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第二屆鳳凰單叢民間鬥茶賽決賽在汕頭舉行,30款鳳凰單叢參賽茶樣進行比拼。本次賽事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指導,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主辦、潮州市潮安區鳳凰鎮人民政府協辦。
比賽現場,茶香瀰漫,45位評委在擺滿茶葉樣品的桌子前走動,經過查看茶葉外形、泡水、聞嗅、觀察茶葉泡後舒展情況,品嘗味道後,評委將每一項評判分數寫到手中的計分表。另外一邊,茶商、茶農和愛茶人士正緊張地觀看著比賽情況。
據了解,鬥茶也叫做鬥茗、茗戰,始於唐朝,盛起於宋朝,是茶人之間在春茶採制時以優良次序排名的一種賽事,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鬥茶是一項面向所有鳳凰單叢茶生產單位、流通單位、消費單位的賽事,擺脫了長期以來茶葉的品質僅僅由專家說了算的局面,將話語權交到了面向終端零售市場的茶商手中。」 廣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陳傳譽在活動現場介紹,參賽茶農會特地來到現場觀看比賽,並與同行切磋茶葉種植、製作等相關技術,在互動交流中提升種制茶水平。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鬥茶比賽,想通過比賽再次檢驗自己的茶葉水平到哪裡去。」一名汕頭茶商表示,這樣的比賽規格高、評委專業、公信力好,是鳳凰單叢業界不可多得的茶界盛事,有助於規範鳳凰單叢茶葉的優良次序,「把自己珍藏的精品茶葉與同行進行切磋比拼,能學到不少東西」。
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長林楚生介紹,為了讓鬥茶比賽更加公平公正,本屆賽事共邀約45名來自國內各地區的採購商及專業茶人擔任評委,依照國標GB/T 23776-2018《茶葉感官審評方法》,採用暗碼感官審評,對單叢的外形、香氣、湯色、滋味、葉底「五項因子」審評,按照滋味35%、香氣40%,外形15%、葉底5%、湯色5%的比例進行綜合評定,評審分別打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確定名次。
「分數錄入等環節由仲裁員進行全程監督,評審結果在仲裁組的監督下由仲裁長在決賽現場當庭宣布。」本次賽事組委會秘書長林嵐告訴記者。
當天,在歷經四輪茶葉審評後,各組分「茶王」、精品茶、商品茶獎名單在現場對外公布,鬥茶比賽的最終頒獎活動在當晚舉行。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