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家長群中,學霸家長們都忙著曬成績,其他家長一邊點著贊,說著客套的讚美之辭,一邊轉過頭斥責自己孩子不夠優秀,沒能給自己「長臉」。一番「鞭策」或「激勵」的話,讓孩子感到一陣莫名的煩悶。
在很多家長及老師心中,一個孩子的好壞,似乎只能用成績好壞來衡量。但是,前段時間一篇網絡刷屏的文章——《我的兒子是學渣》,足以顛覆大家對「成績」和「品質」的認識。故事裡的父母非常優秀:爸爸是985的工科博士,媽媽是985的碩士,兩人在27歲的最佳生育年齡,以最科學的方式生下了一個兒子。他們以為基因、優生優育做到如此,自己的孩子一定會非常優秀。可自從兒子上了小學之後,即使他們百般不願承認,可也得接受事實:他們的兒子是個「學渣」。
為了改變這個現實,他們付出了大量的時間、金錢、精力。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甚至請昂貴的一對一的家教。白天孩子在學校上學,晚上父母再同步給孩子輔導一遍。他們的孩子特別聽話,也很努力, 布置給他的任務全都完成,甚至還主動的要求父母給自己報更多的輔導班。可即便如此,各方面都做到了極致,孩子成績還是不行,還因為天天學習加碼,最後身體也搞壞了。一次次的挫敗中,他們開始接受現實:每個孩子都想能有個好成績,可天賦這個東西確實存在。
其實,這個世界是很公平的,有些事我們能做到,而別人做不到;有些事別人能做到,而我們做不到。在《我的兒子是學渣》中,這對家長想明白這個問題之後,放下了焦慮。他們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冷靜看待兒子之後發現,其實兒子並沒有那麼差。他數學不好,可他喜歡廚藝,10歲就能做很多的菜。他英語不好,可他在進門時,如果身後有人,就會幫忙撐著門。他語文不好,可他也很孝順父母。他成績不好,可在班裡競選宣傳委員時,全班38個孩子都選了他。一問才知道,在同學眼中他樂於助人、活潑開朗、很講義氣……其實,孩子很多方面都很優秀,可以前他們都忽略了,他們的眼中,只有孩子那糟糕的成績。這樣的現象,在現實中不是很常見嗎?
人在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應該承認父母是普通人,承認自己是普通人,承認子女是普通人。然而,很多人並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平凡,害怕自己這一生就這樣在平凡中度過,便悄然於無形之中拔高了自己的「奮鬥目標」,甚至有些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終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相反地,只有我們勇於承認自己的平凡,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實力,凡事「量力而行」而不是勉強去努力,更不會好高騖遠。真正活得明白的人,一般都能接受自己的平凡,與平凡的自己握手言和。從這個角度看,接受並不是妥協或退縮,而是不再執迷於「已失去」和「未得到」,真實地活出自我和希望。
周國平曾說過:「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在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你終將慢慢地發現:平凡才是人生的常態,不管經歷什麼,都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使自己的成長過程變得更加精彩;也只有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才能逐步改變自己的普通和平庸,讓自己變得不那麼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