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上臺演講容易緊張的毛病,尤其是重大場合,明明一肚子貨,一上臺就懵了,或者是講了半天,但大家沒什麼反應。
根本原因主要是對演講的理解和演講的方法錯了!甚至一開始就錯了。
無論你怎麼事先準備,背得滾瓜爛熟;或者平常經常練口才和技巧;練習怎麼穿衣打扮;練習怎麼站位,怎樣的使用手勢語言等等。
這些都是技巧,如果你的內容不適合演講場合,那麼再怎麼折騰都白搭。
那麼,演講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場合呢?
演講的環境是這樣的,你一上臺,甚至還沒上臺,很多人就開始持懷疑態度:
這個人到底有什麼料?肯定又在浪費我的時間。
穿著人模狗樣的!就是想讓自己看上去專業一點而已!
肯定是講一大堆專業術語,冒充專家,糊弄一下我們。
所以,大家看到沒,演講的挑戰就如同做廣告,聽眾天然具有牴觸情緒。
因為演講就是試圖影響或者改變別人,別人自然會有一定牴觸,因為人有自以為是的毛病,大多數時候拒絕改變。
況且,很多聽眾是單位或公司派過來的,不是自己真想來。也有可能是被朋友拉過來的,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甚至過來就是來看你笑話的。
當然,你也許會說有些專家演講,大家就是抱著學習態度去的,但我認為這種不叫演講,叫做授課,聽眾已經準備做學生了。
真正的演講是要影響聽眾,但不是說服聽眾,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說服是有點強迫性的。
演講不是溝通,不是做報告,而是做現場廣告,只不過這種廣告比較隱蔽!
這種「現場廣告」的目的:一是為了傳達一種創新的觀點或方法;二是建立個人品牌形象,即這個人比較了解我,而且還有意思,接下來說得可能有點價值。
一旦演講開始或者過程中形成了這種印象,接下來你講什麼的都是對的。
所以,我們就要按照做廣告、做品牌的思路來做演講了。
第一,廣告圍繞一個具體痛點,演講要圍繞一個常見話題
演講一定要圍繞著一個常見話題,而這個話題不能太小眾,因為聽眾其實是參差不齊的,雖然也有一定共性。
所以,這個話題要是聽眾這個圈子都聽過的、都熟悉的。只有熟悉,聽眾才有代入感,才能興趣,才能不費力氣,才能夠快速切入。
演講要圍繞著一個常見話題,但不能做學術報告樣的,一定要簡短,要讓聽眾覺得意猶未盡。
第二,廣告要兜售創新方案,演講要傳播創新觀點!
有了熟悉感之後,還要建立陌生感,這個熟悉的話題背後有很多大家沒聽過的事情,所以要提煉一個大家覺得有點不一樣但又不至於很突兀的觀點。
比如馬雲演講說過一個觀點:一個人最幸福的人是每個月掙兩三萬塊的時候。
很多人就會覺得有點意思,難道不是錢越多好嗎?
但又覺得不是很衝突,因為大家也會覺得錢非常多的時候往往煩惱也多,因為要小心理財,要做投資,同時錢多了找你幫忙的人越多,少不了麻煩,因此你要經常為錢而緊張。
第三,廣告要有情緒,演講要有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要熟悉自己所講的,還有覺得自己講的有價值、有創新,然後你才會覺得聽眾願意聽,聽眾反應好,你才會更有自信。
因為演講的不自信主要是因為三點:一是怕聽眾費解,浪費他們的時間;二是怕是老調重彈;三是怕沒有價值。
所以,演講的自信在於:講熟悉的場景切入,相信大家聽起來不費力;提煉創新的觀點,讓大家覺得有意思;提供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讓大家覺得價值。
演講不要去背稿,越背稿越緊張,因為你一直擔心自己記不起來。
演講要圍繞一個小場景,特別注重「熟悉的陌生感」。
演講的自信不是憑空而來,聽眾的反應越好,你的即興水平就越高,就會越來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