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見到陶西平先生( 以下簡稱陶老)手託下頜的照片 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創作的那尊「 思想者」的經典雕塑。儘管陶老與羅丹塑造的思想者所 處的時代不同,經歷各異,思考的問題很不一樣,但他們都是思想者,這一點是相同的。
關於思想者,《思想者的足跡》叢書前言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有這樣的一群人,曾存在於久遠的過去,並將一直存在於未來的世界當中,他們手持懷疑和批判的利劍,癖好尋根問底、秉持理性、挑戰權威,不懈地探索真理、揭示本質,他們只是極少數,然而他們卻在為所有的人活著。正是極少數的他們,影響著人類文明的脈絡走向。」
社會大變動的時代最需要思想者,也最能產生思想者。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變動的時代,從世界講,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我國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的教育事業踏上了新徵程。在這樣的大變動時代,一方面,國際的競爭越來越聚焦於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凸顯, 我國的教育得到黨和國家乃至社會各界空前高度的重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另一方面,人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現行教育的批評越來越多,教育飽受詬病,思潮 競逐,觀點紛呈,教育需要回答的問題也最多。
時代呼喚思想者的引領。它要求思想者透過紛繁複雜的教育現象,揭示教育的本質和規律,總結教育的實踐經驗,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指明方向,引導教育事業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前進。陶老正是這樣一位思想者。他積極回應大變動時代的呼喚,嚴肅、深沉地思索中國的教育問題,不懈地探求教育真理,揭示教育的本質。
從某種意義上說,思想產生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導向是思想發展的根本途徑。在大變動時代,教育遇到許多熱點、難點、重點 問題,正如陶老所列舉的,在教育目的上,如何實現多重需求的統一?在教育公平上,如何處理多重關係的協調?在提高教育質量上,如何實現多樣目標的協調?在教育方式上, 如何尋找科學的教育策略?在對學生的評價上,如何實現過 程與結果的統一?在學校形態上,如何處理現行的社會化組織形態和自組織的關係?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如何適應新世紀教育的需要?這些都是我國、也是當代世界各國教育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挑戰。陶老正是在破解這些問題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陶老的教育思想豐富多彩,涉及我國教育的許多方面。
他的報告、文章金句多多,下面這五段就是我信手拈來與大 家分享的:
我們給未來留下了什麼樣的孩子,也就給孩子留下了什麼樣的未來。而基礎教育就是承擔著為未來留下什麼樣孩子的責任。基礎教育必須抓基礎。基礎教育的基礎性,體現在為每個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包括工具性基礎、 思維性基礎和文化性基礎。既要防止盲目追求發展而忽視均衡,更要防止盲目追求均衡而失去發展。僅有入學機會沒有 質量保證的教育不僅難以改變人的命運,也使教育難以持續發展。如果我們不能給學生提供適合於他們的不同的教育機會,誤把對所有學生進行同樣的教育視為公平,那麼,就不僅會導致實際結果的不公平,而且很可能導致起點上的實質性的不公平。
人一生最不會忘掉的就是教育能夠為他留下好身體、好習慣、好心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了愛也不一定就有教育, 教育是情感與理智的結合,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其實說來說去,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用做更好的自己影響孩子,用做更好的自己對待孩子。孩子的價值取向是家風的折射,孩子的社會形象是家風的縮影。破解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一是將至虛歸於至實,二是將至繁歸於至簡。美育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鑑賞力和創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幫助學生樹立美的理想,發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 學生的人格和心靈。教育是科學,教育是藝術,教育更是一 種修煉。教育的真諦——永遠處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之中。
教育家都是時代的產物。我心目中的教育家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有執著的教育追求,二是有成熟的教育理念,三是有成功的教育實踐。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這樣一批既能在傳承中守正,又能在變革中出新的教育家。造就一批教育家絕不是選一批苗子進行專門培養可以實現的,而是要為教育家成長創造發揮創造精神與才能的寬鬆的環境。教育家不是溫室裡的花朵,而是迎風鬥浪的海燕。什麼是教育家精神? 有定力、有創造、有擔當,這就是教育家精神。
教育創新是推動教育改革的動力,教育需要理論創新、 制度創新,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創新。創新要做三件事:一是沒做過的事,二是不願做的事,三是不敢做的事。教育創新,無論是觀念層面、制度層面,還是方法層面,歸根結底是要實實在在地使教育事業的發展得到實惠。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領正確的教育創新。沒有正確理念引導的、隨心所欲的、排浪式的「 創新」,會使創新的倡導者成為匆匆過客,使創新成果難以融入優秀傳統,甚至可 能造成優秀傳統的斷層。基礎教育的創新不能只是「 加法思維」,必須有加有減。
積極向上的課堂文化是學生智慧、能力、人格生長的必要條件。改革當然不僅僅發生在課堂上,但可以肯定的是, 沒有發生在課堂上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從只看「冷冰冰的分」到關注「活生生的人」,是推進教育改革的有力措施,為高校選拔人才提供了更為全面科學的依據。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可能催生的教學模式甚至學校形態的改變,將會成為21世紀教育的最大變革,這一動向已經為許多國家所關注。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是沒有靈魂的學校,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是沒有脊梁的學校。
陶老的金句還可以列出很多很多。他的思想不是散亂的、毫無聯繫的,而是有一條主線把它串聯起來,這條主線就是「 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陶老臨終之前,已無法睜眼,無法自主呼吸、進食,只能靠呼吸機和鼻飼維持。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閉著眼睛,摸索著在小白板上為《 中小學管理》雜誌寫下如下一些字「: 我的教育追求就是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謝謝大家,我還是那顆心。」「 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多麼樸實的話語!但是真要做到又是多麼的不容易!它是陶老為之奮鬥一生的教育初心、教育追求、教育理想,是陶老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我們理解陶老一 生教育主張和教育行為的一把鑰匙。
陶老直接參與了國家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多項重大決策,領導過北京市的教育,指導過很多地區和學校的教改實驗,參與過很多教育學術活動和培訓活動,長期活躍在世界教育舞臺上,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既影響了國家層面的教育決策,影響了首都和許多地方的教育,影響了大批教育管理者和普通教師,也影響了世界的教育。他「 為所有的人活著」「 影響著人類文明的脈絡走向」。
陶老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具有豐富教育經驗、寬闊教育視野、深刻教育思想和卓越教育領導能力的教育家。他的音容笑貌和高尚品格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作者系中國教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編審
責任編輯:姜乃強
文章來源: 中小學校長論壇
(END)
往期精選
因微信公號改版,為防錯過明教育的推送
請【星標】或文末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