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詩第五講,承

2020-12-25 五保戶愛詩詞

網友們好!

我們上節在視頻中講了七言律詩的起句,接下來我再給大家講七言律詩的承句。何為承句?承句的概念就是承接起句,繼續寫景或者繼續寫意、敘事、引證,但它是起句的升華。是在起的前提下的深入地描寫。記住千萬不可重複,沒有變化的寫。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它是起的拓展,是豐富起句的內容。以上是是承句的概念。

那麼承句的寫法是什麼呢?

我們在了解承句的作用和概念之後,即承接,擴展。承接之法,要注意與題目的關聯吻合。切不可遠離主題。

第一要緊接起句的立意,不論寫景或者抒情或是旁證博引證決不可鬆散,力求一氣呵成。

承句之法貴在平和舒緩,是根據起句的緩急而來,急者宜紆緩,緩者宜堅挺。不論是景生情還是情生景,均須虛實相間。否則難以收到生動空靈的效果,顯得乏味。

虛則為情,實則為景。實多了顯得者板滯,虛多了則顯得浮滑,所以我們要虛實相間。前實者則後虛,前虛者則後實。此為寫承句的要領。

我們知道情景是不可分割開的 ,在氣脈和意氣上,都是要在承接起句的基礎上做到 層層遞進 。構思布局時,力求達到意氣不斷,不偏不離 。詩整體美才是完美的 。但也有的前人,整體詩不怎麼,但詩裡個別句子很精彩。也有人寫詩不計其數,但沒一首好詩。也有的一生就寫了那麼幾首卻流傳至今。此種現象不在我們討論範圍。

話又說回來,如果給你一個題目,提筆就寫,也有起也有承。可是到寫轉的時候卻迷了路。不知道轉哪裡了。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因為你沒有立意,不知道要表達什麼。其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裡。這是寫詩甚至是寫任何文章的大忌 。

只用文字來湊出來的詩是沒有靈魂的。就如同沒有個性的人,讓人覺得索然無味。魯迅先生就說過,寫不出來時不要硬寫。所以,當你拿到一個題目,在沒有好的立意之前千萬別下筆。所以寫詩先立意。

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題目為《閨怨》,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怨婦吟之類。其要領在一「怨」字上 ,但它的起字卻不寫怨 ,而從「不知愁」敘起 。此乃用反起之法 ,你看這承接的多麼緊湊 。用凝妝上樓以襯映出「不知愁」之意態 ,語意非常連貫 。

我們仍以杜甫的《登高》為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大家看這承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後兩個分句都是承接起句的,都是在起句的基礎上繼續描寫站在高處看到的景色,而且都是和首聯一樣先高后低:高處的落木,低處的長江 。那麼後分句的『不盡長江』就很自然地把人的思緒引向遠方 而發人深省。從而也很巧妙的為轉句做了鋪墊 。這轉句的『萬裡悲秋』就很自然地轉過來了。從無突兀之感。

再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承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就是在承接起句遺蹟『空臺』而繼續寫遺蹟『幽徑、古丘』。這就是起的延伸。從他的「鳳去臺空」的時空變化,從而挖掘其中的啟示。當有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慨。承句的寫法 今天已經講完。那麼我們在寫文章時同樣也可用此承法。就是在起的基礎上深挖。

謝謝各位網友收看。希望下方留言,多多交流!

相關焦點

  • 跟我學寫詩(11)七言律詩的四種格式
    在格式的排列上,我們同樣可以使用七言律絕的四個基本句式,根據「一聯之內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的口訣,排出四種七言律詩的格式。粘對關係如下圖所示:但是,還有一種更加簡便的方法是,使用我們之前排出的四種七言律絕的基本格式,再續上四句,就可以得到七言律詩的格式了。
  • 七言律詩第一講,基礎知識
    有的已經學過一些詩詞知識,有的還沒有學過,所以我們將從最基礎的知識講起,學過的網友們就當作複習,加深印象。網友們,我們今天進行第一課,學習和了解律詩的基礎知識和平水韻。交流以七律為主。詩友們知道,我們的國度是一個詩的國度,而唐詩是我國詩詞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
  • 七言律詩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講究
    七言律詩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講究文/@成長新視點七言律詩,是律詩中的一種風格,遵從了律詩的統一要求,即篇幅固定、押韻嚴格、講究平仄和要求對仗。七言律詩的具體要求,篇幅上,是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押韻上,全篇為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二、四、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平仄上,要符合平仄律,指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替安排;在對仗上,是要求三四句、五六句為對仗。
  • 現存最早的七言律詩,是哪位詩人寫的?可能沒有答案
    因為用了樂府古題,所以常常被歸類為樂府詩,其實這是當時比較罕見的標準七言律詩: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獨不見》因為唐高總時期,五言的排律成了科舉的主要詩體。
  • 五七言律詩之格律淺析
    律詩的平仄  平仄,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則,一直應用到後代的詞曲。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這相聯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
  •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律詩和絕句都是近體詩。那麼,怎樣區分律詩和絕句呢?
  • 略論律詩平仄的相間、相對、相粘
    現代讀音的第三聲、第四聲(上聲、去聲)是仄聲,如「解放」兩字,「解」這裡讀第三聲,「放」這裡讀第四聲,這兩字都屬於「仄聲」字。所以,熟悉現代漢語中的四聲,應該說對律詩中的平仄是沒有問題的。2、詞律詩只講平仄,沒有要講「四聲」或「五聲」之說的。所以對律詩而言,處理平仄是很容易的。
  • 詩詞學堂 | 律詩的平仄
    平仄,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則,一直應用到後代的詞曲。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平仄是古人對傳統四聲的分類,「平」指的是平聲(包括現在的陰平和陽平),「仄」指的是上、去、入三聲。字聲和協調搭配,也就是調配平仄。調配平仄,有種種的格律規定,是詩詞格律的一個重要內容。
  • 詩詞知識:律詩的平仄
    律詩的平仄規則,一直應用到後代的詞曲。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一)五律的平仄五律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毛主席的詩詞也從來沒有孤平的句子。試看《長徵》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橋"字都是平聲字,可為例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另有一種補救辦法,詳見下文。
  • 律詩和格律詩的區別
    古風種類很多,如《詩經》、《楚辭》、漢魏樂府、歌行、雜言等都可以劃分裡面,關於古風我們後面講,這裡先說近體詩。近體詩又稱格律詩,正式產生於唐代。在唐朝前幾乎都是非格律詩,雖然也產生了微有格律的「永明體」,但格律並不嚴格,也只限五言,和唐朝產生的格律詩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算做是從非格律詩到格律詩的一個過度。
  • 國學常識:什麼是詩詞、律詩、絕句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絕句的通稱,對於詩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主要指唐代以前那些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的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按照詩中每句字數的多少,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體裁。
  • 【漲知識】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一)律絕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甲)五言絕句(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首先這幾個概念不是獨立的,他們有時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 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總而言之,區別在於絕句是四句,律詩是八句。
  • 蘇軾寫了一首意境優美七言律詩,從後面往前面讀意境更美
    這首詩的特點就是從前面讀是一首意境優美的氣焰律詩,從後面往前面讀也是一首意境優美的七言律詩。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他的這首七言律詩。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對寺門松徑小,巷當泉眼石波清。迢迢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
  • 魯迅最經典的七言律詩,第三聯是經典名句
    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魯迅先生寫的七言律詩。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 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的不同,你分得清嗎?
    律詩要求 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 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總而言之,區別在於絕句是四句,律詩是八句。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你分得清嗎?
    發源於南朝,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即10句以上的,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
  • 律詩第26講
    起有起的群或聚,承有承的群或聚,以此類推。需要說明的是,起的聚或群,不能再在承句中繼續群或聚,這樣就叫做沒完沒了。反之,承句之聚或群,亦不可提前到起句中去,轉句和合句也是這樣。由此可見,當我們韻領考慮好了以後,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群聚。如果沒有群聚,或者亂群亂聚,整個作品就會顯得混亂,讓讀者無所適從。整個作品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七言律詩的最高水平!
    今天想給大家分享另一個體裁:七言律詩。律詩句數固定、講究平仄、押韻嚴格,要求對仗工整,起承轉合,是近體詩最成熟也最難以創作的體裁。雖說創作七言律詩,猶如帶著鐐銬跳舞,但是唐朝人才輩出,湧現了無數大詩人,創作了非常多經典的七言律詩。《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經典七言律詩50首,《全唐詩》中,七言律詩保守估計也有幾千首,那麼這幾千首作品中,最光輝耀眼的是哪些呢?小仙今天就鬥膽給大家盤點一下。
  • 詩詞基礎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首先這幾個概念不是獨立的,他們有時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絕句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