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子有質量,那麼整個現代物理學體系將會怎麼樣?

2021-02-15 浩瀚宇宙

「質量」這個概念究竟是什麼意思?在我們的一般認知裡,「質量」是物體所具有的一種物理屬性,是物質的量的量度。

其實質量的定義來源於牛頓,在最初,「質量」來自於牛頓力學中的第二定律:∑F=ma(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且與物體質量的倒數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這個方程當中,加速度a是有良好定義的時空幾何量,牛頓第二定律則同時定義力F和質量m,並給出力和質量的測量方法。這裡的質量指的是慣性質量。慣性質量衡量了當物體受力時,它對於改變其運動狀態的抵抗程度。

質量的第二個定義則來源於牛頓引力理論,也就是俗稱的萬有引力定律:F=(G×M×M)/R

在這個方程中,質量充當的則是「引力的荷」,類似於電荷在靜電理論當中的地位。由於兩種質量的物理意義不同,為了區別,這一質量被稱作引力質量。引力質量是由一個物體的引力通量(引力通量等於引力場在一個封閉表面的面積分)來決定的。

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等效原理,指出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是等價的。這一性質亦是廣義相對論的出發點之一。

那麼粒子的質量指的是什麼呢?光子如果存在質量又會對現代物理體系產生什麼影響呢?

粒子模型與希格斯機制

50年代,楊振寧從弱相互作用和電磁力入手,他們把電磁作用是由定域規範不變性所決定的觀念,推廣到不可對易的定域對稱群。揭示出規範不變性可能是電磁作用和其他作用的共同本質,從而開闢了用規範原理來統一各種相互作用的新途徑。由此提出了楊·米爾斯理論,構成了現代規範場理論的基礎。

美國科學家格拉肖最早提出用規範場的方法,將電磁作用與弱作用統一到一個數學框架中,1968 年 溫伯格、薩拉姆在格拉肖電弱統一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電弱統一的完善理論,後來,格拉肖在電弱統一理論的基礎上,將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費米點作用理論結合統一成描述弱、電、強三種相互作用的大一統理論。

人們還將規範場論延展,成功為電磁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數學形式化架構——標準模型。這套理論精確地表述了自然界的三種基本力的實驗預測,它是一個規範群為SU(3) × SU(2) × U(1)的規範場論。

在標準模型中,粒子如今可以分為組成物質的費米子以及傳遞力的玻色子。

傳遞力的(規範)玻色子有四種:傳遞電磁力的光子、傳遞引力的引力子、傳遞核強力的膠子、傳遞弱力的W 及 Z 玻色子,最後還有一種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

而費米子是依隨費米-狄拉克統計(是統計力學中描述由大量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費米子組成的系統中粒子分處不同量子態的統計規律)、角動量的自旋量子數為半奇數(1/2,3/2…)的粒子。

費米子遵從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不能兩個以上的費米子出現在相同的量子態中。根據標準理論,費米子均是由一批基本費米子構成的,而基本費米子則不可能分解為更細小的粒子。

基本費米子分為2類:夸克和輕子。而這2類基本費米子,又分為合共24種味(屬性):

12種夸克:包括上夸克(u)、下夸克(d)、奇夸克(s)、粲夸克(c)、底夸克(b)、頂夸克(t),及它們對應的6種反粒子。·
12種輕子:包括電子(e-)、μ子(μ-)、陶子(τ-)、電中微子(νe)、緲中微子(νμ)、陶中微子(ντ),及對應的6種反粒子。

在20世紀60年代理論探索的開始階段,科學家研究強弱相互作用都會遇到困惑,也就是規範理論的對稱性禁止規範波色子有質量,也就是說受到規範對稱性,自然界中其他粒子是不能有質量的,而這個規定與現實的數據不符合。在玻色子中,光子和膠子是無質量的,而引力子和W和Z玻色子是有質量的。

光子無質量是因為電磁力能以一個U(1)規範理論解釋。但W和Z玻色子的質量,必須存在某些機制必須破壞SU(2)的對稱來給予。

那怎樣才能使一個無質量的粒子變得有質量呢?人們開始嘗試使用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去解釋,可是每個自發對稱性破缺的證明便伴隨著一個無質量無自旋粒子。

直至1964年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Higgs)和其他物理學家研究發現一種物理機制一希格斯機制。在希格斯機制中,希格斯場引起自發對稱性破缺,並將質量予以玻色子和費米子。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粒子有質量而有些粒子沒有質量。根據希格斯機制,基本粒子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而獲得能量,但因此也產生了副產品——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粒子是自旋為零的玻色子。因此,希格斯玻色子被認為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有「上帝粒子」之稱。

簡單理解來說,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了光子和膠子是無質量的,但是引力子和W和Z玻色子是有質量的,那麼肯定就需要有一個理論來解釋了,這就是希格斯機制誕生的原因。

基本粒子通過希格斯機制獲得了質量,而一部分粒子沒有任何影響還是零質量。而玻色子中的光子和膠子就屬於沒有被賦予質量的。

儘管光子的靜質量為0,但是它是有能量的。因為光子是擁有質量和電荷這些標籤(屬性)的,只是這些屬性的數量值為零。

目前主流物理主張,慣性質量的來源是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粒子與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產生了質量,這個質量也就是我們所討論的慣性質量。而希格斯粒子卻管不了引力質量,希格斯粒子只能解釋物質如何獲得質量,卻不能解釋引力是如何吸引物質的,

光子如果有質量,會怎麼樣?

目前,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光子的靜質量為0,但是科學是在不斷發展的,實驗設備也在不斷發展,測量數據也會更加精進,但是在沒有其他進一步的實驗證據以前,我們認可光子應該為零,而不是一個極小的量。

如果光子存在存在質量,將會對現代物理學體系造成毀滅性影響,從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說,標誌著經典物理學時代落下帷幕,現代物理學時代到來。

而現代物理學三大支柱分別是量子力學、相對論和規範場論。如果光子質量不為零,光速將隨波長的改變而變化,並且光波將像聲波一樣能夠產生縱向振動。量子色動力學將不是規範不變的,電荷守恆也無法自動保證,那麼以規範場論為基礎的標準模型將崩塌。

而光子質量不為零,真空光速將不再是常數。

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假設之一是光速不變性,其直接推論就是光子的靜止質量必須為零,根據狹義相對論的運動速度與質量之間的關係為m=m0/√1-v^2/c^2,這個公式表明運動物體的質量隨其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所有速度增加接近於光速物體的質量都趨於無窮大,但實際得物體不能達到或超過光速.當速度不斷趨近於光速時,上式分母也不斷趨於0,為使方程有意義分子必須也為零,即靜止質量 m0 必須為零。

如果物體具有靜止質量即 m0 ≠0,則光子的運動質量 m0/0 將趨於無窮大,因此不可能達到光速。然而光子在真空中(在介質中袁光波的速度要小於光子的速度袁,所以在介質中光的速度顯得慢不是由於光子本身的速度變慢了,而是光子在介質的行進過程中不斷被介質粒子挽留片刻——被原子吸收一小段時間後又釋放出來)的速度是光速說明光子的靜止質量必須為零。

可以說,光子如果有質量,科學家花費100多年構建的現代物理學大廈將轟然倒塌。

而這甚至會影響到經典物理學,比如說麥克斯韋方程組,麥克斯韋電磁理論是基於光子靜止質量為零的假設,且電磁 相互作用也是通過靜止質量為零的光子來傳播的。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狹義相對論堯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及電動力學的諸多實驗的取得的巨大成功導致了人們幾乎完全接受了光子靜止質量為零這個概念,光子質量為零袁雖然在很高精度上與實驗結果並不矛盾袁但它仍然只是一項科學假設袁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十分關注光子是否存在非零靜止質量。

所以科學家一直想要知道,如果光子真的有質量,質量上限是多少,中國的羅俊教授設計了一個極其精密的動態扭秤,就是下圖的裝置:

為避免幹擾,這臺設備被放進大山深處的地下山洞,同時加上多重減震和電磁屏蔽措施;容器內部被抽成2×10??Pa的高度真空以避免空氣粒子的影響;儀器的扭絲是一根直徑僅25μm,長度為90cm的塗釷鎢絲,它的轉動慣量誤差小於3ppm。在這樣一個儀器裡,如果光子存在可測量的靜止質量,扭秤內部的磁場將與宇宙矢勢發生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力矩使扭秤偏轉,再通過複雜的計算過程就可以測出光子的靜止質量。

經過實驗表面,在任何情況下,光子的質量都不會超過10-48千克,這一結果是之前已知的光子質量上限的1/20。

總結:

在目前來說,光子靜質量為0仍然是真理,我們構建的現代物理學大廈仍然穩健存在,但是科學最大的魅力,就是向未知探索,解構各種可能性,這也是科學家一直以來想要探尋如果光子真的存在質量,質量上限究竟是多少的原因。正如愛因斯坦所說:

世界的可理解性是它永恆的謎……而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是一個奇蹟。

相關焦點

  • 如果光子有質量,整個物理學將徹底亂套!
    但幾乎沒有人去關心光子有沒有質量,這似乎只是物理學家們操心的事。問題的引出物理的關鍵理論建立在一個假說之上,這個假說就是「光子的靜止質量為0」。高中物理教材會告訴孩子們光子是無質量的粒子,事實上在物理學中對光子質量的定義是「光子在靜止狀態下質量為0」。因為光子始終在運動,它的運動速度在真空狀態下為299792458 m/s,也就是約30萬公裡每秒。
  • 光子的靜止質量為什麼是零?如果不是零,整個物理學體系轟然倒塌!
    但幾乎沒有人去關心光子有沒有質量,這似乎只是物理學家們操心的事。問題的引出物理的關鍵理論建立在一個假說之上,這個假說就是「光子的靜止質量為0」。高中物理教材會告訴孩子們光子是無質量的粒子,事實上在物理學中對光子質量的定義是「光子在靜止狀態下質量為0」。因為光子始終在運動,它的運動速度在真空狀態下為299792458 m/s,也就是約30萬公裡每秒。
  • 光的質量不為0,後果有多嚴重?物理學或將被顛覆!
    那這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和「光速」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一直以來,物理學家都在嘗試用一套理論來描述所有的物理學現象。按照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理論,只有「靜止質量為0」的粒子才能擁有光速,也就是不會被希格斯場所減速。    按照理論,光子和膠子都是靜止質量為0的粒子,因此,理論上他們都是具有光速的。    不過,科學家並不沒有因為理論的預言就放棄了對「光子」質量的探索。許多科學家都做了測量光子質量的實驗,當然結果是很難能夠測準,只能勉強給出了一個質量上限。
  • 萬物質量的起源是什麼?現代物理學的解釋很簡單!
    有網友發私信詢問,質量的來源是什麼?這篇文章打算從現代物理學中「場」的概念出發,做一個框架上的回答。「場」的概念是現代物理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理論框架。例如電磁場就是自然界中大家最熟悉的一種場,無線電、電視信號、手機通訊、太陽光組成的電磁場的海浪,是我們所有人每時每刻都沉浸其中的天然浴場。
  • 談整個物理學基礎概念布局
    談整個物理學基礎概念布局:物理學是一個自然科學知識體系,那麼這個體系中,基礎概念布局一定要合理,分工要明確,邏輯要不矛盾,盤面要清晰簡潔有序。這兒先說物理體系中兩大最基本概念物質和能量的布局。能量就不能用「子」,光子,量子,引力子,聲子。2,物質用「彎曲」「糾纏」。能量就不能用「彎曲」「糾纏」。3,物質用「暗物質」。能量就不能用「暗能量」,因為能量是無形,無形本來就是暗的。4,能量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物質就不能用「物質與反物質」。
  • 什麼是光子的質量?
    什麼是光子的質量?這個問題分為兩個部分:光子有質量嗎?畢竟它有能量,能量是相當於質量的。因此,p = mrelv ,當粒子靜止時,它的相對質量有一個最小值,被稱為「靜止質量(rest mass)」 mrest。同一類型粒子的靜止質量總是相同的。例如,所有的質子擁有完全相同的靜止質量,因此所有電子也一樣,所有中子也一樣。當這個粒子被加速到更高速度的時候,它的相對質量將會無限增加。
  • 「現代物理學基石趨於完善」
    □記者 俞陶然晚報訊 疑似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有何意義?希格斯玻色子對整個物理學大廈的構建有何價值?記者就此採訪了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原美國猶他大學物理天文系終身教授吳詠時。他表示,這是一個應該能獲諾貝爾獎的發現,隨著希格斯玻色子的現身,現代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已趨於完善,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終於找到了。
  • 【通惠學堂】量子力學——現代物理學的支柱
    量子力學不僅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而且在化學等有關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所進行的。
  • 現代物理學的烏雲,愛因斯坦也只猜對了一半
    現代物理學是建立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基礎之上的,然而一百年快過去了,物理學又遇到新的烏雲,這便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知道,人類感知世界是通過五大感官來實現的,最常用的便是眼睛。我們最常見的太陽光就屬於電磁波,人們根據電磁波的波長將其分為伽馬射線,x光,紫外線,可見光,紅外光,微波等等。眼睛之所以可以看見物體,是因為物體發出了波長在可見光範圍的電磁波。
  • 利用光子,「大質量引力」將被看得很清晰
    他說,這樣的探測器將會比現存的探測器便宜且更容易打造。Banerjee告訴生活科學,「測量光子是人類已經很了解的事情,這已經被研究的很充分了,並且必定比設置雷射幹擾儀引力波天文臺之類的機構的挑戰要小很多。」沒有人完全知道引力子與光子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引力子現在仍然還是完全是理論上的。沒有人是孤立的。
  • 牛頓經典力學中有漏洞?是錯誤的?現代物理學提出質疑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牛頓的經典力學也被現代物理學提出了質疑:經典力學存在漏洞。牛頓第一定律(即慣性定律):任何一個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或受到的力平衡時(Fnet=0),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 每秒鐘多「跑」6公裡,愛因斯坦相對論受到挑戰,如被證實整個物理學...
    如果實驗結果經檢驗得以確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的經典理論相對論將受到挑戰。    光速約每秒30萬公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沒有任何物體的速度能夠超過光速,這成為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如果真的證實這種超光速現象,其意義十分重大,整個物理學理論體系或許會因之重建。
  • 程獻忠:易學與物理學
    所以,有人描述現代物理學,已經不是在19世紀末所說的完美物理大廈上空出現兩朵烏雲,而是早已經烏雲密布!那位說了,就憑你?有什麼資格評論高深的理論物理?那麼,我們先不妨看看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大咖愛因斯坦的至死疑惑!
  • 諾特定理:引領物理學100年發展,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20世紀是經典物理學的終結,現代物理學的開始,提到現代物理學,大家可能想到最多的就是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這對現代物理學的雙子星,或者是波粒二象形、薛丁格的貓、海森堡測不準定理等,可是要提起現代物理學,是絕對不能少了這個偉大的定理—諾特定理,它是20世紀、21世紀物理學的指路明燈,引領了物理學 100 年的發展,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 光子速度為真正的光速 為什麼卻不帶多少能量?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即是描述質量與能量之間轉換關係的方程。在牛頓的經典物理學中,質量和能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全完沒有確定的當量關係,一定質量的物體可以具有不同的能量;能量概念也非常局限,力學中的動能、勢能等。
  • 世上最偉大定理:引領物理學100年發展,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20世紀是經典物理學的終結,現代物理學的開始,提到現代物理學,大家可能想到最多的就是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這對現代物理學的雙子星,或者是波粒二象形、薛丁格的貓、海森堡測不準定理等,可是要提起現代物理學,是絕對不能少了這個偉大的定理—諾特定理,它是20世紀、21世紀物理學的指路明燈,引領了物理學 100 年的發展,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 光子與電子到底是什麼關係?
    我們知道電子是有質量的粒子,儘管電子是輕子,它的質量極小,只有約0.511MeV/C(約9.109×10千克),但當它以極高的速度圍繞原子核運動時,由於電場偏轉也會對外釋放出能量,這個能量以光子的形式向外發射。當電子的能量減少,它的軌道就會降低,角動量也將發生細微變化。
  • 「時間」在現代物理學中怎麼將連續性都丟失了?
    它在現代物理學中是有答案的。時間與空間的性質自相對論以來開始具有了相對性。同樣在量子力學中,時空的性質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對於空間,出現了一個普朗克長度的概念。這個長度是由普朗克常數h、牛頓引力常數G、光速c,這三個表示世界基本性質的常數,根據量綱組合而成,它表示著現實宇宙在微觀層面有一個長度的下限,任何小於普朗克長度的距離都是沒有物理意義的。
  • 《星球大戰》中的物理學:原力有可能真的存在嗎?
    在觀影的同時,有人也提出了一些顯而易見而又歷久彌新的問題:科學上,特別是量子力學中是否有類似原力的東西存在?物體能否在遠距離上被突然操控?答案,或許就在現代物理學中。在最初的《星球大戰》電影中,歐比旺·克諾比對盧克·天行者說,原力「環繞在我們周圍,滲透我們;有著凝聚整個星系的能量」。
  • 2017年諾獎:百年現代物理學,今天做了個了斷!
    這次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一個特殊的意義:百年的現代物理學,今天終於做了一個了斷!也許是愛因斯坦建立的理論體系太完備了,所有其他物理學家們的工作不管多麼重要,也只不過是補充而已,並沒有改變相對論的理論體系和結論。事實上,這些「也許」在很多人看來就是事實!儘管如此,歷史上還是有3.0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不但和愛因斯坦以及相對論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可以看做是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