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山中葬著南明永曆帝,但永曆死於昆明,其屍骨怎麼到了貴州?

2020-12-20 大大大紅袍子

1644年,李自成攻佔京師,崇禎皇帝在景山自殺,明朝就此滅亡。這一天,影視劇裡出現了永曆帝。這時,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大順、南明和後金三國。大順在建國後僅僅一年的時間裡就被清軍消滅了。從那以後,南明政權開始了與清軍的鬥爭。在南明隆武帝被清軍殺死後,朱由榔正式繼位,史稱永曆帝。永曆帝在與清軍的戰鬥中一敗塗地,逃到了緬甸。最終吳三桂投清,將永曆帝逼至雲南昆明五華山。然而,在昆明去世的永曆皇帝,他的陵墓卻出現在距此千裡之外的貴州都勻市,這是怎麼回事?

一、來到皇陵

永曆皇帝陵位於貴州南部的都勻市大坪鎮,從都勻市區到大坪鎮,沿原都勻市五鈉廠的道路走上崎嶇的山路,最終到達皇陵所在的高塘山。從皇陵正面看,半坡上有三座陵墓,中間那座陵墓是永曆皇帝陵。在皇陵前聳立著三塊墓碑,其中最高的一塊就是永曆帝墓。

據當地人介紹,永曆帝墓高3米,直徑約6米,墓碑約高1.62米,寬0.81米,厚0.13米,墓碑正中纂刻有「明永曆皇帝陵」六個字。碑文左右各有一聯:「三百年始經章表,數億共凜懋昭」,意思是數億後也要謹記其功。碑文正行,端莊大方。墓碑及墓碑後的碑文,據當地人所說,是1921年綦江縣縣長張瑞徵親筆書寫的。

皇家陵墓比平民陵墓大幾倍,但卻不太富麗堂皇。根據當地居民的敘述,原來這地方叫「廣西王坡」,據說是南明忠臣扶綱把永曆皇帝的屍體運回後,偷偷埋葬於此,謊稱是廣西王,所以這裡叫「廣西王坡」,因此墓葬並不算豪華。在1970年代,這座墳墓被毀,直到1990年代,都勻市政府才對它進行了修復,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永曆皇帝陵。

二,忠臣伴主而葬

永曆皇帝陵寢後面左右的兩座墓,墓主究竟是誰?這是皇家的親戚,還是南明的忠臣?為什麼他們可以和永曆皇帝一起長眠在高塘山上?王陵兩側分別為鄔昌期墓和塗宏猷墓,規模較永曆帝陵小。他們的墓碑上都沒有寫他們的生平和卒年。鄔昌期和塗宏猷都是永曆帝的忠臣,可以推測,兩人都曾在昆明五華山與永曆帝一同被殺。

鄔昌期的墓在永曆帝墓的右邊。鄔昌期,是貴州都勻人,明末永曆末年的御史,曾任廣西知縣,柳州府同知,湖廣道御史等職,與永曆帝共同抗擊清軍南侵。一六六一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甸,永曆帝與眾臣被其俘虜。清王朝數次讓吳三桂為鄔昌期招撫,但鄔昌期在榮華富貴面前,忠貞不屈,至死不降,保持著南明臣子的傲氣。此後乾隆皇帝又感念鄔昌期為人臣子能始終無微不至,故賜以「節愍」諡號。後世為他的忠心所感動,將他葬在永曆帝旁。

塗宏猷的墓在永曆帝墓的左邊,即吳三桂。同樣也是貴州都勻人的塗宏猷,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在南明建立政權後,擢兵部侍郎,隨同永曆帝在廣東、湖南、廣西等地輾轉數年,協助永曆帝抵抗清軍,並進言獻策。和鄔昌期一樣,他也不願向清軍投降,死於亂箭。

根據大坪鎮普龍村扶氏家族提供的資料,永曆帝陵墓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當時為防止清廷查抄,就稱其為廣西王墓。現在這個說法更可信一些。扶綱,貴州都勻普龍村人,曾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等職。崇禎自殺後,扶綱不願降清,返回家鄉,隱居都勻大坪。在普龍村扶家,有一副崇禎賜給扶綱的對聯,叫「忠將府,明朝宰相家」,高掛在家中正廳。扶綱贈訪友詩中有一句「莫邪鳳池人遠,此身原許皇室」,可見其對明朝忠貞不貳。

據說扶綱對明朝忠心耿耿,南明永曆帝在昆明被吳三桂逼死後,扶綱堅決不聽吳三桂的勸告,即使清廷多次徵辟他,他也斷然拒絕。扶氏家族流言稱,前人怕因私葬永曆帝觸犯大清的規定,所以將此事作為家族秘密不對外公開,不在墳前立碑,只在家中代代相傳。扶氏子孫世代守衛永曆帝的陵墓,使我們現在可以在深山裡看到這個南明末代皇帝的陵墓。

永曆帝及其家人被押往緬甸昆明,在五華山西麓、翠湖東岸的金蟬寺去世,葬於今華山西路坡頭處。與貴州都勻相隔700多公裡的昆明五華山,雖然清代交通發達,但在700多公裡的距離內,運載先朝皇帝的屍體,並非易事,加上一直受清軍控制,所以都勻永曆皇陵埋葬的真是永曆帝的屍體?

關於昆明五華山永曆帝殉國處都勻永曆帝陵,有人說是衣冠冢,有人說是骨灰冢,關於衣冠冢的說法有好幾種。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皇陵是扶綱在永曆帝死後收集衣服建造的,但永曆帝的遺體並未在其中。

但是到了1997年10月整理墓穴時,都勻市文化館館長韋德義有了一個主意,想看看墓裡究竟是什麼,他就派民工去挖,挖到3米左右,看見一塊50釐米左右寬60釐米長的石板,下面是一塊和石板大小差不多的磚井,中間還放著兩根骨頭,就像肘骨一樣,還不算太大,也沒有別的陪葬品。

參加掘陵工作的民工楊端瑤還補充了一些細節,她說,棺葬井砌的磚不如現在當地民房砌的磚,要厚些。此點與清代棺葬所用的墓磚相吻合。骨本來好像是放在木盒裡再放進去的,因為骨頭旁邊有很多腐爛的木屑。因此由此可以證實,貴州都勻永曆皇帝陵並非衣冠冢,而是骨冢。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在南明衰亡後繼位,並未因南明衰弱而棄國投降,數次親帥大軍與清軍交戰,最後因吳三桂投敵而退守緬甸。永曆最終未能抵擋住清軍的進攻,在五華山被大明逆臣吳三桂逼死。永曆皇帝殉國,宣告南明反叛失敗,少數民族政權再次登上中華政治舞臺的中心。

相關焦點

  • 南明永曆皇帝流亡緬甸期間是怎樣度過的?
    永曆帝雖然繼位時已經二十四歲了,但是讀書不多,也沒什麼權謀和能力,馭人之術更是兩眼一抹黑。他的臣子相互爭鬥傾軋,他管不了,也不敢問,任其發展。南明有幾次復國翻盤的機會,就在永曆帝在位時期,可是他一回也沒把握住,導致了南明最終敗亡的不可避免。永曆六年(1652)以後,無家可歸的永曆皇帝被迫來到大西農民軍孫可望的地盤上,當上了寓客,實際上等同於傀儡。
  • 大明王朝的絕唱:永曆帝在緬甸被吳三桂弓弦勒死
    他們即使不幻想吳三桂對清廷倒戈至少也將其視為可能的統戰對象。這種想法就是到現在也沒有多少可指責。人不親血親。到底血濃於水,血脈相連。辛亥革命時的床下都督黎元洪,畢竟也還是於民國有功的。這時已經距離南明永曆君臣二百五十年了。 漢人對吳三桂寄予的期望越大,清廷對吳三桂的猜忌也就越深。吳三桂的處境也就越是尷尬、微妙。
  • 學問|「永曆西狩」小事件與全球大歷史:南明小朝廷對世界究竟有何影響?
    1646年永曆皇帝在廣西即位,小朝廷不斷西遷,先遷到貴州,又遷到雲南,最後遷到緬甸,這個過程就叫「永曆西狩」。作為最後殘餘勢力的永曆政權,在各方面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永曆雖然是一個空頭政權,但在其旗幟下匯集了各種反清勢力,力量不小,控制中國內地幾乎三分之一的地區,有幾十萬軍隊,得到廣泛的國際承認,所以永曆政權的歷史絕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話題。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給出的理由是為崇禎皇帝和自己的家人報仇,從這個口號來看,吳三桂和清軍要消滅的對象很明確,那就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等到把李自成的農民軍都消滅後,唯一橫亙在他們面前的就是永曆帝朱由榔領導的南明政權了。
  • 南明末代皇朝亡於緬甸 寄人籬下遭咒水之難
    第4頁第5頁第6頁 南明永曆帝殉國處  遭兵變被逼入緬 被清兵抓回處死  1646年,南明弘光和隆武政權相繼滅亡,桂王朱由榔隨之在廣東肇慶登基,改元永曆,後來在大西軍首領李定國的支持下,移至昆明。1659年,清軍攻陷昆明,永曆帝再次敗逃,這一跑就跑到了緬甸。  倉皇入緬遭繳械  選擇逃亡緬甸,永曆帝的權臣馬吉翔起了重大作用。馬吉翔靠偷奸取巧、拍馬奉迎贏得了李定國歡心。昆明陷落前,朝臣大多主張遷往四川,永曆帝也贊同這一主張,但馬吉翔認為一旦入川,李定國將被袁宗第、郝永忠等大順軍將領分權。
  • 永曆帝逃往緬甸時,已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何不保護永曆帝去臺灣?
    公元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被緬甸王交給吳三桂,隨即被吳三桂殺害,在前一年,也就是永曆帝逃入緬甸的永曆十五年,明延平郡王鄭成功已經佔據臺灣,當時的清朝無水師,臺灣是絕對安全的避難處。
  • 永曆帝逃往緬甸時,已經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什麼不去勤王
    公元1662年(南明永曆十六年),永曆帝朱由榔被緬甸王交給吳三桂,緊接著,吳三桂將永曆帝絞死。然而就在永曆帝被殺的前一年,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已經將臺灣收復,這時候的臺灣是個絕對安全的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呢?
  • 南明永曆政權最後的崩潰始於孫可望降清,他送給了清朝什麼禮物?
    公元1657年,明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十一月,正在激烈交鋒的南明永曆政權和清政權之間,發生了一件徹底改變攻防態勢的大事件,原大西軍領導人,南明秦王孫可望攜家眷向清朝五省經略洪承疇投降。實際上也正如洪承疇和順治皇帝所想,在孫可望投降清朝後,此前清朝花了巨大代價,且十多年都搞不定的南明永曆政權,之後只用了三年時間就被剿滅,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殺死,李定國在數度戰敗後病亡,最後的南明政權覆滅。
  • 瞿式耜防守桂林,艱難大勝清軍,請永曆帝回廣西,皇帝:不回
    順治帝登基後,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南明先後建立多個政權,而永曆政權則苦苦支撐十餘年。為統一全國,清軍繼續南下,準備一鼓作氣,徹底消滅南明割據政權。瞿式耜得知瞿式耜守住桂林城後,永曆帝喜出望外,下詔封其為臨桂伯,兼太子太師。
  • 從南明的抵抗到海盜活動的猖獗再到「三藩之亂」中間經歷了什麼?
    在南明期間,這是其政權曾起過某種重要作用的唯一一位皇帝。永曆曾收復廣州,並於1648年光復華南大部分領土,但後來又被迫避難到雲南。南明在1656年因諸將軍之間的內訌而被削弱,此後再也無力抵抗由吳三桂統率的軍隊於1658~1659年間的進攻了。永曆被迫逃亡到昆明以西五百多公裡的地方八莫(Bamo),那裡位於伊洛瓦底江畔,地處緬甸的東北部。
  • 先是反明,後是幫明,與兄弟反目後,終把南明帶向墳墓
    張獻忠死後,為了避開清軍的鋒芒,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率領部隊撤離四川,向貴州轉移。南明勢力得知大西軍進兵西南後,立馬派出部隊阻擊。天波還滇號召諸土司,出兵認餉,此時雲南18府,除普洱 、東川外,餘皆歸附大西農民軍」面對沙定洲內亂,李定國於 1648 年8月圍攻沙定洲的據點阿迷州的洱革 ,徹底打敗了沙定洲,抓獲了沙定洲和他的妻子,並將其押到昆明,斬首示眾,被沙定洲壓迫已久的百姓無不拍手稱快,連沐天波都對李定國表達了謝意。
  • 晚明的俠之楷模,清初的文臣義士,真實的陳近南是死於暗算嗎?
    而此時總領軍務的南安侯鄭芝龍,竟然叛主投敵,其子鄭成功苦諫無果,仍繼續拼死抗戰。不久,南明隆武帝被俘自殺,政權覆滅。鄭成功開始在福建招賢納士,獨自抗擊清軍。南明隆武帝死後,永曆帝朱由榔在廣西即位。鄭成功在金門重舉義旗,遙奉永曆年號。清順治五年,鄭成功路過陳鼎的家鄉,因久聞大名,便想請他出山。陳鼎一度心灰意冷,這次看到南明又有了復起的希望,便欣然應允。
  • 歷史上著名的「咒水之難」是怎麼造成的?
    不久當時緬甸國王讓南明永曆帝朱由榔過河商議大事,由此結盟,並通過飲水宣誓做好朋友。朱由榔和一些部長意識到了可能有鬼,但他們又不敢不去,他們不得不命令一些文職官員去赴約。第二天早上,馬吉翔等人來到塔下,馬上就被包圍了。沐天波一看情況不對,即抓刀抵抗,最終因人數不足,42名官兵被殺。然後緬甸軍隊又趕到了朱由榔的住所,殺掉300多名追隨者。這是歷史上著名的「咒水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