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正確歷史觀 開創人類美好未來

2020-12-16 光明數字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招待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正確歷史觀,牢記歷史的啟迪和教訓」,「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這些重要論述,連同他近年來對歷史和歷史觀的一系列論述,形成一個科學整體,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國際社會高度讚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正確歷史觀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歷史會逐漸久遠,但歷史的啟迪和教訓,不管承認不承認,永遠就在那兒。人類歷史必然會有曲折,也必然會不斷前進。歷史是寫在人民心中的,歷史不能抹殺,也是抹殺不了的。昨天的歷史不是今天的人們書寫的,但今天的人們不能脫離昨天的歷史來把握今天,開創明天。他特別強調,無論是當年勇敢抗擊侵略戰爭的國家的人民還是當年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家的人民,無論是經歷了那個時代的人們還是那個時代以後出生的人們,都要堅持正確的歷史觀,牢記歷史的啟迪和教訓。

 

    外國領導人和專家學者普遍高度評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表示,二戰的歷史由千萬人的鮮血和功勳凝結而成,沒有任何人有資格遺忘或篡改二戰歷史。但目前世界上一些勢力妄圖偽造歷史的趨勢愈演愈烈,因此,哈方對於中國維護二戰客觀歷史的原則立場表示堅定支持,因為只有尊重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在,面向未來。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弗拉基米爾·格裡紐克表示,日本右翼分子拒絕面對真相,多年來不停試圖否認和粉飾侵略歷史,這種錯誤史觀導致日本至今不能得到周邊國家的諒解。

 

    日本同志社大學教授淺野健一指出,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立足歷史,面向未來,必將對亞洲以及世界歷史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對日本人來說,如果不認真學習過去侵略與殖民地統治歷史,就有可能讓戰爭的悲劇重演。對日本來說,如果不能正視那段歷史,也就不會有美好的未來,亞洲以及世界和平將面臨危險。

 

    比利時歷史研究與文獻中心主任魯迪·范·杜斯拉爾教授指出,歐洲國家之所以能夠在戰後比較順利地達成和解並且走出戰爭陰影,直至建立歐盟,關鍵在於承認和正視歷史,尤其是德國對戰爭罪行長期以來的深刻反省和真誠道歉。二戰的歷史和成果不容掩蓋和篡改,唯有承認並尊重歷史,才能開啟和解之路。

 

    可以說,這些認識道出了世界進步人類的共同心聲,那就是,只有尊重歷史,才能爭取人類美好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的啟迪和教訓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能以正確歷史觀理性地看待歷史,那麼,歷史這一人類共同精神財富必將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為爭取世界光明前景作出貢獻。

 

二、否認和粉飾侵略歷史只能使日本當局失信於世界人民

 

    像日本一些右翼政要那樣,對侵略罪行如此百般抵賴,甚至美化,肆無忌憚地、不間斷地參拜供奉有對人類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公然挑釁世界人民良知,這在世界各國中絕無僅有。這突出反映了日本一些人仍然在奉行一種野蠻無知的歷史觀。有正義感的日本人士紛紛對此加以揭露:

 

    (1)「戰爭是日本國家發展的原動力」。日本國立山口大學副校長纈纈厚指出,「日本差不多在成為近代國家的同時,就成為一個戰爭國家。日本最早的對外戰爭是出兵臺灣。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不到10年就出動3500多名士兵侵略臺灣,20年之後就發動甲午戰爭。」他說,「如果翻開歷史就會發現,1874年出兵臺灣,1894年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一戰,每逢4的年份,日本就會參與大的戰爭。」「戰爭是日本國家發展的原動力,以為一旦戰爭勝利,日本可以獲得發展。」

 

    (2)被扭曲的民族精神。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日本民族也是優秀民族,特別是近代以來在科技、經濟等領域作出過可貴貢獻。然而,由於軍國主義和右翼勢力的長期毒化,日本民族中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是被扭曲的。

 

    譬如,2015年剛剛去世的、具有懺悔精神的知識分子代表津田道夫先生發問道:「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的『善良的勞動者』『平凡家庭的父親』『禮儀端正的人』之類的日本庶民,到了中國戰場會變得那麼殘暴?」他在剖析根源時指出了「庶民的利己主義」和蔑視中國的思想。他認為,正是因為日本在戰後從未對侵略戰爭進行過全民性的反省,「以至於在戰後的今天,為戰爭鳴冤叫屈的種種怪異之論,才得以甚囂塵上」。

 

    日本另一位有良心的知識分子,作家新井一二三則直指代表日本精神的「大和魂」,她指出,持有此種精神的人,「當外國人批評軍國主義罪行時,他們容易變得情緒化,就像自己的爺爺被罵了一般」。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一書中曾對日本集體心靈做過分析,認為日本只有「丟臉意識」,而沒有「罪惡意識」,這使其永不知懺悔。日本會記得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的慘痛教訓,但自己對別人所犯下的罪行,卻完全不復記憶。因此,直到今天,日本對造成中國軍民至少3500萬人傷亡的罪惡,竟毫無反省和懺悔。它的教科書把這一切都說成是戰爭的必然,南京大屠殺和「731部隊」的罪行儼然也都有了理由,而對自己的軍國主義侵略未置一詞,元兇戰犯反倒被供奉在靖國神社裡。作者對比德日兩國對二戰責任的不同態度得出結論,「德國是世界中道德的良心大國,日本則是另一新興超級獨強的鷹犬大國。在這種情況下,亞洲無法擺脫真正強國的幹涉而走向和平繁榮」。

 

    二戰後,美國由於擴張和冷戰的需要,對日本絕大多數戰犯採取放縱態度,使得這種被日本右翼勢力扭曲的日本民族性格和思維特徵在一些右翼分子那裡變得更加畸形。但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所指出的,否認侵略歷史,是對歷史的嘲弄,是對人類良知的侮辱,必然失信於世界人民。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日本民眾,包括許多學者,強烈要求日本當局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歷史,還原歷史真相,對安倍政府違反民意一意孤行表現出極大憤慨。許多日本民眾意識到,「不真正繼承」承認日本二戰罪責的「村山談話」,就等於向全世界宣戰。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日本年輕人也站了出來,連續舉辦反戰集會,抗議安倍強推「戰爭立法」。儘管日本社會矛盾錯綜複雜,背負的政治難題積重難返,但作為日本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日本青年的覺醒,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日本的未來。

 

三、堅持正確歷史觀是我們共同的神聖職責

 

    堅持正確歷史觀直接關係國家前途命運和人類未來,需要我們以嚴肅的科學態度認真對待。可是,在現實中,有人歪曲歷史定論,想要「重寫歷史」,把歷史當作「任人塗抹的村姑」;有人擾亂歷史認知,試圖「再造規律」,把歷史當作「隨意捏弄的橡皮」;有人消解歷史價值,妄言「告別崇高」,把歷史當作「沒有厚度的白紙」。從「共產黨抗戰中只殺敵851人」的說法,到把遊擊戰爭貶低為「土匪戰術」的認識,再到漢奸是「為民族不惜背負罵名的真英雄」的謬論,折射出的都是顛倒主次黑白、顛覆歷史是非的「歷史虛無主義」。散布這些謬論的人,有些是出於對歷史的無知,有些是商業炒作的需要,但有的則不能不說帶有「以古諷今」和反正確歷史觀的明顯政治傾向。這些謬論造成的後果極為嚴重,開始會搞亂人們思想,否認事實真相和客觀真理,完全置是非成敗、高尚卑劣分野於不顧;繼而根本否定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百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英勇奮鬥史,從而根本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美好未來。遺憾的是,上述錯誤的歷史觀近年來也彌散到一些研究歷史、傳承精神的專業人士身上。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史學工作者應以實際行動肩負起捍衛、傳播正確歷史觀的崇高職責。

 

    第一,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學習黨史國史是「必修課」,以及「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等重要論述,以對國家民族高度負責精神研究歷史,與一切歪曲正確歷史觀的現象作鬥爭。

 

    第二,要「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當然,如何運用史料同樣是個嚴肅問題。正如當年列寧所言,「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如果從事實的整體上,從它們的聯繫中掌握事實,那麼,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證據。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繫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麼,它們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總之,對歷史永懷敬畏之心,堅持並善於用史實說話,用事實發言,這恰恰是確立正確歷史觀,保持清醒判斷的基礎。

 

    第三,要高度重視理論思維。恩格斯指出,理論思維「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培養」「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在掌握翔實史料的同時,還必須運用理論思維加以分析,才能由表及裡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就要求我們,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掌握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關於毛澤東同志歷史功績和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論述,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習近平總書記既高度評價毛澤東的偉大歷史功績,讚揚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又對他晚年所犯錯誤作了實事求是的評價;強調「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這些論述是多麼全面、公正、客觀而富有說服力!

 

    第四,要辯證地對待西方史學。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離開人類文明大道的偏窄理論,而是需要不斷吸收世界文明中的先進文化。總體而言,西方史學不贊成探尋規律,特別是那些與歷史相關的或可稱之為「準歷史著作」的國際政治學著作,更多地包含向外滲透意識形態的因素。然而,仍有不少著作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採取了比較嚴肅的態度。例如,從著名史學家費正清寫《美國與中國》開始,一些美國學者頂住當局壓力,力求客觀研究中國,以獨特眼光評價「偉大的中國革命」。近年來,他們更是從「中國學」擴展為「中共學」,認為「只有人們更加了解中共,才會更加尊重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在涉及中美兩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問題時,基辛格博士在承認兩國存在分歧前提下提出中美兩國「共同進化」的思路,並且以「倘若美國和中國能夠同心協力建設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將是何等大的成就啊」來結束全書。由此可見,謹慎辯證對待西方史學,注意吸取其中的先進理念,不僅有利於中國發展,而且也有利於開創人類美好未來。 (執筆人:張宏毅) 

 

相關焦點

  • 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主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唯物主義歷史觀,主張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是唯心主義歷史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對於我們正確認識社會歷史,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科學地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指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規律。社會形態,是指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
  • 以團結合作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和音)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無論會遇到什麼樣的曲折,歷史都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瀏覽世界各大媒體展望2021年的文字,可見不少共同關切——「世界經濟能否持續復甦」「各國能否重振有序合作」「大國關係能否保持穩定,以對話而不是對抗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些關切折射出對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期盼,也反映出對當前國際形勢持有的謹慎審視態度。
  • 中美青年倡議攜手開創更加美好網際網路未來
    與會中美大學生就攜手建設、發展和維護好共有的網絡空間,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網際網路未來進行了充分溝通交流,並向中美大學生發出共同倡議。  中英文雙語倡議書原文如下:  網際網路是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是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先導力量。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觀:拒絕把歷史厚黑化
    如果說這是一種歷史觀,那就是一種「精神史觀」。那些視國家民族犧牲為「追求升官發財卻站錯了隊、運氣不好」者,那些以己度人認為「英雄都是傻子,沒有典型意義」者,那些以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為標準認為「近代史就是黨派鬥爭史」者,都應該捫心一問,我們應該從歷史中發現些什麼、學習些什麼、汲取些什麼?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
  • 融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與大歷史觀,讓教學創新更輕鬆
    大歷史觀就是將以往歷史的內在邏輯和現在作比較,再用所發生的歷史與未來做比較,從而對未來社會的走向做出一定預測的歷史觀。也就是依據整個人類的發展歷史對未來即將發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斷,用長遠的、比較的思維來看待問題的認識方法。大歷史觀由歷史學家黃仁宇提出,他認為,「大歷史觀不是單獨在書本上可以看到的。
  • 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題: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人類美好未來不懈努力——專訪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新華社記者白潔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江澤民河內國家大學演講:共創美好未來(全文)
    回顧我們兩黨、兩國關係的發展史,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中越人民理想相同、利益相關,只有堅定不移地沿著友好合作的道路走下去,加強團結,增進互信,發展友誼,擴大合作,謀求共同的發展繁榮,才是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確選擇。  實現中越兩國關係在新世紀的不斷發展,必須堅持「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的指導方針。
  • 專欄《天演論》顛覆歷史觀
  •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2020-06-21 0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鍵:勿忘歷史 開創未來
    報告主要包括五個部分:第一,樹立正確的抗日戰爭歷史觀;第二,中國最早開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戰場;第三,中國抗日戰場是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東方主戰場;第四,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戰歷史系列重要講話為指導,推動抗戰史研究;第五,勿忘慘痛歷史,警惕變本加厲的日本右翼。
  • 韓媒:中韓外長就有關國家樹立正確歷史觀的重要性達成共識
    兩位領導在會上就有關國家需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有利於維持東北亞的秩序,達成了共識。 韓國媒體在報導中分析稱,這可被解釋為,中韓兩國暗示若日本在聯合國大會上基於錯誤的歷史觀提出不當的主權主張,中韓兩國可能聯合進行應對,引起關注。 會談上,楊潔篪表示,若有關國家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東北亞的秩序將面臨挑戰。金星煥對此作出了積極的回應。
  • 何卓恩:史學智慧與人類未來:讀《世紀的饋贈:章開沅與池田大作的...
    章開沅先生歷來強調,歷史學本質上即為未來學,「歷史學家應該把自己擺在『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的位置上,應該領會歷史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歷史不僅是對人類集體在過去發生某個事件、產生某種結果的記憶與記錄,歷史的重要意義在於記憶中蘊含的『智慧』。人類的智慧是集體記憶積累、升華後的產物。」堅信有了豐富的智慧,就能重新考察現在,就有可能正確開創未來。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版)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精裝版)作者:習近平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3月》為開卷篇,以2018年6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講話的要點《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為收卷篇,收入習近平同志論述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文稿85篇,約32萬字。
  • 在「唯物史觀」之前,古人有哪些歷史觀?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世界時候發現的,在批評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馬克思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並不是由上帝規定的,也不是由英雄人物決定的,而是由「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從此開闢了科學地研究社會歷史的新學科。在「唯物史觀」傳到中國之前,古人對歷史問題也是非常重視的。在古人研究歷史、認識歷史的過程當中,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歷史觀。
  • 馬克思對唯物主義歷史觀要點「扼要的闡述」
    人類社會作為有機統一的整體,其基本結構是什麼樣的呢?《序言》中這一段論述明確提出了唯物史觀的四個基本範疇,即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界定了它們之間的關係,運用這些範疇勾畫出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理解這段論述的關鍵是準確把握這裡提出並闡明的「生產關係」範疇。其一,它是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的關係。其二,它是必然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具有客觀性。
  • 「中國穩健前行」始終堅持實事求是 時刻保持戰略定力
    它科學地解決了「什麼是實際」「如何從實際出發」「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去開創歷史活動新局面」等根本性問題。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世界發展,都是有著自身規律的客觀過程。而對於客觀世界認知的最高追求則是,認識客觀規律,獲得客觀真理,從必然走向自由。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理想之光照亮奮鬥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回首崢嶸歲月,我們黨歷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歸根到底在於千千萬萬黨員心中的遠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終堅定執著、閃耀光芒。
  • 日本動漫發展的瓶頸:缺失的二戰正確歷史觀
    可以說,日本的動漫創作一直是在日本政府、政客的控制下進行著發展方向的所謂「規劃」與「調整」,二戰正確歷史觀的缺失成為日本作品最大的問題點,也會成為日本動漫發展的最大「瓶頸」。1946年1月,近藤日出造在《漫畫》雜誌發表了《被囚禁的東條》的諷刺漫畫,在日本國內掀起軒然大波:昨日還在宣揚「大東亞共榮」的戰爭目標、鼓勵國民即使用竹槍也要堅持與強國的飛機鬥爭、宣傳「一億玉碎」,今日,曾經的「領路者」東條英機就身陷囹圄並以極其不光彩的形象被呈現。
  • ...堅定文化自信 擔當文化使命 努力開創中國戲劇和雜技事業發展新...
    黃坤明在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雜技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堅定文化自信 擔當文化使命努力開創中國戲劇和雜技事業發展新局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堅定文化自信,擔當文化使命,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作出更多彰顯時代主題、滿足人民期待的藝術精品,努力開創中國戲劇和雜技事業發展新局面。  黃坤明指出,戲劇和雜技藝術承載著歷史的文化積澱,展現著時代的精神風貌。
  •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用陽光進取開創未來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教授以「用陽光進取開創未來」為題,代表學校對2020屆全體畢業生致以祝福。喬建永回顧了2020屆畢業生在大學四年中取得的優異成績,為同學們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彰顯出自立、自信、自強的卓越品質感到驕傲,希望同學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繼續保持幹事創業的品質,牢記「我創新、我快樂」的信條,做好人生規劃,明確奮鬥目標,做胸懷夢想、快樂進取的北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