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辯證法為形式邏輯的奠基

2021-03-01 哲學與語言

   

 

     理解黑格爾辯證邏輯對形式邏輯的改造 , 認為黑格爾的邏輯學並不是要拋棄或解構形式邏輯 , 而是要改造形式邏輯 , 把形式邏輯描述為一個更大範圍內的邏輯的一個層次、一個發展階段 , 並從本體論的基礎來理解形式邏輯的那些形式底下的內在含義。黑格爾用辯證法為形式邏輯奠基 , 抓住一個「存在」 (Sein) 、一個「矛盾」 (Widerspruch) , 就抓住了根本。從對上述這兩個概念的本體論理解出發,黑格爾對形式邏輯的整套規律進行了逐個的重新解釋 , 指出形式邏輯只有從內容方面來理解才有認識上的價值和意義 , 而這也就意味著它只有建立在辯證邏輯的基礎上才有意義。

 

形式邏輯自從亞里斯多德以來就以確定的形式佔據著「思維科學」或「思維技術」 ( 工具論 ) 的位置 , 從來都沒有被動搖過。在亞里斯多德那裡 , 形式邏輯的產生和建構當然還有它的原始根源 , 這就是柏拉圖以及更早的埃利亞派和智者派的辯證法。但形式邏輯一旦定形 , 它的這個原始根源就被遮蔽並被人們遺忘了 , 作為一種思維的工具 , 它似乎本來就是一種人們日用而不知的現成的東西 , 只是亞里斯多德才第一次從人類思想中發現了它 , 並且把它系統地整理了出來。從此以後 , 凡是與這種工具相衝突的想法都是缺乏教養的表現 , 而對這種固定形式的懷疑則簡直是瘋狂。兩千多年來 , 除了在細節上不斷地有這樣或那樣的修正和調整外 , 幾乎沒有人對這個系統從根本上做出過另外的解釋 ,直到康德提出有一種「先驗邏輯」可以用來對形式邏輯作更深層次的理解 , 才開始對形式邏輯的這種不可動搖的地位構成了威脅。[1]

康德首先澄清了形式邏輯的「工具論」(Organon) 性質。他認為 , 形式邏輯嚴格說來不能稱之為「工具論」 , 因為所謂工具是指形成某種具體知識的手段 , 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 而形式邏輯卻並沒有具體的目的, 它抽掉了知識的一切內容 , 因而只不過是知性本身的形式法則。因此 , 形式邏輯被稱之為「普遍邏輯」 , 它無區別地對一切可能的對象或知識作邏輯上的檢驗和評估 , 但並不構成任何具體的知識 , 只能作為「真理的消極的試金石」。「然而 , 當我們擁有一種賦予我們一切知識以知性形式的如此表面的技藝時 , 不論我們在這些知識的內容方面是如何的空洞和貧乏 , 卻仍然有某種誘人的東西, 使得那只不過是進行評判的一種法規的普遍邏輯仿佛像一件進行現實創造的工具一樣 , 至少被用於有關客觀論斷的假象, 因而事實上就以這種方式被誤用了。於是 , 這種被當成工具論的普遍邏輯就稱之為辯證論。」[2] (P57) 也就是說 , 人們歷來把形式邏輯當作工具論 , 其實是一種誤導 , 它使人們以為單憑形式邏輯就能夠推論出某種有關對象的積極的知識來 , 就像運用工具來實現某種目的一樣。「普遍的邏輯若作為工具論來看待 , 任何時候都會是一種幻相的邏輯, 就是說 , 都會是辯證的。因為它在這裡根本不能告訴我們有關知識內容的任何東西 , 而只不過告訴我們與知性相一致的形式條件。」[2] (P58)

在康德看來 , 形式邏輯雖然不能直接用作獲得客觀知識的工具 , 但它在根基上卻透露了知性獲得客觀知識的秘密 , 這就是對判斷的系詞「是」的理解。康德為了從形式邏輯轉渡到他自己的先驗邏輯 , 特別對「是」( ist,或 sein) 這個字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說: 「我從來都不能對邏輯學家們關於一般判斷所給予的解釋感到滿意 :他們說 , 判斷是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的表象……。我只想指出 , 在這裡並沒有確定這種關係何在。」而當康德更仔細地研究這

種關係時 , 他發現 : 「一個判斷無非是使給予的知識獲得統覺的客觀統一性的方式。這就是判斷中的系詞『是』的目的 , 它是為了把給予表象的客觀統一性與主觀統一性區別開來。」[2](P94 ~95)所以 , 系詞「是」雖然是主詞和謂詞相聯結的中介 , 但「一般聯結的可能性」卻並不在於單純形式上的規範 , 而是「一個知性行動 , 我們將用綜合這個普遍名稱來稱呼它 , 以藉此同時表明 , 任何我們自己沒有事先聯結起來的東西 , 我們都不能表象為在客體中被聯結了的 , 而且在一切表象之中 , 聯結是惟一的一個不能通過客體給予、而只能由主體自己去完成的表象 , 因為它是主體自動性的一個行動」。[2] (P88) 康德由此把「是」的作用歸結到知性的「統覺的本源的綜合統一」這一最高原理 , 即認識主體的先驗統覺的自發能動性。這就從根基上將形式邏輯賴以立足的「腳後跟」旋轉到先驗邏輯的方向上來了。

康德的先驗邏輯是邁向黑格爾的辯證邏輯的第一步 , 但在黑格爾看來它還很不成功。「康德哲學的缺點在於絕對形式的各個環節彼此外在。」[3] ( 第四卷 , P307)康德還是用知性的方式來理解理性的關係 , 他的先驗邏輯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模仿形式邏輯的構架 ,包括分析論、辯證論 ; 他的先驗統覺通過判斷力的中介對感性材料的「聯結」 , 雖然被黑格爾讚賞為「康德哲學中最美麗的方面之一」 , 但仍然只是一種外在的聯結,「就像一根繩子把一塊木頭纏在腿上那樣。」[3] (第四卷 , P271)在黑格爾看來, 康德與其之前的形式邏輯學家們一樣 , 對自己的先驗邏輯仍然停留於「工具論」的理解上。「認識被他了解為我們如何掌握真理的一個工具、方法或手段。……這就好像人們可以帶著刀劍棍棒去尋求真理似的。」「因此這種要求等於是這樣的 : 在人認識之前 , 他應該認識那認識能力。這和一個人在跳下水遊泳之前 , 就試圖先學習遊泳是同樣的。」[3] (第四卷 , P259)康德試圖擺脫工具論, 把邏輯看作認識論和本體論 , 看作世界的結構本身 ,但他最終仍然落入了工具論的狹隘窠臼。真正完成了將邏輯從工具論向本體論轉化的是黑格爾。

與康德相類似 , 黑格爾也是從改造亞里斯多德的形式邏輯著手來建立自己的新型邏輯的 , 但其旨趣與康德顯然不同甚至相反。他說 : 「正像整個亞里斯多德哲學一樣 , 他的邏輯學……也需要一種改造 , 以便把他所有的規定納入一個有必然性的系統的整體 ; ———不是把它改造成為一個分類正確、沒有一部分被遺忘 , 並且依正確秩序表達出來的一個系統的整體 , 而是要使它成為一個有生命的有機整體 , 在其中每個部分被視為部分 , 而只有整體作為整體才具有真理。」[3] (第二卷 , P379) 黑格爾的這段話明顯批評了康德對亞里斯多德邏輯的改造模式 , 而提出了自己的模式 , 就是要把形式邏輯本身視為一個「整體」 , 即整個宇宙萬物客觀理性的一個「部分」、一個階段 ,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邏輯和歷史在一個有機發展過程中成為了一體。所以 ,改造邏輯學並不是要解構邏輯學 , 更不是要拋棄形式邏輯, 而是要把形式邏輯描述為一個更大範圍內的邏輯的一個層次、一個發展階段 , 並從本體論的基礎來理解形式邏輯的那些形式底下的內在的 ( 內容上的 ) 含義。康德已經率先這樣做了, 例如他把系詞「是」理解為「聯結」、「綜合」的統一行動 ; 黑格爾更是大規模地把這種理解貫徹到一切範疇和「存在」上去 , 使這種行動提升為創造世界的行動。

例如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 , 作為開端的第一個範疇就是「存在」 ( 或「是」、「有」) ,而他顯然沒有把這個概念理解為單純的邏輯系詞 ( Copula, 因而「存在論」也不能翻譯為「是論」) ,而是理解為一種行動的「決心」 : 「當前現有的只是決心( 人們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任意獨斷) ,即是人們要考察思維本身。」[4] (P54) 當然, 黑格爾並未拋棄 Sein 作為邏輯判斷的系詞這種含義 , 而是對之作了既是形式的也是富含內容的解釋。在專門討論形式邏輯的那些規定的「概念論」第一環節「主觀概念」中 , 黑格爾說 : 「許多邏輯學書都沒有指明這個事實 , 即在每個判斷中都說出了『個別就是普遍』 , 或更確切地說 , 『主詞就是謂詞』這樣的命題 , 這種情況必須被看作是觀察力的驚人的缺乏。」「系詞『是』來源於概念在其外化中自相同一的本性 ; 個別與普遍作為概念的環節, 是兩個不能加以孤立的規定性。前面的那些反思規定性在它們的關係中也彼此有聯繫 , 但它們的聯繫只是『具有』(Haben) , 而不是『是』 (Sein) , 即不是被設定為同一性的同一性或普遍性。」[5] (P303) 在這種理解之下 , 形式邏輯的概念、判斷和推理都被賦予了新意。概念被理解為「具體概念」 , 即自身能動地從普遍性進到特殊性再凝聚為個別性的概念 , 因而「一切事物都是概念」 ;[5] (P318) 判斷被理解為這樣的概念的自我劃分 , 或「原始剖分」 , 因而「一切事物都是判斷」 ;[5] (P304) 推理則是概念和判斷的統一, 即判斷返回到概念的整體性 ,因而「一切事物都是推理」。[5] (P318) 將邏輯的規定和事物本身的過程或結構如此等同起來 , 黑格爾是這樣做的第一人。

黑格爾把形式邏輯放到本體論的範疇內來考察 , 其前提是對以往形上學的本體論作了徹底的批判和改造 , 這方面他同樣借鑑了康德的發現。康德已經指出 , 當理性試圖超出經驗的界限而把握現象底下的本體時 , 就會陷入「二律背反」等邏輯矛盾而不能自拔 , 所以最明智的就是守住經驗的範圍而不對本體的認識作非分之想。但從黑格爾的眼光看來 , 這恰好證明了真正的形上學要想把握客觀的本體 , 就必須突破形式邏輯的矛盾觀 , 而建立起一種新型的矛盾學說。這首先意味著 , 要承認矛盾是現實事物的本質 , 而不要以為矛盾是不可能的、不可思議的或荒謬的。所以黑格爾斷言「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 , 並認為「這個命題比其他命題更加能表述事物的真理和本質」。[4](P65) 真正說來,矛盾是「一切運動或生命力的根源 ; 事物只因為自身具有矛盾 , 它才會運動 , 才具有動力和活動」。[4](P66)所以 , 黑格爾在其《邏輯學》的「存在論」和「本質論」 ( 這兩者共屬於黑格爾的「客觀邏輯」,「概念論」則是「主觀邏輯」) 中 , 通過描述「概念的發生史」而對以往的種種本體論逐一進行了比康德更為深入的批判 , 即以他自己的「概念論」的立場進行了批判。對舊形上學來說 ,「客觀邏輯因此是這些形式的真正批判」 , 它「擺脫了上述本體, 擺脫了表象主體的那些形式, 是它們的本性和價值自身」。[4] (P48) 在這一「批判」的基礎上 , 包括形式邏輯整個體系在內的概念論才是他真正的本體論。

當然 , 另一方面 , 黑格爾也承認邏輯的形式本質。他說 : 「由於這裡所談的與真理的關係 , 首先是邏輯的 , 而不是一般科學的, 所以還必須承認 : 邏輯學作為形式的科學,不可能、也不應該包含成為哲學其他部門、即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的內容的那種存在。」[4] (P257) 儘管如此, 他仍然不放棄從內容方面來理解這些形式 : 「邏輯本身與這些具體科學相反,是形式的科學 , 但卻是絕對形式的科學, 這個絕對形式自在地是總體,並且包含真理的純理念本身。」[4] (P258) 他不否認形式邏輯的貢獻,認為這「乃是亞里斯多德一件了不起的功績」;但又主張「必須更往前進, 一方面要認識系統的關連 , 但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形式的價值」,「即使把邏輯形式看作不過是思維的形式功能 , 那麼 , 就因此也已經值得研究它們本身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於真理」。[4] (P261) 黑格爾的意圖是, 把形式邏輯當作邏輯的入門 , 並從中入手去探索一般邏輯即辯證邏輯的本質。

黑格爾用辯證法為形式邏輯奠基 , 抓住一個「存在」( Sein) , 一個「矛盾」(Widerspruch) , 就抓住了根本。從對上述這兩個概念的本體論理解出發 , 黑格爾對形式邏輯的整套規律進行了逐個的重新解釋。以對形式邏輯最簡單的判斷形式即肯定的判斷為例 , 通常表示為「S是p」 , 即「卡尤斯是博學的」或「玫瑰花是紅的」這樣的判斷 , 黑格爾認為可以從「個別的東西是普遍的」這樣的概念關係來理解。[4] (P303 ~ 304) 比如在「玫瑰花是紅的」中,「玫瑰花」是個別的 ,「紅」則是普遍的 ,因為紅的東西很多 , 玫瑰花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但這只是從形式上看是如此 , 而從內容上看 , 玫瑰花有很多性質 , 紅只是其中的一種性質 , 在這個意義上說 , 玫瑰花是普遍的 , 紅倒成了個別的 , 所以這個命題同時又可以理解為「普遍的東西是個別的」。這樣 ,「形式把自身造成是一個進入自身與形式區別對立而長在的同一 , 即內容。」[4](P306) 然而, 這兩個命題都是自相矛盾的。首先,從形式上說,「『個別的東西是普遍的』。但不如說, 這樣一個直接的個別的東西不是普遍的 ; 它的賓詞有更廣的範圍, 所以賓詞與它不符合。」其次 , 就內容而言 , 「即『普遍的東西是個別的』這一命題……這樣一個主詞畢竟不是如像它的賓詞所述說的那樣一個個別的特性。」[4] (P307)換言之 , 個別的東西是普遍的 , 但又不能是普遍的 , 而只是個別的 ; 普遍的東西是個別的 , 但也不能是個別的 , 而只是普遍的。然而我們又不能說「個別的東西是個別的東西」, 「普遍的東西是普遍的東西」 ,因為這就成了同義反覆 , 不再是判斷 ; 真正能夠成為判斷的就只剩下「個別的東西不是普遍的東西」和「普遍的東西不是個別的東西」這樣的「否定判斷」了。肯定判斷由此而向否定判斷過渡 :「個別的東西是普遍的」變成了「個別的東西不是普遍的」(或「個別的東西是非普遍的」),「普遍的東西是個別的」變成了「普遍的東西不是個別的」 (或「普遍的東西是非個別的」) 。[4] (P310 ~ 311)

上述矛盾的意義也可以理解成這樣:當我們按照形式邏輯說「玫瑰花是紅的」時, 我們所說的是「個別的東西是普遍的」 , 但這實際上已經是自相矛盾的了。因為如果真正嚴格按照形式邏輯 ,A =A, 那麼個別的東西和普遍的東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個別的東西只能是個別的東西 , 它怎麼可能是普遍的東西呢?A 怎麼可能是非A 呢 ? 如果非要堅持說個別的東西是普遍的 , 那就相當於說「個別的東西不是個別的東西」 , A ≠ A, 因而形式邏輯的命題本身( 例如「玫瑰花是紅的」 ) 就已經包含矛盾在內了。中國古代的公孫龍子也正是出於同一理由而認為「白馬不是馬」 ( 個別的東西不是普遍的東西),他是按照對邏輯同一律的嚴格形式的理解而得出這種違反常識的結論來的。所以 , 如果一定要堅持形式邏輯的形式化 ( 同一律 ) 理解 , 則我們不可能說出任何一句有意義的句子 , 而只能說出「太陽是太陽」、「玫瑰花是玫瑰花」、「白馬是白馬」、「一棵樹是一棵樹」等這類同義反覆的句子。「假使對例如什麼是一株植物這樣的問題給予一株植物是——一株植物這樣的回答 , 那麼 , 受到這種考驗的全班人員 , 都會立刻承認這一命題的真理 , 但也同樣會立刻同聲齊說這樣的回答什麼也沒有說。……仔細考慮一下這種真理使人厭煩的效果 , 那末,『植物是——』這一開端, 是準備有所言說, 作出進一步的規定的。但是, 當只有同一事物重複時, 便反而出現了相反的東西, 即什麼也沒有發生。所以 , 這樣的同一說法 ,本身是矛盾的。」[4] (P34 ~35)黑格爾並沒有說形式邏輯的同一律是錯的 , 而只是說 , 它用「是」(Sein) 這個詞在許諾一種言說的內容, 但卻沒有說出任何東西。凡是要說出任何東西 , 都必須將同一律投入事物的差異和變化之中 , 到運動和矛盾發展中去求同一。而這就導致了判斷從一個層次上升到另一個更高的層次 , 並上升到推理 , 最後達到「概念的推論」 , 即推出一個上帝的絕對最高同一性來。[4] (P388 ~ 389)

所以 , 在黑格爾看來 , 形式邏輯只有從內容方面來理解才有認識上的價值和意義 , 而這也就意味著它只有建立在辯證邏輯的基礎上才有意義。但問題是 , 形式邏輯對自身的這種意義來源於「日用而不知」, 反而誤以為自己的意義僅僅在於其抽象的形式法則 , 以為自己只是一套與思維內容無關的思維工具和思維形式技巧。這樣, 黑格爾辯證法首次打破了形式邏輯的這種自我感覺 , 把它提升到了對自身基礎的自我意識。這是黑格爾的偉大功勞之一。

 

參考文獻 :

[1] 鄧曉芒 . 康德先驗邏輯對形式邏輯的奠基 [A ]. 康

德哲學諸問題 [M ]. 上海 : 上海三聯書店 , 2006.

[2] 康德 . 純粹理性批判 [M ]. 鄧曉芒譯 , 楊祖陶校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4.

[3] 黑格爾 . 哲學史講演錄 [M ]. 賀麟 , 王太慶譯 . 北

京 : 商務印書館 ,1978.

[4] 黑格爾 . 邏輯學 [M ]. 楊一之譯 . 北京 : 商務印書

館 , 1977.

[5] 黑格爾 . 小邏輯 [M ]. 梁志學譯 . 北京 : 人民出版

社 , 2002.

 

ABSTRACTS

Hegel ’sDialectics as the Foundation of FormalLogic

DENG Xiao 2 mang

The paper gives areview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ristotle π s"Organon" (instrument) of formal logic to Kant 』 s

transcendentallogic and interprets Hegel 』 s dialecticallogic 』 s reform offormal logic. Thepaper holds that Hegel 』 s

logic aimstoreform formallogic rather than abandon or deconstruct it .Hegel 』 s logicdescribesformal logic in a wi 2

der scope atanother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interprets the implications of formal logic inthe ontological perspec 2

tive. Hegel adoptsdialectics as the foundationof formal logic and focuses on Sein and Widerspruch which are the

keys to suchphilosophical studies. Hegel 』 s incisive o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concepts in formal logic re 2

veals that theepistemologic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formal logic reliesontheinterpretation of its contents, that is,

itssignificancerelies ondialectical logic.

ThreeRepresentatives of theMa in Trends of Ancient

PhilosophicalSpiritin theW est

WANG Xiao 2 chao

Plato,Cicero and Augustine bestrepresent thethreemain trends of ancient philosophical spirit in theWest . Essen 2

tialism isabetterword than logos to expound thebasic characterofthe thinkingmode inancientWestern philosophy.

Itbelievesandaffirms that there is an essencewhich is deeply concealed inthe externalbody of all things, and it is

the purpose of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to reveal the essence, the knowledge which reflectsthe essence is true and

real and allothers are false or not real . Plato is the founder of essentialism. Cicero hasaccepted Plato』 s theory and

applied it toevery branch of learning. He has also successfullytransformed the Greekessentialism intoLatin culture,

madeitpopular andexpanded in the Romanworld. Augustine puts emphasis on the certainty ofinnerconsciousness,

which helpsinternalize the thinkingmode of essentialism andforetellsthe futuredevelopmentofWestern philosophy.

The AnalyticalMethods ofthe Vienna School :

A Case Study ofSchlicklisten and Ca rnap

J IANGYi

The previousstudies of the analytical methods of theVienna School have somemisunderstandings. As amatter of

fact,Schlicklisten 』 s analyticalmethod is amodeof philosophical argument, thatis,it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asentence and all the possibilities aswell as their concrete contents andfinally points out a better inter 2

pretation thanothers. Carnap 』 smethod i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of logicalsyntax foranalyzing the propositional

structure forexpressingthe ideas. Carnap 』 scriticism of Heidegger aims at Heidegger 』 sways of expression rather

than his ideas. Intheir arguments, it is Heidegger thatmisunderstands Carnap rather than viceversa . The analytical

methods of theVienna Schooloriginated from GottlobFrege andBertrandArthurW illiam Russell,but they have their

new understandingsofthe nature of philosophy.

LudwigWittgenstein 』 s 「 Copern ican Revolution 」

HAN Lin 2 he

At the beginningof the 1930s, LudwigW ittgenstein beganto carry out a dramatic 「 CopernicanRevolution 」 by criti 2


相關焦點

  • 鄧曉芒:黑格爾辯證法的意義、含義
    探析黑格爾辯證法有助於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若想不是片面教條式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非追溯到黑格爾辯證法不可。它究竟是如何構成的?它的內涵、內部結構是怎樣的?黑格爾辯證法有通俗的解釋,所謂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這三大規律。這是恩格斯最早概括的。這是對的,但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層次。三大規律是黑格爾辯證法的表現,這是由辯證法內部結構所構成。
  • 解讀黑格爾辯證法
    他的辯證法是反基礎主義的(笛卡爾等人的唯理派是基礎主義的,即他們主張用普遍原理為知識奠基),即他認為並不能象笛卡爾等人的唯理派所說的那樣,能夠一次性的找到普遍公理,然後以其作為理論的基礎。這表現在他的「正題-反題-合題」的辯證發展思想。
  • 黑格爾辯證法的宗教前提
    黑格爾辯證法的宗教前提一、基督教與黑格爾辯證法的思想萌芽追蹤黑格爾的思想發展軌跡, 我們可以發現, 在青年黑格爾的思想發展過程中, 宗教處在一個決定性的位置上。黑格爾在圖賓根神學院接受過系統的神學教育。
  • 康德首次區分形式邏輯與範疇邏輯
    如同形式邏輯研究純形式思維法則一樣,先驗邏輯就是研究由純概念(範疇)形成的先驗知識的來源、範圍與客觀正確性的科學,其所把握的是這些範疇的「認識論內容」,他將之稱為對傳統形上學的「哥白尼式轉向」。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由弗雷格所奠基的現代形式邏輯及邏輯哲學的發展,與哲理範疇邏輯有一個較長時期的脫節,這特別體現在英美分析哲學對哲理範疇邏輯的長期拒斥。
  • 鄧曉芒:論先驗現象學與黑格爾辯證法的差異
    前一分野是通常的感性和理性、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分野;後一分野則是理性內部的分野,即單純形式的邏各斯主義和包含有努斯精神的內容的理性哲學的分野(Logos和Nous這兩個希臘字在德文中都譯為Vernunft,即「理性」),甚至可以說是「純粹理性」(知性)和融非理性於自身的理性(辯證理性)的分野。
  • 論黑格爾辯證法的基督教神學起源
    論黑格爾辯證法的基督教神學起源 ——從「愛的宗教」到「愛的哲學」 2019年09月20日 13:41 來源: 作者:《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字號 內容摘要
  • 黑格爾辯證法:奴役人性的工具
    黑格爾辯證法是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進入衝突的框架,這些衝突將我們引向一個預先確定的解決方法。如果我們不理解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的,那麼我們就不知道我們是如何幫助實現這一設想的。當我們陷入辯證思維時,我們就不能跳出框框。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把我們帶入一個瘋狂循環的思想和行動模式的工具。
  • 形式邏輯
    1.概述   形式邏輯是一門以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也涉及一些簡單的邏輯方法的科學。   它以概念、判斷、推理是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要素。數理邏輯它是現代形式邏輯。之所以稱為數理邏輯,一方面是由於在研究中廣泛地使用了人工的符號語言,並發展為使用一種形式化的公理方法,同時也應用了某些數學的工具和具體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現代形式邏輯的發展受到數學基礎研究的推動,特別是受到深入研究數學證明的邏輯規律和數學基礎研究中提出來的邏輯問題的推動。
  • 幽默與邏輯:什麼是形式邏輯?
    所有資料在「程式設計師LIYI」公號回復「幽默與邏輯」獲取。邏輯學是研究思維形式及規律的科學。和相對論一樣,邏輯學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邏輯學單指形式邏輯,是我們在寫作和言語中普通使用的邏輯;廣義邏輯學除了形式邏輯之外,還包括數理邏輯、辯證邏輯等。接下來我們要研究的只是狹義的形式邏輯,並且只注重它在幽默產生中是如何被人類利用的。
  • 關於形式邏輯與辨證邏輯的探討
    第一,何為邏輯? 邏輯(logic)是一個外來詞語,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狹義上邏輯既指思維的規律,也指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即邏輯學。
  • 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
    傳統的形式邏輯作為思維形式的科學,它揭示了思維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這些規則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等等。如同一律,是指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個思想與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同一律要求我們在使用概念時明確清晰,並連貫一致,不能隨意變更或偷換概念。矛盾律是指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時為真,其中必有一假,即非(既A又非A)。
  • 【邏輯論壇】什麼是非形式邏輯?
    Walton)和阿蘭·布林頓(Alan Brinton)在談到非形式邏輯的歷史問題時說:「非形式邏輯作為一門清晰的明確的學科已經達成共識,有人把它總結為具有一定的結構和被人們果斷地應用的關於一些好的定義和系統技巧的學科」 。    現任《非形式邏輯》雜誌主編拉爾夫·詹森(Ralph H. Johnson)和安東尼·布萊爾(J.
  • 《形式邏輯》筆記
    形式邏輯是一門以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也涉及一些簡單的邏輯方法的科學。
  • 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
    那麼有沒有在文化一開始的時候,即文化在三到七歲的時候,形成的一些模式,而這些模式決定了文化在未來的表現呢。我想肯定是有的,通過與博友一段時間來的辯論,我發現中西文化的模式之別就是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之別。中國文化的模式的是辯證邏輯,西方文化的模式是形式邏輯,它們是中西文化之別的根本,用它們可以解釋中西文化的任何現象。 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都是人們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但是卻非常不一樣。
  • 什麼是非形式邏輯?
    ——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   道格拉斯·沃爾頓(Douglas N. Walton)和阿蘭·布林頓(Alan Brinton)在談到非形式邏輯的歷史問題時說:「非形式邏輯作為一門清晰的明確的學科已經達成共識,有人把它總結為具有一定的結構和被人們果斷地應用的關於一些好的定義和系統技巧的學科」 。
  • 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
    黑格爾哲學的核心是《小邏輯》,就是辯證邏輯。經常看到有人說,黑格爾的辯證邏輯,不是邏輯,是哲學。比如鄧曉芒(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就是如此說,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這個問題不見得就是那麼簡單。黑格爾自己說在講邏輯,你說他講的不是邏輯,是哲學,這個得有個說法。從黑格爾的角度看,辯證邏輯就是形式邏輯,是充實的形式邏輯。
  • 明形式,習邏輯
    明形式,習邏輯——學應用語文之形式邏輯有感邏輯學是研究思維的形式結構及其規律的科學。人類思維的發展史表明,儘管人類的語言千差萬別、人類思維的內容豐富多樣,但是思維形式卻是同一的。由此,運用數理邏輯的方法,可以將人的思維過程形式化,對人類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 淺談「辯證邏輯」和「形式邏輯」的異同
    形式邏輯是一門以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涉及一些邏輯方法。辯證邏輯是關於辯證思維的規律、方法和形式的科學。二者的共同點的都認可思維是有規律可循的,思維的形式和內容是可以作為對象來進行科學研究的,而不同點在於具體內容上、規律和作用方面有著根本的分歧。
  • 辯證邏輯和形式邏輯的對立與統一
    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將邏輯分為「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並且指出形式邏輯研究的是思維的主觀形式,而辯證邏輯研究的是思維的客觀內容,二者之間如同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之間的關係。形式邏輯是一門以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涉及一些邏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