怪烘茶冒出青煙,應當慶幸曬穀正逢晴天。

顧況的這首六言絕句質樸清淡、蕭散自然,寫出了地道的農家本色。

《田園樂七首·其三》

唐代:王維

採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裡人家。

採菱泛舟體驗渡頭疾風正吹,拄著拐杖到樹林西面看夕陽西斜。我就是那杏樹壇邊的漁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裡的人家。

宋代文學家黃庭堅認為只有參透王維的六言詩,「乃真知摩詰者」,所指當是這種安閒淡定的禪心。

《春景》

唐代:李白

門對鶴溪流水,雲連雁宕仙家。

誰解幽人幽意,慣看山鳥山花。

大門正對著鶴溪的流水,浮雲連著雁宕山上的人家,如仙家一般。看慣了山上的鳥兒和花兒,誰能理解這幽居之士的清幽之意呢?

我不是不理解 ,我是羨慕好嗎?

全詩寫的是春天的景色,表現了遠離喧囂紅塵,寄情山水,孤獨卻又不失自在的意境。

《山行》

唐代:杜牧

家住白雲山北,路迷碧水橋東。

短髮瀟瀟暮雨,長襟落落秋風。

家住在白雲山的北邊,在碧水橋東迷夫了方向。頭髮上還沾著傍晚下的瀟瀟雨水,衣服上已經落滿了秋風。

杜牧作《山行》二首,也許這首不如另一首著名,但此詩意境悠遠,在為數不多的六言詩中可謂是佼佼者了。

《尋張逸人山居》

唐代:劉長卿

危石才通鳥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

高大的巖石,是只有鳥兒才能過去的通道,空山裡面,還有人家生活。桃源一定在更深處,你看那深澗中的水,浮著落花流出。

少有人煙,小溪浮花,好一個隱居之所。

《開元樂》

南唐·李煜

心事數莖白髮,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野路無人自還。

心事都在這幾縷白髮之中,一生都付與了這青山。空空的林中,只有雪在等著我,野外的小路上,沒有人,只有我獨自回來。

全詞以畫境襯出心境,手法委婉但愁情摯烈,於氣氛的渲染中烘託出作者孤寂冷清、坎坷無望的身世遭遇,直白而明晰,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江南三臺四首·其三》

唐代:王建

青草湖邊草色,飛猿嶺上猿聲。

萬裡湘江客到,有風有雨人行。

青草湖邊的草,那麼茂盛,飛猿嶺上,響徹著猿的鳴叫。萬裡湘江,風雨路上,孤客行吟。

那位孤獨的客人是不願與權貴同流合汙的詩人,這風雨代表了大唐風雨飄搖的現狀。詩中真實地反映了中晚唐時期,唐王朝國勢日下,有志之士報國無門、回天無力的孤獨與彷徨的心態。

《剡山夜月》

唐代:朱放

月在沃洲山上,人歸剡縣溪邊。

漠漠黃花覆水,時時白鷺驚船。

當月亮升到沃洲山上的時候,在剡縣溪邊,有人正歸來。連綿的黃花映著流水,時而有船驚到了河上白鷺。

夜行時,能獨享這美麗的夜景,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呀。

《小江懷靈一上人》

唐代:皇甫冉

江上年年春早,津頭日日人行。

借問山陰遠近,猶聞薄暮鐘聲。

江上的春天,年年來得早。渡口天天都人來人往。想問下山陰還有多遠,不覺就聽到了寺院傳來的薄暮鐘聲。

在春日尋人,所見皆美麗的春景,此時,只要有一顆閒適的心,處處皆好景。

《立冬》

唐代:李白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立冬之日,天氣寒冷,墨筆凍結,正好偷懶不寫新詩,火爐上的美酒時常是溫熱的。醉眼觀看月下硯石上的墨漬花紋,恍惚間以為是大雪落滿山村。

如果有李白這樣的心情,寒冬也不覺得冷了。

圖片作者:豐子愷

相關焦點

  • 六言絕句,比五言七言詩還美
    六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近體詩的範疇。根據每句字數,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當前所言近體詩一般很少涉及四、六言。和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相比,六言絕句比較少見,從唐詩看,有四絕、六絕,唐宋及以後諸代,六言絕句不乏名《歸山作》【唐】顧況心事數莖白髮,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無人獨還。
  • 「詩詞鑑賞」極美的六言絕句,不輸五言七言詩
    六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近體詩的範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根據每句字數,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當前所言近體詩一般很少涉及四、六言。和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相比,六言絕句比較少見,從唐詩看,有四絕、六絕,唐宋及以後諸代,六言絕句不乏名篇。
  • 這些六言絕句,比五言七言詩還美
    六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近體詩範疇。根據每句字數,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相比,六言絕句比較少見。
  • 詩詞格律——五言絕句
    五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體裁之一,屬於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成熟定型於唐代。全篇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是其最大特色。五言絕句有仄起、平起二格。      五言絕句屬於近體詩範疇。
  • 六種體裁六首詩,讓你明白詩聖杜甫的恐怖實力!
    而且杜甫不像其他詩人那樣偏科。比如李白擅長古體詩和七言絕句,七律就較少;王維最擅長五言詩,七言詩就不多;白居易樂府詩、古體詩寫得好,近體詩比較一般;而杜甫則不然,除了最擅長寫七言律詩之外,其他的題材:古體詩、樂府詩、絕句都有很多佳作流傳。下面小仙就每一類列舉一首,讓我們來見識見識杜甫恐怖的實力吧。
  • 王維的一首六言絕句,意境優美,不輸七絕、五絕
    唐詩發展成熟後,一般以五言詩和七言詩居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以及七言絕句、七言律詩。六言詩在唐詩中比較少見,在整個古典詩歌歷史上,也比較少見。但是少見不代表沒有,唐代素有「詩佛」之稱的大詩人王維,就曾寫過一些六言詩。
  • 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的不同,你分得清嗎?
    又 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 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
  • 這首七言古詩,為什麼一句七言都沒有?卻成為人盡皆知的千古名篇
    七古是一種古老的詩體,所以任何時代都有七古詩的流傳,初唐詩人陳子昂曾寫下一首七言古詩,詩中卻一句七言都沒有,但並不妨礙它成為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是一首憑古傷今的生命悲歌,正如陳子昂所言,前後皆不見,唯有自己面對天地愴泣,這是極盡孤獨的一種境界,藝術感染力非常強,讀來酣暢淋漓,十分過癮。不過,有趣的是,詩界將這首詩歸於了「七言古詩」的行列,然而四句詩卻都不是七言,這是怎麼回事?這就要引出七古的定義了。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六言絕句,短短24字,千年來從未被超越!
    ,和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一樣,都是我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同屬於近體詩的範疇。和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相比,六言絕句比較少見,且佳作不多。其中,王維的六言組詩作品《田園樂七首》,可以算是鳳毛麟角了。而在王維的《田園樂七首》中,又以《田園樂·桃紅復含宿雨》最為著名,尤其是深受宋人所稱道。
  • 現存最早的七言律詩,是哪位詩人寫的?可能沒有答案
    這首詩失替失粘的地方多一些,但也是七律的雛形了。三、 杜審言實為首倡對於早期的七律,明人胡應麟說,杜甫的爺爺杜審言功不可沒: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五言則「行止皆無地」、「獨有宦遊人」,排律則「六位乾坤動」、「北地寒應苦」,七言則「季冬除夜」、「毗陵震澤」,皆極高華雄整。少陵繼起,百代楷模,有自來矣。( 胡應麟《詩藪》內篇)七言詩一直不受詩人的重視,漢魏南北朝以至於初唐時期,大力寫七言詩的詩人極少。比較有名的如張衡四愁詩、漢武帝柏梁詩、曹丕的燕歌行等。
  • 我敢說,這些唯美的六言絕句,你一首也沒讀過!
    六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近體詩的範疇。根據每句字數,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
  • 幾首絕句和五七律 10分鐘看明白舊體詩的各種詩體
    一、絕句絕句就是四句一首的詩,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古人也有很少的六言絕句。根據是否符合格律,有近體絕句和古體絕句之分。下面老街就列出各體不同的絕句。3、七言古體絕句下面這一組七言絕句是古體詩,詩中有拗句又沒有救拗的話,都是古體詩,這是老街很久以前寫的《端午時節詠屈原 》三首:汨羅江畔粽葉香,端午時節楚人傷。 屈子遭逐懷王死,空留離騷吟斷腸。
  • 【詩詞格律與寫作】五言絕句(下)
    五言絕句第四種格式 第四種格式由第二種格式變化而來,就是首句換了一個平聲收尾的句子。首句寫望,次句繼之以愁,然後寫出淚痕,深淺有序。信手拈來,無非妙筆。(章燮《唐詩三百首註疏》卷六) 拗句抽換平仄,較諧平仄者為難,而無絕句短字少,尤不能輕易著筆,且須有層折,有寄託,方為合度。李白《怨情》詩,劉長卿《彈琴》詩,均用拗句,而深深款款,餘味曲包。殊覺百讀不厭,學者宜熟玩之。
  • 尋找失落之美:丁叔言《養靜軒詩草》導讀
    自丁叔言先生光緒三十一年(1905)組端陽詩社始,至民國三十年(1941)《枕戈集》付印,三十六年逝水滄桑,付於詩矣。自《枕戈集》後,直到丁叔言先生民國三十五年(1946)辭世,他應該還寫了不少詩,這些詩只能以待後來檢拾了。
  • 「詩詞格律與寫作」五言絕句(下)
    五言絕句第四種格式第四種格式由第二種格式變化而來,就是首句換了一個平聲收尾的句子。首句寫望,次句繼之以愁,然後寫出淚痕,深淺有序。信手拈來,無非妙筆。(章燮《唐詩三百首註疏》卷六)拗句抽換平仄,較諧平仄者為難,而無絕句短字少,尤不能輕易著筆,且須有層折,有寄託,方為合度。李白《怨情》詩,劉長卿《彈琴》詩,均用拗句,而深深款款,餘味曲包。殊覺百讀不厭,學者宜熟玩之。
  • 王維少見的六言唐詩,抒寫田園美景,字字對仗,讀來如行雲流水
    古典詩詞當中我們最常見的是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因為這樣的詩句最適合對偶,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古代詩人獨特的文學審美追求。這樣一種格式的存在,並非是獨一的。今天我們看到的這首唐詩,就體現出了和別的唐詩實際存在的差異。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它編程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編選者僅署名「蘅塘退士」,後經現代學者的考證,才確定為孫洙。《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1首詩,從所選詩人和詩作來看,此書主要選取了盛唐和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的代表著作。從編排體例看,此書按詩體分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六大類,並單列樂府詩於每類之後。囊括了唐代詩歌的全部題材 。1,五言古詩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