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飛快,後天就到了冬至節氣。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從冬至節氣後便開始數九,所以冬至的到來,也意味著寒冷冬季的到來。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夏至和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十分重要的兩個節氣,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天時間最長、夜晚時間最短的一天,從夏至節氣後,氣溫會逐漸升高,到三伏天時最為炎熱。冬至則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天時間最短,夜晚時間最長的一天,從冬至節氣開始,天氣會越來越冷,到三九天時達到最冷。夏至節氣代表著炎熱夏季的開始,冬至節氣則代表著寒冷冬天的開始,所以冬至和夏至兩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個極端。
儘管在冬至節氣後天氣會越來越冷,但是古人卻認為,在冬至後白天的時間會越來越長,陽氣會逐漸回升,並慢慢達到最強,是新的循環的開始,所以便有了「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冬至後陽氣會越來越強的意思。古人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結,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當陽氣逐漸回升後,蚯蚓的身體慢慢伸直在,在冬至一候時,儘管陽氣已經回升,但是陰氣依然十分強烈,所以蚯蚓依然處於蜷縮的狀態。麋和鹿雖然是同科,但是陰陽卻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向後生長,所以為陰性,冬至後陽氣逐漸回升,麋感覺到陰氣漸退後而脫落。等到了冬至三候時,由於陽氣越來越足,山中的泉水開始流動並帶有溫熱的氣息。
在了解了「冬至一陽生」後我們再來看「夏至一陰生」。夏至是北半球白天時間最長的一天,從夏至後白天時間會慢慢減少,夜晚時間會越來越長,所以古人便認為夏至後陰氣會越來越旺盛,陽氣會越來越弱,從而有了「夏至一陰生」的說法。古人同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剛才說到,麋是陰性,而鹿是陽性,在夏至後陰氣漸盛,陽氣減弱,鹿角便開始脫落。很多人會將蟬叫聲和炎熱的夏天聯繫在一起,古人發現,當陰氣越來越旺盛時,雄蟬的叫聲也會越來越響亮。半夏是一種喜歡生活在沼澤或水田中的陰性藥草,夏至後陰氣越來越旺盛,半夏的長勢也會越來越好。
以上便是農村俗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的意思,其實這句俗語是古人們通過夏至後的氣候特點總結而來,大家對這句俗語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回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