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莫言近作藝術取向:另闢蹊徑 力道依舊

2020-12-22 環球網

莫言獲諾獎後的作品,以回憶往事為主,寫法內斂含蓄,風格趨向寫實,文字樸素節制。

自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以來,各方都期盼莫言有新作問世。然而,他需要平靜,需要思考和整理;讀者也需要冷靜,需要理性與平和。沉靜數年,莫言終於不負眾望,近兩年在《收穫》《十月》《人民文學》等雜誌陸續發表10多篇作品,體裁包括短篇小說、詩歌和戲劇。探討這些作品,不只是認識莫言新的寫作成果,也是理解莫言與當代文學的關係。

莫言獲諾獎後的作品,以回憶往事為主,寫法內斂含蓄,風格趨向寫實,文字樸素節制。這與他過去長篇小說鋪陳狂放的風格顯然相去甚遠,與他過去中篇小說的內裡張狂也有所區分。2017年9月,莫言在《收穫》《人民文學》分別發表《故鄉人事》和《錦衣》。《故鄉人事》系列由三篇精短小說構成,重寫往事記憶。莫言把自己定位為「說故事的人」,這三篇故事都是直擊本事。《鬥士》可以看到莫言一貫擅長表現的執拗人物性格、鄉村鄰裡故事和內裡蹊蹺,自有一番風景。《左鐮》是一篇力透紙背的小說,其力道是在不經意間閃現出來的。莫言的小說會繞著圈子講,而後不經意進入故事的核心。重現文壇的莫言秉持魯迅的現實主義精神,他的記憶、筆法和風格,都在更加緊密地續上魯迅的文脈。

《錦衣》是一部戲劇劇本,年代背景與《茶館》相近或略晚。莫言在戲劇方面一直很自信,他熱愛戲劇,深諳中國民間戲曲的門道,又兼得歐洲戲劇之精要,使得這部劇的戲劇性因素十分活躍。莫言在《錦衣》中並不刻意表現那個時代的社會矛盾衝突,他把戲劇拉回到生活,拉回到民間日常生活的婚喪嫁娶。故事悲喜交合,悲劇的大框架裝進喜劇的戲劇關係,亦真亦幻,戲劇手法自由靈活,而且能做到自然而然,順勢而為,苦中作樂,趣味橫生。

莫言的小說深得戲劇旨趣,不管是情節的關節處,還是場面、細節,經常生發出表演性,有時誇張,有時荒誕,有時魔幻,使得人物、敘述和語言始終生機勃勃。戲劇性既是文學內在機制的活躍因素,也是文學把握生活豐富性和廣闊性的外向視野。莫言的小說把民間戲曲視為藝術養料,形成內涵豐富而有張力的表現方法。《錦衣》這部作品,莫言則以小說筆法入戲劇,即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中心、為推動力,由人物性格帶動情節發展,顯示出莫言把小說和戲劇兩種藝術形式雜糅交合的藝術才能。戲劇劇本《高粱酒》對原小說《紅高粱》做了較大改動,劉羅漢上升為主要人物,餘佔鰲更多了滑稽色彩,戲劇性和表演性因素十分充足,再次印證莫言戲劇天分。

近兩年,莫言還發表《詩人金希普》《表弟寧賽葉》《等待摩西》《一鬥閣筆記》《天下太平》等作品。這幾篇各有其妙,每篇都有意想不到的獨異之處,下筆又回到莫言自由放任的風格,小說有稜有角,有意有趣。特別需要提到的是《天下太平》,小奧手指被鱉咬住引來各路人馬想方設法解救,如同一齣戲劇,「小題大做」手法可見莫言小說敘述的率性機智。莫言小說慣用小孩作為角色,湧溢出反常經驗,思想藏於熱鬧非常之中。

莫言重現文壇把幾種文體都演繹一番,還有詩歌令人驚詫。《高速公路上的外星人》《雨中漫步的猛虎》等,寫眼中所見,心中所想,貌似脫口而出,看似雜亂無序,卻又妙語連珠。所謂詩性,或者詩句的關聯邏輯,走的都是點石成金、隨機應變的險棋。句子與句子之間不斷變換、翻轉,播放出幽默和意外的快樂。《七星曜我》組詩寫他與七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交往和友誼,寫得真實、真摯。這幾首詩或紀實,或抒懷,或戲說,亦莊亦諧,自成一格,皆成妙趣,也屬難得。

總之,莫言重現文壇發表一系列作品,雖屬精短之作,也篇篇可圈可點。把這些近作與過去作品進行對比,或許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滿足,但作家不同時期會有不同作品,莫言換個寫法也未嘗不可。莫言近作與其說不露鋒芒,不如說更加內斂節制,但力道還是在那裡。過去他追求率性而為,汪洋恣肆,現在他回歸故裡,換一種方式寫作。他早就練就了這一手。接下來,我們期待莫言更有思想力量和文學厚度的作品。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24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 | 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上)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現場2020年10月,「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大廈第六會議室順利召開。莫言先生曾經說過,從文學和藝術的角度來講,一個作家或者一個藝術家過早地成熟了、定型了、不變化了,他的藝術創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終點。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丨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現場2020年10月,「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大廈第六會議室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文藝報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
  • 「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我們的文學就是豐年」,莫言近作研討會...
    24日下午,「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文藝報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她說,《晚熟的人》在莫言的創作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莫言這部作品中有很多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因此許多讀者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感到非常的親切。她覺得現在的莫言還是那個莫言,《晚熟的人》帶來的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講故事的人。只不過這個講故事的人現在不僅講歷史,也講當下,而且在他講的故事裡非常有主體意識的把自己也作為一個人物放進了故事當中。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 | 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下)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現場2020年10月,「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大廈第六會議室順利召開。這本書的標題破圈了,我們看到朋友圈都在談「晚熟」,它成了一個社會話題。早熟和晚熟在一個沒有熟透的時代和社會面前,都是會被推土機不由分說夷平的對象。所以早熟和晚熟都是巨大的反諷,並不是朋友圈說的社會話題意義上的「晚熟」。
  • 評論界讚譽莫言近作《晚熟的人》破除「諾獎魔咒」
    缺席的莫言,不缺席的作品日前的莫言近作研討會,集合了中國最有話語權的評論家。「我讀莫言的這本書,就覺得他是老老實實回到事情本身。其中透出來的一種特殊魅力就是『誠』:非常誠實的希望跟讀者交流的一個作家。」《小說選刊》主編、著名作家徐坤是莫言的粉絲,她評價這本書對莫言的重要性在於「是一本去除諾獎魔咒的書」,「得諾獎之後肯定是哆嗦的不敢寫,他一開始也是,試探著手腳觸摸外面的溫度,得到一些反饋,悄悄地在寫,最難得是保持了他穩健的姿態。」
  • 莫言談創作:《豐乳肥臀》是因母親去世而作(圖)
    儘管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了一年,但他仍然處於輿論的風頭浪尖。近日,一直"封口"的他接受了香港《南華早報》的採訪,這是諾獎之後他首次全面吐露心聲———關於榮譽與困擾,關於創作與未來……  莫言本人對很多看起來顯然是「過度解讀」的評論似乎並不介懷,他還是喜歡自己的文學世界,那是他的國。
  • 莫言談文學與人生:人生是文學的重要元素
    莫言進山大談文學與人生(楊雲雷 攝)  大眾網濟南12月16日訊(  談文學與人生:人生是文學的重要元素  說起文學,莫言談到了1988年山大和山師大的老師在他的故鄉高密所舉辦的一場莫言作品研討會,研討會的很多提議至今還在他頭腦裡面活靈活現。「那個時候我是33歲,正是人生好年華。
  • 回歸故土,他用左鐮寫作|莫言《晚熟的人》
    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國際文學界對莫言的某種形式的肯定和褒獎,中國的讀者猛然間也能感受到原來中國文學也可以與世界文學比肩,在文學自信心提升的同時,對莫言的期待無疑也提高了幾個階梯。莫言沉靜了數年,終於不負眾望,近兩年在《收穫》《十月》《人民文學》等雜誌上連續發表了十多篇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詩歌和戲劇。
  • 莫言小說的意義和藝術特質
    莫言是一個極其獨特的作家,他以他的個性秉賦和獨特的文學風格,讓國際社會重視他,尊重他的文學成就。這使我們有必要去理解莫言的小說藝術的獨特之處,這既是對我們當代小說藝術所具有的藝術水準的理解,也是對國際視野中的中國文學的一種把握。 首先,莫言是一個有很強的介入性、超越性的作家。
  • 莫言:民間生活是所有藝術創作的原料庫
    莫言(右)在深圳分享小說創作心得。項陳洪 攝   「民間生活是所有藝術創作的原料庫。」「精彩小說的關鍵,是強烈的戲劇性。」「當我提筆寫作時,我會忘掉自己的年齡。」……11月11日,在深圳中心書城南區大臺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出席第十八屆深圳讀書月讀書論壇,以「民間藝術對我小說創作之影響」為題,分享其小說創作心得。他提出,要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應該到民間尋根。   「小說故事在民間的土臺子上」   「童年時,我常常去公社放牛,和成年人在一起,聽他們講故事。
  • 莫言談文學未來 科幻會佔重要位置
    原標題:莫言談文學未來 科幻會佔重要位置   「典藏莫言」無疑是當天活動的重頭戲。這套《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共包含26卷著作,除了收錄莫言已經公開發表過的《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長篇小說,還收錄了100多部中短篇小說以及《霸王別姬》《我們的荊軻》等8部話劇劇作。
  • 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莫言書院等七個工作室
    5月23日,中國藝術研究院莫言書院、田青書院、田黎明畫室、楊飛雲畫室、何家英畫室、趙建成畫室和吳玉霞樂坊七個學術、藝術工作室的揭牌儀式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揚琴演奏家諶向陽、箜篌演奏家吳琳,北京光中文教館執行長慧得法師,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張靜之,三弦演奏家、哈爾濱音樂學院青年教師張馨元,中國歌劇舞劇院中阮演奏家王薇,中康文旅集團董事長康維海、廣西寶盈投資董事長任江傑、一品尚書房創始人孫伊如、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金沙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各所負責人、中心主任,中國畫院、中國油畫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等創作機構的專家、學者、藝術家以及各方媒體近百人出席了活動
  • 莫言你大膽地往前走呀!
    鞏俐劇照,近日她因與71歲音樂家新婚被廣泛關注很多人覺得《紅高粱》是張藝謀拍過最好的電影,它沒有宏大的場面和千軍萬馬,最多的場景便是漫天黃土和黃綠相間的高粱地,樸實到近乎殘忍的畫面衝擊著剛獲得思想和藝術解放的人的心靈
  • 莫言引成語談中國文學現狀:陽春白雪 下裡巴人
    中新網12月9日電 北京時間12月9日晚,莫言應邀來到斯德哥爾摩大學進行交流活動。在現場,莫言機智而又不失幽默地解答了主持人對中國文學的種種疑問。  主持人、著名學者羅多弼先談了自己對中國文學的看法。總體來說,他對中國文學的態度還是「比較樂觀」,不過最近幾年,尤其是2008年,羅多弼表示自己有點失望。
  • 莫言是如何寫出《紅高粱》的
    這則悲慘的抗日戰爭故事,最初並沒有引起莫言的創作興趣,直到幾年後他考進了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參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軍事題材小說座談會,這則故事猛然撞擊了他的靈感之鐘。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期間的莫言莫言對「戰爭感覺」的準確把握也協助其完成了這部並非來自自身戰爭經驗的作品。
  • 梁鴻鷹、白燁贊莫言反應機敏 有文人的高傲
    白燁稱,莫言骨子裡有文人的、知識分子的孤傲和高傲,總體上看,是「質樸外衣包裝的高傲靈魂」。   著名文學評論家梁鴻鷹、白燁26日做客中新網《新聞大家談》,解讀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當代中國文學發展的意義。
  • 莫言中大開講 建議結婚後再看我的小說
    身著淺藍格子襯衣、藏青色外套的莫言,甫一出場便以他一貫的幽默贏得滿堂喝彩。  莫言說,他前後共創作了近一百篇小說,塑造了數百個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個人物幾乎在生活中都有原型。然而,他們究竟到底是誰?在講座中,莫言一一揭秘。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我觀察人、研究人,包括觀察和研究我自己。」談及自己的寫作「秘籍」,莫言說。
  • 莫言:筆虎墨龍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袁思陶、伊媛) 近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為家鄉先賢單為濂、單為鏓兄弟作傳,並題寫了「筆虎墨龍」四個大字。北京舒同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王振手書了單氏兄弟的詩作。以上作品均發布於書法公眾號「兩塊磚墨訊」上。
  • 莫言:思想者和權勢者必然一直存在矛盾
    莫言(左)、阿多尼斯談文學創作。8月13日,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來到北京與中國文學家莫言展開了一場主題為「從傷口長出翅膀:文學在古老東方的使命」的對談。□談文學使命作家詩人通過文本表達阿多尼斯認為有關文學的使命、文學和社會的關係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他更願意去談自己的一些經驗和體驗。在對談伊始,莫言謙虛地稱,他並沒有做好和一位偉大的詩人對話的準備,他稱作家和詩人很相似,最隱秘的應該在他的詩歌裡面,在他的文章裡面已經講了。
  • 莫言獲頒「中華文化人物獎」 謙稱「愧不敢當」
    講述詞中,徐懷中認為莫言是一位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文化耕耘者。有著天馬行空一樣的超常想像力,和電光石火一樣的敏銳藝術感覺。作品的字裡行間,浸潤著醇厚的中華文化底蘊,體現出古老的哲學之光,與西方的文學景觀呈現出反差,別有洞天。在他看來,莫言獲諾獎純屬水到渠成,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