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21時31分,我們將迎來「秋分」節氣。秋分是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因此,古人講秋分這一天,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每年秋分,我和孩子都會這樣過:
1、畫蛋、豎蛋
秋分到,蛋兒俏。秋分豎蛋是我國民間傳統習俗,其實這其中包含了古人對天文學的深刻理解。因為在秋分這一天,地球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處於一種裡的相對平衡狀態,此時豎蛋,最為容易。
也有研究表明,雞蛋的表面其實有許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間的距離在0.5~0.8毫米。根據三點確定一個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個合適的「小山」支點,就能使雞蛋豎立起來了。
另外,生下4~5天的雞蛋,由於蛋黃素帶鬆弛,蛋黃下沉,重心下降,更有利於豎蛋。
看了這麼多原理,你一定也迫不及待,想要試試看啦?快叫上孩子一起開始吧:
首先帶孩子選一個心儀的生雞蛋,大開腦洞,讓孩子在雞蛋表面自由創作。工具可以是水彩筆,也可以是丙烯顏料。引導孩子想想秋天的景物,落葉、果實、舒服的陽光都可以入畫,記得將雞蛋的小頭向上,進行創作噢。
然後,等畫幹透了,就可以找到一個比較平穩的表面,一起開始豎蛋啦!注意:雞蛋大頭朝下,雙手手指拿穩雞蛋,不斷嘗試讓雞蛋立住。動作要輕,心要沉。
豎蛋的過程中,肯定要經過很多次的失敗,此時家長一定不要半途而廢,即使孩子放棄了,家長也要屢敗屢戰。每一年都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的這種堅持。
去年秋分,我和孩子的作品
我家孩子從小觀摩我年年豎蛋,一開始他總會放棄,我會豎好自己的蛋,再把他的蛋也豎好,然後拍照留念。隨著他慢慢長大,他能堅持的時間越來越長,這種耳濡目染,也是對孩子「意志力」的一種磨鍊。
去年秋分,我和孩子的作品
2、採集落葉
秋分節氣前後,公園裡落葉紛紛,帶孩子清晨去公園逛逛,採集落葉,觀察秋色。回家後,可以用落葉作畫,也可以將落葉做成標本。既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也鍛鍊了他們的觀察力,提升了對生活中「美」的感知。
3、秋季美食
每到秋分節氣,我家就會飄揚著一股甜湯的香味。今天是銀耳燉梨,明天是桂花米酒,後天可能是梨藕湯。豎蛋之後,用一碗甜湯慶祝一下,這是孩子對秋分的特殊記憶,也是舌尖上的生活美學。
4、登高鍛鍊
秋分節氣之後,秋老虎逐漸銷聲匿跡,我會帶孩子去野外玩耍,登高遠望,那股子秋季特有的「悲涼」之感,會在歡聲笑語的爬山運動中,被衝散開;在登頂的那一刻,被喜悅所取代。
1、了解節氣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24節氣是我國古人對「天、地、人」的深刻總結,人活在天地之間,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順時生活才能精神百倍。中國人的智慧,至今都為世界所稱頌,因此早在2016年,24節氣就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作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受到世界矚目。
作為中國人,從小了解24節氣,能培養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去年,我家孩子Coco有機會跟幾個外國小朋友一起生活了一周,當時剛好是白露節氣,他跟小朋友們分享了「白露祭禹王」的習俗,講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分享了白露最適宜吃的龍眼。外國的小夥伴對這些中國文化的東西很感興趣,幾位外國媽媽特意問我,怎麼才能了解更多關於「中國24節氣」的內容。
可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更何況,24節氣中所蘊含的智慧是人類的珍寶,只要發現它的人都會為之傾倒。作為中國人,能在24節氣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民族自信,這才是孩子未來立身之本。
我想教育部門也是看中這一點,所以近年來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增加了「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相關考查內容。高考的變化也影響到了中考,初中語文改革也重點強調了: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培養。
這些變化集中體現在考題中,如果孩子平時不跟上節氣的節奏生活,光靠死記硬背,還真是挺難將這些題目融會貫通的。
因此,了解節氣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已經從一種情懷,提升了考試層面,可見跟著節氣去生活,迫在眉睫。
2、修身養性,保持身體健康
24節氣不僅僅可以指導農業生產,在古代,24節氣的變化,更是文人修身養性的節奏表。
《黃帝內經》中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意思是說,智者養生必須要順應四時和寒暑變化,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這樣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而現今,很多孩子只知道聖誕節、愚人節,對於中華傳統的24節氣,卻知之甚少。只會背24節氣歌,卻不知道每15天都要微調一下生活方式。比如,到了秋季就要「早臥早起」,入睡時間要比夏季早一些,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發育很有好處。
南懷瑾曾說:我們天天用到這個「道」,可是卻不自知。24節氣中的各種民俗就是這樣的「道」,是蘊含了「天人相應」的道理的。如果孩子能跟上節氣的節奏,就能利用上這個修身養性的道理,像古代的智者一樣順應四時變化,保持身體健康。
3、品味美學,提升生活美感
每個節氣,李亞鵬、王菲都會帶女兒李嫣,到京郊十三陵水庫,做科學觀察。觀測氣溫、水溫、植物、動物、標本,一待就是一天,一年24次,7年從未間斷。
黃磊在每個節氣,他都會回答多多關於節氣、時令、草木、動物的各種問題,並用節氣美食餵飽孩子的胃,他希望多多即使生活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也能從身邊細微的變化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為此,他還特意帶著多多錄了一期24節氣的音頻節目。
明星們為啥這麼重視節氣教育?因為在一草一木、一餐一飯之間,孩子能體會自然的微妙變化,能感知生活之美。
美,是活著和生活的本質區別;
美,是對生活的品味和眼光;
美,不僅僅是美術班,而是滲透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是在同等經濟條件下,讓人活得更有趣、更自信、更舒適、更幸福的一種生活方式。
這才是「美學」對孩子一生的意義。
一個熱愛生活、有美學品味的孩子,長大後,無論在怎樣的經濟條件下,都能把看似重複的生活,過得如詩如畫、樂在其中。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從小對孩子進行「24節氣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每15天就有一個變化,是多麼新奇的體驗。孩子長大後仍會記得,到了立秋要貼秋膘,處暑要吃老鴨,白露要吃龍眼,秋分要豎蛋,霜降要去看紅葉,還要吟誦一句「霜葉紅於二月花」。
有滋有味的日子,就是這樣一個節氣一個節氣地過出來的。在一茶一飯中,學習生活美學,在一詩一詞中,品味人生情懷。
有的家長會說,我自己就不太懂24節氣,怎麼對孩子進行「24節氣教育」呢?其實給孩子講節氣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單純地讀節氣知識,他們會覺得枯燥乏味,只給他們做節氣美食,他們又會把24節氣等同於飲食文化。
為了更全面地讓孩子感受24節氣,在生活中,我喜歡從《藏在地圖裡的24節氣》這套繪本開始,跟孩子聊節氣。
因為這是一套專門為孩子設計的節氣科普繪本,適合5歲以上的孩子進行親子共讀。相比其他節氣繪本,它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1、節氣與地理的結合,讓節氣更有說服力
這是一套將「節氣知識」與「地理知識」巧妙結合的繪本。
秋分時節,遼寧盤錦的海灘猶如紅色仙境;華北地區天高雲淡;華中地區丹桂飄香;西南地區彩林花海;華東地區漁民捕蟹忙。
同一節氣各地不同風景,讓孩子對節氣有了更立體的認識。從中找到自己家鄉的節氣特徵,有親身感受,也會更加認同節氣理論。
2. 傳說、詩詞、美食,讓節氣更有煙火氣
書中,每個節氣都詳細介紹了節氣由來、神話傳說、民俗美食和節氣詩詞。通過不同側面,讓孩子感受到節氣既存在於傳說中,又存在在生活裡。古人用合轍押韻詩歌對節氣進行紀念,我們用各色美食對節氣進行品嘗,生活中的煙火氣,總是那麼令人嚮往。
3. 視覺、手工、節氣轉盤,讓節氣更有儀式感
只需掃掃二維碼,即可觀看節氣科普動畫。節氣手工製作、附贈的節氣轉盤,都讓孩子在節氣中動起手來,經過觸感的融合,節氣就變成了多年後的美好回憶。可以玩的24節氣,讓生活充滿儀式感。
這套《藏在地圖裡的24節氣》四冊原價158元,現在頭條價只要70元,讓孩子從小跟著節氣愛上生活,何樂而不為呢?點擊下方連結,即可下單。
我是,關注兒童教育心理學,理清東方傳統哲學,大多數家庭教育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歡迎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