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鬥茶篇】---真假仙

2020-12-22 佛教在線

鬥茶之樂

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鬥牛」、「鬥雞」、「鬥蟋蟀」;但也大家大多數都沒聽過「鬥茶」吧!究竟什麼叫「鬥茶」?鬥茶起源於何時何地?有哪些人喜愛鬥茶?又都鬥些什麼?

鬥茶之興當與貢茶有關

鬥茶,又稱為「茗戰」。簡單地說,就是品茗比賽,是將對茶葉質量的評比當作一場戰鬥,這是古人用來比較茶葉優劣的一個專用名詞。宋人唐庚《鬥茶記》說:「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號,於是有人以為鬥茶起自徽宗時,這種說法稍嫌武斷,因為一種風氣的形成不是說產生就能產生的,一定有它形成的歷史背景。

事實上鬥茶的產生,據考證當與貢茶有很大的關係,貢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為茶政的一個項目,則是從唐代開始。當時一些權貴為博取帝王的歡心,於是爭相獻上優質茶品,無不千方百計的競相搜求各地名茶,既是貢奉天子的東西,好壞優劣當然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試茶葉的好壞,鬥茶風氣就逐漸盛行起來,據此推論鬥茶應始於唐末五代時期,而大盛於宋代。

宋代鬥茶之風大盛

北宋大儒範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云:「北苑將斯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鼎磨雲外首先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可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這首詩中把鬥茶的原因和比賽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特別是最後兩句「勝若登先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把鬥贏者的得意神態和鬥敗者的羞赧之狀寫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對鬥茶的著迷程度了。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飲茶既為朝廷所提倡,全國產量迅速增加,民間飲茶之風也比唐代更盛,於是鬥茶由從制茶者間走入賣茶者當中。宋人劉松年所畫的《茗園賭市圖》便是描寫市井小民鬥茶的情形。圖中有老人、有婦人、有兒童,也有挑夫、販夫。鬥茶者攜有全套的器具,一邊品嘗一邊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

文人鬥茶極為講究

民間鬥茶之風既起,文人自也不甘落後,文人們往往相約三五知己,選一個精緻雅潔的場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緻茶品,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當時連寺院裡的和尚們也都樂於此道,清人鄭板橋有詩云:「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可見鬥茶除了茶品好壞之外,更注重閒逸與精神素質,是一種性靈上互相引發與交流。

後來連皇帝也加入了鬥茶的陣容,宋徽宗趙佶對茶尤有研究,並寫成一冊專著,題名《大觀茶論》,書中分列二十餘目,對茶的產制、烹試和品質等方面都作了詳細的敘述。皇帝親撰茶葉專著,這在中外歷史倒還是頭一遭哩!

鬥茶的評比內容

究竟鬥茶都鬥些什麼內容呢?由宋人蔡襄的《茶錄》可略知一二,鬥茶之風很早便由貢茶之地──建安興起,蔡襄稱之為「試茶」,建安北苑諸山,官私茶焙之數達一千三百三十六種,制茶者造出茶來,自然首先要自己比較高下,於是相聚而品評。《茶錄》中提到:「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鈔茶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沒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蔡襄是品茶專家,以為鬥茶不僅是「鬥」茶味的色香味,茶盞上不粘附茶水痕跡者才是上品。此外唐庚在所撰《鬥茶記》中記載的也提到:「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對鬥品論長道短,決出品次。」書中還談到:「不問團鑄,茶貴在新;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新茶配活水,相得益彰,這是很符合科學道理的。《江鄰幾雜誌》中記載了一則蔡襄與蘇舜元鬥茶的情形:

「蘇才翁嘗與蔡君謨鬥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蘇茶小劣,改用竹瀝水煎,遂能取勝。」

故事裡提到雖然蘇舜元的茶葉不如蔡襄的好,但他因為用了天台山的「竹瀝水」煎茶,才勝過蔡襄。

鬥茶雖起於建安一帶,但由於它的技巧性強,趣味性濃,所以很快地被文人士大夫所吸收,在工具、材料、鬥法上,都不厭其精,不厭其巧。而鬥茶時所出現的白色湯花與黑色兔毫建盞爭輝的外觀景象,茶味的芳香隨茶湯注到心頭的內在感受,不僅能給人以物質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鬥茶包括鬥香和鬥味,由於都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評比,所以茶的品第高下自有公正評價。

今日茶葉評比 實鬥茶遺緒

這些年來,全省及各產茶省區所舉辦的名茶評比會,其實就是古代鬥茶的一種延續。一般角逐時,各地將做工精細,品質最佳的茶葉帶到會場,組成一個由各方公認的評茶大師組成評委會,將各地選送的茶葉密碼編號,評委會成員依次先觀外形、色澤,再逐一開湯審評,聞香品味;然後用手揉摸葉底,評估老嫩。總之,要對色、香、味、形四個茶葉品質構成因子當場逐一示牌打分,最後按高分到低分揭曉,排列名次。也有的採用專家評定和群眾評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分雙方各按50%計算,然後按總分多少對號入座。

所以,鬥茶也可以說是一種茶葉品質的評比方式,它與以精神享受為目的的茶宴內涵是有區別的。不過,對今人而言,鬥茶對創製和發掘名茶,對促進茶葉學和茶藝的發展,以及茶葉品質的提升,無疑地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更充實、豐富了品茗藝術的內容。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鬥茶的具體方法就是點茶,即通過點茶的方式來比鬥
    鬥茶的具體方法就是點茶,即通過點茶的方式來比鬥「鬥茶無他法,點茶而已。」鬥茶的具體方法就是「點茶」,即通過「點茶」的方式來比鬥,而「點茶的進一步技藝化又衍化出『分茶』的茶藝表演」。蔡襄《茶錄·點茶》云:「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由此可見,點茶是宋代鬥茶、試茶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茶錄·序》中,蔡襄云:「丁謂《茶圖》,獨論探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臣輒修數是,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也就是說,蔡襄所記之「點茶」,就是茶之烹試中的一個環節罷了。蔡襄《茶錄》中對「點茶」的具體描述是這樣的: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雲腳、粥面)。
  • 宋人四藝:「點茶」為首,君不可一日無茶,更是興起鬥茶之風
    第二步是碾茶,用純棉無味輕薄或者紙的布包住茶葉,放入茶碾中迅速地碾碎,這個時候要迅速,否則會損壞其新鮮度。第三步就是點茶了,總共要注水七次,分為一湯到七湯,在點茶前還要用熱水把杯子燙一下,一湯是調茶膏,後面六個的步驟都是慢慢的衝水點茶,這七湯各不相同,持續時間長,還要在溫度最合適前結束。最後一步分茶給他人,這時的茶感和溫度最適合入口,這一套完整工藝極其的考驗功夫和耐力。
  • 宋代鬥茶之風的普及,使點茶法成為了飲茶的主流方式
    宋代鬥茶之風的普及,使點茶法成為了飲茶的主流方式「茶興於唐而盛於宋」,進入宋代,飲茶之風更是遍及社會的各個階層。同時,鬥茶之風的盛行,使得社會各階層包括帝王將相、王公貴族、騷人墨客和市井平民都參與其中,北宋著名思想家、江西臨川人李覯基於這種景象曾大發感慨:「茶非古也,源於江左,流於天下,浸淫於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貴貧賤靡不用也。」而貴為一國之君的宋徽宗趙佶更是身體力行,除親自撰寫茶書,把茗飲之事升華為理論總結外,他還常召集群臣在宮中鬥茶。
  • 中國古代「鬥茶」文化丨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宋代鬥茶之風極盛。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後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於煮茶。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兩勝。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 2020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普洱、白茶茶王出爐
    繼臺灣青心烏龍、鐵觀音、巖茶、白芽奇蘭、紅茶茶王、金獎揭曉之後今天,2020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最後兩個品種:普洱茶及白茶組的總決賽也在廈門北站國際茶港城完賽至此,本次兩岸鬥茶八大品種茶的比拼告一段落明日將在廈門磐基酒店舉行頒獎典禮「新選手」政和白茶風格凸顯今年白茶組迎來了「新選手」——政和白茶,不僅豐富了兩岸鬥茶白茶組的風格,實力更是不可小覷。
  • 宋代人「鬥茶」趣味多,行茶令、茶百戲,喝茶不耽誤談文論道
    宋代的鬥茶需要鬥茶者對於茶的性質、水的選用、煎煮的過程都有很大的要求。不精通的人即便用上好的團茶,也難以在鬥茶中取勝。宋代雖然在軍事實力上有所不足,但是在生活中卻流行有很多競技類玩法,從蹴鞠到投壺,從吟詩作對到鬥酒、鬥茶。這是宋代在文娛方面發展的表現,很多文人在事業上立志投身軍隊報國,在生活中文雅的一面就表現在各種競技類的遊戲上。
  • 建盞茶器只是鬥茶?為何說建窯是天下茶盞第一窯?又有什麼影響?
    古代燒制茶盞的窯口很多,唐代的時候有邢窯和越窯,宋代則有耀州窯、定窯和饒州窯。不過這些窯口無非就是用來品茶的,只有建窯的釉瓷茶盞是可以用來鬥茶的。徽宗一生熱愛茶,不僅寫了著名的大觀茶論,還親自磨茶,賜茶,給群臣點茶,且雅曰:此自布茶。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徽宗畫作《文匯圖》,就是宋代點茶場景的真實再現。 蘇東坡的《送南屏謙師》: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範仲淹的《鬥茶歌》:北苑將期獻天子。
  • 自古文人多趣事丨茶博士蔡襄鬥茶竟輸給杭州名J?
    東坡的《天際烏雲帖》中寫:「杭州營籍周韶,多蓄奇茗,常與君謨(蔡襄之字)鬥,勝之」——周韶因「多蓄奇茗」而能贏蔡襄,其中那個「常」字值得玩味。此事之奇在於輸茶的蔡襄是「茶博士」,後人常將其與茶聖陸羽並稱。
  • 宋代生趣的鬥茶美學:鬥餘味兮輕醍醐 鬥餘香兮薄蘭芷
    身為一國之尊的宋徽宗親自寫了《大觀茶論》,對於怎樣制出好茶,怎樣品鑑好茶,怎樣「點」出好茶,都有精闢透徹的論說和見解。宋人的「點茶」,把飲茶美學發揮得淋漓盡致,若與今天的咖啡文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鬥茶與點茶「點茶」打開中華茶飲新頁,這種技法和飲茶文化和「鬥茶」的風氣並聯。
  • 鬥茶賽上一年獲兩獎 開陽茶產業背後的故事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陳文坤)2015年對開陽富硒茶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貴州省舉辦的春茶和秋季鬥茶賽上,均獲得最好的成績。在春茶鬥茶賽上,貴州嵐宇茶業有限公司選送的白茶茶樣喜獲白茶及其他茶類金獎;而在秋季鬥茶賽上,貴陽開陽藍芝茶葉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選送的綠茶茶樣也收穫綠茶組銅獎。  「一年之內,開陽富硒茶能連續兩次收穫大獎,這是偶然中帶有必然的事。」
  •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古韻猶存的文山包種茶
    坪林千島湖文山——古地名,外形古雅,風味古典這都是得益於文山包種茶的遵古精製。文山地區歷來是臺灣四大茶區之一,經歷百年風雨,依然生機旺盛,不失有一些傳奇色彩。傳統紙包茶傳統紙包茶第二種說法呢,咱們就要回到中國半發酵茶的發源地—閩粵地區。當地以制茶發取名,將半發酵的烏龍茶通稱為烏龍茶,再以品種的不同來突顯個別特徵。
  • 「誰主英紅」英德紅茶鬥茶大賽26日啟動!
    為講好清遠茶故事把以英德紅茶為代表的清遠茶文化和茶產業不斷推向全國、走向世界12月26日,首屆清遠市北江論茶之「誰主英紅」英德紅茶鬥茶大賽啟動儀式將在廣東科貿職業學院舉行專家及國內外愛茶人士進行「盲評」據主辦方透露,與清遠以往的比制茶和泡茶技藝的「鬥茶」大賽不同,此次大賽主要是「喝」的評比。
  • 2020中國(廣西)六堡茶鬥茶大會將於11月3日在邕開幕
    廣西日報傳媒集團供圖人民網南寧10月31日電 (張芳 王晴月)10月30日,2020中國(廣西)六堡茶鬥茶大會新聞發布會在南寧召開,會議透露,11月3日,以「廣西六堡·香飄世界」為主題的2020中國(廣西)六堡茶鬥茶大會將在南寧舉行。
  • 安溪新任村幹部的「鬥茶會」 明年評「茶孫」
    安溪新任村幹部的「鬥茶會」 明年評「茶孫」 qz.fjsen.com 2012-12-15 10:27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這種品茗鬥茶場面在茶鄉安溪太常見了,原本沒什麼稀奇,但昨天這場卻有些不同——參賽者是安溪縣龍涓鄉36個村換屆後新當選的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2名省派掛職幹部除外)。舉辦村主幹鬥茶會,這在安溪還是第一次。參賽者既是選手,又是評委。
  • 中國茶文化:古代的鬥茶是怎麼鬥的?為何在宋朝時期達到頂峰?
    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很早人們就已經開始重視茶的培植,無論是民間的百姓,還是文人士子與王公皇族,大家都非常喜歡喝茶,茶有著諸多的種類,不同的時期茶也有著不一樣的做法,隨著文化的發展,茶開始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民間百姓喝的茶當然是非常糟糕的那種,他們也不會有什麼講究,茶文化和各種的規矩與他們的關係不是非常大。
  • 古人鬥茶是怎麼鬥,畢竟每個人喝茶的口感都不一樣,以什麼標準分...
    我們經常聽到「鬥茶」兩個字,腦中想到最多的可能一群人衝泡比賽誰的茶更好喝:「色香味形」。但是宋人的鬥茶就很特別了,因為我們現在的喝茶方式是從明代奠定的,宋代可還沒有人見識過衝泡喝的葉片茶。 所以古人的鬥茶方式就很特別了。首先鬥茶的用具,我們現在可能是紫砂壺,可能是蓋碗,可能是品茗杯。古人鬥茶的用具是黑色茶盞,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建盞,又叫天目盞。
  • 「從來佳茗似佳人」,以茶入詩的十首名句佳作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 5月11日,「鼎邦杯」鼎承品茶師首屆長春鬥茶大賽,正式啟動
    中國茶,早已潛入了千家萬戶,滲入了人的身體,茶成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代替的飲品,甚至成為了「愛茶人」的精神食糧。現在,單純的品茶不再滿足於「茶文化發燒友」對茶的探索,通過「茶顏觀色」,尋覓茶的真諦,從而衍生出「鬥茶」這一系列活動,讓品茶多了一分英雄氣概。
  • 2017兩岸鬥茶節昨日在海滄大屏山郊野公園正式啟動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張珺 林岑)茶味千種,哪一口最令人回味?昨日下午,一年一度的海峽兩岸茶業盛事――2017兩岸鬥茶活動在海滄大屏山郊野公園正式啟動,來自閩臺等地的嘉賓參加了啟動儀式。
  • 京都訪茶之旅:吃茶參道京都古寺院
    各地方的茶層出不窮,也便有了高低上下之別。日本產茶區的擴大,為室町幕府前期遊戲化的鬥茶提供了物質基礎。 鬥茶的活動,本也是宋代茶事的一種。本是辨別宋代皇室專用的北苑茶,與其他茶之間差別的遊戲。只是中國稱為正焙與外焙,日本改稱為本茶與非茶。室町幕府時期,以栂尾地區(後加上宇治地區)的茶為本茶,以其他產區的茶為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