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簡介】
王志林,1966年5月出生於四川年畫之鄉德陽綿竹,實力派職業畫家。自幼受其父——四川老藝術家王安策的影響,酷愛書畫藝術,尤其對國畫牡丹情有獨鍾,後拜師牡丹大師邵仲節門下,成其十大嫡傳弟子之一。現為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成都市美術家協會理事、成都當代工筆畫研究會會員、四川東方張大千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益洲書畫院理事、魅力四川-四川書畫名人檔案組委會常務理事、好客齋藝術館副館長。
王志林的畫風、畫品深受業內人士的好評和讚賞,被譽為「西蜀牡丹王」。作品曾先後參加全國書畫大賽,並多次獲得金、銀獎。作品《富貴花開》被臺灣茶文化研究院收藏,《四美圖》四條屏被新加坡中國畫研究院收藏。
師承邵仲節大師(左)
牡丹,中華民族對其有很深的情結。據記載,在夏朝帝相元年,條谷山地區的官民進貢牡丹,夏王帝相甚喜,命武羅柏速栽於後苑。由此可證,牡丹在我國的人工栽培已有四千年歷史。
牡丹,多枝、多花、多形、多品,色澤豔麗、風流瀟灑、富麗堂皇。花分三類,色計九系,氣味芬芳,雍容華貴,以傾國傾城的身姿和繁華盛世的情懷,被譽為花中之王。這其中,尤以隋煬帝收集奇花異草,將其種植於洛陽西苑,至唐代呈現空前繁榮景象:「穀雨三朝牡丹盛開,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裡巷小民,傾城而動。」同時,幾乎所有大唐詩人都為之傾倒、欣賞、歌詠、描繪,從而讓牡丹確立了「國色天香」的地位,「春來誰做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愛蓮說》寫她:「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牡丹,文化含養豐富,寓意華貴圓滿、端莊秀雅。配荷花、瓶子,寓意「富貴和平」;瓶中插之,寓意「富貴平安」;蝴蝶在其翩翩起舞,寓意「捷報富貴」;若配石榴、佛手、桃子,寓意「富貴三多」,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壽,石榴象徵多子,佛手象徵多福,桃子象徵多壽。
正因如此,牡丹可說為宜室宜家的不二之選,深淺相宜的筆墨描摹出牡丹的萬千氣象與雍容華貴,給予古樸大方的居住空間以生命之美。
蓉城金秋,記者有幸於成都青石橋「好客齋」藝術館採訪到譽為「巴蜀牡丹王」的知名畫家、西南「邵牡丹」邵仲節嫡傳弟子的王志林先生。
創作中的王志林
畫成當引蜂蝶誤
眼前的他,個兒不高,圓臉憨厚,待人誠懇,很難讓人與享譽江湖的「牡丹王」大師名頭相聯繫。惟一讓人感覺有「藝術範」的是其脖子上戴有一個碩大的南紅玉。否則,不明其裡的人,還以為他是一個來自鄉下的「農二哥」。
「我本身就是一個農二哥。」王志林調侃道,他於1966年農曆5月初八出生於德陽綿竹市遵道鎮(今九龍鎮)太平村。「成為畫家之前,我就曾當過農民,也當過烤酒師,還擺過地攤。」
成名後不忌諱自己的過去,是謂當下常說的熱詞「不忘初心」。
記者喜歡這樣「實誠」的人,讓人想到家鄉田野的莊稼,想到故鄉的那些樸實忠厚的鄉親。
然而,眼前的大師,曾經的烤酒師很快讓記者失望了——原來,烤酒師的酒量卻不咋的,二兩酒下肚就連說來不起了。
酒量不行,畫畫怎麼樣?
「老弟,你仔細看來!」
好,底氣十足,看來藝高人膽大。
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記者知道,畫畫需要紮實的「筆上功夫」,更需要畫家的匠心巧思。只見談笑風生間,王志林已徐徐鋪開畫紙,輕點水墨,舞動畫筆,筆落筆躍間,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便躍然紙上。筆下的牡丹給人以明快、怒綻的感覺,繼而根據花朵的姿態和大小,勾勒塗抹出花的枝幹和葉子,既有「眾星捧月」的簇擁,又有俯仰側臥的照應,使得花朵豔麗靈動,神採奕奕,如玉樹臨風,似美人起舞。牡丹枝幹碩壯而不臃腫、翠嫩又不羸弱,勁健蘊千鈞之力,鮮活如雨後春筍。
「安逸,老哥,煙走起!」記者忍不住一聲高贊,呈上一支香菸敬上,「啪」的一聲幫其點上。
「巴適,你這老弟懂得起!」深吸一口香菸,在等待花心的墨晾乾時,王志林隨手在花旁畫了三隻活靈活現的蝴蝶。「這一隻是你老弟……這只是你夫人……這隻嘛,是你們的兒子或者女兒……」他邊畫邊眯眼打趣記者。等到花心的墨差不多幹了,他又調好顏料畫起了花心。「老弟,這才是點睛之筆喲!」果然,點上了花蕊之後的花朵更加出神入化,仿佛都能撫到嬌嫩花瓣,嗅到芳香流溢。
現場繪就的《花舞盛世》
待《花舞盛世》的題款完畢,王志林將這幅微酣後的新作用磁鐵將四角粘上,掛在畫案後的牆壁上,爽朗一笑,衝記者道:「老弟,細細品鑑下,要得不?」
說話間,比鄰花鳥市場的藝術館中正好飛來了一隻蜜蜂,徑直停留在新作牡丹的花蕊上。
「畫成當引蜂蝶誤。豈止要得,牛喲!」記者由衷地豎起了大拇指——看他的這幅新畫牡丹也真是妙不可言。先花——素箋綻彩,滋潤融洽。點、託、平鋪、橫掃,用筆富於變化;後葉——綠意婆娑,疏密有致。大筆鋪毫,中側鋒並用,既見厚重之質兼得俊俏之形。用筆果斷,墨痕生辣。再枝幹——勁挺有力,蒼老硬朗。畫枝,中鋒用筆以顯圓厚;畫幹,中側鋒並用,多處飛白。這種逆生長規律的繪畫順序,這種墨分五彩、濃淡相宜、動靜相生、呼應成趣的技法,這種大形優美、豔而不俗、氣韻圓融、清新典雅的格調,無不讓人深深領略到藝術創作的驚人魅力。
「中國花鳥畫的立意往往關乎人事,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緊緊抓住客體與人的生活遭際,思想情感的某種聯繫而給以強化的表現。它既重視真,要求花鳥畫具有『識夫鳥獸草木之名』的認識作用,又非常注重美與善的觀念的表達,強調其『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張通過花鳥畫的創作與欣賞影響人們的志趣、情操與精神生活,表達作者的內在思想與追求。」還是「好客齋」藝術館館長陳建軍不愧為真正的藝術品鑑師,開口便道出了王志林新畫牡丹的精髓所在。
「志林老師的牡丹為什麼那麼喜氣?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的喜慶之事,老百姓精神層面的愉悅、滿足,用一種什麼方式去表達,去詮釋?在這一點上,他找到了一個與大眾的交融點。與其說,他在畫牡丹,不如說他在詮釋自己內心對生活的熱愛與讚美。」陳館長繼續升華說,「這就是氣,是靈魂!」
家學淵源迷丹青
借酒臨場畫畢,我們復歸於座,再品佳茗。
談及何以棄烤酒而好畫,王志林輕抿一口茶水,悠悠地說道,四川老藝術家王安策是自己的父親,他原是中國遠徵軍的發報員,曾讀過國立中學,酷愛篆刻、書畫。新中國成立後,在成都東南裡中學(現今下蓮池)任美術老師,所畫梅、蘭、竹、菊「四君子」畫在當時美術圈內頗有盛名。
平庸的人被苦難消磨得麻木不仁,而藝術家卻用苦難歷練出最細膩、最深邃的感官。「文革」時,政治運動不斷,民生卻凋敝。由於家境貧困,王志林和他下面的弟弟妹妹一樣最盼過年,那樣不但能穿上新衣新帽,還能吃上「大白兔」糖塊,而最讓他們心心念念的,就是過年還能吃上香噴噴的豬肉燉粉條。
過年,對於小志林而言,心中總有一份獨特的企盼。那是因為父親能寫善畫,村裡人每到這時總會拿著紙張請父親寫對聯、畫年畫。作為感謝與回報,鄉親們會硬塞點錢給弟弟妹妹們「買糖吃」,或者是提上一封小點心。每每這時,沉默的父親便端桌裁紙,揮毫潑墨,遒勁的大字、生動的圖樣便一個個呼嘯而出。每到此時,他總是靜靜地守在邊上觀看,感受父親眼睛裡的快樂與喜悅,感受生命被丹青筆墨喚起的精氣神。父親寫完畫完,也會讓他練上幾筆。雖然是胡塗亂抹,但水墨的暈染,線條的交錯,隨心所欲的揮灑,卻成為他對藝術最早的記憶。
「小時候,看到我老漢畫那些,覺得很安逸,內心躍躍欲試,老漢看出來後,便時不時教我畫上幾筆,此後一直是當閒暇時的消遣,興致來了,就纏上老漢教上幾筆鎮堂子的畫法。」雖然王志林當時還懵懂無知,可藝術的血脈早已寫入了他生命的紋理。
童年時的任意塗抹,青年時的毅然學畫,成為王志林人生旅程中一抹汁綠的底色。「我真正喜歡上畫畫,是在1989年的夏天。那天,我烤酒烤累了在家休息,不想卻來了一個臺灣人來收購我老漢的畫。老漢滿臉歡喜,一氣呵成畫了4幅四君子圖,之後又畫了3幅牡丹,臺灣人對此非常滿意,每幅以50元成交。天嘞,這可是一筆巨款,那時的50元折算成現在的人民幣可不得了,看著老漢喝茶聊天間就輕鬆把錢賺了,我第一次對他有了一種崇拜和羨慕!」王志林笑著說,臺灣人走後,我便急著讓我老漢教我「絕招」,說這錢掙得太容易了,烤酒沒得意思!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老漢聽了我的話後,馬上糾正我的畫觀,然後開始悉心教導他最得意的『四君子圖』。」王志林笑著說,急於表現的自己為「顯洋」,竟然悄悄把父親所在的學校四周的「雪白」的圍牆畫成了「秋霧」,讓校長很是惱怒!
父親找到他,問是不是他畫的?王志林說,自己「耿直」得很,一昂頭,就認了,還問父親畫得怎麼樣?有沒有人說看得要得的?
父親一聽,由怒轉樂,問他為什麼要畫在圍牆上,是不是存心想「洋盤」?
「老漢很懂我,讓我有些感動。就承認了,但同時也說,畫圍牆上苦於沒有錢買紙,而你畫畫的宣紙老是鎖櫃中,我拿不到!」王志林回憶說,自己當時還很委屈,感覺英雄無寶劍,也無用武之地。
父親聽了,樂得直笑,對他說,宣紙很貴,是只有人來求購畫作時他才用的。自己平時練畫也捨不得。
「那你練畫拿啥子整嘛?」王志林滿臉不惑。
「拿報紙呀。」父親這樣回他。
王志林說,從那以後,父親每次從學校下班回來,就帶回一卷卷舊報紙,父子倆在燈下反覆練習。沒有顏料,也是自製。墨汁當黑色顏料,藍墨水當藍色顏料,紅墨水當紅色顏料,黃色廣告粉調水後當黃色顏料,甚至於上山去採摘一些果果,榨汁當染料……直至廣告(水粉)、水彩顏料的出現。
王志林從繪畫中找到快樂,更開啟了人生的航向。在父親的精心指教下,一點一滴的藝術歷練使他的畫藝大有進境。他清晰記得,自己賣的第一幅畫,臨摹的是一幅牡丹,二尺鬥方。當時只賣了10元,卻堅定了他追求繪畫藝術的信心和力量。
拜承名師作品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父親曾對我說,術有專攻,他一生畫了很多畫,但畫出名氣名堂的卻是『四君子圖』,你要在有限的人生中在畫壇佔據一席,不妨選一樣自己最喜歡的,而大眾最愛的進行深耕深研,這或許是一個路子。」王志林點燃了一支香菸,繼續向記者介紹道,他聽了父親的話後,決定進行一個測試:把自己畫的幾十幅各種各樣的畫,擺一個長地攤公開叫賣,看哪幅好賣?
結果是牡丹!其次是梅、蘭、竹、菊畫。
為進一步求證,他一氣又畫了牡丹與梅蘭竹菊各10幅,再次擺攤賣。
仍是牡丹賣得最好!
「那就牡丹吧!從今往後,我就專攻牡丹了!」王志林猛吸一口香菸,好像沉浸在當年的「抉擇」糾結中,慶幸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藝術人生的突破口。
1992年春,王志林帶著告別塵世喧囂、尋求寧靜自然的渴望,來到山東菏澤寫生。來到菏澤,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望無際、絢爛盛開的牡丹花,十分壯觀。那種春意盎然的生命形態,也讓他豁然開朗,感悟生命是如此神奇美妙!
整整一個星期,他沉浸於牡丹世界,不停地畫,帶去的紙沒有了,買了土紙再畫。啃著饅頭、吃著速泡麵畫下了幾十米長的牡丹花。牡丹此時對於他來說,既是精神的寄託,也是心靈的鼓舞。
畫家歷來注重寫生,為了精準地展現各地牡丹的風姿神韻,了解各色牡丹的丰采特質,王志林不顧勞累,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河南洛陽、山東菏澤等牡丹勝地,抓住牡丹的不同花期(含苞期、盛放期乃至凋謝期)蕾、花、葉、枝的不同風貌靜心寫生,描繪出牡丹的千態百姿。
除了對牡丹花卉實體的觀察、端詳、揣摩、探究,王志林又廣博地研讀了歷代文人的牡丹詩作和散文,從文學精品中汲取豐富的文思情素,從精妙的詩句和文段中感悟牡丹的深邃內涵。同時,他還勤勉地研讀歷代牡丹畫家的作品,從五代的徐熙到明清時期的青藤、缶老,盡情吸收養分,對自身的繪畫技藝實施長期的浸潤。
佛說:萬法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1994年春,王志林在成都梨花街擺地攤銷售自己的畫作,可蹲守了半天也不曾銷出去一張。「估計今天是沒得搞了,我乾脆跑到地攤對面的茶樓看別人打麻將。正看得起勁,突然聽到有人喊:王志林,有人看你的畫嘞!」王志林回憶道,他一聽喊,忙跑了出來,一時心情大好,因為他發現看畫的有三個人。尤其是其中一位老者,西裝革領,皮鞋鋥亮,晃眼一看非富即貴,而陪同他的一男一女,也是衣著考究,氣度不凡。心想,這可是一個大買主,看來這幾個月的夥食費與菸酒錢有著落了。
可令他沒有料到的是,這位「貴人」在翻看了他地攤上的所有畫作後,一邊點頭稱讚他「有功底」,一邊還叫他「把你畫的所有的牡丹給我看下」。
「所有的牡丹?未必你都要買呀?」王志林有些激動了。
「貴人」只笑不語。
王志林莫法,只好將自己蛇皮口袋中的所有牡丹畫全掏了出來。
「貴人」一張張地仔細端詳後,突然笑迷迷地問他:「你曾拜過邵大光為師畫牡丹?」
莫名其妙地發問,將王志林問懵了。折騰了半天,「貴人」一幅畫不買,還無來由跳出來一個「邵大光」,他當下無名火起,嚷道:「鬼大爺的邵大光喲,我根本就不曉得你說是哪一個!更無從談拜他為師嘛!」
「貴人」聽後,笑容凝住,轉而一臉嚴肅地對他說:「小夥子,我同你講,你畫的這些牡丹都沒有題款和蓋章,你出手時任你題誰,但絕對不允許你題我的名,用我的名義銷畫!」
「你以為你是哪個喲,牛皮哄哄的,我稀罕題你的名?老子辛辛苦苦畫的畫,我的就是我的,憑什麼要以別人的名義署名嘛,真是搞笑!」王志林脖子一梗,犟勁上來了。
「有志氣!如此,甚好!」說完,「貴人」又笑了,逕自離開。
這時,陪同「貴人」的那個女的湊到王志林耳前,戲謔他道:「不知你是真狂,還是有眼不識泰山,我告訴你:此人是大名鼎鼎的西南牡丹王邵仲節,專畫牡丹,人稱邵牡丹。邵大光是他的兒子,也是有名的畫家,你曉得不?」
說完,女人衝他輕蔑一笑,然後,匆匆去追已經走遠的邵仲節一行。
「媽喲,原來是一尊大神,我真是有眼無珠。」王志林揶揄自己道,這是他第一次與大家邵仲節相識。而第二次再遇,卻是2001年的夏天了。
這次是在錦江區的一個畫展上,邵仲節作為特邀嘉賓赴畫展,被人發現後一時之間儼然大明星到場,觀展群眾紛紛要求與其合影。
王志林費了好大勁,也擠進排隊合影的人群,並有幸讓同去觀展的好友陳建軍幫忙抓拍了一張單獨與邵仲節的合影。
照片洗出來後,王志林愛不釋手,專門在相館過了塑,又加洗多張。後來,購了小轎車後,又將其中的一張作為小掛件懸掛在車上,享受偉人照或是菩薩像的同等待遇。
佛說: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我的花開,不用等100年,只消4年。」王志林笑著說,2005年秋,成都猛追灣同樣辦一個畫展活動,同樣前來觀展的王志林無意間發現主辦方協調專車送邵仲節無果,場面立時有些尷尬。王志林一見,連忙跑過去對邵仲節說:「邵老,如不嫌棄我的車孬,我送你走嘛!」
就這樣,邵仲節坐進了王志林的車上,抬眼看到自己與眼前這位「司機」的合影,就笑著問是怎麼回事,是好久合的影。
王志林一聽,哈哈大笑起來,就將當年擺地攤被警告,錦江畫展擠合影的往事一一道來。邵仲節聽後,連說:「你我有緣呀!」繼而,又問:「現在還在畫麼?還畫不畫牡丹?」
王志林一個勁點頭,回道:「畫呀!一直在畫!」
車到邵府,王志林正準備掉頭離開。這時,邵仲節相邀他說:「你如果不趕時間,我倒是想看看你如今的畫藝如何!」
於是,在邵仲節家中的書房裡,王志林使盡渾身解數,畫了一幅最代表自己「內功」的牡丹。
邵仲節看後,深感欣慰,連說:「不錯!不錯!」
一會,他轉身對王志林說:「我畫牡丹有五絕,謂枝、葉、莖、花、蜂蝶,你想學不?」
哇噻,這正是王志林求之不得的呀!
佛說: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在邵仲節手把手的教授下,這天下午,王志林已將「五絕」學到了手。
這時,邵仲節讓他奉茶,笑著對他說:「我之五絕,從不輕授。你既得授,從今日始,便是我邵某嫡傳弟子。那年見你地攤所擺牡丹畫,有幾分像我的筆法,還以為你出自我們邵家門下,至今,圓滿了!」
從此,王志林正式成為邵仲節名下十大嫡傳弟子之一。
富貴香遠牡丹王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繪畫藝術貴在堅持、貴在毅力、貴在領悟。在邵仲節這位「西南牡丹王」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王志林把全部精力用在美術創作上。他走進牡丹園,沉醉於花團錦簇之中,從朝霞絢爛到夕陽西下,將不同品種、不同類型、不同花期的牡丹觀察得細緻入微。而且,他還在家中種植了盆栽牡丹,以便對牡丹的整個生長過程隨時進行仔細的觀察、端詳、拍攝,蹲坐在牡丹的枯枝前,對其形、態、韻諸方面予以精心的揣摩、探究。
有了生活的觀察和感悟,他在畫的海洋裡盡情遨遊,任筆墨在宣紙上遊走。他安靜而篤定,從一收一放裡捕捉牡丹獨有的姿態,從一紅一綠間勾勒出牡丹獨有的精魂。每幅作品筆筆傾情,朵朵情深,引人生情。他用著琢玉人的耐性,一點一點雕塑流光,留給自己身後一叢一叢獨具靈性的牡丹。
藝術是情感的宣洩,是思想的表達,更是與靈魂相碰撞的結晶。王志林推崇牡丹,愛畫牡丹,不僅因為它芳姿豔質,更因其有勁骨剛心。關於牡丹的故事,他最樂道的是《事物紀原》中的一個故典:武后詔遊後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故洛陽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豔質足壓群葩,而勁骨剛心尤高出萬卉,安得以富貴一語概之。
和古今的牡丹畫名家不同,王志林畫的牡丹色彩斑斕,紅色、紫色、白色、綠色並陳。表現手法也多樣,寫意、工筆,潑彩、潑墨,使人目不暇接。他的傳統書畫功力深厚,筆墨用色都極為老辣,但他卻未曾拘泥於傳統,筆下創作的牡丹常常謝絕亭臺樓榭背景,枝葉也不太多,而是朵朵盛開,布滿畫面,仿佛要超越畫面開滿人間。在他眼裡,將牡丹花與過多其它景色融匯,只會淡化主題,故對花瓣刻畫非常有力度,尤顯生機,與實物相比,亦多了份靈氣。
讀其牡丹,你又會為其散發的清新典雅所浸潤感染。瓊露玉質,瑩瑩翼瓣,水嫩潤澤,這仙姿墨彩,會同你的心田一道互破暈化,蕩滌五臟六俯的塵埃,接納超逸空靈與清秀。如他最新創作的《盛世花開》,山間紅的、粉的、紫的、黃的牡丹競相開放,花朵碩大,美觀至極。他以細膩的手法,精緻的繪畫出寫意牡丹的優美姿態,細細欣賞此圖,好似嗅到了牡丹花的迷人芳香,令人回味無窮。牡丹花的周圍還有些零碎的花骨朵,以及靈動的蝴蝶為之相襯,更是彰顯出來牡丹雍容華貴的氣質,作品清新靚麗,令賞者心情舒暢。
又如那幅《唯有牡丹真國色》,乃是他的經典代表之作,畫面中,牡丹、竹子、蝴蝶、小草等等景物組合成一幅溫馨而又浪漫的場面。各色牡丹鮮豔開放,牡丹的國色天香之姿也是表達的淋漓盡致,牡丹的芳香吸引來的蝴蝶,給我們展現出的是滿園春輝的場景,竹子的相襯,也是非常喜慶的一個象徵。整幅畫面除了有著「花開富貴」之意之外,還有著「富貴平安」的美好寓意。
品其牡丹,既有「雲想衣裳花想容」的嫵媚,又有「獨佔人間第一香」的獨立;既有雍容淡雅、笑看風雲的從容,又有堅韌剛強、傲然不群的霸氣……花如人,人如花。凝視著那一叢牡丹勃勃的生機,仿佛看到了自己渴求的生命氣象。
愛到情深處,自有詩文贊。一位知名作家寫下了《觀志林師牡丹》的美妙之文——
蘸一筆花香,把紅塵的最美畫入人間的眼眸,千百個讚嘆的形容詞彙集,結出八尺風華絕代的姿容。筆鋒下的王國,時間如嶽不移,季節似巖不動,嬌豔不瘦。
這本是,長在唐帝掌心中的花,王子心尖上的愛。獨步天下的雍容,羞煞後宮三千春色。料是,眸光可以摧容,朱唇亦能葬花,三宮六院顏色上的卑,把你推當風口浪尖上的媚。
就做一輪春月,辭去瓊樓玉宇的百裡繁華,持守一身神聖的高貴,用傾城皎潔的香鬱,盛放黎庶眼帘上日漸萎落的希望。從此,俗歌俚詞的平仄裡,亦填入皇室華貴的盛裝。洛陽因你移駕而盛名。
是誰,用妙筆畫出美麗的盛處,把你骨子裡的慵懶種入紙裡河山,讓數層冰綃蘊藉的天香,招徠三十裡蜂飛蝶舞。
若教解語應傾國。那就做你羅裙下的臣,請你把無上的尊榮朝夕駕臨我最虔誠的眸底,讓我把你冠絕環宇的風華寫入詩歌的胸腹。一詩既成片紙色,數聲吟哦滿城香。
想遠了,不如猜一猜是誰筆尖上綻放的國色,賦華夏九千文字多了一詞新的驚豔;看一看到底是誰用情懷的陽光,贈人間四季美滿,一牆不老的富貴,盈室芬芳……
(國防時報記者 唐雪元)
(注: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國防時報社記者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