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思想者和權勢者必然一直存在矛盾

2020-12-16 騰訊網

[導讀]「不存在一種預先設定的使命。對於作家也好,詩人也好,他要表達的思想是通過文本來表達的,如果說有使命的話,我不喜歡使用『使命』這個術語,它是後來生成的,是讀者從文本中得出來的。」

莫言(左)、阿多尼斯談文學創作。

8月13日,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來到北京與中國文學家莫言展開了一場主題為「從傷口長出翅膀:文學在古老東方的使命」的對談。阿多尼斯與莫言都認同一個創作原則——站在人性的角度寫作。

>>阿多尼斯簡介

阿多尼斯本名阿里·艾哈邁德·賽義德·阿斯巴,1930年出生於敘利亞拉塔基亞一個阿拉維派家庭。他在世界詩壇享有盛譽,近年來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曾榮獲布魯塞爾文學獎、馬其頓金冠詩歌獎等。他有關詩歌革新與現代化的見解影響深遠,並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巨大爭議。他旨在重寫阿拉伯思想史、文學史的巨著《穩定與變化》,被公認為研究阿拉伯文學及文化的經典著作。

□談文學使命

作家詩人通過文本表達

阿多尼斯認為有關文學的使命、文學和社會的關係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他更願意去談自己的一些經驗和體驗。

在對談伊始,莫言謙虛地稱,他並沒有做好和一位偉大的詩人對話的準備,他稱作家和詩人很相似,最隱秘的應該在他的詩歌裡面,在他的文章裡面已經講了。

阿多尼斯說:「不存在一種預先設定的使命。對於作家也好,詩人也好,他要表達的思想是通過文本來表達的,如果說有使命的話,我不喜歡使用『使命』這個術語,它是後來生成的,是讀者從文本中得出來的。」

□談文學創作

好的詩歌可以超越時空

阿多尼斯稱,他在創作的過程中不願意使用「人民」「祖國」這樣的字眼,而更願意使用「人」,詩歌應該是詩人與讀者的一種相會。同時,阿多尼斯認為任何人都不能說很了解自身,這點恰恰是人的幸運,一個作家或者一個詩人的寫作目的首先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身、他人、世界。對於他來講,寫作意味著一種探索,一種對自我、對他者、對世界的探索。

對於這種觀點,莫言十分贊同,他說:「一個詩人的寫作,不會說是我要為人民來歌唱、我要為祖國來寫作,這樣的話就把詩歌給看小了,也會把文學看小。」莫言認為,站在人的角度上的寫作,毫無疑問是小說家和所有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必須遵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一旦詩歌、小說具體到跟意識形態等量齊觀一樣高的層面上,我想這種藝術就失去了它超脫於現實的意義。所以好的詩歌應該是超越時空的。」

□談作品的翻譯

寫作時不要去考慮翻譯

在談及作品的翻譯時,莫言幽默地說:「我特別欽佩懂外語的人,我在上世紀80年代寫作時沒有考慮過我的作品要翻譯成外文,那時我所面對的就是中國讀者。」莫言分析說中國的詩人很少有能把自己的作品翻譯成外文,很多作者在面對翻譯的時候是沒有選擇的,他甚至稱在選擇翻譯家的時候是撞大運。

莫言稱中國作家的作品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的關注,所以作品的翻譯是整個作家人群面對的一個問題。莫言提出「寫作的時候就應該忘掉翻譯,痛快淋漓地表達內心的想法,不能夠為了方便翻譯而減低對語言的追求,這樣的損失是巨大的,不值得的。」同時他認為翻譯是一種創作,高明的翻譯家無論多難的作品也會翻譯得很好。

而同時身為翻譯家的阿多尼斯則從更加專業的角度分析了作品的翻譯問題。他說:「文學作品中,詩歌的翻譯相對於小說更難。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結構,詩歌的翻譯者要破壞原有的結構去建立一種相似的結構,從這種意義上說翻譯就意味著叛逆,為了忠實原則而叛逆。詩歌的翻譯者必須是詩人,但是小說的翻譯者不一定是小說家。」

□談文化

思想者權勢者必然存在矛盾

中國和阿拉伯民族有近似的文化背景和近代的命運,不但有古老的東方的久遠的文化,還有被殖民的近代歷史。這一點體現在文學上會有什麼相似處?兩位作家也說出了他們的觀點。

阿多尼斯用穆罕默德的一句話「知識雖然遠在中國,也當求之」,來回答這個問題。他總結說:「對於阿拉伯的詩歌,我了解一個情況,阿拉伯古代詩歌沒有一位真正偉大的詩人是所謂的謳歌人民,相反,阿拉伯大詩人對於我們所稱的人民持批判的態度,也可以說批判人民體現了阿拉伯詩歌有史以來的特點,不知道中國詩歌是不是存在這樣的情況。」

莫言說:「創作者和權勢的較量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方面,但是不能代表整個歷史的全部,因為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非常複雜、立體,偉大的思想家不屑於跟他們鬥爭。我們看到每個時代,權勢者總是和思想者之間存在矛盾,這是每個朝代都沒法改變的。當然把歷史簡化成單線條或者簡單的表述是難以概括的。」

阿翁未停止質問與思考

活動當天,已入耄耋之年的阿多尼斯身穿粉色襯衣,眼神中充滿了活力,雙手一直配合著他的講話比劃著,他所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老人的睿智、生命的思考、人性的經驗,還有可貴的精神活力。從阿多尼斯的發言中,我能感覺到這位老人從來沒有停止過質問和思考,這也許才是一位詩人的狀態。

相關焦點

  • 心理探索:思想者是一個虛幻的存在
    Wider than the sky——比天空更廣闊首先必須探明的問題是,「他」即思想者與思想是分開的嗎?「他」即體驗者和感受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呢?他覺得思想者和思想是分開的,因為他在控制、支配、逃避著自己的思想,想擺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事實情況果真如此,或者是一種假象呢?很明顯,是作為思想者的思想把自己給隔離開來了。因為如果沒有思想,還會有思想者嗎——那麼思想者會在哪裡呢?所以,是思想製造出了思想者,而不是思想者製造出了思想。
  • 羅丹《思想者》是哀悼者?
    【新華社微特稿】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的作品《思想者》聞名世界。這尊青銅塑像在不少人看來是在沉思,但英國大英博物館展覽負責人、古希臘雕塑專家伊恩·詹金斯依據塑像的體態語言推斷,它應該名為《哀悼者》。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2日援引詹金斯的話報導:「仔細看手和下巴,如果他在思考,他的手應該託住下巴,但在這件雕塑中,手撐住下巴,古希臘就是把哀悼雕成這樣。」他說:「在(古希臘)許多表現葬禮的浮雕中,都是以手撐著下巴,以示哀悼。」
  • 著名雕塑《思想者》到底在思考什麼?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一位經常赤身裸體出現在大庭廣眾的男人,這位身材健碩、線條勻稱、單手託腮、赤身裸體,遠看如牙痛患者,近看似哲學巨擘的雕像,是法國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晚年最為得意的作品——《思想者》。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思想者》最早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雕塑,而是跟一座名為《地獄之門》的雕塑在一起,而這個《地獄之門》取自於但丁的《神曲·地獄篇》。
  • 羅丹名作「思想者」或應名為《哀悼者》,大英呈現羅丹往事
    一個坐著的男人,一隻手撐著下巴——羅丹最著名的雕塑《思想者》(又譯為「沉思者」)一直被認為是思考者的形象,但事實上,它表現的可能是一位哀悼者。他說:「我愛古希臘雕塑,它們一直並始終都會是我的老師。」羅丹在默東(Meudon)的藏品,©羅丹博物館。攝影:Jean de Calan此次大英博物館向巴黎羅丹博物館借來了羅丹的許多石膏、青銅和大理石雕塑原作。如《思想者》和《吻》,去探究古代世界是如何塑造羅丹的藝術眼光的,從而為現代藝術設定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 莫言小說的意義和藝術特質
    一直以來,中國對西方文化是有很強大的關注和認同的,但是相比較而言,西方世界對中國當代文化的關注非常少。此次莫言獲獎,西方世界對中國當代文學乃至於中國當代文化的關注,都會明顯加強。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文化在隨著時代大潮發生變革,在建構自己的文化自信心,並且,希望通過諾貝爾文學獎的途徑,來獲得世界的認同。中國人的開放和大氣,就是要在一個平等的層面,和世界文化交流,得到相互尊重。
  • 陶西平是一位傑出的思想者
    當見到陶西平先生( 以下簡稱陶老)手託下頜的照片 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創作的那尊「 思想者」的經典雕塑。儘管陶老與羅丹塑造的思想者所 處的時代不同,經歷各異,思考的問題很不一樣,但他們都是思想者,這一點是相同的。
  • 思想者楊小凱|徐瑾
    如果沒有一眾經濟學家的追憶,作為思想者的楊小凱,價值是否一樣?從激進造反到十年牢獄,從自我教育到海外求學,從憲政研究到皈依教會,對於楊小凱而言,人生問題和中國問題合二為一。一個中國人能經歷的時代磨難和心路歷程,楊小凱不僅都走了一遍 ,更早出同輩人半拍一步。
  • 莫言舊居胡蘿蔔被拔光:一種充滿諷喻意味的寓言
    莫言一直都很低調,即使被追捧、被貶抑、被電視臺問「幸福」,他都表現出一個作家的謙遜與淡定。所以,從當地政府到外來遊人,都是一體的功利思維,而不是基於文學和文化的虔敬。  因此,莫言家老院子裡的胡蘿蔔苗無端被人拔光,那是遊客們討吉利的憑藉,胡蘿蔔能不憤怒嗎?那高低不平的老院子,被每天數百的遊客給踩得溜光,人們瞻仰和膜拜——讓自己的孩子也沾點「文曲星」的光,來年考上北大云云,老院子能不憤怒嗎?
  • 在餘華和莫言同宿舍的兩年裡,卻諷刺說莫言只能在寫書時吹噓
    餘華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當代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和《細雨中的呼喊》,這些都是受到不斷好評的優秀書籍。我們都認識這兩個人,但很少有人知道餘華和諾貝爾文學獎贏家莫言是室友。諷刺莫言寫書只能自誇在一次採訪中,餘華談到了莫言:因為我和莫言住在一個宿舍裡兩年,他關於如何創作的話比他的創作本身更虛構,所以不要當真。也就是說,莫言所說的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實際上是虛構的,甚至是自誇的。
  • 莫言和袁隆平,對人類的貢獻而言誰更重要?
    對於莫言和袁隆平也許各位看官都不陌生,要論對國家的貢獻應該各有千秋吧?一個是文學作家,搞文的。一個是研究水稻的技術專家,搞技術的。個人到覺得這兩位大師都是值得尊敬的!他們的付出是客觀存在的!大家說呢?其實莫言能夠取得這樣好的作品和成就,離不開辛勤的耕作。小學時便經常偷看「閒書」,包括《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等。五年級時因「文化大革命」輟學,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主要從事農業,種高粱、種棉花、放牛、割草。在文革期間無書可看時,他甚至看《興華字典》,尤其喜歡字典裡的生字。
  • 明代的思想矛盾與突破:認識矛盾是客觀存在,走向無限性
    上一講到了有限無限的矛盾走向了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而這正是四百年後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走的路徑。讓我們繼續往下講。他們正確地看到,有限無限的矛盾是客觀的存在,並非人們主觀的虛構。但他們卻把這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形上學地割裂開來,這就成了康德所謂的「二律背反」,不可解決了。列寧說得好:「有限和無限=同一個世界的部分、階段。不是這樣嗎?」無限有限是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無限是由有限構成的,它並不存在於有限之外。而是寓於無數的有限之中。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對於宇宙空間的認識,總是有限的。但沒有什麼固定的界限是不可越過的。而不斷地超越有限的界限,正是在走向無限、認識無限。
  • 「洞見」張蘊嶺:新時代需要新的權勢轉移理論
    因此,在很多分析人士看來,中美對決就成了權勢轉移的主戰場,成為影響世界格局和秩序走向的主線。於是,就出現了「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即權勢守成者絕不會容許挑戰者上位,因此,美國壓制中國是美國的必然之舉。由此認定,中美陷入了「新冷戰」,甚至還可能發生熱戰。在此情況下,世界其他國家必然面臨著選邊站的問題。在我看來,我們需要換一個思路來思考權勢轉移的問題。
  • 亦真亦幻的莫言還鄉記
    莫言這一年成了諾貝爾獎得主,他的人和書迅速成為國人的焦點。自此以後,莫言成為炙手可熱的大名人,無數的採訪,無數的活動,無數的新聞……處於輿論中心的作家本人,其實是緘默的。而作為莫言的讀者,我期待的是他不要因為這個獎就停止創作,畢竟有很多作家獲獎後就再也沒有寫出好的作品來。8年過去了,一直沒有看到他的小說作品出來,要知道他當年能夠在幾十天內就寫完一部長篇,如此驚人的創作力難道消失了麼?
  • 我們為什麼要用仰視的角度去看《思想者》?
    這些浮雕也是根據但丁的《神曲》創作的,《思想者》是後來才從《地獄之門》獨立出來,放大3倍。最初羅丹將其命名為《詩人》,象徵著但丁對地獄中的種種罪惡靈魂的思考。從《思想者》那沉重低垂的頭顱,緊張蜷縮的腳趾,和渾身緊張的肌肉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人類對惡的掙扎。人類的靈魂束縛於肉體中,他們在極力擺脫獸性的欲望,讀到了從獸類變成思想者的困苦。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 | 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下)
    用早慧的人攢出來的東西去看莫言老師的高密東北鄉——一個曾發源了儒家文化並能顯示中國底層倫理結構的土壤——我讀到的是這種倫理的變化,以及這背後的歸順機制和傳承機制是什麼。我舉個例子,比如他裡面經常講我們是裝傻的民族,我們同時也是好鬥的民族。人物身上的這些性格特徵,與具體的那一片土地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又比如說基層的善惡倫理怎麼來運轉。
  • 《紅高粱家族》-莫言
    你一直沒有告訴過我,我只有按著我自己的想法去辦,我愛幸福,我愛力量,我愛美,我的身體是我的,我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罰,我不怕進你的十八層地獄。」第一段對白是「我爺爺」餘佔鰲帶領遊擊隊打日本鬼子時的幾句話河以說是髒字連篇河謂粗俗。寥寥幾句話就將一個粗野豪放、蠻橫頑強的土匪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字裡行間透露出的匪氣和英雄氣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看一眼「思想者」,能讓你變得愛思考嗎?
    清華大學的陳曉教授對此頗有興趣,他想搞清楚「思想者」和「競賽者」(racer)照片,是否會在無意識中,對被試在複雜任務上的表現產生影響——也就是出現目標啟動效應。論文已發表在期刊《組織行為與人類決策過程》(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上。
  • 羅丹的雕塑《思想者》為什麼這麼有名
    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彎腰屈膝,右手託著下巴,光著身子的男人——《思想者》。為了用肌肉來表現雕塑的寓意,羅丹的雕塑通常是沒有穿衣服的,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思想者》的肌肉非常緊張,以至於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從他緊鎖的眉頭和咬拳頭姿態,似乎能感受到他沉浸在痛苦中。
  • 《蛙》莫言
    而只能把這種「政治」對「生命」的掌控與壓抑,視為現代性邏輯在中國展開過程中的必然後果。在筆者看來,莫言在小說《蛙》的主體部分,即作為文學素材的第一到第四部,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觸碰到了「生命政治」的議題。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蛙》的第一到第四部是文學愛好者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四份文學素材,是蝌蚪用來「為寫作那部以姑姑為素材的話劇做準備」 的。
  • 莫言帶研究生行不行?(圖)
    莫言帶研究生太不靠譜嘉豪(媒體評論員)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國人皆為之感到驕傲和自豪。而近日,莫言「落戶」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擔任主任一職,並表示將招收研究生的消息一傳出,卻立刻遭到吐槽。筆者認為,莫言要親自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還存在諸多方面欠缺,不能「霸王硬上弓」。其一,莫言帶研究生違反了國家的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