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創作《思想者》時從混沌到清晰,經歷了怎樣的故事

2020-12-13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當我們站在著名雕塑作品《思想者》旁邊,仰視著那個身材健碩的男人彎腰屈膝,蹲坐在一塊石頭上,用右手背託著下巴,左手搭在膝蓋,目光深沉,默默地注視著大地,正在陷入一種入木三分的思考時,是否會想到,他在思考什麼?代表了怎樣的精神信仰?作者羅丹(1840年——1917年)這樣安排造型,又經歷了怎樣的故事?

只見他的身體紋絲不動,似乎處於絕對靜止的狀態,然而,通過扭曲的姿勢,凝固的動作,爽利的肌肉線條,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內心正處在一個心潮澎湃的狀態,因為思考,他表現出無窮無盡的精力,在靜止和運動的二元對比中,為觀者塑造了一個充滿張力的視覺形象。

他在思考什麼呢?按照作者羅丹的意思來說,他在思考整個人類的命運和未來。他雖然是身強力壯的勞動者,但他並不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他具備崇高的理想和情懷,像一位卓爾不群的哲人,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動,來關注和解答著人類的終極問題。

羅丹·思想者

有沒有解答成功不是最終目的,他只是用這樣的方式,引導人類走向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光輝,這就是羅丹要告訴我們的。

用雕塑表達這樣宏大的主題,實際上有許多劣勢。首先,怎麼選材是一個問題。再者,怎麼表現,怎麼處理細節也是一個問題。最後,怎麼表達主題,怎麼包容人類命運的共性,又凸顯藝術家的個性,同樣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帶著這些問題,羅丹開始了一段苦行僧般的生活,他首先梳理了西方傳統文化,認真研習了不同時期經典作品的創作手法和審美理想,以及所包含的時代精神和人文思想,最後他決定,在遵循傳統文化理念的前提下,在作品中充分釋放自己的藝術個性,給作品賦予穿越時空的藝術魅力。

就如他的偶像,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1474年——1564年)那樣,創作出如《大衛》那樣永恆的作品。雖然他比羅丹早出生300多年,但在羅丹心裡,一直把他當做精神上的老師,對他的雕塑傑作《大衛》推崇備至。

米開朗基羅·大衛

此時的歐洲,雕塑跟繪畫一樣,走在了一個十字路口,要麼是遵循古希臘時期一直到米開朗基羅時代通用的古典寫實創作手法,把「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這一原則當做核心的審美理念,要麼,跟法國學院派那樣,把善於表現誇張變形的「浪漫主義」當做審美理念。

羅丹最終沒有向任何一方妥協,他一隻手靠攏古典主義,一隻手貼近浪漫主義,走了一條折中的創作路子,正是這種做法,讓他的雕塑作品賦予了永恆的藝術魅力,並讓同行刮目相看。

首先,讓我們看看雕塑究竟是什麼?它跟生活有著怎樣的關聯?又經歷了哪些藝術高峰?

雕塑是包含了雕刻和塑形的一種視覺藝術,用刀具將一些硬質材料按照審美共性不斷進行精雕細琢,讓其在三維空間顯現出特定的立體形象,用來表達時代精神和人文情懷的視覺藝術,便是雕塑。

翻開世界美術史可以發現,世界各族人民幾乎都在不同時期自發地創造出了各自的雕塑,如,美洲瑪雅文化的大型石雕,非洲土著的木雕和浮雕,古希臘古羅馬的大理石雕塑,東方的佛像石雕,等等。各民族之所以能產生雕塑藝術,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的敬畏與歌頌。

非洲木雕藝術

雕塑和繪畫歷來被看作是一對親姐妹,它們究竟誰最先出世,現在連專家也很難考證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因為圖騰崇拜而出生。

原始人因為崇拜各種飛禽走獸,採取就地取材的方式,用石頭、骨頭、木頭、泥塊等物質,雕刻出它們的模樣,或者,在樹皮、地面、石塊、龜殼等平面畫出它們的形象,作為本族的象徵,逐漸地,這種做法就發展成了圖騰崇拜,雕刻和繪畫藝術手法也隨之誕生。

時間來到公元前12世紀——2世紀,在這1000年裡,歐洲屬於古希臘時期,古希臘人依靠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自由精神,把雕塑藝術發展到一個高峰,為以後的雕塑藝術走向另外的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

古希臘時期,歐洲腹地愛琴海周邊有大大小小200多個城邦,這些城邦都實行老百姓當家作主的自由政體,城邦的國王只是作為管理者為老百姓服務,每個城邦之間可以頻繁交流,可以自由討論政治、藝術、哲學和科學,思想上的自由度非常高,文化氛圍既濃厚又寬鬆,因此,誕生了諸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第歐根尼,赫拉克利特等哲學大師,以及阿基米德,畢達哥拉斯和歐幾裡得等數學巨匠,還有荷馬與赫西俄德等詩壇嬌子,當然,也誕生了菲狄亞斯,米隆,波利克裡託斯,阿歷山德羅斯等雕塑大師。

東方石雕佛像

在各個雕塑大師不斷探索下,他們試驗了多種雕塑材料的性能,最終找到了適合雕塑的好材料大理石。

大理石因為質感細膩、潤澤,硬度偏軟,又具有半透明的特性,在雕刻比較複雜的細節時,不至於引起崩裂,所以,從古至今,一直是雕刻藝術家的最愛。

阿格桑德羅斯父子的《拉奧孔》,米隆的《擲鐵餅者》,阿歷山德羅斯的《斷臂維納斯》,菲狄亞斯的《雅典娜神像》無疑是古希臘時期四件最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

在審美理想上,這些雕塑作品崇尚「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古希臘人認為,在美學內涵上,越是單純的東西越是高貴,在藝術表現力上,越是靜穆而理性的情感,就越是能催生超強的精神忍受力,一旦爆發,足以震撼人心。

因此,在《拉奧孔》、《擲鐵餅者》等作品中,可以看到,男性的軀體都是裸體或半裸,是因為古希臘人認為人體是世界上最美的形體,象徵著英雄主義情結的男子漢氣概,代表著力量,陽剛,健康和高貴。

米隆·擲鐵餅者

同時,這些男人體都是扭曲的造型,如同在凝聚力量,蓄勢待發,體現著男性頑強的忍受力和意志力。

古希臘人確立了雕塑藝術的審美標準後,很快把雕塑藝術推向了第一個高峰。古羅馬時期和中世紀時期,在這1300多年間,由於天災人禍的影響,雕塑藝術幾乎沒有得到較大發展,甚至還不如古希臘時期。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精神」從義大利逐漸蔓延到全歐洲,歐洲迎來了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促使雕塑藝術迎來了第二個高峰,其標誌是以義大利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為代表。

為了創作出跟整個時代精神相匹配的作品,米開朗基羅依靠高超的技巧和飽滿的激情,在作品整體格調上,追求氣勢和情感的統一,善於營造博大、恢宏、剛健、唯美的特徵。在細節方面,則追求精緻入微,通過靜中有動的造型感,來讚揚人體的健美,歌頌人性的崇高。

這些審美特徵在他的代表作《大衛》、《摩西》、《被縛的奴隸》、《晝、夜、晨、幕》等作品裡都有完美體現。

米開朗基羅·摩西

米開朗基羅之後300多年,西方雕塑藝術又迎來第三個高峰,偉大的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成為此時期的主角。

羅丹雖然出生在藝術之都大巴黎,自小喜愛藝術,但由於家境貧寒,交不起學費,遲遲無法進入藝術院校學習。後來,在姐姐瑪麗的強烈支持下,他才有幸進入巴黎工藝美術學校接受藝術教育。姐姐為了供養羅丹學習,甚至身兼數職,每天早出晚歸,掙來的錢才可以勉強支付起學費,就這樣,姐姐用兩年的青春,換回了羅丹在巴黎工藝美術學校學習兩年的時間,因此,姐姐成為羅丹一生最敬愛的人。

在14歲左右進入巴黎工藝美術學校學習期間,羅丹一手學習雕塑一手學習油畫,但他內心還是喜歡油畫,就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學習油畫上。由於經常買不起顏料和畫布,在16歲那一年,羅丹忍痛割愛,做出不再學習油畫的決定,從此專心學習雕塑。正是這項決定,讓世界上少了一名畫家,卻多了一位雕塑大師。

羅丹·駱馬夫人

命運並沒有垂青像羅丹這樣的窮人,從1857年——1860年,羅丹連續三次報考那個象徵學院派的最高美術殿堂——巴黎美術學院,還是在他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的推薦下報考的。然而,羅丹的熱情連續被潑了三次涼水,讓他涼透了心。

前兩次他都名落孫山,在第三次考試時,那個考官發現又是他時,就直接在他的試卷旁邊寫上了「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

面對這樣的熱嘲冷諷,可想而知,學院派的大門永遠為他關上了,他只有通過自學來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

巴黎美術學院竟然拒絕了一名未來的雕塑大師的入學,這是怎樣的一種諷刺?

21歲那年,羅丹最敬愛的姐姐瑪麗在修道院去世,痛苦使他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他毅然而然進入了姐姐曾經生活過的修道院,做了一名神父。在修道院,羅丹常常睹物傷情,回想起跟姐姐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壓抑和悲痛向潮水一樣向他湧來。

22歲的羅丹

為了轉移悲痛心情,某一天,羅丹找出一塊木頭,只要有空,就一刀一刀地雕刻,最終按照姐姐的形象,雕刻出一個女神一樣的美人,修道院院長埃瑪爾看到後大吃一驚,擁有如此才華的羅丹怎麼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經過溝通,埃瑪爾了解到羅丹的所有苦衷,他就極力勸告羅丹還俗,不要把藝術才華埋沒在修道院,要用藝術才華向上帝致敬,上帝會保佑他過上幸福的生活。

幾天後,羅丹終於想通了,重新回到了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身邊,並發誓要用藝術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一年,他23歲。

通過老師的牽線搭橋,羅丹逐漸認識了不少同行,眼界也隨之開闊,更重要的是,經過較長時間的洗禮,他似乎漸漸走出了姐姐去世的悲痛,從23歲到33歲,羅丹度過了一個還算充實而快樂的十年。這十年,也是他對雕塑藝術深刻認識的十年。

思想者

1875年,35歲的羅丹訪問義大利,終於有幸站在了偶像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面前,《大衛》近乎完美的造型,以及飽滿的陽剛美,給羅丹的心理產生的衝擊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他只覺得,要儘快創作出一幅作品,向偶像致敬,向法蘭西人民證明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向那些傲慢的學院派藝術家發出強有力的挑戰。

這個時候,《思想者》開始在羅丹心裡醞釀了。

世上許多事情仿佛是註定的,註定要等待一個有緣人來完成它。1880年,法國的標誌性建築「法國工藝美術館」開始大刀闊斧地建造,美術館的青銅大門需要一組雕塑作品做裝飾,要求採用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方式,來反映歐洲的人文思想和歷史文化。

許多知名藝術家面對這樣重大的任務,都有些望而卻步,唯有40歲的羅丹,勇敢地接受了這項重大任務,他明白,他的成敗在此一舉,若成功,他必將流芳百世,若失敗,他註定遺臭萬年。

但丁正在創作《神曲》

接受任務後,羅丹開始研讀歐洲的經典著作,從《荷馬史詩》到但丁的《神曲》,再到莎士比亞的詩歌與戲劇,再到同時代大詩人歌德的《浮士德》,書中一個個堅貞不屈的靈魂,在面對生活的苦難和命運的擺布時,從沒有認輸,而是表現出強大的精神力量進行抗爭,最終涅槃成功。

這不正是人類共有的信仰嗎?尤其在讀完文學泰鬥但丁的《神曲》後,羅丹心中燃起了熾熱的激情,一種強大的力量牽引著他蠢蠢欲動。他決定以《神曲》為原型,採用宏大敘事的方式,創作出一組雕塑作品,來表達人類的共同信仰。每個作品既獨立存在,又是整體的一部分,表達一個局部的故事和情節。

如果說地獄是人類的誘惑和磨難,那麼,只有經過無數次的洗禮與懺悔後,靈魂最終才可以升上光明的天堂。

很快,羅丹為這組雕塑作品想好了名字,叫作《地獄之門》,靈感來自《神曲》,而《思想者》是這組作品的核心,旨在通過它,表達一種永不磨滅的自由精神和反抗意識。

羅丹·地獄之門

創作《思想者》時,羅丹是以大詩人但丁為原型,因為在羅丹看來,但丁是一位思想的巨人,精神的偉人,但丁的思想光芒和精神能量會驅除人類所有困惑,是引導人類走向光明和幸福的基石。

因此,在最初,《思想者》被命名為《詩人》,後來,又取名《思想者詩人》,再後來,為了叫著順口,傳播方便,人們直接以《思想者》稱呼它,最終讓它的名稱定型。

也許是創作激情過於高漲,羅丹帶領兩名學生,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僅僅半年時間就以青銅材質創作完成了近2米高的《思想者》,為世人獻上了一件無與倫比的藝術臻品。

然而,《地獄之門》這項工程過於浩大,即使羅丹和兩名弟子夜以繼日地加班,在1917年直到他去世時,整整37年,他們也沒有完成。但一件《思想者》,足以讓羅丹躋身到最偉大的雕塑家之列。

西方文化界對羅丹這樣定位,羅丹是歐洲雕塑領域的但丁。這短短一句話足夠讓羅丹的名字跟《思想者》一樣,在時光長河裡褶褶生輝。

相關焦點

  • 羅丹名作「思想者」或應名為《哀悼者》,大英呈現羅丹往事
    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7月29日,與此同時,關於這位著名雕塑家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也被一一公開。羅丹《思想者》1881年,41歲的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初次來到倫敦。在一次大英博物館的參觀中,他在看到帕特農雕塑後,便立即被這些古希臘傑作的美麗所吸引。
  • 羅丹的思想者:你在想啥呢?
    申祁頡/文就算你不知道羅丹,但一定知道「思想者」,因為,這座雕塑實在是太有名了。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劃時代的藝術家,他的雕塑《思想者》被譽為羅丹藝術人生中的裡程碑,也因此使羅丹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家之一。
  • 羅丹的雕塑《思想者》為什麼這麼有名
    為了用肌肉來表現雕塑的寓意,羅丹的雕塑通常是沒有穿衣服的,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思想者》的肌肉非常緊張,以至於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從他緊鎖的眉頭和咬拳頭姿態,似乎能感受到他沉浸在痛苦中。要弄明白這個,我們得先知道另一個真相,《思想者》是巨型雕塑的一部分,單飛後它才火得一塌糊塗。1880年,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即將動工,政府委託羅丹裝飾一下青銅大門,聽說有人設計了一扇《天國之門》,羅丹突發奇想創作了一扇《地獄之門》,主題源於詩人但丁的《神曲·地獄篇》。
  • 羅丹的「思想者」「雨果」都來北京了(圖)
    ……  「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於11月28日至明年3月22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展覽通過139件作品,完整回顧了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的創作生涯,也通過獨具匠心的展陳方式,讓參觀者仿佛置身於法國巴黎羅丹博物館的故居、工作室、餐廳、花園之中。  這是在中國舉辦的最大規模的羅丹回顧展,也是國博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活動的收官之作。
  • 羅丹《思想者》的中國新家,究竟神奇在哪?
    羅丹《思想者》的中國新家,究竟神奇在哪?在後來的了解中才知曉,這座公園不僅收藏了世界各地藝術家的雕塑精品,居然還珍藏了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創作的三尊雕塑,其中一尊更是家喻戶曉,這就是羅丹的代表作《思想者》。
  • 羅丹《思想者》是哀悼者?
    【新華社微特稿】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的作品《思想者》聞名世界。這尊青銅塑像在不少人看來是在沉思,但英國大英博物館展覽負責人、古希臘雕塑專家伊恩·詹金斯依據塑像的體態語言推斷,它應該名為《哀悼者》。詹金斯說,羅丹深受古希臘雕塑影響,在藝術學校學習古希臘雕塑藝術,1881年至1917年至少到訪大英博物館15次,觀看希臘帕特農神廟雕塑,但是從未去過希臘。「羅丹知道那個時期(古希臘)雕塑的一切。」
  • 羅丹的《思想者》到底在想些什麼?
    ,除非羅丹退回更多的他們為另一個作品買單的錢。這個折中的方法讓老年的羅丹得到了一點點安慰,也是羅丹第一件矗立在巴黎市公共廣場的作品,也使得更多的人能夠與《思想者》一起思想,可是很多人產生了疑惑,思想者到底在想些什麼呢?其實這座雕像最初的名字並不是「思想者」,而是「詩人」,也許我們該問一問,「詩人」到底是哪個詩人?縱觀歐洲文藝史,有一位詩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但丁。
  • 用摺紙藝術呈現世界級雕塑羅丹的《思想者》
    沒興趣的可以直接拉到最下面看圖解。《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雕塑名作。享譽全世界。上圖是羅丹本人。1888年,《思想者》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出,名字叫做《詩人》1889年,這尊以《思想者—詩人》為名的石膏像,在莫奈—羅丹巴黎連展中展出。
  • 雕塑家男神羅丹和他的「情人」來啦!
    作為這個十一小長假的重頭戲,法國20世紀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大師羅丹和他的「情人」即將空降北京798藝術區Art100Beijing畫廊 。這個「情人」不是她的終生伴侶Rose,亦不是他的學生與繆斯 卡米爾,而是羅丹曾經最經典最震撼人心的創作——「思想者」。
  • 我們為什麼要用仰視的角度去看《思想者》?
    看到羅丹的雕塑往往會讓人想起米開朗基羅,因為西方的雕塑藝術起初都受到了古希臘藝術的影響。在我們瀏覽羅丹的作品時,可以讀到雕塑強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的作品《思想者》正是通過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來傳達了一種複雜的精神世界。
  • 羅丹塑造人類痛苦的靈魂
    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悽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此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融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
  • 疫情下法國羅丹博物館賣雕塑彌補損失,名作《思想者》已售罄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據美聯社8日報導,與其他受到新冠病毒大流行衝擊的博物館不同,法國巴黎的羅丹博物館或許有一個錦囊妙計,幫助自己度過這場危機:它可以出售限量版的法國雕塑家作品複製品。但羅丹自己建立的一個百年系統可能會讓博物館鬆一口氣,這個系統允許博物館每年出售12件精選雕塑的複製品。複製品用青銅製成,是在博物館監督的特殊作坊鑄造的,由美術館、私人收藏家或其他博物館購買。羅丹無價的原作主要是用大理石雕刻的。
  • 3D列印《思想者》雕塑亮相深圳(圖)
    偉大的法國藝術家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時,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后來成為他個人藝術的裡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後來獨立出來,放大3倍。為了這個形象,羅丹傾注了巨大的藝術力量和很長的創作時間。
  • 從未相遇的羅丹與賈科梅蒂,終於在西班牙「相遇」了
    1876年,羅丹來到義大利,被多納泰羅和米開朗琪羅的作品深深感染,看到了學院派雕塑已經喪失掉的品格。他認為,「我們注意到米開朗琪羅的雕塑,表達了自身對存在的痛苦抽離,永不止息的能量,不帶成功希望的意志活動,最後也殉難於那來自不知名熱情的折磨中。」這是一種情感化的、悲劇性的力量。從義大利回來,他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青銅時代》系列的創作中。
  • 著名雕塑《思想者》到底在思考什麼?
    我們通常所看到的《思想者》,其實正是這個故事中的罪行審判者,他擔任著地獄罪行裁判的身份,負責給人世間的種種惡行定罪。後來,罪行審判者被放大三倍,從原來的雕塑中獨立了出來,便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思想者》。
  • 古典主義時期最後一位雕塑家羅丹,他怎樣把人物刻畫的如此逼真?
    1877年到法國北部旅行,悉心研究中世紀哥德式的建築和雕刻,使他在藝術上獲得長足進步,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方法,並得到了認可。1880年,裸體塑像「施洗約翰」展出,進一步提高了羅的聲望。羅丹早期的代表作有《傷鼻梁的人》、《地獄之門》等。1884年加萊城倡議,為紀念英法百年戰爭中為營救加萊城人民而自願獻身的英雄做紀念像。
  • 陶西平是一位傑出的思想者
    當見到陶西平先生( 以下簡稱陶老)手託下頜的照片 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創作的那尊「 思想者」的經典雕塑。儘管陶老與羅丹塑造的思想者所 處的時代不同,經歷各異,思考的問題很不一樣,但他們都是思想者,這一點是相同的。
  • 羅丹的雕塑《巴爾扎克像》,西方雕塑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偉大作品
    羅丹的作品中,除了家喻戶曉的《思想者》之外,另一件在藝術史上最受關注和議論的就是《巴爾扎克像》了。這件羅丹晚年所作的《巴爾扎克像》,是受法國文學家協會的委託創作的。而最終歷經五年時間才完成的《巴爾扎克像》也並沒有得到法國文學家協會的投票認可,於是羅丹將這件作品安放在自己家中的花園裡,直到羅丹去世後才最終被後人追認為是一件劃時代的偉大作品,並將它安放在巴黎的街頭供世人瞻仰和膜拜。
  • 壹美閱讀:《羅丹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這一期活動主要與大家分享著名雕塑家羅丹先生寫給青年藝術家的一封信。羅丹《思想者》羅丹 《上帝之手》背景介紹1902年,詩人萊納·瑪利亞·裡爾克問羅丹「我應該怎樣活著?」對此,羅丹給出了個簡單的答案:「你必須工作,始終保持工作的狀態。」他的建議是不要浪費時間在妻兒上,不要耽迷於美食或美酒。不要坐在座墊上——「對於一天有一半時間浪費在床上這件事,我無法苟同。」此文是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寫給青年藝術家的信,信中他教給大家的不只是如何做藝術,更是在告訴我們要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 羅丹:《沉思者》的締造者 現代雕塑之父
    羅丹,法國雕塑藝術家。主要作品有《思想者》《青銅時代》《加萊義民》《巴爾扎克》等。下面我們回顧一下這位造出《沉思者》的偉大藝術家。及後羅丹創作出第一件全身人像《青銅時代》,其姿態整體上明顯參考了米開朗基羅的《瀕死的奴隸》,但羅丹給予了這少年新的形式:其表情與伸展手臂的方式都跟文藝復興這位大師以至傳統的雕像都大異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