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在內有李自成、外有滿清的雙重夾擊下迅速瓦解,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崇禎皇帝眼見大肆已去,為保全名節,不得不以身殉國。
崇禎帝殉國後,遠在南京監國的福王朱由菘在逃往南方的文武大臣的簇擁下即皇帝位,改元弘光,隨後清軍快速南下,圍攻揚州,揚州城破,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
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後又經歷紹武政權,1646年11月18日,萬曆皇帝的親孫子、崇禎皇帝的堂弟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建立永立政權。
大家都知道,康熙是八歲登基的,那時候他還只是一個小屁孩,沒有親政,權力都在輔政大臣的手上,而朱由榔是死在康熙即位的第二年,對於他的死,康熙完全沒有話語權,而且也沒有下達過要處死永曆帝的聖旨,看起來,這一切都是吳三桂的個人獨斷所為,那麼吳三桂為何鐵定要殺死永曆帝呢?
這還得從1644年,吳三桂開放三海關引清軍入關講起。
明朝後期,自嘉靖、萬曆兩朝惰政以來,昔日富強的大明王朝已日暮西山,天災人禍,兵連禍結,一向以太祖洪武帝光輝業績為榜樣的崇禎,殫精竭慮苦苦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然而,王朝的沒落終究擋不住歷史潮流的洪峰。
伴隨著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崇禎帝一死了之,留給李自成的是滿目瘡痍的爛攤子,要想站穩腳跟,保住政權,必須要籠絡好鎮守三海關的吳三桂。
他多次派人招降吳三桂,久而久之,吳三桂漸漸的接受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準備與李自成合作,當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走到半道,卻聽說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霸佔,父親也遭到毒打,衝冠一怒之下的吳三桂立即倒戈轉而投降多爾袞。
值得一提的是,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給出的理由是為崇禎皇帝和自己的家人報仇,從這個口號來看,吳三桂和清軍要消滅的對象很明確,那就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等到把李自成的農民軍都消滅後,唯一橫亙在他們面前的就是永曆帝朱由榔領導的南明政權了。
在清軍強勢的追剿之下,南明的疆域不斷萎縮,朱由榔不得不四處逃竄,由廣東逃往廣西、雲南,與永曆十三年出逃緬甸,這實際上已經標誌著南明真正滅亡了,此時南明在中國境內已無任何的立足點,也就對滿清沒有威脅了,但吳三桂仍對逃往國外的朱由榔窮追猛打。
永曆十五年(公元1658年),吳三桂進兵緬甸,向緬甸國王索要朱由榔,此時緬甸正發生內亂,無力與吳三桂對抗,只得答應吳三桂的要求,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被俘之後,永曆帝被吳三桂囚禁在昆明子坡頭的金禪寺內,當時本應該將其押解至京城由康熙處置的,但吳三桂卻遲遲不動手。
公元1662年6月1日,永曆帝朱由榔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被吳三桂下令用弓弦勒死,慘不忍睹,永曆帝死時40歲。
其實,吳三桂執意要殺死永曆帝是為了向滿清表忠心
吳三桂雖然主動投降清軍,並打開山海關引賊入關,可多爾袞並未因此放鬆對這位反覆無常的小人的警惕,對他始終是不放心的,這一點,身為降將的吳三桂是心知肚明的,出身於官宦世家的他有著較高的政治敏感度,他覺察到了清廷對他的不信任,於是在此後的作戰中更是不遺餘力的賣命。
為了向「新主子」表明自己的忠誠,吳三桂不僅對農民軍進行殘酷的屠城鎮壓,對起兵抗清的明朝遺民也是竭盡所能的斬草除根,自然,作為一面旗幟的永曆帝更是無法逃脫他的毒手。
吳三桂非常清楚,永曆帝必須死,而這也是他必須要向朝廷納的「投名狀」,誅殺永曆帝,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示自己同明朝一刀兩斷,對於大清是忠心耿耿的,進而年讓朝廷放心,從而保住自己的爵位和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