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戳上方藍字 更多精彩等你看!
前陣,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自己和友人創立的微信公眾號「兩塊磚墨訊」中,發布了兩首與蓬萊有關的詩作和書法作品,引起網友們的一片熱議。
其實這兩首詩背後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從這兩首詩
發現「不一樣」的莫言與蓬萊文化
01.
莫言詩讚蓬萊閣 向400餘萬粉絲求教
2018年2月21日晚,新學寫詩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山東作家莫言在微博上發表按新韻改為律詩的蓬萊閣打油詩一首,向417萬微博粉絲求教。
微博引發網友熱評。從文稿初發到暫定稿,莫言四易其稿,按照網友的十個建議修改了九處,唯有一處堅持不改,那就是「八仙」的「八」。
關於不改的原因,莫言如此回復提建議的多位網友。
在暫定稿時又再次申明這一堅持。
莫言的身份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的「尋根文學」作家,也無怪乎即使多位網友指出「八仙」的「八」出律,他也堅決不改,因為「蓬萊閣是千古不變的傳說」「是傳說中八仙過海之地」,歷史不能改,傳說不能變。
02.
莫言「丁酉八月 故地重遊」蓬萊
如微博所言,作家莫言「丁酉八月,故地重遊」,在蓬萊閣景區導遊員的陪同下遊覽了蓬萊閣古建築群。
遊覽途中,莫言談到:「這次回山東老家看看,遊覽下周邊的名勝古蹟,」蓬萊閣是必然要來的。
在蓬萊閣的後長廊,海天美景撲面而來,讚嘆之言不絕於耳,莫言在此處逗留良久。
帶著蓬萊閣美景的記憶和《蓬萊閣碑文詩詞賞析》,莫言老師在遊覽蓬萊閣半年後,再次憶起仙閣神韻,並作詩以記。
詩文以登蓬萊閣遠望長島為起子,頗有自遠古史話走來,登閣尋仙之感。
詩中提到的醉八仙、一線分兩海、軍港、蜃樓分別位於蓬萊閣主閣二樓、田橫山黃渤海分界坐標、蓬萊水城和蓬萊閣下黃渤海上,這幾處都是蓬萊閣景區的文化精髓。
莫言老師遊覽的蓬萊閣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文豪蘇軾潑墨揮毫、名將戚繼光把這當成心靈的後花園,歷朝歷代無數的名人志士紛至沓來。
他們悄悄地來,悄悄地走,來的時候世人不知,多年後的史書裡、文辭裡才會有文字的記憶。
「在蓬萊閣留下詩詞的,有唐代的駱賓王、宋代的蘇東坡、趙抃,明代的薛瑄、袁可立,清代的任璇、施潤章......蓬萊閣在這些詩詞的映照下熠熠生輝」。
蓬萊閣留下了每個人行走的印跡,鐫刻在歷史的捲軸裡;
蓬萊閣留在每個登臨人的記憶裡,鮮活在流傳千載的文墨裡。
如果你想要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老師一樣,在人生的頂峰依然像小學生一樣謙卑的從零開始學寫詩,那麼蓬萊閣的仙山神韻一定會為你帶去如海市蜃樓一般可遇不可求的靈感。
因為蓬萊閣的文化一如她居山臨海卻可以徐徐攀行的山勢一樣,每一帖碑文都有著厚積的高齡、每一幅字畫都有著謙虛的積累,每一方磚瓦都有著謙卑的習得。
因此,每一個帶著文化的景仰走進蓬萊閣的人,都將在品味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歷史巡遊中,在亙古不變的碧海高閣上,在潮起潮落的海浪之上與仙蹤神跡重逢。
03.
莫言詩作與書法賞析
莫言提名
莫言手書新詩《蓬萊仙境》
譯文:
蓬萊閣上望長島,碧水藍天臥艦船。
一線白沙分二海,七壺黃酒醉八仙。
遙思甲午悲鏖戰,莫忘豺狼策警鞭。
軍號再聽心又熱,鬢絲如雪嘆流年。
翻檢手機舊照片,憶起當年故地遊。
四十二載一轉瞬,頹然老氣已橫秋。
莫言
(莫言 書)
莫言手書新詩《再登蓬萊閣》
釋文:
海市蜃樓虛幻景,空非是色色非空。
高僧題壁圖宏法,猛將練兵為建功。
血浸丹崖銘國恥,舟浮方士盼西風。
我來舊地思袍澤,仙閣斜陽相映紅。
戊戌八月,重遊老營盤,再登蓬萊閣得句。
庚子深秋 莫言
(莫言 書)
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原標題:《原來莫言眼中的蓬萊是這樣的!》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