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幽默與邏輯》系列內容第2篇,所有內容列表見:https://yishulun.com/books/humour-logic。所有資料在「程式設計師LIYI」公號回復「幽默與邏輯」獲取。
邏輯學是研究思維形式及規律的科學。和相對論一樣,邏輯學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邏輯學單指形式邏輯,是我們在寫作和言語中普通使用的邏輯;廣義邏輯學除了形式邏輯之外,還包括數理邏輯、辯證邏輯等。接下來我們要研究的只是狹義的形式邏輯,並且只注重它在幽默產生中是如何被人類利用的。
形式邏輯的思維活動主要包括:判斷、推理、概念、論證等。
直接判斷和條件判斷直接判斷是在任何條件下成立,條件判斷是在一定條件下成立。
先看判斷,判斷的一種公式定義是:S是P,看一個例子:
有人作者給編輯部寄了一份書稿,並在信中說:「編輯先生,作者首先應該注重的是內容,只有油漆工才注重外表。如果你認為我的字跡很潦草的話,那麼請你隨便找一個人幫助謄寫好了」。編輯看完回信說:「作者先生,編輯首先注意的是外表,然後才有可能體會內容。如果你認為外表美觀的稿件難以書寫,那麼請你隨便寄來空稿紙來,我們將請隨便什麼人在上面書寫。」
「作者首先應該注重的是內容」與「編輯首先注意的是外表」,都是S是P的句式,這是判斷。判斷用下定義的方式,描述一個事物是什麼樣子。這是無條件的判斷句式,還是這個示例,接下來再看一下什麼是有條件的判斷句式。有條件判斷的公式定義是:如果P,那麼Q。
「如果你認為我的字跡很潦草的話,那麼請你隨便找一個人幫助謄寫好了」與「如果你認為外表美觀的稿件難以書寫,那麼請你隨便寄來空稿紙來,我們將請隨便什麼人在上面書寫」,這兩句都是「如果P,那麼Q」的條件複句句式,都屬於條件判斷邏輯。而這一段話本身,包括這一句話,卻是推理邏輯。關於什麼是推理邏輯,下一小節會講。
三段式推理什麼是推理邏輯,看一個示例:
作家狄更斯一次在河邊釣魚,一個陌生人走過來說:「怎麼,你在釣魚?」狄更斯說:「是的,今天真倒黴,一條也沒有釣到。昨天我可是釣了15條嘞。」你知道我是幹什麼的嗎?」陌生人說,「我是專門管理這條河的河管,這條河是禁止釣魚的。」說著河管拿出發票本,開始給狄更斯開罰單。「你知道我是幹什麼人嗎?」狄更斯不慌不忙地說,河管被問得摸不著頭腦。狄更斯對他說:「我是一名作家,你不能罰我的款,因為虛構是我的職業。」
這個示例可能是人虛構的,但沒關係,幽默與真實無關。在這個示例中,包含了推理邏輯。推理邏輯的三段式公式定義為:
所有M是P,
所有S是M,
那麼,所有S也是P。
具體看一下這個示例,河管認為:
凡是在這條河上釣魚都是要被罰款的,
你在這條河上釣魚,
所以你也要被罰款。
這個描述符合上面的三段式定義。再看一下狄更斯是怎麼想的:
虛構是一個作家的職業,
我是一名作家,我說釣了15條魚是虛構的,
所以你不能發我款。
狄更斯所想也符合推理邏輯。
從這兩個示例也給我們另一個啟發,言語中的形式邏輯不一定要與語法合拍。在狄更斯釣魚的示例中,推理邏輯是兩個人的想法,這兩個想法是通過他們的話傳達給我們的,是我們基於共同的語言文化理解的,並不是他們直接表達的。
形式邏輯雖然有形式二字,但主要還在邏輯。
概念概念與判斷、推理一樣,都是形式邏輯的基本思維形式,而概念是最基本的,沒有概念,判斷與推理都無法展開。概念是反映對象特有屬性或本質特徵的思維形式。任何概念都包括兩個方面:內涵與外延,內涵是概念中對象的基本特徵或特有屬性,而外延是從另一個角度描述的,外延反映的是概念的適用範圍,是具有概念描述的本質特徵的對象。
舉個例子,例如三角形的概念「在二維平面上由三條互不平行又不重合的直線構成的圖形」,「三條直線互不平行又不重合」就是它的內涵,而「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是符合內涵定義的對象,是概念外延中的一部分。
概念是客觀世界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反映,語言是我們用於表達概念的符號。有時候偷換概念可以產生幽默效果,看一個示例:
廟裡有一個老和尚獨自撫養個嬰兒長大,從小讓他誦讀佛經,不讓他沾染半點紅塵。小和尚長到了十八歲,不諳俗事。一天,老和尚帶他下山,路上看到一隻老虎。小和尚問:「這是什麼?」老和尚說:「這是女人」。小和尚說:「女人這麼可怕!」回來的路上又遇到一個妙齡女郎,小和尚目不轉睛地盯著女郎看。老和尚說:「這是老虎,要吃人的,快走!」小和尚回到廟中不久就病了,茶飯不思。老和尚關心地問道:「徒兒,你哪裡不舒服?」小和尚說:「師傅,我想老虎!」
在這個示例中,老和尚把「老虎」與「女人」的概念對調了,對調的只是符號,老虎和女人在現實世界中卻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的本質特徵並不會因為符號改變而改變。現在回想一下,幽默是什麼,是一種可以自涵蓋矛盾並能自圓其說的藝術存在,是人利用人的形式邏輯缺陷而製造的一種藝術之美。偷換概念將兩個符號對換,以達到形式邏輯下自涵蓋矛盾並能自圓其說,這就是可以復用與練習的技巧。
論證論證就是用已知為真的判斷去判斷另一個判斷是否成立。例如反證法的公式是:
如果非P,那麼Q,
現在有非Q成立,
那麼,非非P也成立。
舉個反證法的例子:
「你又不是我肚裡的蛔蟲,你怎麼知道我想什麼?」
一般形容一個人了解另一個人,會說是他肚裡的蛔蟲。上面這句話用反問的手法,反駁對方了解自己。
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充足律、排中律是四個基本的形式思維規律。利用這些規律可以達到自涵蓋矛盾並能自圓其說。
以上,了解了形式思維中的主要活動及基本規律,還不能製造幽默。一方面具體的思維活動還需要細究,另一方面與語言相關的語法、修辭、認知語用等內容還需要了解。上面本文中提到的幽默示例,僅是為了說明邏輯概念,不涉及技巧。
我講明白沒有,歡迎提問。
2021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