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莫言眼中的蓬萊是這樣的!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來莫言眼中的蓬萊是這樣的!

2020-12-14 1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戳上方藍字 更多精彩等你看!

前陣,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自己和友人創立的微信公眾號「兩塊磚墨訊」中,發布了兩首與蓬萊有關的詩作和書法作品,引起網友們的一片熱議。

其實這兩首詩背後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從這兩首詩

發現「不一樣」的莫言與蓬萊文化

01.

莫言詩讚蓬萊閣 向400餘萬粉絲求教

2018年2月21日晚,新學寫詩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山東作家莫言在微博上發表按新韻改為律詩的蓬萊閣打油詩一首,向417萬微博粉絲求教。

微博引發網友熱評。從文稿初發到暫定稿,莫言四易其稿,按照網友的十個建議修改了九處,唯有一處堅持不改,那就是「八仙」的「八」。

關於不改的原因,莫言如此回復提建議的多位網友。

在暫定稿時又再次申明這一堅持。

莫言的身份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的「尋根文學」作家,也無怪乎即使多位網友指出「八仙」的「八」出律,他也堅決不改,因為「蓬萊閣是千古不變的傳說」「是傳說中八仙過海之地」,歷史不能改,傳說不能變。

02.

莫言「丁酉八月 故地重遊」蓬萊

如微博所言,作家莫言「丁酉八月,故地重遊」,在蓬萊閣景區導遊員的陪同下遊覽了蓬萊閣古建築群。

遊覽途中,莫言談到:「這次回山東老家看看,遊覽下周邊的名勝古蹟,」蓬萊閣是必然要來的。

在蓬萊閣的後長廊,海天美景撲面而來,讚嘆之言不絕於耳,莫言在此處逗留良久。

帶著蓬萊閣美景的記憶和《蓬萊閣碑文詩詞賞析》,莫言老師在遊覽蓬萊閣半年後,再次憶起仙閣神韻,並作詩以記。

詩文以登蓬萊閣遠望長島為起子,頗有自遠古史話走來,登閣尋仙之感。

詩中提到的醉八仙、一線分兩海、軍港、蜃樓分別位於蓬萊閣主閣二樓、田橫山黃渤海分界坐標、蓬萊水城和蓬萊閣下黃渤海上,這幾處都是蓬萊閣景區的文化精髓。

莫言老師遊覽的蓬萊閣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文豪蘇軾潑墨揮毫、名將戚繼光把這當成心靈的後花園,歷朝歷代無數的名人志士紛至沓來。

他們悄悄地來,悄悄地走,來的時候世人不知,多年後的史書裡、文辭裡才會有文字的記憶。

「在蓬萊閣留下詩詞的,有唐代的駱賓王、宋代的蘇東坡、趙抃,明代的薛瑄、袁可立,清代的任璇、施潤章......蓬萊閣在這些詩詞的映照下熠熠生輝」。

蓬萊閣留下了每個人行走的印跡,鐫刻在歷史的捲軸裡;

蓬萊閣留在每個登臨人的記憶裡,鮮活在流傳千載的文墨裡。

如果你想要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老師一樣,在人生的頂峰依然像小學生一樣謙卑的從零開始學寫詩,那麼蓬萊閣的仙山神韻一定會為你帶去如海市蜃樓一般可遇不可求的靈感。

因為蓬萊閣的文化一如她居山臨海卻可以徐徐攀行的山勢一樣,每一帖碑文都有著厚積的高齡、每一幅字畫都有著謙虛的積累,每一方磚瓦都有著謙卑的習得。

因此,每一個帶著文化的景仰走進蓬萊閣的人,都將在品味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歷史巡遊中,在亙古不變的碧海高閣上,在潮起潮落的海浪之上與仙蹤神跡重逢。

03.

莫言詩作與書法賞析

莫言提名

莫言手書新詩《蓬萊仙境》

譯文:

蓬萊閣上望長島,碧水藍天臥艦船。

一線白沙分二海,七壺黃酒醉八仙。

遙思甲午悲鏖戰,莫忘豺狼策警鞭。

軍號再聽心又熱,鬢絲如雪嘆流年。

翻檢手機舊照片,憶起當年故地遊。

四十二載一轉瞬,頹然老氣已橫秋。

莫言

(莫言 書)

莫言手書新詩《再登蓬萊閣》

釋文:

海市蜃樓虛幻景,空非是色色非空。

高僧題壁圖宏法,猛將練兵為建功。

血浸丹崖銘國恥,舟浮方士盼西風。

我來舊地思袍澤,仙閣斜陽相映紅。

戊戌八月,重遊老營盤,再登蓬萊閣得句。

庚子深秋 莫言

(莫言 書)

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原標題:《原來莫言眼中的蓬萊是這樣的!》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外人眼中王蒙與莫言的交往:莫逆之交惺惺相惜
    莫言與王海兩個人都是鄉土文學作家,手法、題材、風格都大異其趣,講話時更是這樣,王海喜歡用他的陝西話來講,還引用賈平凹的話說「只有普通人才講普通話」,而莫言卻不同,他講話不像他的作品裡面那樣用很多的山東高密方言,而是標準的普通話,給我一個能說會道的印象。就在那次小說論壇上,他受聘為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我看網絡上說他被聘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駐校作家,是不準確的。
  • 莫言兄長憶往事:莫言第一學歷僅小學五年級肄業
    當然,這些例子,只是莫言作品的表面現象,但如果你完整地系統地閱讀了莫言的所有作品,你就會發現莫言作品裡瀰漫著一種鬼神之氣,凝聚著一種幻覺與現實融為一體的朦朧空靈的意象。因此,要研究莫言,要探討莫言的成功,還是要從根上找,從齊文化談起。
  • 莫言與故鄉
    早先傳聞說,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會在莫言與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之間角逐,日本的媒體自然高度關注,據說在日本也有記者守候在村上春樹家門前,只待最後懸念揭開。為首的一位日本男記者剛一進門就給了二哥管謨欣一個熊抱:「啊,莫言老師,我曾經採訪過你,還記得嗎?」原來,因為房間燈光昏暗,對方認錯了人。反應過來後,大家才意識到「莫言呢?」  尋找莫言,成了這一刻記者們的第一要務。
  • 暢遊山東蓬萊「仙境」,原來還有這麼好玩的地方
    蓬萊,在中國神話中,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因為各種故事的薰陶,我從小就嚮往蓬萊。春末夏初,我終於有機會進入這個「人間仙境」。據史料記載,「蓬萊島」是東海三大仙山之一,另外兩座是「方丈」和「瀛洲」。今天的蓬萊不是神話傳說中的仙島,而是一個地名。
  • 《紅高粱家族》-莫言
    莫言作為一個立足於民間的作家,他筆下人物的語言充滿了泥土的氣味,在《紅高粱》中,能從人物的語言裡聽到來自於底層農民特有的說話風格和特點,粗俗中顯質樸,粗俗中顯崇高,這看似矛盾的語言特點在莫言獨具匠心的敘事藝術中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單是靠《蛙》,也不是《紅高粱》,而是這些
    對於莫言更是一樣,他先中國其他文豪獲獎,正是大手筆,高文採的集中呈現。而在我們眼中,莫言獲獎是因為他那些令人耳熟能詳的《蛙》,其實不然,長篇小說《蛙》確實為莫言帶來了巨大榮耀,也使他成功在中國文壇佔有一席之地。2011年莫言憑藉《蛙》獲得了中國文學最高榮譽-茅盾文學獎。那麼莫言是不是靠《紅高粱》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
  • 是怎樣的童年,造就了文壇大師莫言 I 看莫言母親如何影響孩子
    苦難中哼著小曲的母親莫言回憶自己小時候,日子非常艱難,那是一個遭遇戰爭、飢餓、疾病的年代,母親遭受了很多苦難,但即便這樣艱難的日子裡,母親做農活時居然還能哼著小曲,讓莫言感覺到生活沒有那麼苦。母親的堅強和樂觀讓莫言未來的日子裡,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能笑對人生。
  • 《豐乳肥臀》作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為何一度成為「禁書」?
    這個顯得有些情色意味的名字,其實也是作者莫言有意為之。讓我們首先來看看這本書,《豐乳肥臀》作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書中文風也是大家熟悉的莫言風格,在描述中國封建社會的苦難故事的時候,莫言習慣往自己的文筆中加以濃墨重彩的西方文學元素潤色,讓文學作品在有著強烈的中國色彩的同時也不失西方文學的熱情奔放,正是這樣恰到好處的結合才造就了一本本經典文學作品。
  • 專訪莫言作品日文版翻譯吉田富夫:願莫言獲獎後多多保重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對於像我這樣的日本年輕人來說,新中國就是新大陸、新世界,當然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是這樣想的。我當時比較年輕,對政治比較活躍,對毛澤東的新中國很感興趣,因為這樣的個人原因開始研究中國文學。 人民網:當時跟您一樣學習中文的日本學生多嗎?
  • 讀莫言《晚熟的人》,不做那個「晚熟的人」!
    我從《紅高粱》知道莫言莫言,1955年2月出生;《晚熟的人》,寫於2020年3月12日,莫言65歲生日後的作品。作者這樣評價那些晚熟的人,——「脫胎換骨、返老還童、智慧大開」。和蔣二搭配對比的人叫單雄飛。年輕時,單雄飛是知青隊裡的精英,單挑農村青年常林,蔣二隻是常林的跟班兒。
  • 男生與女生眼中的腿精區別有多大?女生眼中的「腿精」原來是這樣
    每個人的眼光不同,欣賞的水平自然也就相差甚遠,那麼男生與女生眼中的腿精是不是區別也很大?事實上,經常會發生的一件事:男生喜歡的卻經常被女生看不上,相反的,女生喜歡的卻經常被男生看不上。男生與女生眼中的腿精區別有多大?
  • 在餘華和莫言同宿舍的兩年裡,卻諷刺說莫言只能在寫書時吹噓
    我們都認識這兩個人,但很少有人知道餘華和諾貝爾文學獎贏家莫言是室友。諷刺莫言寫書只能自誇在一次採訪中,餘華談到了莫言:因為我和莫言住在一個宿舍裡兩年,他關於如何創作的話比他的創作本身更虛構,所以不要當真。
  • 莫言:五年級輟學放牛,曾三次謊報學歷,45年後卻獲諾貝爾文學獎
    後來,莫言得到了一套《中國通史簡編》,每天翻出來看,後來還把這套書一直帶在身上。1973年,莫言為了進縣棉花廠當合同工,跳出農門,謊稱自己是初中一年級,結果被同鄉人揭穿。1976年,莫言參軍入伍,又一次大著膽子謊報學歷初中二年級。
  • 我怕是看了個假的《蓬萊間》混搭不差,但在蓬萊有點格格不入
    我怕是看了個假的《蓬萊間》。首先我只是半個原著黨。因為原著只在雜誌連載時看過幾期,後來雖然出了書,但是奈何太窮,不捨得花錢,就一心想在網上找資源,結果以尋找失敗告終。因此我對原著的劇情也就略知一二。但儘管如此,我也不敢相信,那開頭科幻電影似的設定,蓬萊間居然是外星球?蓬萊之舟是太空飛船?靈物?天兵?這完全就是將科幻和靈幻結合在一起了。就像看另一部科幻電影。混搭不差,但在蓬萊有點格格不入。也許是因為我還沒有讀完原著,我總覺得文字和戲劇的效果是大相逕庭的。白旗不是秦朝的將軍嗎?我看到原來的作品很冷。怎麼會變成這個系列的第二個。
  • 馬悅然曾與莫言邊喝威士忌邊談小說「翻譯莫言作品沒要出版社一塊...
    馬悅然跟莫言「經常通信」。莫言得獎後,馬悅然有沒有道賀?陳文芬說:「還沒有當面見到,但是我們跟莫言已經通過信了,有很多翻譯、出版的事情要交流。」記者問及,這次來中國會不會與莫言見面,陳文芬說:「馬先生已經88歲了,長途飛機旅行是比較累的,所以事先都沒有做這個安排。」
  • 談莫言近作藝術取向:另闢蹊徑 力道依舊
    沉靜數年,莫言終於不負眾望,近兩年在《收穫》《十月》《人民文學》等雜誌陸續發表10多篇作品,體裁包括短篇小說、詩歌和戲劇。探討這些作品,不只是認識莫言新的寫作成果,也是理解莫言與當代文學的關係。莫言獲諾獎後的作品,以回憶往事為主,寫法內斂含蓄,風格趨向寫實,文字樸素節制。這與他過去長篇小說鋪陳狂放的風格顯然相去甚遠,與他過去中篇小說的內裡張狂也有所區分。
  • 莫言的《豐乳肥臀》,尺度有多大才「被禁」?班主任:少兒不宜!
    少兒不宜莫言的《豐乳肥臀》,尺度到底有多大,才會「被禁」?作為曾經偷偷看過一點的過來人,可以這樣講,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莫言不敢寫的。當初莫言獲得諾獎,名聲大噪,其作品也在校園內風靡一時。同學們爭相購買其作品,以緩解文化生活的貧瘠。當初我捨不得買,就在同學看完了,然後借來看。莫言不愧是諾獎的獲得者,開篇直接開車。
  • 魯迅先生除了這三部經典小說外,還有一部被莫言、殘雪深深喜愛著
    殘雪眼中的《鑄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和2019年諾獎熱門人選殘雪都曾對魯迅的這部「冷門」小說表現出喜愛和重視。《鑄劍》。但提起魔幻現實主義,不管是網絡熱搜還是諾獎的傳播,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當代作家莫言。莫言眼中的《鑄劍》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我國第一個獲此獎作家。
  • 莫言談文學未來 科幻會佔重要位置
    對此,莫言表示感謝,「謝謝勒克萊齊奧先生這麼認真地讀我的作品,我作品裡的滑稽和幽默是民間生活中本來就有的東西,並不是我的發明和創造。」對於作家的歷史責任,莫言認為,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任務各不相同:「我想歷史教材是從一個宏觀的居高臨下的角度來講事件。而文學不承擔這樣的功能,就是從人的情感出發,甚至是從人的身體出發,來具體地描述那段歷史時期內人類的生活狀態。」莫言說。
  • 回歸故土,他用左鐮寫作|莫言《晚熟的人》
    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國際文學界對莫言的某種形式的肯定和褒獎,中國的讀者猛然間也能感受到原來中國文學也可以與世界文學比肩,在文學自信心提升的同時,對莫言的期待無疑也提高了幾個階梯。莫言沉靜了數年,終於不負眾望,近兩年在《收穫》《十月》《人民文學》等雜誌上連續發表了十多篇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詩歌和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