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塑造人類痛苦的靈魂
奧古斯特·羅丹( 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國雕塑大師,被譽為「現代雕塑之父」。英國學者赫伯特·裡德在《現代雕塑簡史》中把羅丹放在西方現代雕塑史的開端,與「現代藝術之父」塞尚相提並論,認為「羅丹的現代性在於他的視覺寫實主義」,「正是羅丹恢復了雕塑藝術的雕塑價值本身的意義」
羅丹崇仰古希臘雕塑家菲迪亞斯和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同時反叛19世紀中葉崇尚古典與矯飾的學院派風格,而從法國本土傳統的哥德式藝術中汲取靈感。他以熾熱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投入雕塑創作,採用浪漫的寫實手法表現人性的覺醒、永恆的愛情、悲壯的史詩和不朽的天才,塑造人類痛苦的靈魂。羅丹自稱:「對我的同時代人來說,我是連接過去與現在兩岸的橋梁。」他以對古典傳統與現代意識的創造性綜合,引領西方雕塑從古典走向現代。
1840年11月12日,羅丹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他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裡學習裝幀藝術和製圖。在這裡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
勒考克是一位普通的美術教員,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羅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 Barye,1796-1875)那裡去學習,由於刻苦努力,羅丹進步很快。在度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志,準備報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 HippolyTeMaindron,1801-1884),讓他作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道:「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欲望,其中創造的欲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的羅丹已經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鬥生涯。僱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悽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
大師米開朗基羅。從此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融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上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1875年羅丹遊義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讚賞備至,並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於表達深層次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後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於內在的精神氣息
1880年,羅丹開始了《地獄之門》的創作,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1884年至1886年,羅丹創作了《加萊義民》、《吻》等重要作品。
1897年,羅丹創作了《巴爾扎克》、《雨果》等重要作900年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
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羅丹逝世。
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詩壇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的人,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東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因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穎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
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
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精力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對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清央美術一個綜合美術類高考應試、審美賞析、思想傳播與知識分享的線上視頻,它通過快遞材料、短期高效面授課程於一體,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突破了傳統的束縛式美術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