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是如何寫出《紅高粱》的

2020-12-14 光明日報

紅高粱

1986年第3期的《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了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說《紅高粱》,震動了整個文壇。

小說以發生在高密東北鄉的壯懷激烈的民間抗日故事,讚頌民族大義,弘揚民族精神。這部小說是強悍的生命力和凜然的民族正氣的混聲合唱。小說的主人公——「我爺爺」「我奶奶」身上迸發出的蓬勃生命力和自發的愛國熱情,令無數讀者震撼、感動。

《紅高粱》以自由不羈的想像,汪洋恣肆的語言,奇異新穎的感覺,創造出了一個輝煌瑰麗的莫言小說世界,也使當代戰爭小說面貌為之一新。它不僅為莫言後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埋下了伏筆,也為當代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打了先鋒。

《紅高粱》發表於《人民文學》1986年第3期

「咱們高密東北鄉有這麼多素材,你為什麼不寫,偏要去寫那些你不熟悉的事?

1985年秋,在文壇上開始嶄露頭角的莫言與幾個當時同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的學員一起,去北京西直門總政招待所參加了一個軍事題材小說座談會。正是這次座談會促使他在3個多月後拿出了一部膾炙人口的抗日題材小說,這便是他早期的代表作——《紅高粱》。

這個題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的軍事題材小說座談會與以往的座談會略有不同,既為紀念抗戰勝利四十周年,也意在促使軍事文學創作出現更多的大作品。

會上,一批老軍旅作家對中國軍事文學創作現狀甚為擔憂,他們拿蘇聯的戰爭文學與中國的作比較,說蘇聯的衛國戰爭雖然只打了4年,但是反映衛國戰爭的文學層出不窮,孕育出了5代描寫衛國戰爭的蘇聯作家,而我國有著28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戰爭歷史,卻沒有產生多少戰爭文學,更沒有出現像《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這樣的文學經典。而中國的新軍旅作家更是面臨著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問題,這影響著軍旅文學創作的發展。

老軍旅作家們對經驗斷代的擔憂不無道理,然而莫言頗不以為然,「我當時就說,我們固然沒有見過日本鬼子,但我們可以通過查資料來解決。我們雖然沒有親自打過仗,這種間接經驗還是有的。我們畢竟當過兵,也搞過軍事演習。」一些老作家對這樣的說法嗤之以鼻,這讓年輕氣盛的莫言憋著一股子勁。

莫言能夠很快拿出一部令老軍旅作家信服的戰爭文學作品來,容易讓人歸功於其天才的創造力。其實,《紅高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莫言青年時期的工友張世家為他提供的發生在家鄉的抗日戰爭素材。

莫言在《〈紅高粱〉與張世家》一文中首次披露了《紅高粱》創作過程中的重要細節。

1983年的春節,莫言回老家山東高密探親訪友,與舊時的工友張世家喝酒。張世家否定了莫言此前的軍事文學創作,「根本就不行」,並質問莫言:「咱們高密東北鄉有這麼多素材,你為什麼不寫,偏要去寫那些你不熟悉的事?什麼海島,什麼湖泊,你到過嗎?」

隨後,他向莫言繪聲繪色地講起了「公婆廟大屠殺」的歷史。張世家是公婆廟村人,他的一個親屬在那次屠殺中受了傷,對這一事件了如指掌——「1938年3月中旬,遊擊隊在孫家口村大橋頭埋下了連環鐵耙,伏擊了日本鬼子的汽車隊,經過浴血奮戰,打死日本鬼子39人,其中還包括一個少將中岡彌高。幾天後,日本鬼子大隊人馬前來報復,但被指錯了方向,沒包圍孫家口,卻包圍了公婆廟,屠殺了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一百餘口,整個村莊幾乎被夷為平地。」

這則悲慘的抗日戰爭故事,最初並沒有引起莫言的創作興趣,直到幾年後他考進了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參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軍事題材小說座談會,這則故事猛然撞擊了他的靈感之鐘。

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期間的莫言

莫言對「戰爭感覺」的準確把握也協助其完成了這部並非來自自身戰爭經驗的作品。莫言1976年參軍入伍後一直沒有得到上戰場的機會,對於戰爭氛圍的鋪墊可謂無從下手,然而莫言想起了他在黃縣當兵期間,一次霧中檢靶時差點被誤傷的經歷。靶場上的他栽倒在坡地,與死神擦肩而過,「就從這次霧中打靶的經歷,我進入了戰爭的感覺。所以《紅高粱》裡一開筆就是一場大霧」。

如果光有戰爭新素材的獲得與戰爭感覺的把握,莫言的《紅高粱》還是難以完成對革命歷史戰爭題材「五老峰」的逾越。「五老峰」即老題材、老故事、老典型、老主題、老手法,在教條主義影響下,軍事文學創作一度呈現出歷史戰爭題材單一、主題思想淺顯、藝術手法陳舊的創作傾向。《紅高粱》的成功還得益於莫言對戰爭文學創作觀念的重新理解。

莫言發現,當時小說追求的目標是再現戰爭過程,往往是從戰前動員寫到戰役的勝利,衡量小說成功與否的標準通常也是是否逼真地再現了戰爭的過程。莫言意識到,新一代作家如果再這樣寫絕對寫不過經歷過戰爭的老作家,「即便寫得與老作家同樣好也沒有意義」。

他認為,「戰爭無非是作家寫作時借用的一個環境,利用這個環境來表現人在特定條件下感情所發生的變化。」作家營造一個戰爭的環境,再把人物放進去進行試驗,這就是所謂的「人類靈魂實驗室」,這也是莫言對戰爭文學創作觀念與手法的重新理解。

「那你就給章仲鍔打電話,幫我把稿子要回來,你的態度必須明確!

莫言對戰爭素材的提煉、對戰爭感覺的準確把握以及對戰爭文學創作觀念的重新理解使這部小說的創作過程非常順利,「只用了一個星期,我就寫出了初稿,又用了一個星期,抄改完畢」。

小說在1985年年底經歷兩周的時間完成,本該刊發於《人民文學》——一直緊盯莫言創作的《人民文學》編輯朱偉在《紅高粱》創作之初,就向莫言下了「訂單」。然而手稿意外地被《十月》的編輯章仲鍔半路「劫」走了。

朱偉與莫言的相識緣於莫言刊發於《中國作家》1985年第2期的小說《透明的紅蘿蔔》,朱偉看後很喜歡,「至今仍認為,這是莫言寫得最好的中篇小說」。因為這篇小說,莫言接到了《人民文學》在1985年夏天舉辦的青年創作研討會的邀請,朱偉與莫言由此相識。

此後,朱偉就開始向莫言約稿,「從1985年到1986年年底,我騎著一輛鳳凰牌破自行車,就這樣經常跑軍藝,莫言當然是最重要的追蹤目標。他給我的第一個中篇小說是《爆炸》」。《爆炸》刊發於《人民文學》1985年第12期,從這部中篇小說,朱偉看到了莫言敘事中那種「令人恐懼的發酵能力」,由此也更加看重莫言的創作。

在《爆炸》發表後,莫言與朱偉首次談起他想以家鄉高密為背景,創作系列小說《紅高粱家族》的構想:「高密家鄉有太多精彩的土匪傳奇,高粱地為土匪出沒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朱偉聽到後,對這個創作話題極感興趣,就預先向莫言「訂貨」,叮囑他,「第一篇寫完了一定要先給我」。

朱偉隔三岔五地去看莫言,但又不敢過多詢問莫言的寫作進度。一次看望莫言時,問他寫完沒有,莫言說他剛寫完,但稿子被《十月》的編輯章仲鍔拿走了。朱偉當場就急了:「我們事先已經說好的,怎麼能寫完就給了他呢?」莫言也很無奈:章仲鍔是文壇伯樂,《十月》雜誌的創刊人之一,他提出想看看稿子,「坐在那兒看完了就一定要拿走」,「他那麼好的人,我實在沒有辦法」。朱偉當時就生氣了,對莫言說:「那你就給章仲鍔打電話,幫我把稿子要回來,你的態度必須明確!」

朱偉又自己給章仲鍔打了一個電話。事後,朱偉說,虧得章仲鍔老先生雅量,在電話裡並沒有和他爭辯,過了兩天他就收到章仲鍔退回的稿子,《紅高粱》最終得以順利地刊登於《人民文學》1986年第3期。

小說刊發前正值春節,莫言在高密休假,收到了《人民文學》編輯的信,信上說《紅高粱》得到了時任《人民文學》主編的王蒙的好評。

1990年,寫作時的莫言。

《紅高粱》凸顯了民間抗日力量的勃興,作品中的人物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

《紅高粱》講述了高密東北鄉「我爺爺」餘佔鰲組織民間力量,在孫家口村大橋頭設立伏擊圈抗日的故事。在小說中,莫言塑造了從「土匪頭」轉變為「抗日英雄」的餘佔鰲形象。

「我爺爺」餘佔鰲原是一名轎夫,在送新娘子到十八坡李大頭家時遇到劫匪,他奮勇救下了新娘戴鳳蓮,同時愛上了她。餘佔鰲與戴鳳蓮在高粱地相愛,從而讓戴鳳蓮成了「我奶奶」。餘佔鰲因生活所迫經常在高粱地殺人越貨而落草成土匪頭。然而,在面對日本侵略者時,餘佔鰲毫不猶豫地站在了抗擊日本侵略者、成就民族大義這一邊。

在小說《紅高粱》中,作為土匪頭的「我爺爺」餘佔鰲與「我奶奶」戴鳳蓮成了抗日的中堅力量,餘佔鰲率領一支由二十多個村民組成的民間抗擊力量,領導了一場悲壯的青殺口伏擊戰,力戰到最後一刻:

夕陽西下。汽車燒畢,只剩下幾具烏黑的框架,膠皮軲轆燒出的臭氣令人窒息。那兩輛未著火的汽車一前一後封鎖著大橋。滿河血一樣的黑水,遍野血一樣的紅高粱。

《紅高粱》凸顯了民間抗日力量的勃興,作品中的人物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這在1985年前後高漲的民族主義浪潮中格外搶眼。

小說以大片大片火一樣紅的高粱地,象徵著這方土地上的人民強悍的生命力:

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我的父老鄉親們,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種植。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悽婉可人,高粱愛情激蕩。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遊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雲,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的白雲的紫紅色影子。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裡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

以《紅高粱》為首篇的系列小說《紅高粱家族》1987年5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

「我獲得某種藝術滿足,就像喝了小說中寫到的高粱酒,而且喝得很酣暢」

《紅高粱》在《人民文學》刊發以後,《當代作家評論》於1986年第4期一次性推出四篇評論莫言作品的文章,一時間,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莫言從1984年的寂寂無名,到1985年初因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而嶄露頭角,而後繼續發力,1985年共發表了5個中篇、8個短篇,還有幾篇散文隨筆,這一驕人的成績讓文壇記住了莫言,也讓莫言順利地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

而1986年初《紅高粱》的橫空出世以及評論界的共同關注,使得莫言這個初出茅廬的文壇新秀一下子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人物,這一年評論莫言的文章有40多篇,對《紅高粱》進行專論的就有近20篇。

評論家雷達讀罷《紅高粱》,「驚異於作者莫言想像力的奇詭豐贍,他筆下戰慄著、戰叫著的半個世紀前的中華兒女,不僅是活脫脫的生靈,而且是不滅的魂靈」。

作家從維熙在《「五老峰」下蕩輕舟——讀〈紅高粱〉有感》一文中認為,莫言的新作「在老題材下開拓出新意」,是革命歷史戰爭題材下「忽而蕩出一葉小舟」的瀟灑之作。

李清泉在《讚賞與不讚賞都說——關於〈紅高粱〉的話》中稱讚道:「我覺得《紅高粱》是強悍的民風和凜然的民族正氣的混聲合唱。馳名的《黃河大合唱》的某些部分,可以和《紅高粱》的某些部分在聽覺和視覺上相互參照和相互輝映。我獲得某種藝術滿足,就像喝了小說中寫到的高粱酒,而且喝得很酣暢。」

《紅高粱》受到了文壇評論界的一致推崇,很多重量級的批評家紛紛撰文分析莫言的文本,如李書磊的《文體解放與觀念解放——也談〈紅高粱〉》,季紅真的《憂鬱的土地,不屈的精魂——莫言散論之一》,雷達的《歷史的靈魂與靈魂的歷史——論「紅高粱」系列小說的藝術獨創性》,陳思和的《聲色犬馬皆有境界——莫言小說藝術三題》,李潔非、張陵的《精神分析學與〈紅高粱〉的敘事結構》等。這些評論文章全方位地對《紅高粱》進行了評點,「紅高粱」的象徵寓意、生命意識與民族精神成了重點關注的對象。

濃鬱的民族風格、自由奔放的生命力與高漲的愛國熱情相融合,成就了電影《紅高粱》

《紅高粱》也讓影視界對其「虎視眈眈」。1986年夏天,初出茅廬的青年導演張藝謀找到莫言,提出把《紅高粱》改編成電影,莫言、朱偉與陳劍雨三人共同承擔電影劇本的改寫。莫言對張藝謀非常信任,「什麼要求也沒提」,他認為把小說文本交給張藝謀是對其小說最好的交代。

電影《紅高粱》劇照,鞏俐飾戴鳳蓮

《紅高粱》電影劇本的改編與同名小說差別很大。首先體現在作品的敘事上。小說文本的敘事採用了意識流和倒敘的雙線結構手法:一方面用意識流的方式講述「我爺爺」餘司令帶領村民在孫家口橋頭伏擊日本汽車的故事,另一方運用倒敘、插敘講述「我爺爺」「我奶奶」的情愛故事,最後兩條線交織在一起,講述了一個民間力量抗日的悲劇故事。電影劇本的敘事則採用了單線結構手法,清晰完整地講述了一個「我爺爺」「我奶奶」謀劃在高粱地裡打伏擊戰的故事,加強了人物性格、人物命運的內容,凸顯人物敢愛敢恨的生存方式。

其次,電影劇本刪除了小說中任副官與冷支隊兩個人物的內容,把一個複雜的抗戰故事變成一個純粹的民間自發組織抗日的故事。另外,電影增加了餘佔鰲「肉鋪鬥禿三炮」的情節,增加了兩次《酒神曲》的演唱,使作品變得更加富有民間色彩和浪漫色彩。「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的電影插曲迅速傳唱開來,成為一個時代的生動記憶。

《紅高粱》電影劇本的改編,使敘事變得更加流暢,人物個性更加鮮明。濃鬱的民族風格、自由奔放的生命力與高漲的愛國熱情相融合,成就了電影《紅高粱》。

1987年,電影《紅高粱》完成拍攝並開始上映,迅速打動了億萬觀眾,獲得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88年2月,《紅高粱》在聯邦德國上映,一舉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這也是中國第一部在國外電影節獲獎的作品。電影《紅高粱》的巨大成功反過來又擴大了小說《紅高粱》文本的影響,也讓青年作家莫言與青年導演張藝謀開始有了走向國際舞臺的「野心」。

電視劇《紅高粱》劇照,周迅飾戴鳳蓮

《紅高粱》以自由不羈的想像,汪洋恣肆的語言,奇異新穎的感覺,創造出了一個輝煌瑰麗的莫言小說世界

《紅高粱》及其後續的《高粱酒》《狗道》《奇死》《高粱殯》一系列作品成就了莫言「高密東北鄉」傳奇抗戰故事。《紅高粱》的爆紅不但使莫言在中國文壇名聲大噪,也讓世界文壇的翻譯者們對他的作品青睞有加。

英文版《紅高粱》

《紅高粱》與稍後出版的《紅高粱家族》被翻譯成日文、法文、西班牙文、英文、希伯來文、挪威文、瑞典文、越南文、韓文等多國語言文字。2001年,《紅高粱家族》還被《今日世界文學》雜誌評為75年來全世界40部傑出作品之一,也是入選的唯一一部中文小說。

在《紅高粱》之後,莫言的創作之路越走越穩健。然而,莫言又是一個不容易滿足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求新求變,接連創作出《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小說,不斷向更高的文學殿堂攀登。

2001年,鑑於莫言創作上的突出成績,中國作協決定將「馮牧文學獎·軍旅文學創作獎」頒發給莫言,授獎詞這樣寫道:「莫言以近二十年持續不斷的旺盛的文學寫作,在海內外贏得了廣泛聲譽。雖然,他曾一度在創新道路上過猶不及,但他依然是新時期以來中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創作於八十年代中期的『紅高粱』家族系列小說,對於新時期軍旅文學的發展產生過深刻而積極的影響。《紅高粱》以自由不羈的想像,汪洋恣肆的語言,奇異新穎的感覺,創造出了一個輝煌瑰麗的莫言小說世界。他用靈性激活歷史,重寫戰爭,張揚生命偉力,弘揚民族精神,直接影響了一批同他一樣沒有戰爭經歷的青年軍旅小說家寫出了自己『心中的戰爭』,使當代戰爭小說面貌為之一新。」

莫言題寫的書名《紅高粱家族》

2012年10月,莫言憑藉為其帶來巨大聲譽的《紅高粱家族》《檀香刑》等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稱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可謂實至名歸。

(作者:陳華積;單位:中國社科院大學人文學院)

來源:《光明日報》2019年09月27日,原內容有刪減

相關焦點

  • 莫言的《紅高粱》,是一本怎樣的小說
    《紅高粱》是當代作家,諾獎得主莫言的作品,由《紅高粱》《高粱酒》《高粱殯》《狗道》《奇死》五部小說組成的書,叫做《紅高粱家族》。《紅高粱》是體現了莫言高水平的創作能力,也體現了民間力量的強大,作品中的人物和情節讓人印象深刻,小說所表現出來的氣節同樣讓讀者震撼。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單是靠《蛙》,也不是《紅高粱》,而是這些
    對於莫言更是一樣,他先中國其他文豪獲獎,正是大手筆,高文採的集中呈現。而在我們眼中,莫言獲獎是因為他那些令人耳熟能詳的《蛙》,其實不然,長篇小說《蛙》確實為莫言帶來了巨大榮耀,也使他成功在中國文壇佔有一席之地。2011年莫言憑藉《蛙》獲得了中國文學最高榮譽-茅盾文學獎。那麼莫言是不是靠《紅高粱》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
  • 莫言你大膽地往前走呀!
    《紅高粱》是莫言的作品第一次改編成電影,這也是第一部獲得國際A類電影界最高榮譽的中國電影。那一年,莫言32歲,《紅高粱》的導演張藝謀38歲,主演姜文25歲,鞏俐23歲。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哪怕寫出了《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多部在國內外獲得大獎的作品,此時他最出名的,仍然是《紅高粱》。雖然電影已是修復版,但歲月的痕跡無法抹去。鞏俐的紅蓋頭泛著黃,字幕時隱時現,音響效果有些刺耳。
  • 《紅高粱》曾引保守作家生氣 被指"歷史觀顛覆"
    莫言的那一片《紅高粱》  1988年,一部叫做《紅高粱》的中國電影以令人窒息的血紅色調與放肆大膽的視覺意向,狠狠地衝擊了一回當年的大陸觀眾,順帶捎回了新中國成立後的首尊柏林電影節「金熊」。可惜,只有文學圈子的人注意到,電影片頭下方綴了一行字:改編自莫言同名小說《紅高粱》。
  • 《紅高粱》:九兒的傳奇人生
    迄今為止,莫言的作品一共有五部被翻拍成影視劇,分別是張藝謀導演執導,由莫言小說《紅高粱家族》改編而來的《紅高粱》;張藝謀導演的《幸福時光》,改編自莫言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嚴浩導演執導的《太陽有耳》,改編自莫言小說《姑奶奶披紅綢》;霍建起執導的《暖》,改編自莫言小說《白狗鞦韆架》;還有臺灣導演李幼喬導演的《白棉花》等。
  • 以《紅高梁》震動文壇 莫言用靈性激活歷史,弘揚民族精神
    莫言對戰爭素材的提煉、對戰爭感覺的準確把握以及對戰爭文學創作觀念的重新理解使這部小說的創作過程非常順利,「只用了一個星期,我就寫出了初稿,又用了一個星期,抄改完畢」。小說在1985年年底經歷兩周的時間完成,本該刊發於《人民文學》——一直緊盯莫言創作的《人民文學》編輯朱偉在《紅高粱》創作之初,就向莫言下了「訂單」。
  • 文二代靠爹 管笑笑任《紅高粱》編劇引熱議
    近日,山東衛視籌拍電視劇版《紅高粱》的第一編劇確定是莫言的愛女管笑笑,第二編劇是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的青年編劇潘耕,同時也是管笑笑的閨密。消息一出,諸多網友熱議:「莫言女兒管笑笑任編劇的電視劇版《紅高粱》,能否複製昔日電影的輝煌?管笑笑是否在借著『文二代』的身份造人氣呢?」
  • 《重讀八十年代》⑦ | 是什麼成就了莫言?
    在座談會上,他公開輕視別人的作品,引起一片譁然,畢竟那時的莫言還沒有什麼作品可以證明自己的水準。在這樣的壓力下,莫言用三天打了草稿,四天謄清,寫出了《透明的紅蘿蔔》,直接震撼了整個文壇。這部作品是莫言對故鄉高密的第一次講述,故事的來源,就是莫言從小受到的被侮辱的悲涼烙印。莫言把自己的孤傲移植到故事裡的黑娃身上,讓他用倔強的姿態迎向踐踏。
  • 翻譯家葛浩文:為20多年前「發現」莫言自豪(圖)
    比同時代作家  莫言更富「歷史感」  多數中國讀者是通過莫言了解葛浩文的,西方讀者則通過葛浩文了解莫言。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的翻譯者葛浩文功不可沒。那麼。葛浩文對莫言的作品究竟有何見地?他最喜歡莫言的哪部小說?對莫言本人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
  • 郭星月高粱情懷 鄉土厚重——我最早接觸的「紅高粱文化」
    文/郭星月 莫言老師筆下的「紅高粱」已經成為了名揚世界的文學符號,「紅高粱文化」變成隨著莫言先生影響力不斷增大之後的一種文學現象。我接觸的高密文友中,張竹林先生是最早提出,也是最早給我灌輸「紅高粱文化」概念的人。 2004年,我在高密市河崖鎮黨委擔任研究室主任,時任黨委書記是張業林先生。當年的市「兩會」結束之後,張業林書記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拿出一份市政協轉來的提案,提案的名稱是《借莫言名氣,打「紅高粱」品牌,建設「紅高粱文化」休閒度假村》。
  • 莫言造訪紅高粱抗戰紀念館
    劉鐵飛館長向莫言介紹館藏抗戰文物進入紅高粱抗戰紀念館,莫言先生對展館的規模之大不斷感嘆,這比他中的要大很多。莫言先生仔細欣賞了館中的藏品,並讚嘆這些珍貴物品保存之不易。2003年,劉鐵飛以孫家口伏擊戰原址創作的油畫《橋的記憶》送給莫言時,令他感動不已,在其後為劉鐵飛所寫的《維桑與梓 必恭敬止》中,記錄了這段往事:"這座橋基陷落,橋石被歲月剝蝕得凹凸不平的小橋,跟隨著電影《紅高粱》走向了世界。鐵飛用他的畫筆把這座小橋給我搬來北京,一腔鄉情如同美酒,讓我感動不已。"
  • 《故事裡的中國》走進《紅高粱》,蔣欣挑戰鞏俐經典角色九兒
    而最新一期的節目中,《故事裡的中國》走進經典作品《紅高粱》。《紅高粱》是根據莫言的同名小說小說改編而來,而1987年張藝謀將小說影視化,邀請鞏俐和姜文擔任主演,而這部電影也是在1988年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也是中國電影首次獲得該獎項。
  • 濰坊高密市2020紅高粱文化節隆重開幕!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7日訊11月6日上午,濰坊高密市2020紅高粱文化節在紅高粱藝博園隆重開幕。本次文化節圍繞「文學的故鄉」主題,全面展示打造「一帶一路」示範區、文化交流樣板區的文化成果,深入開展文化交流,廣泛推動合作發展,必將進一步打響「莫言文化和紅高粱文化」城市名片,加快高密現代化高品質城市建設步伐。開幕式上,以莫言為代表的高密籍在外知名文化人士發來視頻祝賀。
  • 重溫經典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紅高粱》中的主jiao人物
    《紅高粱》改編自中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由鄭曉龍執導。該劇由周迅、朱亞文 、秦海璐、于榮光、黃軒、宋佳倫、徐光宇、解惠清、曹徵領銜主演。該劇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亂象橫生的山東高密,恰恰正是可歌可泣的傳奇發生之地。
  • 《紅高粱家族》-莫言
    莫言作為一個立足於民間的作家,他筆下人物的語言充滿了泥土的氣味,在《紅高粱》中,能從人物的語言裡聽到來自於底層農民特有的說話風格和特點,粗俗中顯質樸,粗俗中顯崇高,這看似矛盾的語言特點在莫言獨具匠心的敘事藝術中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 馬士奎:從小說《紅高粱》首個英譯本說開去
    摘要   人們普遍認為是葛浩文率先將莫言介紹到英語世界。實際上,早在葛譯《紅高粱家族》問世前四年,中篇小說《紅高粱》英譯本即已在國內出版。本文基於對《紅高粱》首個英譯本出版過程和譯本特點的分析,意在探究譯本遇冷的原因及其給人的啟示。
  • 譯者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像生孩子一樣幸福
    去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作品的譯者陳安娜功不可沒。  為何會多次選擇莫言的作品,翻譯《蛙》的難度如何?陳安娜直言,莫言作品很多,風格也多樣,有些容易讀懂,比如《紅高粱》,有些很難理解,比如《檀香刑》,所以至今她都還沒有嘗試翻譯。此外,陳安娜還專門提到《生死疲勞》也屬於比較難翻譯的作品,所以她在這個作品上面花的時間就比較多。  儘管如此,和其他中國作家比較,陳安娜認為莫言的作品還不是最難翻譯的。
  • 一副對聯:上聯為「莫言路遙餘秋雨」,下聯你會對什麼?
    先來說說這幅對聯吧,這幅對聯上聯是「莫言路遙餘秋雨」。一看到這幅對聯估計大家都會會心一笑。這幅對聯上聯是由3個作家的名字組成的,他們分別是莫言、路遙和餘秋雨,多是文學大家。首先莫言相信不用小編多說了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寫出了非常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比如《生死疲勞》《豐乳肥臀》《紅高粱》還有小編前一段時間看的《蛙》。
  • 譯者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 像生孩子一樣幸福
    正在翻譯莫言作品《蛙》預計明年出版在回復記者的郵件中,陳安娜和丈夫萬之告訴記者,最近,陳安娜翻譯工作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翻譯對象依然是莫言的作品,她說自己正在翻譯莫言的作品《蛙》,這部瑞典文版的《蛙》大概明年就能正式出版。為何會多次選擇莫言的作品,翻譯《蛙》的難度如何?
  • 莫言獲頒「中華文化人物獎」 謙稱「愧不敢當」
    莫言因身在瑞典,未能出席,通過視頻發表獲獎感言,表示「愧不敢當」。除莫言外,指揮家鄭小瑛、歌唱家德德瑪、導演陳鑫伊、歷史學家朱紹侯等9位人物共享了這一殊榮。  恩師徐懷中:獲諾獎水到渠成 實至名歸  作為莫言的講述嘉賓,他的恩師徐懷中因病未能出現在當晚的頒獎典禮上,而是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陸文虎代讀講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