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曾引保守作家生氣 被指"歷史觀顛覆"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莫言的那一片《紅高粱》

  1988年,一部叫做《紅高粱》的中國電影以令人窒息的血紅色調與放肆大膽的視覺意向,狠狠地衝擊了一回當年的大陸觀眾,順帶捎回了新中國成立後的首尊柏林電影節「金熊」。可惜,只有文學圈子的人注意到,電影片頭下方綴了一行字:改編自莫言同名小說《紅高粱》。

  2014年,另一部叫做《紅高粱》的中國電視劇開播首周即收視飄紅,狠狠地在電視螢屏上販賣「民國傳奇」。有趣的是,所有的人都不能忽視,電視劇片頭上方鄭重加注一行字:根據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莫言先生《紅高粱家族》改編。

  一部莫言的《紅高粱》,它的再度改編,印證了近20年間中國影視與中國文學間若即若離的曖昧聯姻。

  □文/本報記者馬志宇

   當1986年第三期《人民文學》刊發莫言的一部中篇小說時,莫言不會預料,他的這部中篇將成為後人重寫當代文學史無法繞過的經典;他更無從知曉,因為一個當時只有36歲的攝影師對於這部作品的濃厚興趣,他與他的《紅高粱》將永遠地與中國電影史上某個偉大的坐標捆在了一起。

  1200元到1000萬的跨越

  1986年,《人民文學》上發表了莫言的《紅高粱》。文學評論者很快發現,這部小說的歷史觀很不傳統、很顛覆——抗日隊伍怎麼能那樣抗日?一些固步自封的保守作家對此非常生氣。

  在那個文學雜誌發行量動輒上百萬的年代裡,在今天看來實現了「當代文學突破寫作」的《紅高粱》引發起爭議顯而易見。文學界中掀起了一陣「莫言熱」,其熱度不遜於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的今天。

  莫言沒有想到,張藝謀的出現給這股「莫言熱」又添了一把柴。

  同年,36歲的張藝謀讀到了這部名為《紅高粱》的小說,興奮不已。當年7月,還在拍攝電影《老井》的張藝謀特地趕往北京,向莫言提出要買《紅高粱》的電影版權。

  據說當時已經有一些電影界人士向莫言表達了對《紅高粱》的興趣。莫言在後來多次採訪中提到,他一見到張藝謀,看到他「光著一隻腳,手上提著在公共汽車上被人踩斷鞋帶的鞋子」,就覺得他很像自己村裡的生產隊長,頓時產生出一種信賴感。

  張藝謀顧忌說他沒多少錢,莫言說沒事。張又提出他要修改原作,莫言很爽快:「改吧,我又不是巴金,又不是茅盾、魯迅。」

  這個段子,在10月27日山東衛視對莫言的專訪中,莫言再度提及。

  交易很快達成,莫言因此得到了800元的小說版權費。作為「編劇之一」,他還拿到了1200元稿酬。

  1988年,電影《紅高粱》一舉拿下1949年後中國電影界第一個有分量的國際大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張藝謀固然借了小說的光,而與張藝謀的合作無疑也對擴大莫言的影響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紅高粱》也是《收穫》雜誌副編審葉開讀的第一部莫言小說。如今,葉開與莫言已是多年的朋友。在他看來,莫言每階段各有一個代表性作品,其中1980年代的代表作無疑便是《紅高粱》。它「顛覆了此之前『官述歷史』記憶,對當時新歷史敘事模式具有篳路藍縷之功」。

  這部作品給莫言帶來了第一個重要文學獎項——1987年第四屆全國中篇小說獎。直到2000年之後,《紅高粱家族》仍在不斷獲獎併入選各種刊物甄選的20世紀優秀文學榜單。

  影視傳播學者、西南交通大學影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高力依舊記得第一次讀到《紅高粱》時難以平靜,他回憶說,當時他還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文藝學研究生,初讀莫言小說《紅高粱》如斯詞句的高力,總感覺到這部小說的字裡行間飄蕩著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所闡釋的「酒神」的精魂。

  就是這樣一部重要的當代作品,還差點被莫言「弄丟」。

  莫言女兒管笑笑日前在參加山東衛視《笑看紅高粱》的錄製時,曾爆料《紅高粱》最初的手稿被燒一事。

  莫言說:「這是作家對自己嚴格的要求。因為舊的手稿總是有一些東西讓人留戀,很難下決心重起爐灶。燒掉了,只好逼著自己重新開始寫,重起爐灶。」

  對於當年怎麼也想不到會成名的莫言,自己的手稿永遠也找不回來了,「誰也沒想到我們這樣的小作家有一天手稿還能賣錢」。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報導稱此次劇版《紅高粱》改編,莫言拿到了逾一千萬的影視改編費。對此,他否認。

  更有意思的是,同名電視劇改編自莫言小說,而莫言,已貴為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儼然,諾獎作家這個標籤成為劇版《紅高粱》除「周迅版九兒」外最搶眼的廣告了。

  《紅高粱》長在莫言身上

  即使在今天,很多人在提到莫言的時候,往往代之以「《紅高粱》的作者」。

  《紅高粱》被認為是莫言所有作品中影響最大的一部,莫言坦言從目前來看應該是影響最大的。

  莫言曾在一次訪談中說,因為前面有一部電影,有張藝謀的《紅高粱》在前面開路。最早被翻譯出去的也是這部小說,最早引起了國外漢學家注意的、國內讀者注意的也是這部,後來其他作品也跟上去了。

  在談到《紅高粱》這部作品的獨創性時,莫言認為,將近20年過去後,他對《紅高粱》仍然比較滿意的地方是小說的敘述視角,過去的小說裡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而《紅高粱》一開頭就是「我奶奶」「我爺爺」,既是第一人稱視角又是全知的視角。

  1987年5月,在距離《紅高粱》公開發表的一年後,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推出了這部小說的單行本,定名為《紅高粱家族》出版發行。解放軍文藝版《紅高粱》成為該小說在內地的最早版本。

  1987年11月,香港洪範書店出版《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香港作家西西負責編選的第一輯就推出了莫言的《紅高粱》。

  之後,1995年的作家出版社版,2000年的南海出版公司版,2002年的山東文藝出版社版,2007年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版,2012年的上海文藝出版社版,成為這部小說在內地不同時期頗受歡迎的版本。

  在國外,《紅高粱》是被翻譯成最多外國文字的中國當代作品之一。

  1989年,當時只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一位新轉行的、不為人所知的中文教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偶然間發現了一本臺灣版《紅高粱家族》,讀過之後立刻感覺到,這本書應該有英文版。1993年,維京出版社出版了由他翻譯的《紅高粱》。

  其時,莫言得到了讓當時的人們嫉妒得不得了的版稅,也由此成為中國最早走出國門的作家之一。

  如今,葛浩文被中美媒體稱為「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數十年來,他已將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紹給英語讀者。有評論稱,沒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說翻譯成英文,莫言的影響力恐怕難以深入西方,他對莫言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至偉。

  葛浩文曾說,中國作家作品在美國書市能買過1萬冊的,寥寥無幾,莫言和餘華是其中銷量最有保證的。據葛浩文估算,莫言的《紅高粱》在美國應該售出超過2萬冊了。這個數字,反映了中國當代作家在歐美讀者中的尷尬地位,卻仍是中國作家中最好的銷售成績了。

  另一位中文名叫做陳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的翻譯學者,因將莫言作品譯成瑞典語而為中國讀者熟知。陳安娜坦承,她接觸到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純屬偶然。她在書店裡看到了葛浩文的英文譯本,覺得很不錯,那時在瑞典找中文書不容易,後來她買到了中文版。因為覺得很有意思,就嘗試翻譯。後來她用瑞典語陸續翻譯出版了《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勞》。

  正是因為有這幾部莫言重要作品的瑞典語版,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才將莫言鎖定為2012年文學獎得主。

  莫言在日本也擁有眾多讀者。他的作品在諸多外文版本中,日文版本也是最多的。早在1989年,日本翻譯家井口晃就翻譯出版了《紅高粱》,1990年又出版了《紅高粱》(續)。

  今年10月23日,莫言《紅高粱家族》的愛沙尼亞語版也在愛沙尼亞的塔爾圖舉行了首發。

  不只讀者喜愛《紅高粱》,莫言和他的《紅高粱》還影響到很多作家。作家麥家即是其中之一。麥家說,1986年,中國內地剛開始接觸拉美文學,家族敘事和魔幻主義成為文學青年心中文學創新的樣板;「人的解放」,成為他們這代人新的價值觀……莫言的《紅高粱》在這些方面滿足了一個時代的閱讀期待:「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寫!他以家族回憶的方式替代了民族、國家這些宏大的詞彙,被稱之為『新歷史主義』的開山以及代表之作。」

  《紅高粱》讓小說家畢飛宇相信「小說家的器官原來是長在小說裡的,同樣,小說原來是長在小說家身上的」。《紅高粱》提供的自由的姿態,畢飛宇深有感觸,他認為,「在中國當代文學的進程中,我不敢說《紅高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上限,上限是不存在的,可是我可以說,《紅高粱》為我們給出了一個下限,這個下限的意義就在於,作家必須首先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小說是人寫的,前提是你這個人必須是解放的,起碼你的內心充滿了解放的動機。」畢飛宇說。

相關焦點

  • 專欄《天演論》顛覆歷史觀
  • 莫言是如何寫出《紅高粱》的
    莫言意識到,新一代作家如果再這樣寫絕對寫不過經歷過戰爭的老作家,「即便寫得與老作家同樣好也沒有意義」。他認為,「戰爭無非是作家寫作時借用的一個環境,利用這個環境來表現人在特定條件下感情所發生的變化。」作家營造一個戰爭的環境,再把人物放進去進行試驗,這就是所謂的「人類靈魂實驗室」,這也是莫言對戰爭文學創作觀念與手法的重新理解。
  • 文二代靠爹 管笑笑任《紅高粱》編劇引熱議
    近日,山東衛視籌拍電視劇版《紅高粱》的第一編劇確定是莫言的愛女管笑笑,第二編劇是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的青年編劇潘耕,同時也是管笑笑的閨密。消息一出,諸多網友熱議:「莫言女兒管笑笑任編劇的電視劇版《紅高粱》,能否複製昔日電影的輝煌?管笑笑是否在借著『文二代』的身份造人氣呢?」
  • 堅持正確歷史觀 開創人類美好未來
    日本另一位有良心的知識分子,作家新井一二三則直指代表日本精神的「大和魂」,她指出,持有此種精神的人,「當外國人批評軍國主義罪行時,他們容易變得情緒化,就像自己的爺爺被罵了一般」。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一書中曾對日本集體心靈做過分析,認為日本只有「丟臉意識」,而沒有「罪惡意識」,這使其永不知懺悔。日本會記得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的慘痛教訓,但自己對別人所犯下的罪行,卻完全不復記憶。因此,直到今天,日本對造成中國軍民至少3500萬人傷亡的罪惡,竟毫無反省和懺悔。
  • 馬士奎:從小說《紅高粱》首個英譯本說開去
    (胡志揮,2012)文章比較具體地介紹了胡先生等人當初為推出《紅高粱》首個英譯本付出的心血,顯然視之為促成莫言獲獎的一個重要因素。稍後,曾於1988年開始主持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工作的柳蔭先生亦在2013年3月6日出版的《文藝報》上著文,追溯該機構為推廣中國文學做出的努力,著重介紹了《中國當代軍事文學作品選》英文版的出版背景。
  • 廖凡《女人幫》造型三大件 顛覆「情感作家男」
    廖凡《女人幫》造型三大件 顛覆「情感作家男」 2013-12-16 12:24浙江衛視官網 廖凡顛覆出演情感作家廖凡所飾演的高明便是其中最莫名悲催的一個,完全顛覆了以往劇集中「情感作家」的情聖形象,十足地怪咖奇葩像。刻板外表hold住悶騷內心劇中,從廖凡初次亮相的造型來看,高明就是一個刻板呆萌的形象,毫無生氣的黑框眼鏡、規規矩矩繫到最後一顆的襯衫扣子,再加上插在口袋裡的金屬鋼筆,活脫脫一副陳舊宅男的樣子,與廖凡以往的銀幕硬漢形象大相逕庭。
  • 莫言的《紅高粱》,是一本怎樣的小說
    《紅高粱》是當代作家,諾獎得主莫言的作品,由《紅高粱》《高粱酒》《高粱殯》《狗道》《奇死》五部小說組成的書,叫做《紅高粱家族》。《紅高粱》是體現了莫言高水平的創作能力,也體現了民間力量的強大,作品中的人物和情節讓人印象深刻,小說所表現出來的氣節同樣讓讀者震撼。
  • 《紅高粱》:九兒的傳奇人生
    中國許多著名作家也紛紛表示祝賀:陳忠實說:「我替他驕傲,他的作品富有思想個性。」周國平說:「莫言獲獎使中國作家不再神話諾獎。」王蒙說:「莫言獲獎說明中國當代文學成就獲世界關注。」但其實知名度廣的就只有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上映後,引起了國內外觀眾的廣泛關注。張藝謀可以說與莫言先生結下不解之緣,也可以說張藝謀是莫言先生的忠實粉絲,把電影拍攝出來,並且成果得到了觀眾的認可,這對張藝謀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鼓勵。
  • 被儒家學者視為異端邪說的《竹書紀年》,顛覆我們的上古歷史觀
    但是《竹書紀年》的出現顛覆了許多《春秋》和《史記》所記載的上古歷史。雖然《竹書紀年》大部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與《春秋》和史記基本吻合,但是記載的立場卻相差很遠。甚至完全與我們認知的歷史不同,小編在此舉例:
  • 馬爾克斯與中國作家:莫言、餘華都曾受影響
    馬爾克斯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西班牙語的作家之一,因其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而享譽世界文壇,《百年孤獨》曾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翻譯成中文的《百年孤獨》對中國作家產生很大影響,包括莫言、餘華和韓少功等都從中獲益,並助推尋根文學和故鄉書寫熱。
  • 新歷史主義之「新歷史觀」
    如同其他解釋,文學文本能夠表述歷史,指涉某種境況下的歷史,但那只是與作者的思想和描述的對象相關的指涉(這裡的意思是說作者有其思想,文本中的描述對象如人物也有其自己的思想,巴赫金所說的復調的意味)。就此而言,對於作品的理解其實要放在各種「解釋」中去進行,這就是一種歷史的角度。用福柯的話說,就是要放在話語中去看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只是一種話語之一。
  • 《紅高粱》中餘佔鰲確有其人,內戰後去了臺灣
    電影《紅高粱》劇照「我爺爺」是誰?作家莫言即將前往瑞士領取諾貝爾文學獎。小說《紅高粱》是莫言的成名作,也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描寫了抗日戰爭期間,「我」的先人在高密東北鄉轟轟烈烈、英勇悲壯的人生旅程。上世紀30年代曾在高密縣政府當過會計的單明齋與曹克明是同學,兩人非常熟悉。單明齋回憶說,曹克明是高密西鄉人,先後就讀於高密縣小、山東省立一中和北京中國大學。在北京讀書期間曹克明加入共產黨,畢業後受組織委派回鄉開展工作,擔任了中共高密縣南郭莊支部書記。
  • 濰坊高密市2020紅高粱文化節隆重開幕!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7日訊11月6日上午,濰坊高密市2020紅高粱文化節在紅高粱藝博園隆重開幕。本次文化節圍繞「文學的故鄉」主題,全面展示打造「一帶一路」示範區、文化交流樣板區的文化成果,深入開展文化交流,廣泛推動合作發展,必將進一步打響「莫言文化和紅高粱文化」城市名片,加快高密現代化高品質城市建設步伐。開幕式上,以莫言為代表的高密籍在外知名文化人士發來視頻祝賀。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單是靠《蛙》,也不是《紅高粱》,而是這些
    那麼莫言是不是靠《紅高粱》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人知道莫言,大多數是因為《紅高粱》。而《紅高粱家族》是莫言成為真正的文人的標誌,算得上是莫言走向文壇的「入場券」,當然了也是這部《紅高粱家族》讓莫言聲名顯赫。在當代中國文壇之上,莫言最先出名的小說《紅高粱》也成功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 在湖北,曾有3位作家獲得過茅盾文學獎,你知道他們都是誰嗎?
    姚雪垠是現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姚雪垠在湖北武漢創作、生活多年,其代表作品歷史小說《李自成》就是在武漢寫成的,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姚雪垠研究專家吳永平稱:「姚老與武漢有著超乎尋常的緣份。」1957年姚雪垠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始創作《李自成》。
  • 靖國神社今起春季大祭 日政客歷史觀近期屢遭抗議
    原標題:靖國神社今起春季大祭 日政客歷史觀近期屢遭抗議   中新網4月21日電(吳倩)本月21日至23日,日本靖國神社將進行一年一度的春季大祭。往年,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內的日本政客會選擇以獻上祭祀費、「真榊」供品或直接參拜等方式向這座供奉有多名二戰甲級戰犯的所在「致敬」。
  • 山東兩千年古縣,宰相劉羅鍋故鄉,還是《紅高粱》的誕生之地
    雖然是戲稱卻並非空穴來風,濰坊的「世界風箏之都」的名號響噹噹,壽光的蔬菜種子曾搭乘飛船遨遊太空後成功鍍了金。高密則是因為大禹封國的傳說而被人們冠以「高密帝國」的稱號。高密的歷史由來已久,而高密之名也是源遠流長。高密因治水的大禹而得名,高密二字僅是大禹的字還是他的封國。高密縣初置於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 日本動漫發展的瓶頸:缺失的二戰正確歷史觀
    可以說,日本的動漫創作一直是在日本政府、政客的控制下進行著發展方向的所謂「規劃」與「調整」,二戰正確歷史觀的缺失成為日本作品最大的問題點,也會成為日本動漫發展的最大「瓶頸」。「正因為這種規制,大量漫畫家捨棄曾有的左翼信仰,『轉向』加入當時國家需要的頌揚『國策』的民族主義者行列。而這些『轉向』的作家在二戰後,又由民族主義者直接轉向了謳歌民主主義的戰士。」
  • 《紅高粱》電影版VS《紅高粱》電視劇,年代感與現實的不同風格
    後來去拜訪過,而且也帶著崇敬的心情看過這部電影《紅高粱》整體感覺非常震撼,非常粗狂的刻畫真實的再現了那個年代的人物的行為和情感。後來電視版的《紅高粱》也出現了。因為電視劇的電視表現周期長,所以會感覺比電影更豐富。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並不是說之前的電影表達的不豐富,只是說這是電視劇和電影相比較,電視劇顯而易見的優勢。
  • 馬克思對唯物主義歷史觀要點「扼要的闡述」
    這一經過同時也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形成、運用和得到證明的過程。《序言》中說:「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頁。本文以下凡引自《〈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文字,不再加注)接下來,他用800多字的篇幅簡要地表述了這個「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