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崗記者:仲冬蘭
上崗日期:11月11日
上崗地點:廣陵路
上崗崗位:街頭織補
記者感言:織補有技巧,更重要的是熟能生巧。一遍一遍重複,看似單調的工作,卻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
破洞爛袖經織補工巧手修補,很快就「完好」如初。
衣服不小心破了個洞,扔了可惜,又不好再穿,送到織補工那裡織補一下,就能化腐朽為神奇。在廣陵路上,就有這樣一個群體,她們平時很不起眼,只有需要時才能體會到她們的重要。
近日,記者在廣陵路上當了半天街頭織補工。
看似簡單,操作卻有技巧
我找到了位於廣陵路一自行車店前的織補工王樹信。王樹信46歲,做織補生意已經30年,和別的攤點不同,她和嫂子徐愛清兩人一起擺攤。
我到的時候,王樹信正將一條小棉褲的毛頭用鉤針鉤到裡面去。小棉褲是極細的針織面料,很光滑,但一經摩擦,表面就出現了很多細小的毛頭,王樹信用鉤針嫻熟地一拉,毛頭就被拉到面料的反面去了。我覺得不難,看了一會就要求操作。可細小的鉤針到了我手裡就不聽使喚了,我想把鉤針伸進面料裡面,可彎鉤處的一個絆子老是關上,王樹信用手輕輕一撥,小絆子張開了。鉤針終於伸進面料裡,可是外面的毛頭卻老是夠不著目標,看我笨手笨腳的,王樹信說,鉤針伸得要準。記者學著鉤了幾處毛頭,既慢,外面還是有點痕跡。王樹信說,針織面料
線頭只能修,不能剪。
一顧客要把薄呢子衣上的洞補一下,王樹信拆開衣服裡子,從面料拼接處的邊緣找了幾根同色線頭,線頭很短,縫不了幾道,就會有一個線頭,王樹信把最後一截線頭縫到遠處,然後把針抽出,再伸進去一挑,線頭就沒了。這麼簡單,我又想試驗了,可針拿到手裡,怎麼把線頭拉進去,我沒轍了。王樹信只好再示範一下,原來,線頭從遠處出來,面料反面的線頭就好處理了,只要用針在反面一挑,線頭就到反面去了技巧在這裡。
只要是穿的,她們都能補
那邊,徐愛清補好一件羊毛衫肘部的破洞後,用一個杯蓋的反面在上面來回摩擦了幾下,這是幹什麼呢?「補好以後還要抹平。」織補的紋路較緊密,織補處多少會有點不平整,杯蓋來回摩擦以後,就會平整了。
「只要是穿的,我們都能織補。」姑嫂倆的攤點上放著已經織補好的衣服有羊毛衫、褲子、上衣。
剛補好羊毛衫,又來了一條褲子要補。徐愛清用一隻杯託頂住破洞處,下面用布繩紮上,然後開始在破洞周圍用細線連起來。徐愛清說,這是織補的前道工序拉平,破洞大了,要先把布面拉平了才好織補。破洞被細線拉平以後,徐愛清從線筐裡找出一種白線,開始正式織補。她先用白線在破洞處密密地平行縫了幾十道,然後又換成灰色的線,開始一上一下穿過剛才縫的白線,然後回頭,還是一上一下穿過,再將穿進去的灰線拉緊。記者注意到,一上一下
織補時,織補針帶線前進是針鼻子朝前針尖朝後,為什麼呢?記者好奇,徐愛清說,線太細了,是為了防止針尖把細線戳壞。
織補材料有的就地取材
姑嫂兩人有一個大的線筐,裡面裝的各色線有100多種,但有時候未必能找到合適的,還要從送來織補的衣服上找線,有的舊衣服修補時剩下的袖口、線頭也成為現成的材料。
才補好了薄呢子衣服,一居民又拿來一件灰色的羊毛衫。羊毛衫袖子上破了一個洞,王樹信從原料框裡找出一個顏色近似的羊毛衫袖口,從那上面拽出一截近似的灰色線來;羊毛衫衣身有人字形條紋,洞補好後,她又用深色的線縫出人字形花紋。取線的那個袖口,就是別的羊毛衫修補時留下的,被姑嫂倆變廢為寶了。「最好的織補是看不出織補痕跡,除了手工精緻,找對線也是關鍵。」
王樹信織補的褲子洞長寬約2釐米,由於紋路很細很密,花的時間不少。在徐愛清織補褲子的同時,那邊王樹信已經補好兩件衣服。
剛縫補一半,就沒耐心了
跟著兩個師傅學了半天,記者決定親自織補一下。為了防止把客人的衣服補壞,記者之前特地從家裡帶了一條有破洞的褲子。
學著徐愛清的樣子,記者先在破洞裡面撐上杯蓋,將破洞周圍展平,然後找來近似的線。準備動手了,可針怎麼總是戳不進去呢?原來,記者將杯蓋裝反了,杯蓋蓋子面應該朝下才對,趕緊調整。
看我開始織補了,兩師傅又分別再臨陣指點了一下,王樹信拿過我的織補針,在針鼻處將織補的線扣緊,她說,你是新手,不扣緊,線頭會滑出來的。徐愛清則提醒,衣服破洞不大,直接織補就可以了,不需要先用線拉平。
學著師傅的樣子,我將織補針先
越過破洞,用線在縱向縫出若干道,雖說疏密不一致,總算有點樣子了,然後,我又開始沿著橫向,用織補針在縱向線之間一上一下地前進。看上去簡單,可做起來還真不容易,才前進了幾個來回,我發現,我織補的紋路就亂了,明明一上一下的,回頭的時候怎麼變成兩上一下的了?乾脆就將錯就錯吧。勉強再前進幾個回來,發現紋路越來越亂了,半個多小時下來,1釐米見方的破洞才補了一半。而王樹信補一個大得多的大洞,才用了10分鐘。
越補越亂越著急,已渾身是汗。眼看過了中午12點,我也沒有耐心再補下去了,遂半途收工。
早出晚歸,
一天織補30件
王樹信說,織補關鍵是熟能生巧。王樹信16歲就跟著親戚學習織補了,她說,自己邊學邊做,大概學了一個月就可以單獨織補了。每天低頭坐在路邊,長年累月下來,王樹信的頸椎、腰椎都有病,「發作起來難受呢!」她說,織補工除了手要靈活,眼睛也要好,一般可以做到五六十歲。
在廣陵路,從國慶路到徐凝門大街路口這一段,像王樹信這樣的織補攤就有6個,織補工基本都來自近郊一帶,她們每天早出晚歸,早晨8點多出來,晚上5點多回家,中午帶飯來吃。
冬天是織補生意旺季,王樹信攤點的生意應接不暇,有幾個客戶都是要求「立等」取貨。畢竟是熟手,王樹信和徐愛清忙而不亂,有的客戶甚至衣服穿在身上就要求修補袖子。「忙的時候,一天可以織補30多件!」
織補雖然枯燥,也有點單調。記者問王樹信收入如何,她說,「只要捨得吃苦,收入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