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沉思者》的締造者 現代雕塑之父

2020-12-16 觀一生活

羅丹,法國雕塑藝術家。主要作品有《思想者》《青銅時代》《加萊義民》《巴爾扎克》等。下面我們回顧一下這位造出《沉思者》的偉大藝術家。

從苦難中錘鍊出雕塑家

羅丹雖於中、晚年擁有相當的成就與名氣,並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但他的前半生過得並不順利,一度為了生計而考慮放棄藝術之路。羅丹的藝術事業可說開始自一次義大利之旅,他飽覽佛羅倫斯等古典藝術之都,深受米開朗基羅等文藝復興大師的感動與啟發。及後羅丹創作出第一件全身人像《青銅時代》,其姿態整體上明顯參考了米開朗基羅的《瀕死的奴隸》,但羅丹給予了這少年新的形式:其表情與伸展手臂的方式都跟文藝復興這位大師以至傳統的雕像都大異其趣。

《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在巴黎的沙龍展出,批評者最初對於作品無明確的主題而不知所措,而有評論家沒根據地指稱羅丹用了「倒模」技法,直接在模特兒身上複製出做石膏模型,是作弊之舉。這個不實指控對初出道的羅丹聲名造成不少的傷害,更使他終生都耿耿於懷。為了證明自己沒有作弊,他往後的人物雕塑大多都故意放大或縮小比例,因這就不可能是由真人造模而成。

羅丹的作品挑戰與突破傳統雕塑,在很長的時間中都受到廣泛的質疑,可是他堅決不改自己的理念,最終逐步成為歐洲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即使在羅丹已獲舉足輕重地位的1880年代,他受政府委託造《雨果紀念像》以紀念這位剛逝世的法國大文豪,但造出的石膏模仍受到老派藝評家劇烈批評,到他死後四十年才鑄成銅像。

《雨果胸像》

羅丹於1883年完成的《雨果胸像》,此時為雨果逝世前兩年。

《雨果紀念像》

出自《地獄之門》的《沉思者》

羅丹最著名的作品,必定是那位坐著石上、以手背頂著下巴、彷彿在思考著什麼非常重要的問題的《沉思者》了。它甚至超越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雕塑,至現在如是,多年來亦是無數漫畫或圖畫的戲仿對象。可是,我們大多對《沉思者》的輪廊有大概的印象,但要把握其價值,就要留意當中的細節。

羅丹《沉思者》

我們一般都認為思考是精神層面的事,頂多只會用到我們的大腦;但《沉思者》卻表現出一個用盡全身上下所有力量來進行沉思的人,連腳趾都在抓緊著地上的石頭。羅丹自己這樣說:

「我的思考者能有思考的模樣,是因為他不僅用他的大腦來思考,亦動用了他緊皺的眉毛、膨脹的鼻孔和緊閉的嘴唇來思考,更用上他胳膊、後背和腿上的每一塊肌肉來思考,他並緊握著拳頭與繃緊著腳趾來思考。」

羅丹的另一著名作品是《吻》,比克林姆的同名繪畫早了二十多年。羅丹塑造出正在熱吻中的一樣男女,觀者會輕易感受到當中的激情,兩人甚至互融為一體。即使是不認識羅丹《沉思者》、《吻》,但兩者連同其他重要的獨立作品,原本都是《地獄之門》的一部分。

羅丹《吻》

《地獄之門》是1880年羅丹受委託為未來的裝飾藝術美術館作的入口大門。羅丹被予自選題材的自由,他挑了羅馬大詩人但丁巨作《神曲地獄篇》的一幕:但丁在往地獄之行的早段,在其富壓迫感的大門讀到刻鑄其上的一句:「入此門者,莫存幸念」。

羅丹《地獄之門》

最後這美術館卻從未建成,而這門亦一造就用了37年,至羅丹去世仍未完成。同樣因為「包覆成型」的指控,羅丹將門上的人物塑造得比真人小,但門本身有六米高、四米闊。羅丹構想觀眾來到門前將會有的經驗,他想儘量再現但丁當時於門前的感受,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對觀者有一種壓倒性的震懾感。

《地獄之門》上的《沉思者》/《詩人》
《地獄之門》細節

門上的地獄人物眾多,有亞當與夏娃,我們可以留意到門的橫梁上方正中的正是《沉思者》,而「他」本來名為《詩人》,指的就是但丁本人,從門上向下俯視著地獄的一切。《吻》的男女本來亦是《神曲》中的人物,但後來被羅丹獨立成作,不再存在於門上。

羅丹對攝影的批判

羅丹在受盡千夫所指的時候,印象派畫家莫內與音樂家德彪西,《月光曲》作曲家曾對他大表支持。這裡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羅丹跟印象派對攝影的批判有類同之處。

印象派認為攝影已經可以充當精準記下現實的模樣,那為何要再跟照相機一比長短,因此他們轉而去追求人類視覺主觀經驗中的各種瞬間,以模糊的筆觸營造出攝影無法表現的流變世界。羅丹則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自己對攝影的懷疑,他曾說:「是藝術家忠實於真相,而攝影在騙人」。

羅丹奉行自然主義,以表現自然的形態與物質的本性為己任,而這並非等同於寫實。這裡我們要細分,對於羅丹來說藝術不應該所謂「科學地」、機械式地再現自然,因攝影已經以精準的方式為我們做到這點。羅丹認為攝影有致命的缺點,我們可以看他尖銳的評述:

「如果說,事實上在瞬間的照片之中,人物雖然在運動中被拍攝,但卻看起來像是突然被固定在半空,那是因為身體的所有部分,都被限定在同樣的二十或四十分之一秒中被複製出來,沒有藝術之中那樣對於運動作漸進發展。是藝術家忠實於真相,而攝影在騙人。因在現實之中時間不會停止,而如果藝術家要成功地製造出運動的印象,就需要好幾個時刻來成就,如此一來,他的作品會無疑比科學式的形象更不傳統,而後者的時間只會唐突地被懸擱。」

羅丹的自然主義追求

那羅丹的自然主義又是什麼?他一生留下的幾千件雕塑作品與幾千張畫作,見證著他的創作過程。他創作的方式不是精雕細琢,就如畫家在繪畫巨幅油畫之前或會先作大量的速寫,羅丹亦會以黏土大量做「草圖」,他有時會讓模特兒按自己意志四周行走或活動,他就試圖從旁不斷以黏土來捕捉她/他們最自然、不造作的形態。

羅丹認為藝術品不用表現特定的主題或內容,藝術的形式、形體、形狀本身就可以為其自身而存在,它自身已有價值。因此我們可見羅丹於題材與創作動機之上大多都簡單直接,羅丹一生接受大量作品委託,當中為數不少是為了紀念他亦認同的人物或事件;他的人像造得巨大不是為了莊嚴感或是什麼,主要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技藝是真材實料。某些作品如《施洗者約翰在布道》,是在完成之後才加上看似宗教性的標題。

《施洗者約翰在布道》

羅丹其中一件不朽傑作,是名為《行走的人》的片段作品。雕塑的人體兩腳同時踏地,但卻給人它在行走中的前進感,這跟我們一般認知的常識有出入。呼應著羅丹對攝影的批評,他認為要同時表現事物的多個面向,就只以連續的方式來看待之,因此他在作品中扭曲或改變了自然的事物,而這卻反過來是最忠實表現自然的方法。

羅丹《行走的人》

後續問題:何謂羅丹的「真品」?

有些藝術家很會保護自己的作品,以維持其於藝術市場上價值,但羅丹在這方面沒有顧忌太多。除了慷慨捐出自己作品予法國政府,羅丹亦容許外界從他的石膏模中複製作品,因此我們在世界各大美術館、學院都可以看到《沉思者》、《地獄之門》等羅丹重要作品的鑄件。

美國史丹福大學藝術中心的《地獄之門》

不過我們大概已經想到這馬上會引起疑問:到底這些鑄件應否被當作是羅丹的「真品」呢?更麻煩的是這情況惹來不法之徒仿造出贗品,鑑定家要辨別「真偽」起來就更難。法國政府甚至要下令限制從雕像石膏模中再這做法,例如同一個石膏模只可以造出十二件鑄件。這個對於藝術界的難題,卻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藝術品的本真性問題。

相關焦點

  • 腦筋急轉彎:為什麼羅丹雕塑作品「沉思者」沒有穿衣服?竟是這樣
    腦筋急轉彎:為什麼羅丹雕塑作品「沉思者」沒有穿衣服?竟是這樣腦筋急轉彎問題1:左邊三十一,右邊一十三,猜一字。腦筋急轉彎問題2:什麼樣的河人們永遠也渡不過去? 腦筋急轉彎問題3:玲玲沒學過算術,老師卻誇她的數學是數一數二的,為什麼?腦筋急轉彎問題4:能否用樹葉遮住天空?腦筋急轉彎問題5:為什麼羅丹雕塑的作品「沉思者」沒有穿衣服?
  • 雕塑家男神羅丹和他的「情人」來啦!
    作為這個十一小長假的重頭戲,法國20世紀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大師羅丹和他的「情人」即將空降北京798藝術區Art100Beijing畫廊 。這個「情人」不是她的終生伴侶Rose,亦不是他的學生與繆斯 卡米爾,而是羅丹曾經最經典最震撼人心的創作——「思想者」。
  • 羅丹名作「思想者」或應名為《哀悼者》,大英呈現羅丹往事
    一個坐著的男人,一隻手撐著下巴——羅丹最著名的雕塑《思想者》(又譯為「沉思者」)一直被認為是思考者的形象,但事實上,它表現的可能是一位哀悼者。他曾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這裡來參觀這些雕塑,甚至將自己創作的雕像的頭部和四肢去掉,使之更接近於殘損的古代遺物。通過這樣的方式,羅丹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當代藝術流派——無頭、無四肢的軀幹雕塑。羅丹到訪時期的帕特農神廟雕塑,1890羅丹非常喜愛古希臘雕塑。
  • 東西沉思者雕像,凸顯文化差異,後者是沉思如何進入美妙的佛國?
    (一): 西方「沉思者」雕像 : 地獄之門《思想者》(法語名:Le Poète)是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創作的雕塑,該模型在羅丹的指導下有多個雕塑,最主要的雕像為青銅,底座為大理石材料,現藏於巴黎博物館。1880年製作的石膏模型,現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
  • 羅丹《思想者》是哀悼者?
    【新華社微特稿】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的作品《思想者》聞名世界。這尊青銅塑像在不少人看來是在沉思,但英國大英博物館展覽負責人、古希臘雕塑專家伊恩·詹金斯依據塑像的體態語言推斷,它應該名為《哀悼者》。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2日援引詹金斯的話報導:「仔細看手和下巴,如果他在思考,他的手應該託住下巴,但在這件雕塑中,手撐住下巴,古希臘就是把哀悼雕成這樣。」他說:「在(古希臘)許多表現葬禮的浮雕中,都是以手撐著下巴,以示哀悼。」
  • 臺中大裡:藝術廣場的Q版沉思者「藍色巨人」很療愈
    有次看到關於 臺中軟體園區 Dali Art藝術廣場的新聞,出現了一個號稱世界最大的 Q版沉思者「藍色巨人」,覺得實在太可愛了,這次託旅伴是可以說走就走的類型,終於有機會來跟巨型沉思者say hello啦~其實在第一眼看到沉思者42號的照片時,我就覺得這種幼稚取向一定是親子取向的打卡景點(笑」),誰知看到本尊時連自己都淪陷了
  • 羅丹塑造人類痛苦的靈魂
    羅丹塑造人類痛苦的靈魂奧古斯特·羅丹( 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國雕塑大師,被譽為「現代雕塑之父」。英國學者赫伯特·裡德在《現代雕塑簡史》中把羅丹放在西方現代雕塑史的開端,與「現代藝術之父」塞尚相提並論,認為「羅丹的現代性在於他的視覺寫實主義」,「正是羅丹恢復了雕塑藝術的雕塑價值本身的意義」羅丹崇仰古希臘雕塑家菲迪亞斯和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同時反叛19世紀中葉崇尚古典與矯飾的學院派風格,而從法國本土傳統的哥德式藝術中汲取靈感。
  • 羅丹的雕塑《巴爾扎克像》,西方雕塑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偉大作品
    羅丹的作品中,除了家喻戶曉的《思想者》之外,另一件在藝術史上最受關注和議論的就是《巴爾扎克像》了。這件羅丹晚年所作的《巴爾扎克像》,是受法國文學家協會的委託創作的。而最終歷經五年時間才完成的《巴爾扎克像》也並沒有得到法國文學家協會的投票認可,於是羅丹將這件作品安放在自己家中的花園裡,直到羅丹去世後才最終被後人追認為是一件劃時代的偉大作品,並將它安放在巴黎的街頭供世人瞻仰和膜拜。
  • 探尋雕塑的「前世」|羅丹扮演起但丁的角色,將古典融入新美學
    雕塑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不同的國家,地區,民族。雕塑作品的內容極其豐富,題材及其廣泛,風格形式更是多種多樣。經由古典雕塑的逼真形象到現代雕塑的風格迥異,羅丹起到了這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他的年代,備受質疑卻又大放異彩。
  • 羅丹-為藝術而生的雕塑巨匠
    當時羅丹的父親認為從事藝術不是什么正經行業,而小羅丹怎麼說都不願意改變主意,在母親和姐姐幫助支持下,家人把14歲的他送進了巴黎皇家繪畫學校,跟隨荷拉斯·勒考克·德·布瓦博德朗學習繪畫,(在那裡接觸到了雕塑,並結識了雕刻工萊昂·富爾凱)布瓦博得朗強調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要求學生憑感覺抓住對象的主要線條和特徵,鼓勵學生以大自然為師。
  • 羅丹的雕塑《思想者》為什麼這麼有名
    為了用肌肉來表現雕塑的寓意,羅丹的雕塑通常是沒有穿衣服的,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思想者》的肌肉非常緊張,以至於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從他緊鎖的眉頭和咬拳頭姿態,似乎能感受到他沉浸在痛苦中。要弄明白這個,我們得先知道另一個真相,《思想者》是巨型雕塑的一部分,單飛後它才火得一塌糊塗。1880年,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即將動工,政府委託羅丹裝飾一下青銅大門,聽說有人設計了一扇《天國之門》,羅丹突發奇想創作了一扇《地獄之門》,主題源於詩人但丁的《神曲·地獄篇》。
  • 現實主義雕塑大師——羅丹Auguste Rodin丨阿斯蒙迪推薦藝術家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偉大的法國雕塑藝術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紋理和造型表現他的作品,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並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響力,使得他的作品生動且富於內在的精神氣息。
  • 世界上有名的雕塑城,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現代城市的雕塑公園
    直到來到這裡,—— 2017年,國家旅遊局新增國家5A級景區,吉林省唯一新評估的長春世界雕塑公園。長春世界雕塑公園位於長春市主幹道人民街的南端。公園裡有來自216個國家和地區的404名雕塑家的454件雕塑(組),是世界上最高的,同時也是融合當代雕塑藝術,展示世界雕塑藝術流派的主題公園,是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現代城市雕塑公園。
  • 畢宏宅邸:羅丹和他的雕塑世界
    塞納河以南,有一處羅丹曾經度過九年時光的地方,這裡是執著於藝術、注重於表現人物心靈的精神世界, 這裡為19世紀停滯了的雕塑藝術注入了新的靈魂,這裡就是羅丹美術館。
  • 沉思者的右手究竟是抵著額頭,還是託著下巴?
    沉思者的右手究竟是抵著額頭,還是託著下巴?現在全世界一共有好幾千年的文明歷史,而想要把一段文明長時間的保存下去,那麼雕像肯定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了,畢竟石頭好幾千年都不會腐爛。正因如此,所以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雕像,其中有很多非常的有名。
  • 用摺紙藝術呈現世界級雕塑羅丹的《思想者》
    這期有點偏題,不像介紹摺紙藝術,像是介紹雕塑藝術的。。。沒興趣的可以直接拉到最下面看圖解。《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雕塑名作。享譽全世界。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上圖是羅丹本人。
  • 羅丹雕塑與中國園林相結合?港媒:法國藝術尋求「落地」中國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6日報導,安吉拉·陳正在羅丹的雕像「思想者」旁指導她的丈夫擺姿勢,想要照一張完美的照片。有理由說,這座沉思的裸體男子的巨大青銅雕像是羅丹這位生於巴黎的藝術家和現代雕塑先驅的最著名作品。在香港出生的陳女士指導她的丈夫:「向右一點;不,再向左一點。你的手要這樣放。」
  • 從未相遇的羅丹與賈科梅蒂,終於在西班牙「相遇」了
    1863年,馬奈著名的《草地上的午餐》落選沙龍,大多數的藝術史都把這件事當做現代藝術的發端。羅丹的藝術之路,就從一年後的沙龍開始。1864年,羅丹第一次給沙龍提交作品,最終卻被官方拒絕了。那是一件名為《塌鼻的男人》的胸像。
  • 壹美閱讀:《羅丹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這一期活動主要與大家分享著名雕塑家羅丹先生寫給青年藝術家的一封信。羅丹《思想者》羅丹 《上帝之手》背景介紹1902年,詩人萊納·瑪利亞·裡爾克問羅丹「我應該怎樣活著?」對此,羅丹給出了個簡單的答案:「你必須工作,始終保持工作的狀態。」他的建議是不要浪費時間在妻兒上,不要耽迷於美食或美酒。不要坐在座墊上——「對於一天有一半時間浪費在床上這件事,我無法苟同。」此文是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寫給青年藝術家的信,信中他教給大家的不只是如何做藝術,更是在告訴我們要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 羅丹的思想者:你在想啥呢?
    申祁頡/文就算你不知道羅丹,但一定知道「思想者」,因為,這座雕塑實在是太有名了。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劃時代的藝術家,他的雕塑《思想者》被譽為羅丹藝術人生中的裡程碑,也因此使羅丹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