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攻佔京師,崇禎皇帝在景山自殺,明朝就此滅亡。這一天,影視劇裡出現了永曆帝。這時,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大順、南明和後金三國。大順在建國後僅僅一年的時間裡就被清軍消滅了。從那以後,南明政權開始了與清軍的鬥爭。在南明隆武帝被清軍殺死後,朱由榔正式繼位,史稱永曆帝。永曆帝在與清軍的戰鬥中一敗塗地,逃到了緬甸。最終吳三桂投清,將永曆帝逼至雲南昆明五華山。然而,在昆明去世的永曆皇帝,他的陵墓卻出現在距此千裡之外的貴州都勻市,這是怎麼回事?
一、來到皇陵
永曆皇帝陵位於貴州南部的都勻市大坪鎮,從都勻市區到大坪鎮,沿原都勻市五鈉廠的道路走上崎嶇的山路,最終到達皇陵所在的高塘山。從皇陵正面看,半坡上有三座陵墓,中間那座陵墓是永曆皇帝陵。在皇陵前聳立著三塊墓碑,其中最高的一塊就是永曆帝墓。
據當地人介紹,永曆帝墓高3米,直徑約6米,墓碑約高1.62米,寬0.81米,厚0.13米,墓碑正中纂刻有「明永曆皇帝陵」六個字。碑文左右各有一聯:「三百年始經章表,數億共凜懋昭」,意思是數億後也要謹記其功。碑文正行,端莊大方。墓碑及墓碑後的碑文,據當地人所說,是1921年綦江縣縣長張瑞徵親筆書寫的。
皇家陵墓比平民陵墓大幾倍,但卻不太富麗堂皇。根據當地居民的敘述,原來這地方叫「廣西王坡」,據說是南明忠臣扶綱把永曆皇帝的屍體運回後,偷偷埋葬於此,謊稱是廣西王,所以這裡叫「廣西王坡」,因此墓葬並不算豪華。在1970年代,這座墳墓被毀,直到1990年代,都勻市政府才對它進行了修復,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永曆皇帝陵。
二,忠臣伴主而葬
永曆皇帝陵寢後面左右的兩座墓,墓主究竟是誰?這是皇家的親戚,還是南明的忠臣?為什麼他們可以和永曆皇帝一起長眠在高塘山上?王陵兩側分別為鄔昌期墓和塗宏猷墓,規模較永曆帝陵小。他們的墓碑上都沒有寫他們的生平和卒年。鄔昌期和塗宏猷都是永曆帝的忠臣,可以推測,兩人都曾在昆明五華山與永曆帝一同被殺。
鄔昌期的墓在永曆帝墓的右邊。鄔昌期,是貴州都勻人,明末永曆末年的御史,曾任廣西知縣,柳州府同知,湖廣道御史等職,與永曆帝共同抗擊清軍南侵。一六六一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甸,永曆帝與眾臣被其俘虜。清王朝數次讓吳三桂為鄔昌期招撫,但鄔昌期在榮華富貴面前,忠貞不屈,至死不降,保持著南明臣子的傲氣。此後乾隆皇帝又感念鄔昌期為人臣子能始終無微不至,故賜以「節愍」諡號。後世為他的忠心所感動,將他葬在永曆帝旁。
塗宏猷的墓在永曆帝墓的左邊,即吳三桂。同樣也是貴州都勻人的塗宏猷,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在南明建立政權後,擢兵部侍郎,隨同永曆帝在廣東、湖南、廣西等地輾轉數年,協助永曆帝抵抗清軍,並進言獻策。和鄔昌期一樣,他也不願向清軍投降,死於亂箭。
根據大坪鎮普龍村扶氏家族提供的資料,永曆帝陵墓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當時為防止清廷查抄,就稱其為廣西王墓。現在這個說法更可信一些。扶綱,貴州都勻普龍村人,曾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等職。崇禎自殺後,扶綱不願降清,返回家鄉,隱居都勻大坪。在普龍村扶家,有一副崇禎賜給扶綱的對聯,叫「忠將府,明朝宰相家」,高掛在家中正廳。扶綱贈訪友詩中有一句「莫邪鳳池人遠,此身原許皇室」,可見其對明朝忠貞不貳。
據說扶綱對明朝忠心耿耿,南明永曆帝在昆明被吳三桂逼死後,扶綱堅決不聽吳三桂的勸告,即使清廷多次徵辟他,他也斷然拒絕。扶氏家族流言稱,前人怕因私葬永曆帝觸犯大清的規定,所以將此事作為家族秘密不對外公開,不在墳前立碑,只在家中代代相傳。扶氏子孫世代守衛永曆帝的陵墓,使我們現在可以在深山裡看到這個南明末代皇帝的陵墓。
永曆帝及其家人被押往緬甸昆明,在五華山西麓、翠湖東岸的金蟬寺去世,葬於今華山西路坡頭處。與貴州都勻相隔700多公裡的昆明五華山,雖然清代交通發達,但在700多公裡的距離內,運載先朝皇帝的屍體,並非易事,加上一直受清軍控制,所以都勻永曆皇陵埋葬的真是永曆帝的屍體?
關於昆明五華山永曆帝殉國處都勻永曆帝陵,有人說是衣冠冢,有人說是骨灰冢,關於衣冠冢的說法有好幾種。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皇陵是扶綱在永曆帝死後收集衣服建造的,但永曆帝的遺體並未在其中。
但是到了1997年10月整理墓穴時,都勻市文化館館長韋德義有了一個主意,想看看墓裡究竟是什麼,他就派民工去挖,挖到3米左右,看見一塊50釐米左右寬60釐米長的石板,下面是一塊和石板大小差不多的磚井,中間還放著兩根骨頭,就像肘骨一樣,還不算太大,也沒有別的陪葬品。
參加掘陵工作的民工楊端瑤還補充了一些細節,她說,棺葬井砌的磚不如現在當地民房砌的磚,要厚些。此點與清代棺葬所用的墓磚相吻合。骨本來好像是放在木盒裡再放進去的,因為骨頭旁邊有很多腐爛的木屑。因此由此可以證實,貴州都勻永曆皇帝陵並非衣冠冢,而是骨冢。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在南明衰亡後繼位,並未因南明衰弱而棄國投降,數次親帥大軍與清軍交戰,最後因吳三桂投敵而退守緬甸。永曆最終未能抵擋住清軍的進攻,在五華山被大明逆臣吳三桂逼死。永曆皇帝殉國,宣告南明反叛失敗,少數民族政權再次登上中華政治舞臺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