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對聯:上聯為「莫言路遙餘秋雨」,下聯你會對什麼?

2020-12-14 曉楓說歷史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一副對聯,這幅對聯是小編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感覺挺有意思的,所以想和大家一塊兒分享討論一下,我這裡呢,沒有下聯,只有上聯,希望大家可以對此精彩的下聯來。

先來說說這幅對聯吧,這幅對聯上聯是「莫言路遙餘秋雨」。一看到這幅對聯估計大家都會會心一笑。這幅對聯上聯是由3個作家的名字組成的,他們分別是莫言、路遙和餘秋雨,多是文學大家。

首先莫言相信不用小編多說了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寫出了非常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比如《生死疲勞》《豐乳肥臀》《紅高粱》還有小編前一段時間看的《蛙》。

路遙,那也是大家,他的《平凡的世界》《人生》小編都看過,尤其是平凡的世界看過不止一次了,每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收穫。

再者就是餘秋雨了,關於餘秋雨大家都稱他為文化名人,其實他不只是一位文化名人,這裡呢不談其他只談作品,餘秋雨的散文寫得還是不錯的,有時間的時候可以拿來一讀。

好了,這幅對聯的上聯就是這3位作家的名字,那麼大家覺得下聯該怎麼對呢,歡迎大家踴躍參加積極應對哦,大家可以將自己的下聯留在下方評論區。

相關焦點

  • 上聯「莫言路遙遇秋雨」,網友腦洞大開出4套下聯,讀來高端大氣
    對聯文化是我國獨有的文學形式,分為上聯和下聯,上聯叫出句,下聯叫對句。至今為止,每逢在春節期間,人們也都要在門上貼上對聯,取其吉祥之意。因為深受百姓的歡迎,所以也誕生了許多的千古絕對。在寫詩詞這件事上,今人肯定是比不上古人的。
  • 對聯:上聯:「莫言春秋,老子無東西」,下聯是什麼?
    有關他的一個對聯,千古絕對?上聯是:「莫言春秋,老子無東西」,那麼下聯是什麼??小編帶你們一一賞析一下。有人給出的下聯是:「莫言兵書,孫子你可知。」從字面意思,我們可以看出來其實挺有趣的,上下聯的前半句均以「莫言」開頭,不提春秋,不提兵書,只去領會老子的思想和孫子的計謀這種精華部分;還有人將「莫言」理解為我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那麼,從這個角度寫出的下聯是:「路遙人生,孔子有先知」。
  • 千古絕對,上聯:莫言相思苦,網友給出的下聯真是太妙了!
    千古絕對,上聯:莫言相思苦,網友給出的下聯真是太妙了我們都知道,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也知道在古代人們的娛樂方式少之又少,而我們的祖先在這期間便創造出了很多非常經典的文化,一直流傳至今。
  • 上聯:郭德綱過得剛好,網友對出4個有趣下聯,太有水平了
    說到對聯,大家一定會想到新春佳節家家戶戶必貼的「春聯」,但對聯文化可不止局限於春聯,對聯在古人的心中和詩詞文化一樣重要。對聯是漢字中一種十分有趣的藝術形式。對聯講究對偶,對仗有些對聯,不僅神才精妙。背後的故事,有諧趣、有意味,讓人回味不絕。
  • 上聯:韓愈杜甫劉禹錫,「諧音梗」難倒網友,對出下聯者堪稱優秀
    世間盛傳你是「長聯聖手」,今天我出一個上聯,你要是能對出下聯我就冒雨送你回家。說罷,只聽鍾耘舫嶽父出的上聯是: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劉禹錫,子莫顏回。鍾耘舫初看這個對聯後,覺得很奇怪,他想:將七個看似不相關的人名連在一起,是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 你知道「夜襲寡婦村」是出自一副對聯嗎?此為上聯,下聯更絕妙!
    你知道「夜襲寡婦村」是出自一副對聯嗎?此為上聯,下聯更絕妙!素材來自網絡,文章原創我們所知,對聯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而且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對聯出現的頻率還是非常高的。春聯也是對聯的一種形式。相比於作詩來說,對對子可是比較簡單容易的事情了。只要對仗工整,符合已經便可。不過,歷史上能夠稱得上絕對的可不多。我們直到有名的才華之人,有蘇軾,佛印,唐伯虎還有唐伯虎等人。而在民間也出現了許多的對對聯高手。今天,小編今天就來講一個民間對聯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個馮姓的書生。
  • 一副讓人害羞的對聯,上聯:天天新人鴛鴦被,下聯堪稱一絕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經過幾千年歲月的變遷,給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寶物,也留下了許多獨有的文化,寫詩做對子是中國的文化之一,從以前有了文字開始,一些文人才子就開始寫詩作對,這成為了他們之間一種交流的方式,也是在無聊的時候娛樂消遣的辦法,他們會經常組織在一起,進行文採的切磋。
  • 對聯妙用,上聯「長長長長長長長」,下聯你來對
    對聯是什麼?其實對聯是很奇妙的,看似簡單,但是慢慢品味就會發現對聯遠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的,我們最常見的字或是詞,放在對聯裡,就會有很不一樣的意思,而且古代人特別喜歡貼對聯,不管是酒樓或是客棧,都會貼上一副寓意特別好的對聯,以期盼生意能越來越好,說起來,有一副對聯很特別,其實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一副對聯,上聯是:「長長長長長長長」,下聯是:「長長長長長長長」,不是我寫錯了哦
  • 古代搞笑對聯!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怎樣對
    中國的對聯文化流傳了幾千年的時光了,可以說是非常久遠。這樣的一種文化財富我們要把它很好的傳下去,讓祖祖輩輩都能看到,了解它並且學習它。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幾個有意思的對聯,其中一個關於日字組成的昌、晶等對聯,更是引發很多人絞盡腦汁去想如何對出來下聯。山清水秀的杭州西湖邊,我們的民族英雄嶽飛就長眠在這裡。他的墳前有兩尊金屬塑像,是秦檜夫婦。嶽王廟前面的門臉上就刻著這樣的一副對聯,仄起平收對仗相當的講求工整,都用了擬人的手法。「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 原創對聯。上聯:上對下聯,聯聯妙對
    上聯:上對下聯,聯聯妙對;下聯:???對聯小知識:對聯,俗稱對子,由兩句對偶句組成,它起源於五代十國時期,是中文語言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對聯作為一種學問,有很多講究,下面,我就簡要的和朋友們介紹一下。
  • 火葬場門口一副對聯,上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下聯太經典了
    火葬場門口一副對聯,上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下聯太經典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對聯文化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比如我們過年的時候就要貼春聯,這是我們的習俗,這春聯裡面的內容可講究了,一般好的對聯讀起來還是很押韻的。
  • 歷史上「最會罵人」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
    在中國歷史上,只要提到對聯,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紀曉嵐與和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個世上最會罵人的對聯,上聯非常簡單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起來非常普通,但它是要結合上下文一起看的。
  • 經典對聯:上聯「無錫錫山山無錫」下聯是什麼?
    對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雖然說現在的人很少自己寫對聯了,但是在我國古代幾乎上每一個讀書人都會寫對聯。就像我們的小學生會乘法表格一樣。在古代比對聯是古人最常見的娛樂方式。他們總是能從簡單的文字組合中悟出一些道理。
  • 火葬場門前一副對聯,上聯下聯都搞笑,看到「橫批」頓時瘮得慌
    對聯又稱楹聯,開始運用是在明朝時期,經常懸掛在樓堂宅殿的楹柱上,後來逐漸以「對聯」稱之。 對聯可以說得上是漢族的一個傳統習俗,以前多是在春節時作為祈求來年平安幸福、生活富足的,但是逐漸演變著在任何場所都能出現,客棧、青樓等等都有。
  • 上聯觀音山上觀山水下聯是什麼
    上聯觀音山上觀山水下聯是什麼2020-03-25 16:59:09出處:PCbaby作者:佚名對聯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大家都知道,一副對聯分為上下兩聯,講究的是對仗,一般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和句法相同。由於對對聯要求較高,它能充分展示一個人的應變能力和文化修為。因此,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雅士留下許多稀奇有趣的對聯。那麼,上聯觀音山上觀山水下聯是什麼呢?
  • 了解對聯的基礎常識,上聯和下聯有什麼區別
    了解對聯的基礎常識,上聯和下聯有什麼區別文/@成長新視點對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也叫對子、楹聯。它由上聯、下聯和橫批組成,上聯和下聯雖字數相同,屬於一個整體,結構相同或相近,但在音調平仄、空間大小、內容因果、時間先後等四個方面有所區別。一、音調平仄。上聯最後一個字為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為平聲。
  • 罵人不帶髒字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看牛人對出什麼下聯
    五代後蜀主孟昶是第一個在桃符上寫對聯的人,後人便用書法與桃符相結合成了對聯,隨著後世的發展,對聯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可以用來祝福,甚至可以用來罵人。比如說唐代浪漫詩人李白,作詩堪稱一絕,對聯也對得很好,常常能把人對得啞口無言。
  • 經典對聯,上聯:「孔夫子,關夫子,一對夫子」,下聯太經典了
    經典對聯,上聯:「孔夫子,關夫子,一對夫子」,下聯太經典了文/江南煙雨夜行人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的基本規則簡單,限制少,成為了一個能夠讓各類人都登上的大舞臺。普通百姓,文人官員,皇帝王侯,只要擁有基本的對聯常識,沒有誰會受到限制。因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事、一物、一人,都有可能催生一副對聯。越是飽讀詩書的人,越是如此。歷史上流傳下聯的故事當中,少有讀書人在一起而不吟詩作對的。宋朝大才子蘇軾和朋友在一起時,往往都會對上幾句,娛樂消遣。比如他又一次和黃庭堅下棋,旁邊有棵松樹,掉了個松子在棋盤上。
  • 好對聯!上聯:「桃紅柳綠常遇春」, 下聯有意思
    因為已經入土了,再破土不吉利,於是呢,這個人這樣做,在墳前立了兩個石柱子,一個在東邊,一個在西面,然後,請了一個秀才寫了一副對聯,這個對聯是:生前既不離左右死後何必分東西人們得知以後,都很稱讚這個對聯寫得好,這正符合了商人的意願,因為自己辦錯了事情
  • 村霸門上被人貼上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挺高深
    在我國古代法律並沒有現在這麼健全,信息傳播也不快,很多人會仗著自己有點錢或者有點關係橫行一方。這種人可以說非常可怕,因為他幹的事情在法律上沒有規定,而且你告官府別人你也不管,所以許多就只能甘願受苦,而就算受不住難去跑到京城告御狀的人也沒幾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