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中說,七言詩的起源,似乎比五言詩更早,至少是和五言詩同時。
但是,標準的五律南朝梁代就已經出現了,至於最早的七律是哪一首,真不太好說。 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古人稱為五律、七律的作品中,有很多並不是完全符合格律的規則。
例如嚴羽認為古今七律第一的崔顥《黃鶴樓》就不是標準七律。
有很多人認為,沈佺期的《獨不見》是最早的七律,不過,說起是第一首七律並沒有什麼確鑿的證據。
一、沈佺期《獨不見》不一定是第一首七律
沈佺期的《獨不見》是一首樂府詩,但是以七律的形式寫成。因為用了樂府古題,所以常常被歸類為樂府詩,其實這是當時比較罕見的標準七言律詩: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獨不見》
因為唐高總時期,五言的排律成了科舉的主要詩體。所以五言律詩比較盛行,這個時期,有三個人開始寫了不少七言律詩 。
而且,他們的七律注意規避了早期律詩的失粘現象,是完全符合格律的七律,這三個人是宋之問、沈佺期和杜審言。
二、失粘的七律
無論是七律還是五律,早期的格律詩大多是失粘的。
在南北朝後期,有大量的失粘五言律詩,即使到了初盛唐仍然很多。自然在七言律詩中,也會常常見到這種現象,
例如李白的那首《登金陵鳳凰臺》就是一首著名的失粘的七律: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註:老街用【】{}框起來的兩組:去vs宮,代vs山,平仄不同,這就是失粘。
女皇武則天(624年-705年)搞過一次石淙詩會 ,她作的一首七律也有失粘的問題,《遊石淙詩 》
三山十洞光玄籙,玉嶠金巒鎮紫微。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萬仞高巖藏日色,千尋幽澗浴雲衣。且駐歡筵賞仁智,雕鞍薄晚雜塵飛。
如果把這種不標準的七律也算入的話,至少隋唐過渡時期的鬥酒學士王績,也有這樣的作品。如《過程處士飲率爾成詠 》
莫道山中泉石好,莫畏人間行路難。蜀郡爐家何必鬧,宜城酒店舊來寬。杯至定知懸怪晚,飲盡祇應速唱看。但使百年相續醉,何愁萬裡客衣單。
這首詩失替失粘的地方多一些,但也是七律的雛形了。
三、 杜審言實為首倡
對於早期的七律,明人胡應麟說,杜甫的爺爺杜審言功不可沒:
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五言則「行止皆無地」、「獨有宦遊人」,排律則「六位乾坤動」、「北地寒應苦」,七言則「季冬除夜」、「毗陵震澤」,皆極高華雄整。少陵繼起,百代楷模,有自來矣。( 胡應麟《詩藪》內篇)
七言詩一直不受詩人的重視,漢魏南北朝以至於初唐時期,大力寫七言詩的詩人極少。比較有名的如張衡四愁詩、漢武帝柏梁詩、曹丕的燕歌行等。
進入南北朝後, 鮑照七言詩則在詩史上佔有顯要的地位, 但是他的時代,還沒有平仄、四聲的理論 。
進入唐朝以後,七言詩的地位才漸漸提高,一直到與五言詩分庭抗禮的地位。
胡應麟說,剛剛進入唐朝時,就沒有七言律詩,是杜審言開的先河。對七言律詩貢獻最大的三個人是:宋之問(約656 - 約712)、沈佺期(約656 - 約715)、杜審言(約645年-約708年)。其中杜甫的爺爺杜審言年齡最大。
杜審言的《守歲侍宴應制 》就是一首完全符合格律的七言律詩: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不過,是不是一定比沈佺期的獨不見早一些,就很難說了。
四、李世民存疑的七律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位詩人,他的幾首七律非常標準,反而令人生疑。
例如《贊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詩》 押青韻
秦朝朗現聖人星,遠表吾師德至靈。十萬流沙來振錫,三千弟子共翻經。文含金玉知無朽,舌似蘭蓀尚有馨。堪嘆逍遙園裡事,空餘明月草青青。
《缺題贊》押寒韻
功成積劫印紋端,不是南山得恐難。 眼睹數重金色潤,手擎一片玉光寒。煉時百火精神透,藏處千年瑩彩完。 定果薰修真秘密,信心莫作等閒看。
《題白馬寺》/《題焚經臺》 押灰韻
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謾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確實是非憑烈焰,要分真偽築高臺。春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
《缺題贊》也有人說是宋太宗趙光義的作品,或許皇帝都喜歡拜佛吧?李世民比其宋之問 、沈佺期 、杜審言 等人早幾十歲,而這幾首標準的七律沒有見到這個時期常見的」失黏「現象,確實有些可疑。
五、武則天石淙詩會上的16位詩人
公元700年(武周聖歷三年)夏天,武則天率群臣暢遊中嶽嵩山,後避暑石淙河。在這裡武則天大宴群臣,並搞了一次詩會,上面錄入的那首失粘的七律就是武則天即席所作。
武則天作完後,命令從臣16人奉和作詩。 而且要求大家都要做七言詩:
各題四韻,鹹賦七言。《夏日遊石淙詩並序》
這八個字的意思就是,作八句四韻的七言律詩。武則天這次詩會共有17首詩, 大多數有失黏現象,其中太子李顯的七律又失黏又失對。
完全合乎標準的七律只有4首,分別是沈佺期、薛曜、崔融、蘇味道、李嶠。
模稜宰相蘇味道(元648年-公元705年)的七律如下:
雕輿藻衛擁千官,仙洞靈谿訪九丹。隱曖源花迷近路,參差嶺竹掃危壇。重崖對聳霞文駁,瀑水交飛雨氣寒。天洛宸襟有餘興,裴回周矖駐歸鑾。《奉和聖制夏日遊石淙山》
崔融(653年-706年)的七律如下:
洞口仙巖類削成,泉香石冷晝含清。龍旗畫月中天下,鳳管披雲此地迎。樹作帷屏陽景翳,芝如宮闕夏涼生。今朝出豫臨懸圃,明日陪遊向赤城。《奉和聖制夏日遊石淙山》
可見在那個時期的七律標準尚未完全定型。
結束語
五言律詩也是在唐朝成熟的,但是南北朝的詩人就寫出了標準的五律和五言排律。
宋之問 、杜審言,以及參加石淙詩會的17位詩人(加上武則天),都是同一時代的詩人。其中李嶠(645~714年)與杜審言同年出生,狄仁傑(630年-700年)比他們兩個人大15歲,生於624年的武則天比狄仁傑還大了6歲。
很難說是誰寫出了第一首七律,沈佺期《獨不見》是第一首七律的可能性並不大。
@老街味道
最早的七絕出現在什麼朝代 這本古籍裡隱藏了第一首七絕
最早的五律和律絕何時出現的?南北朝這對皇帝父子告訴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