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中華文化獨有的藝術形式,已傳承千百年,到現在為止我們依舊在使用,不管是喜事還是喪事都會用到。對聯起源於桃符,據《蜀檮杌》記載:「蜀未歸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五代後蜀主孟昶是第一個在桃符上寫對聯的人,後人便用書法與桃符相結合成了對聯,隨著後世的發展,對聯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可以用來祝福,甚至可以用來罵人。比如說唐代浪漫詩人李白,作詩堪稱一絕,對聯也對得很好,常常能把人對得啞口無言。
李白出生於701年,從小就聰明過人,才能出眾,到了15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和社會上的名流聚在一起討論文學,並常常有人邀請他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當時有一個富商胡老爺過50歲大壽的時候就邀請了李白,李白在胡老爺的酒桌上談笑風生,都快要蓋過自己的風頭了。胡老爺年少時也曾苦讀過書,但才學卻遠遠不及李白,心生嫉妒,因此想教訓一下他。
胡老爺對李白說:「聽說賢侄才華橫溢,老夫這裡有一上聯,不知你可否幫老夫對出下聯。」不等李白答應,他就說出了上聯:「酉加卒是個醉,目加垂是個睡,老神仙懷抱酒罈枕上偎,不知是醉還是睡。」李白知道他是故意刁難,又見胡老爺肥頭大耳,於是靈機一動說出下聯:「月加半是個胖,月加長是個脹,胡鄉紳挺起大肚當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
李白這樣明目張胆的嘲笑胡老爺,胡老爺卻無可奈何,只能自認倒黴, 除此之外還有一對罵人不帶髒字的對聯,既把人罵了,還能做到讓人渾然不知。曾經有一個地主,仗著自己家裡有錢為非作歹,欺壓百姓,巧取豪奪更是常有的事情,百姓敢怒不敢言。
到了春節時,有一位書生免費幫大家寫對聯,於是大家書生便被包圍了,讓他幫忙寫對聯的人絡繹不絕。地主看有這麼多人圍在這裡,書生的對聯又寫得不錯,突然覺得自己也需要一副對聯,於是把人群都散開,並強制要求書生給他寫,書生氣憤不已,但不寫地主也不會放過他,於是書生拿筆一揮,對聯就寫好了。
地主看了後滿意地將這幅對聯貼在了自己的門口前,可是來來往往的人卻都笑話他,這是為何,原來對聯是這樣的,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上聯沒有數字八,也就是忘八的意思,與王八同音,看這位牛人對出了什麼下聯,在《論語》中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唯獨少了恥字,也就是無恥的意思。
由於地主沒讀過書,不識字,大家也不願意告訴他其中的意思,所以地主一直覺得莫名其妙的,他們到底在笑什麼。不得不說這幅對聯真的很妙,既把人給罵了,又讓人渾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