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們好!
我們上節在視頻中講了七言律詩的起句,接下來我再給大家講七言律詩的承句。何為承句?承句的概念就是承接起句,繼續寫景或者繼續寫意、敘事、引證,但它是起句的升華。是在起的前提下的深入地描寫。記住千萬不可重複,沒有變化的寫。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它是起的拓展,是豐富起句的內容。以上是是承句的概念。
那麼承句的寫法是什麼呢?
我們在了解承句的作用和概念之後,即承接,擴展。承接之法,要注意與題目的關聯吻合。切不可遠離主題。
第一要緊接起句的立意,不論寫景或者抒情或是旁證博引證決不可鬆散,力求一氣呵成。
承句之法貴在平和舒緩,是根據起句的緩急而來,急者宜紆緩,緩者宜堅挺。不論是景生情還是情生景,均須虛實相間。否則難以收到生動空靈的效果,顯得乏味。
虛則為情,實則為景。實多了顯得者板滯,虛多了則顯得浮滑,所以我們要虛實相間。前實者則後虛,前虛者則後實。此為寫承句的要領。
我們知道情景是不可分割開的 ,在氣脈和意氣上,都是要在承接起句的基礎上做到 層層遞進 。構思布局時,力求達到意氣不斷,不偏不離 。詩整體美才是完美的 。但也有的前人,整體詩不怎麼,但詩裡個別句子很精彩。也有人寫詩不計其數,但沒一首好詩。也有的一生就寫了那麼幾首卻流傳至今。此種現象不在我們討論範圍。
話又說回來,如果給你一個題目,提筆就寫,也有起也有承。可是到寫轉的時候卻迷了路。不知道轉哪裡了。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因為你沒有立意,不知道要表達什麼。其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裡。這是寫詩甚至是寫任何文章的大忌 。
只用文字來湊出來的詩是沒有靈魂的。就如同沒有個性的人,讓人覺得索然無味。魯迅先生就說過,寫不出來時不要硬寫。所以,當你拿到一個題目,在沒有好的立意之前千萬別下筆。所以寫詩先立意。
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題目為《閨怨》,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怨婦吟之類。其要領在一「怨」字上 ,但它的起字卻不寫怨 ,而從「不知愁」敘起 。此乃用反起之法 ,你看這承接的多麼緊湊 。用凝妝上樓以襯映出「不知愁」之意態 ,語意非常連貫 。
我們仍以杜甫的《登高》為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大家看這承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後兩個分句都是承接起句的,都是在起句的基礎上繼續描寫站在高處看到的景色,而且都是和首聯一樣先高后低:高處的落木,低處的長江 。那麼後分句的『不盡長江』就很自然地把人的思緒引向遠方 而發人深省。從而也很巧妙的為轉句做了鋪墊 。這轉句的『萬裡悲秋』就很自然地轉過來了。從無突兀之感。
再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承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就是在承接起句遺蹟『空臺』而繼續寫遺蹟『幽徑、古丘』。這就是起的延伸。從他的「鳳去臺空」的時空變化,從而挖掘其中的啟示。當有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慨。承句的寫法 今天已經講完。那麼我們在寫文章時同樣也可用此承法。就是在起的基礎上深挖。
謝謝各位網友收看。希望下方留言,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