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思想者》是哀悼者?

2020-12-22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微特稿】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的作品《思想者》聞名世界。這尊青銅塑像在不少人看來是在沉思,但英國大英博物館展覽負責人、古希臘雕塑專家伊恩·詹金斯依據塑像的體態語言推斷,它應該名為《哀悼者》。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2日援引詹金斯的話報導:「仔細看手和下巴,如果他在思考,他的手應該託住下巴,但在這件雕塑中,手撐住下巴,古希臘就是把哀悼雕成這樣。」他說:「在(古希臘)許多表現葬禮的浮雕中,都是以手撐著下巴,以示哀悼。」

詹金斯說,羅丹深受古希臘雕塑影響,在藝術學校學習古希臘雕塑藝術,1881年至1917年至少到訪大英博物館15次,觀看希臘帕特農神廟雕塑,但是從未去過希臘。「羅丹知道那個時期(古希臘)雕塑的一切。」

大英博物館定於4月26日至7月29日舉辦《羅丹和古希臘藝術展》,屆時將把博物館中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雕塑與巴黎羅丹博物館出借的羅丹作品一同展出。

按照大英博物館博客的說法,《思想者》一名出自鑄造工人,而非羅丹本人。鑄造工人覺得雕像看著像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的雕塑《梅迪奇家族的洛倫佐》。那件雕塑又獲稱《思想者》或《沉思者》。(完)(歐颯)

關鍵詞: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伊恩·詹金斯(Ian Jenkins)

相關焦點

  • 羅丹名作「思想者」或應名為《哀悼者》,大英呈現羅丹往事
    一個坐著的男人,一隻手撐著下巴——羅丹最著名的雕塑《思想者》(又譯為「沉思者」)一直被認為是思考者的形象,但事實上,它表現的可能是一位哀悼者。大英博物館展覽負責人、古希臘雕塑專家伊恩•詹金斯近日表示,依據塑像的體態語言推斷,這一作品應該名為《哀悼者》,「仔細看手和下巴,如果他在思考,他的手應該託住下巴,但在這件雕塑中,手撐住下巴,古希臘就是把哀悼雕成這樣。」他的這句話是針對正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特展「羅丹與古希臘雕塑」所言。
  • 羅丹的雕塑《思想者》為什麼這麼有名
    為了用肌肉來表現雕塑的寓意,羅丹的雕塑通常是沒有穿衣服的,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思想者》的肌肉非常緊張,以至於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從他緊鎖的眉頭和咬拳頭姿態,似乎能感受到他沉浸在痛苦中。在但丁的著作中,沒有提到過「思想者」,只有地獄罪行裁判者的形象,裁判者本是個恐怖、擁有無上權力的巨人,羅丹卻賦予他新的身份,他變成了嚴肅,在思索問題的勞動者。他坐在門中央,目睹著人間悲劇,他在思考「人間地獄」中的種種罪惡,他在憂慮人類的命運。
  • 羅丹的思想者:你在想啥呢?
    申祁頡/文就算你不知道羅丹,但一定知道「思想者」,因為,這座雕塑實在是太有名了。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劃時代的藝術家,他的雕塑《思想者》被譽為羅丹藝術人生中的裡程碑,也因此使羅丹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家之一。
  • 羅丹的「思想者」「雨果」都來北京了(圖)
    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羅丹雕塑大展  早報記者 朱潔樹  「巴爾扎克」昂然站在法式庭院裡,「雨果」心事重重地面對流亡的命運,「思想者」沉默地蹲坐在地獄之門頂端,羅丹的繆斯與情人「卡密爾」的頭顱靜靜被擺放在工作室中
  • 羅丹的《思想者》到底在想些什麼?
    1904年,《思想者》的展出讓這位久被「正派學院」抨擊的偉大雕塑家羅丹再一次受到了攻擊,「正派學院」的支持者將這個彎腰屈膝,低頭思索又渾身健碩的赤裸雕像形容為「妖怪」,作為對反對者的回應,羅丹的好友花了15萬法郎將這個作品買下,並捐獻給巴黎市,希望能讓這個偉大的作品屹立在先賢祠前,但是市政府廳根本不答應
  • 羅丹《思想者》的中國新家,究竟神奇在哪?
    羅丹《思想者》的中國新家,究竟神奇在哪?在後來的了解中才知曉,這座公園不僅收藏了世界各地藝術家的雕塑精品,居然還珍藏了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創作的三尊雕塑,其中一尊更是家喻戶曉,這就是羅丹的代表作《思想者》。
  • 羅丹創作《思想者》時從混沌到清晰,經歷了怎樣的故事
    阿格桑德羅斯父子的《拉奧孔》,米隆的《擲鐵餅者》,阿歷山德羅斯的《斷臂維納斯》,菲狄亞斯的《雅典娜神像》無疑是古希臘時期四件最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因此,在《拉奧孔》、《擲鐵餅者》等作品中,可以看到,男性的軀體都是裸體或半裸,是因為古希臘人認為人體是世界上最美的形體,象徵著英雄主義情結的男子漢氣概,代表著力量,陽剛,健康和高貴。
  • 用摺紙藝術呈現世界級雕塑羅丹的《思想者》
    《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雕塑名作。享譽全世界。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上圖是羅丹本人。1888年,《思想者》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出,名字叫做《詩人》1889年,這尊以《思想者—詩人》為名的石膏像,在莫奈—羅丹巴黎連展中展出。
  • 雕塑家男神羅丹和他的「情人」來啦!
    作為這個十一小長假的重頭戲,法國20世紀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大師羅丹和他的「情人」即將空降北京798藝術區Art100Beijing畫廊 。這個「情人」不是她的終生伴侶Rose,亦不是他的學生與繆斯 卡米爾,而是羅丹曾經最經典最震撼人心的創作——「思想者」。
  • 疫情下法國羅丹博物館賣雕塑彌補損失,名作《思想者》已售罄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據美聯社8日報導,與其他受到新冠病毒大流行衝擊的博物館不同,法國巴黎的羅丹博物館或許有一個錦囊妙計,幫助自己度過這場危機:它可以出售限量版的法國雕塑家作品複製品。但羅丹自己建立的一個百年系統可能會讓博物館鬆一口氣,這個系統允許博物館每年出售12件精選雕塑的複製品。複製品用青銅製成,是在博物館監督的特殊作坊鑄造的,由美術館、私人收藏家或其他博物館購買。羅丹無價的原作主要是用大理石雕刻的。
  • 我們為什麼要用仰視的角度去看《思想者》?
    看到羅丹的雕塑往往會讓人想起米開朗基羅,因為西方的雕塑藝術起初都受到了古希臘藝術的影響。在我們瀏覽羅丹的作品時,可以讀到雕塑強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的作品《思想者》正是通過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來傳達了一種複雜的精神世界。
  • 羅丹塑造人類痛苦的靈魂
    英國學者赫伯特·裡德在《現代雕塑簡史》中把羅丹放在西方現代雕塑史的開端,與「現代藝術之父」塞尚相提並論,認為「羅丹的現代性在於他的視覺寫實主義」,「正是羅丹恢復了雕塑藝術的雕塑價值本身的意義」羅丹崇仰古希臘雕塑家菲迪亞斯和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同時反叛19世紀中葉崇尚古典與矯飾的學院派風格,而從法國本土傳統的哥德式藝術中汲取靈感。
  • 壹美閱讀:《羅丹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這一期活動主要與大家分享著名雕塑家羅丹先生寫給青年藝術家的一封信。在線閱讀羅丹給青年藝術家的信(節選)作者:奧古斯特·羅丹朗讀者:唐賽(視覺平面設計師)青年們,想做「美」的歌頌者的青年們,在這裡你們找到一個長期經驗的撮要,這也許對於你們是高興的事。但願「自然」成為你們唯一的女神。
  • 現實主義雕塑大師——羅丹Auguste Rodin丨阿斯蒙迪推薦藝術家
    他的代表作共186個,其中有一巨作《地獄之門》,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羅丹的作品架構了西方近代雕塑與現代雕塑之間的橋梁,是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
  • 3D列印《思想者》雕塑亮相深圳(圖)
    近日,這座舉世聞名的雕塑《思想者》的複製版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前面大操場的右角揭幕。雕塑高大宏偉,人文歷史與校園綠樹交相輝映。令人驚訝的是,這座《思想者》雕塑竟然是由3D列印技術在幾天之內製作完成的。該雕塑本體部分為1.82米高,平面最大0.9米,臺基高50釐米,長寬1.3米的臺座上,整體高度達2.32米。
  • 羅丹:《沉思者》的締造者 現代雕塑之父
    羅丹,法國雕塑藝術家。主要作品有《思想者》《青銅時代》《加萊義民》《巴爾扎克》等。下面我們回顧一下這位造出《沉思者》的偉大藝術家。《青銅時代》《青銅時代》在巴黎的沙龍展出,批評者最初對於作品無明確的主題而不知所措,而有評論家沒根據地指稱羅丹用了「倒模」技法,直接在模特兒身上複製出做石膏模型,是作弊之舉。
  • 著名雕塑《思想者》到底在思考什麼?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一位經常赤身裸體出現在大庭廣眾的男人,這位身材健碩、線條勻稱、單手託腮、赤身裸體,遠看如牙痛患者,近看似哲學巨擘的雕像,是法國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晚年最為得意的作品——《思想者》。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思想者》最早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雕塑,而是跟一座名為《地獄之門》的雕塑在一起,而這個《地獄之門》取自於但丁的《神曲·地獄篇》。
  • 羅丹雕塑與中國園林相結合?港媒:法國藝術尋求「落地」中國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6日報導,安吉拉·陳正在羅丹的雕像「思想者」旁指導她的丈夫擺姿勢,想要照一張完美的照片。有理由說,這座沉思的裸體男子的巨大青銅雕像是羅丹這位生於巴黎的藝術家和現代雕塑先驅的最著名作品。在香港出生的陳女士指導她的丈夫:「向右一點;不,再向左一點。你的手要這樣放。」
  • 陶西平是一位傑出的思想者
    當見到陶西平先生( 以下簡稱陶老)手託下頜的照片 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創作的那尊「 思想者」的經典雕塑。儘管陶老與羅丹塑造的思想者所 處的時代不同,經歷各異,思考的問題很不一樣,但他們都是思想者,這一點是相同的。
  • 從未相遇的羅丹與賈科梅蒂,終於在西班牙「相遇」了
    羅丹的學生布德爾是賈科梅蒂的老師,但羅丹與賈科梅蒂,兩人從未相遇。但賈科梅蒂曾表示自己的雕塑風格來自羅丹。更重要的是,兩人在各自的時代發現了一種更加貼近人類形象藝術表達方式。這種方式又是如何植根於特定的時代,又是如何反映個人願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