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德坊沙龍回顧|自閉症孩子都是天才嗎?

2020-12-13 廣州愛德公益發展中心

9月6日,我們邀請到了深圳市守望心智障礙者家庭關愛協會副理事長、廣州揚愛特殊孩子家長講師、自閉症孩子家長盧瑩老師和上海仁德基金會的秘書長王宛馨老師作為侃德坊公益直播沙龍——「殘障支持」04期的嘉賓,在B站直播間做了十分精彩的分享。

兩位老師先由自己在自閉症領域的實踐經驗聊起,引出我們今天的討論主題「你在如何認識他們——自閉症孩子都是天才嗎?」,進而對自閉症群體的常見刻板印象、對自閉症群體「天才」設定的認知及正確轉化兩方面議題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討。

期間,兩位老師以自己在自閉症領域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例,向我們詳細講述了自閉症群體的相關知識,直播間的觀眾們受益匪淺、意猶未盡。

兩位老師都指出:我們不能把自閉症群體等同於天才,而應當正確地、清醒地去認識他們。當我們正確地認識了這一群體,對他們的「特殊能力」也就會有更多的正確認知,隨之而來的刻板印象也會逐漸消失。

問題1

大家對自閉症群體有不同的叫法,這些叫法背後是不是有偏見?

盧瑩:

其實在我們中國,孤獨症是對自閉症群體比較官方的一種叫法。就中殘聯對孤獨症的命名來說,它的官方文件和會議上都叫孤獨症。

自閉症這個詞主要是來自於港臺,就從港臺那邊傳過來,他們那邊習慣叫自閉症,所以現在我們民間很多人都習慣叫自閉症。其實不管是叫自閉症還是孤獨症,講的都是一個意思、一個內容。它跟我們平時常說的,我今天心情不好,或者是說我工作上、生活上受到了一些挫折,所以「我不想理人了,我今天自閉了」完全不是一回事的。

還有一個很浪漫的名字就叫星星的孩子。

我本人對這個名字並不反感,這只是一種比較浪漫的說法,說明這些孤獨症的孩子跟普通人是有不一樣的一些行為和思維模式的,比較強調的是他們的不一樣。我想也不會真的有人就認為他們是來自於外星球的,雖然這種說法顯得比較浪漫。但是生活本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浪漫一點的說法我也挺接受的。

其實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發育障礙,基本上科學家都會認為它是與生俱來的。至於發病原因,有很多人都會疑問說為什麼這個孩子雙方父母都是好好的,家庭也沒有一些遺傳性的疾病,但卻會生出一個自閉症孩子?科學上現在還解釋不了,但對於我們這些家長來說,我們基本上屬於是說只能是接受現實,本身所有的新生兒都有一個固定比例的出生障礙,那只是不幸降臨到了我們頭上而已。

我一直都覺得社交障礙只有程度之分,沒有是否之分。我們普通人其實也會有社交障礙的,我們身邊也會有這些我們覺得不會說話、不會做人的這些人,我們動不動就說「這個人有社交障礙,我們不要跟他計較」。其實就是說如果你用量表打個分值,這個分值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可能就會被診斷為自閉症。如果你的分值合格,那麼你就不是自閉症,但是你是普通人裡面有社交障礙的人士,所以我們就把這些叫做譜系障礙。

譜系障礙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譜系,如果你從上到下有60分,那麼你就合格了,是個普通人;然後他59分,不合格,那麼他就被診斷為自閉症了,但是59分和60分有很大區別嗎?所以說當我們在講到譜系障礙的時候,其實它就只是一個範圍,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有社交障礙的,只不過在於程度的輕重。

在稱呼方面,通常我們都不會叫他們心智障礙。因為心智障礙覆蓋的是更廣的一個範疇,不僅僅包括自閉症,也包括一些智力發育遲緩的唐氏綜合症、腦癱等。

王宛馨:

盧老師她講的其實已經非常全面了,在這邊我還是想對自閉症的診斷標準和認識方面,再多說兩句。因為我發現在我們日常接觸到的一些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當中,對自閉症的一些描述還是存在著一定的歧義的。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叫做《以家人之名》,裡面有一個男孩叫做東東,他的角色設定就是一個自閉症兒童。但是劇裡把他的發病原因解釋為是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遇到了一些打擊,導致了他的自閉症。但實際上自閉症應該是一個天生的疾病,我們在判斷和診斷它的核心症狀的時候,是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判斷和診斷的標準的。目前在我們中國我們比較用的比較多的診斷標準就叫做DSM-5,它是美國精神協會推出的一個診斷標準,在這裡面它對自閉症的診斷有三個比較顯著的指標:第一個是社會交往的障礙,第二個是明顯的言語的障礙,第三個是會有一些刻板重複的行為。

通過這些文件大家就應該可以了解到,實際上自閉症它不是一種病,它是可以得到康復和治療的。它只是一個社交障礙,那麼既然是障礙的話,實際上是需要終身的康復和支持的。但是就像盧老師所講的,每一個個體他呈現出來的情況不一樣,而且自閉症患者他本身也在不斷的發展,所以每一個自閉症的孩子,他在年幼的時候其實是有潛力的,是一個帶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在我以往的工作經驗當中,我覺得我們對待這些自閉症的孩子有兩點需要注意,一個是不要美化,第二個是不要對他的印象給刻板化。我們要相信他首先是個孩子,然後他才是一個有特殊需要,他也跟其他的孩子一樣有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所以我們的社會和專業的這些老師、環境等要對他們給到足夠的支持,實際上他們的發展會比我們所想像的更能帶給我們驚喜。

因此我們在對待、看待自閉症群體的時候,除了不要過於美化他們、不要有刻板印象之外,也不要過於悲觀地去定義他們。我覺得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這種康復的技術和醫療的手段也越來越多了,未來我們自閉症的康復和治療是有非常好的前景和預期的。

問題2

自閉症孩子真的都是天才嗎?

王宛馨: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美國在90年代有一部非常有名的電影叫做《雨人》。湯姆克魯斯在裡面扮演的是雨人的弟弟,他哥哥其實是一個很典型的自閉症,但是他哥哥有一項特殊的才能,那就是記憶力特別好,對數學特別敏感。在他們哥倆的旅途過程當中,哥哥用這項能力幫他弟弟賺到了很多錢,但是因為他哥哥也有自閉症的一些核心症狀,比如社會交往能力特別弱。

還有一個大家應該也有印象,就是我們上海有一家基金會曾經在騰訊上發起了一元錢畫廊的項目,那些畫都是我們的自閉症的孩子,也包括一些心智障礙的孩子畫的。

所以通過這些文學、電影作品,還有一些項目的倡導,會讓社會公眾覺得好像我們自閉症的孩子都是天才。但實際上天才在我們整個自閉症群體裡所佔的比例並不是很高。因為我們曾經跟南京腦科醫院的專家進行過一些交流,在自閉症的群體當中只有25%的孩子是有一定的特殊能力的。

當然這是屬於高功能的自閉症,相對來講他們的智力是沒有受影響的,但是他們在社交方面的障礙是存在的,在25%的人群當中,可能還有一個5%的概率具備一些天賦。比如我們經常說到的繪畫天賦、音樂天賦,甚至是記憶力的天賦。但是這些天賦是否能給他本人帶來一些改變、讓他能很好的融入到社會的大環境裡面,實際上是很值得商榷的。

美國曾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數學家,有一部電影叫《美麗心靈》,就是根據他的生平拍的一部片子,但這個數學家最後其實是瘋了。但如果從他的一些表現來看,其實是有一些自閉症的核心症狀表現的,所以說我們把天才去等同於自閉症,或者是用自閉症去等同於天才,其實都是不恰當的。

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冷靜一點、客觀一點,可以更樂觀地去看待一些自閉症群體的故事。但是我們還是要看到,絕大部分的自閉症孩子,包括他們的父母,其實都是需要社會的各種支持的。剛才盧老師也講到,在他們家森森7歲的時候,她無法想像森森以後能獨自旅行、長大了之後還能在外面租房子獨立生活。

不過她的孩子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也正是因為有家長們的付出、有專業人士在康複方面的服務才能夠達成的。我們更應該去關注的是自閉症的群體需要的環境支持、政策支持,而這些都是需要花費非常多的精力、時間,還有工作才能取得的。所以我個人是可以接受「自閉症群體裡有一部分人是具有天賦的」這個判斷的,但是我想可能應該更加冷靜一點。

我還是覺得我們要看到絕大部分的自閉症孩子及其家長的不易,他們都是普通人,依然還在跟這個障礙做著艱苦卓絕的鬥爭,儘可能地讓自己的孩子發展得好一些,讓他們在各方面的發展,比如智力方面也能得到一些幫助和發展,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裡面去。

所以我覺得我們在生活、工作或者是在社會交往方面,還是應該秉持著「去標籤化」的態度來理解自閉症群體,以一種客觀的視野和心態來認識和接納自閉症群體。這個是我對「自閉症天才」問題的一些看法,我覺得是可以跟大家一起來交流和商榷的。

盧瑩:

因為自閉症人士基本上天生都是不會均衡發展的,他肯定是某一方面發展得相對比較好一點,但他的社交方面一定是一個弱項。

我們現在都主張揚長避短,大多數自閉症群體的這些所謂的特長,不管是機械記憶力還是藝術天分,其實都並不具備一些社會生產力的價值。比如說我們有些孩子會背萬年曆,大家會覺得這個能力很神奇,因為沒幾個人能背出來這麼多東西。但事實上他沒有什麼社會生產力價值,因為你需要用到萬年曆的時候,只需要翻一下計算機、查一下電腦,你就可以得知。我們更多的還是一種獵奇的心態。

其實自閉症人士的這種所謂特長,也基本上只是說和普通人相比。比如說我連五線譜都不會看,但是森森他可以看著五線譜去彈鋼琴,可以說他在音樂這方面比我強很多。但你說他這個是特長嗎?他如果真的跟普通人群裡的專業人士去比,我們這些玩音樂的、玩美術的孩子,他們的專業水平其實都拿不出手。他們唯一看點就是,作為一個自閉症孩子他能彈出這麼好的鋼琴、畫出這麼好的畫,他很了不起,僅此而已。

但是我們平時在孩子的培養過程中,也依然會鼓勵很多家長去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愛好,包括音樂、美術、運動等方面的。畢竟大多數自閉症孩子的興趣會比較狹窄,我們希望他們什麼東西都能去試一下,也許他在這方面能長期堅持,但不一定是說非要成為天才。他只要能長期堅持下去就很不錯了,比如說學會一種樂器、能上臺表演一下、展示一下,就能給他帶來一些自信心。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自閉症孩子畫的畫可能就是比較容易獲獎、更可能在市場上得到別人的推廣,這些孩子雖然什麼都比不上別人,但是只要在這一方面能做得比他的同學好,就能給他帶來自信心,也能給他的日常生活帶來更多、更豐富多彩的一些內容。可能大家對於自閉症孩子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培訓降低一點期望值,只是把它當成生活內容中的一部分,就可能會更有價值一些。

問題3

應該如何引導那些確實具有特殊才能的自閉症孩子?

盧瑩:

自閉症群體的孩子裡,如果說有一些有特殊能力的天才,那肯定也是鳳毛麟角的。我們說自閉症群體千人千面,沒有任何一個自閉症孩子能代表這個群體。

我們剛才講到譜系障礙,譜系是從高到低,其實那個幅度是非常的廣闊的。我認識的所有這些自閉症孩子,可以說他們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從輕度、中度到重度,他們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的個人能力發展變化都是非常大的。

像我兒子森森,他屬於中輕度的自閉症人士,他基本上代表了現在我們國內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中的一個主流。我們現在在推廣的支持性就業,基本上面對的都是中輕度的群體,他們得到的家庭關注和社會關注其實算是比較多的。

除了中輕度的群體的話,另外還有一部分就是我們所說的重度自閉症人士,他們基本上是屬於重度的智力和精神的雙重障礙,甚至還有一些身體上的代謝、神經系統、癲癇等的併發症狀。所以,當我們說心智障礙的時候,其實基本上也就是在說重度自閉症群體。

重度自閉症孩子就是一個智力和精神的雙重障礙,然後還有其他各方面的障礙。其實現在來說,如果孤獨症、自閉症群體只是伴隨著社交障礙,那其實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不僅有社交障礙,還伴隨著很多併發症。比如說有些孩子會過敏,聽力過敏、觸覺過敏,或者他會吃很多東西。還有些自閉症孩子到了青春期,大概會有20%、30%左右的比例會伴發癲癇,有這些併發症的孩子,他們的治癒可能就會比較悲觀一點,甚至會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這個時候,「天才」這個稱呼就距離他們很遙遠了。

但代表天才的另外還有一群自閉症人士,就是我們說的高功能群體,比如阿斯伯格群體,他們的能力是接近甚至超過常人的。但他們基本上發展也是不均衡的,雖然可能他們在某一方面的特長會比普通人更厲害,比如音樂、美術、計算機、編程等。他們在這些方面可能會比普通人好,不過也因為他們表現出來這樣的一些能力,從而讓他們的家庭更傾向於隱瞞他們自閉症人士的身份,那這一類群體就更加傾向於在普通社會人群裡面「潛伏」。

所以有可能你們的孩子在學校上學的時候,會覺得自己身邊的某個同學很奇怪;在我們的成長過程裡也可能會覺得我們身邊的某個同學或同事有一些「怪怪的」,那麼他有可能就是一個潛伏的自閉症人士。

為什麼現在國外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成年以後才確診,也是因為他們和他們的家長都清楚,在確診之後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痛苦。因為他在自我認知方面會有一種病恥感,如果知道自己有某方面的功能障礙的話,他會以此為恥、沒有辦法正視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這些高功能群體跟森森這種典型的自閉症不同,典型自閉症的孩子,大家一看就知道他是個特殊孩子,就自覺地知道我們不要跟他計較,應該對他多一份包容、接納和理解。但是對於這些看起來很正常的高功能孩子,社會上並不認為他們特殊,他們自己也會刻意隱瞞自己的特殊。那麼由此以來,別人就不會原諒他,就會覺得「你憑什麼這樣做,你憑什麼要求別人這樣子,你這樣對我是一個巨大的冒犯」。所以他們得到的諒解和理解都會特別的少,也會導致他們自己在社會衝突和自我認同方面傷痕累累,積累了太多的不被理解在自己的內心。

我經常會說一個詞,那就是自閉症的譜系是「上不封頂、下無底線」,我身邊有從小跟森森一起長大的孩子,今年考上了中山大學的,這是很了不起的;但也有非常嚴重的孩子,他最後都只能在精神病院裡度過自己的下半生。所以就是說當我們在講自閉症人士的時候,其實天才真的只是其中鳳毛麟角的一小撮,他們誰也不能代表這個群體。

王宛馨:

就像盧老師剛剛講的「千人千面」,不同孩子之間的差別真的是太大了,非常大。而且不僅僅是這些孩子可能會有病恥感,我覺得很多家長也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自閉症的。我想這一點對這個孩子的影響可能也是最大的。

我非常同意盧老師的觀點,我也想舉個例子。我曾經接觸過一個美國的自閉症人士,他已經22歲了,畫畫得非常好,他來過中國兩次,給我們的中心贈送過他自己畫的一個老虎,非常逼真。但是這個人的自閉症症狀也是非常明顯的。

當時他是參加我們的孤獨症國際研討會,是作為發言的嘉賓站在臺上的,但他在臺下等候的時候就特別緊張,因為我們場子裡有250多人,而且這250多個人他都不認識。他緊張的時候就通過畫畫的途徑來排遣。當時我們都在聽嘉賓的發言,他坐在自己座位上就拼命地畫畫,他媽媽也一直在陪伴著他,等到他需要上臺去發言的時候,他媽媽就會提醒他。包括他走到臺上的時候,眼光也一直在看著他的媽媽,在他的世界裡,媽媽就是他最好的支持者。

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自閉症人士也是可以正常去交流、去成為一個倡導專家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的。但是如果沒有他熟悉的人的支持,而是把他單獨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下,那麼他縱然有這個才能,也會被他在社會交往方面的一些障礙去影響和幹擾,他展示不出來。我想說我們自閉症的群體是會有一些才能的,但是他的這些才能往往會被他的社會交往障礙所掩蓋。

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如果想讓他的才華充分地展示在公眾面前,我們應該給他環境方面的支持,而不是讓這些自閉症群體去適應我們的環境,讓他們去適應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往往就是這個環境的支持,我們不能做到最佳。現在最佳的支持都是來自於自閉症人士的父母家長,我們現在其實很多有能力的自閉症青少年沒辦法正常的就讀、就業。實際上我們如果冷靜地、專業性地去分析的話,還是我們的支持環境不夠。

關於更多侃德坊公益直播沙龍

歡迎持續關注廣州愛德公眾號推送

侃德坊

「侃」

「侃」不僅代表閒聊般的淡然,也代表著從容與和樂;

「德」

「德」是上海仁德基金會、上海愛德公益研究中心、廣州市愛德公益發展中心的「德」,也代指品德與公德。

「坊」

「坊」,在上海話、廣州話裡面,表示的就是人群聚集的街巷裡弄,也代表我們這個對話分享的平臺。

「侃德坊」

「Be kind, Be fun」希望通過輕鬆的分享和對話,為社會公眾了解公益、關注公益、踐行公益提供溝通的平臺。快樂、理性和共創,是「侃德坊」希望向公眾傳達的三個關鍵理念,我們期待通過「侃德坊」公益沙龍的開展,為社會公眾和公益組織之間搭建相互了解的橋梁,使得「人人公益」理念融入生活,也使得每個人的生活氛圍更友愛、更向善、更溫暖。

主辦單位

上海仁德基金會是2011年12月9日在上海市民政局註冊成立的支持型民間公募基金會。上海仁德基金會於2016年11月成為上海市首批獲得「慈善組織登記證書」和「慈善組織公開募捐資格證書」的公募基金會之一,並於2017年12月25日正式獲評5A級社會組織。「懷仁愛之心·行賢德之舉」,仁德通過關注對兒童發展與家庭救助、社區建設、殘障人士與長者關懷、行業支持以及特定項目性資助,實現「支持民間公益、推動公益創新、促進行業發展」的使命。

上海愛德公益研究中心是由愛德基金會發起成立的一家民辦非企業單位。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於2011年正式登記註冊成立,致力於公益理論、政策的研究,公益培訓、實踐的探索以及公益人才的培養,是一家非營利的專業研究機構。中心期待依託愛德基金會的平臺,開展公益理論與政策研究、公益諮詢與評估和公益人才培養,促進社會各界與公益界的緊密合作,實現理論引導與實踐經驗有機結合,推動社會進步和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

廣州市愛德公益發展中心由愛德基金會發起創辦,於2016年6月正式成立,旨在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共享平臺,引領公益創新,推動社會發展。成立至今,共協助各類社會組織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籌得善款5000多萬元,並每年為800多家社會組織提供包括聲動力公益傳播課程、網絡籌款課程、項目設計課程、專業認證課程、社會創新類課程等社會組織能力建設培訓,開展「全城義轉」99公益日聯合勸募系列活動、「益口同聲」品牌發展規劃等項目,為培養專業公益人才及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相關焦點

  • 自閉症的少年都是天才嗎?怎樣發現孩子自閉症的早期症狀?
    對於自閉症,或許大家的印象多是這樣的:行為古怪,不善於交往,不能自主完成學習,但是往往會有隱藏的技能。這項技能一旦發掘,簡直會天才般的驚豔四座,比如鋼琴談的特別的好,或者看一眼便能畫出全貌來,或者珠心算特別的快等等。這樣的認知,大家一定是從電影或電視上了解到的,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認知誤區:天才都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無可否認,很多天才都屬於自閉症譜系,尤其是被稱為「學者病」的阿斯伯格綜合症。他們會在某些特別領域如:數學、音樂、繪畫等具有特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天才都自閉,更不能證明所有自閉症孩子都會變成天才,畢竟自閉的孩子有很多,而天才卻寥寥無幾。而且,大多數自閉症患者不但沒有高超的天賦,智商還低於同齡人,大多還會存在認知理解、表達溝通等不同程度的障礙。
  • 自閉症患者都是天才嗎?
    自閉症缺乏特效治療辦法,但治療年齡越早,改善程度越明顯。所以對於自閉症孩子,一定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自閉症:來自星星的孩子什麼是自閉症?自閉症,又叫孤獨症,是一種精神疾病。自閉症孩子在交往中不能像正常人那樣按照「直覺」的方式去理解別人的意圖,而多表現較為「孤獨」「不合群」。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似乎有著不同常人的思維,所以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
  • 自閉症患者都是天才?關於自閉症,這四大誤解你信了嗎?
    這些廣為流傳的誤解,你信了嗎?4月初,第13個「世界自閉症日」如期到來。「自閉症」這個詞大家也許聽得多,但對它真正了解的人卻少之又少。自閉症不僅只是簡單的性格內向;這是一種由腦部發育障礙導致的疾病,表現為情緒和行為的異常以及交流障礙等,症狀還會漸漸加重。
  • 自閉症孩子天才多還是普通人多?
    但是, 據估計,每一萬人當中,便有六十至一百二十人患有自閉症。 我國2009年的數據中,男孩發病率達到1/68,女孩達到了1/110。自閉症日那天,科學推算,中國自閉症患者可能超1000萬,0-14歲患兒超200萬。這個數字遠遠超出幾個省的高考人數。那些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 這場聾人嘻哈歌手和自閉症孩子的音樂沙龍證明「音樂無界限」
    這場聾人嘻哈歌手和自閉症孩子的音樂沙龍證明「音樂無界限」 澎湃新聞記者 錢戀水 2017-08-18 17:54 來源
  • 知識科普: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嗎?兒科主任這樣說
    自閉症也叫阿斯伯格綜合症,我們都知道,牛頓、愛因斯坦、梵·高等這些人物在各個領域都是很厲害的人物,但是他們都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所以有些人就認為阿斯伯格症候群的人都是「天才」,阿斯伯格症候群是高功能自閉症的一種。那麼,也就是說,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或許也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天才」?
  • 天才自閉症患者是特例嗎?鄒小兵:不算特例,他們某些方面很擅長
    自閉症孩子是天才,是大家經常爭論的一個點,有人認為這種自閉症天才只是個案,不能作為論點,那麼醫生又是怎麼看的呢?兒童發育行為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認為,實際上自閉症患者中確實有一定比例的天才存在,但這種天才應該是一種特才,如果加以幹預和引導,這些人未來很可能對社會有貢獻。下面我們就部分自閉症方面問題,向鄒教授進行交流。
  • 天才自閉症患者是特例嗎?鄒小兵:不算特例,他們某些方面很擅長
    自閉症孩子是天才,是大家經常爭論的一個點,有人認為這種自閉症天才只是個案,不能作為論點,那麼醫生又是怎麼看的呢?兒童發育行為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認為,實際上自閉症患者中確實有一定比例的天才存在,但這種天才應該是一種特才,如果加以幹預和引導,這些人未來很可能對社會有貢獻。
  • 學者:沒有不需要呵護與培養的天才,自閉症天才也一樣
    究竟有多少自閉症患者會像雨人一樣具有超常天賦呢?如果走進自閉症康復中心,您也許會發現,自閉症孩子都不想與您交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知道,他們具有或不具有某些天賦呢?Kim Peek的父親Fran Peek一直精心呵護孩子成長,當Kim Peek小時候生活無法自理,醫生屢次建議送去社會福利機構,放棄教育等等,父親都堅持在自己家庭裡給Kim Peek足夠的愛,直到Kim Peek的天才顯現,父親又給他提供足夠的書籍供閱讀,主動培養他的天賦。自閉症的天才都是經過了這些艱苦的培養與訓練才能養成的。
  • 自閉症少年考上大學之後
    「他一點都不難過,但我心裡不是滋味。」 自閉症患者常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因為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他們似乎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難以融入社會。2008年,指揮家曹鵬和女兒曹小夏一起在上海創立了天使知音沙龍,希望能用音樂打開自閉症孩子的耳朵,進而打開他們的心。
  • ASD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天才」嗎?
    自閉症孩子和絕大多數人群一樣,「天才」只是極少數。多數的自閉症孩子由於自身大腦的原因,造成了社交、溝通的障礙,失去了很多學習的機會,故而絕大多數的自閉症兒童在成年之後,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智力問題。儘管如此,很多ASD的孩子還是能夠進行學習的,特別是在視覺學習方面,如認字、拼圖等,
  • 為什麼有些人說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聽聽兒科主任怎麼說
    最近從網上看到一篇報導:寧波一名8歲的男童,名叫亮亮,他活潑愛笑,學習成績也不錯,數學經常考滿分,語文也都在90分以上。雖然亮亮從外表看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他總是因為各種「不能被周圍接納」的不良行為,被11所小學或幼兒園勸退,他的爸爸媽媽為此傷透了腦筋。最後去醫院診斷為自閉症,是一種高功能自閉症的一個特型——阿斯伯格症候群。
  • 19歲自閉症少年考上大學,老師同學不知情,媽媽奢望:能不能成為一個普通人
    2008年,指揮家曹鵬和女兒曹小夏一起在上海創立了天使知音沙龍,希望能用音樂打開自閉症孩子的耳朵,進而打開他們的心。小戴年僅7歲時來到剛成立不久的沙龍,12年後成為這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孩子。考上大學的他,命運會就此改變嗎?和小戴一起加入天使知音沙龍的孩子們正在陸續成年成年後的他們將去往哪裡?
  • 自閉症兒童離天才只差一步
    自閉症兒童離天才可能僅僅一步之遙。一項針對八個天才兒童的研究表明,他們的某些特殊技能與自閉症之間可能存在著一定聯繫。這八個天才兒童中有三個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當和對照組進行比較時,這些天才兒童們所在的小組也傾向於在自閉症特質的測試中獲得較高的分數。   除此之外,一半的天才兒童有一位家人或是一級、二級親屬曾被診斷為自閉症。
  • 你認為的自閉症「天才」,他們離正常生活有多遠?
    自閉症的核心臨床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局限的興趣及刻板與重複的行為模式。約70%的自閉症患者伴有智力低下。可是,大家卻總有這樣一種錯覺:自閉症兒童很可能是個高智商天才兒童,他可能沉默不言,但可能是數學、藝術天才。還記得2017年的「一元畫」風靡朋友圈,大家紛紛感慨「上帝在關上一道門的時候,會打開另一扇窗」。事實上,上帝只會給這扇門加把鎖。
  • 東航保障「天使之音沙龍」自閉症兒童赴大阪演出側記
    圖:大阪,難說再見 ——東航保障上海城市交響樂團攜「天使之音沙龍」自閉症兒童赴大阪演出側記   民航資源網2019年2月19日消息:在這世界上,有一群像星星一樣純淨、漂亮,卻也像星星一樣冷漠
  • 每個自閉症兒童都有可能是天才,只要家長做對這件事
    自閉症患兒常被稱為「特殊的孩子」,他們缺乏與其他人的情感交流,由於神經系統和大腦的損傷,大部分兒童心理活動低下,喜歡獨處,不願意與小夥伴、其他人交流。當然,自閉症兒童也有其優秀的一面,如在音樂、繪畫、記憶力等方面有時會優於普通的兒童,通常稱之為「自閉症天才」。
  • 天使知音沙龍暑期班結業儀式傳喜訊:自閉症小號手考上大學了!
    不過,在天使知音沙龍這個有愛的大家庭裡,他們——這些自閉症孩子,與臺下的志願者們,似乎也並沒有什麼不同。更令人激動的是,在幾天前舉辦的這場結業匯報演出上,當18歲的小號手戴佳豪(化名)結束獨奏後,主持人宣布了他考上大學的好消息。戴佳豪用努力贏得掌聲的同時,也為沙龍裡的同伴和家長們帶來了強烈的信心。
  • 《自閉歷程》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天才少女的故事
    片中女主是幸運的,因為大多數自閉症的孩子不要說成就,連平庸都做不到。我跟一個相對輕度自閉症的家庭生活了幾個月,家長最擔心的就是他們都不在了,孩子該如何生活。正如片中的電子門,對於我們正常人如此簡單,對於他們確是一道屏障,他們的世界我們不能完全體會,但我想我們能夠給予他們的就是接納,寬容。我認識的那個家庭,在那對父母眼裡心裡,我聽到的除了無奈,很多的是對孩子的誇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