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中我們提到,若是想品到一些香氣和滋味,那麼就到坪林來轉一轉吧,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可謂是臺灣最傳統的茶產區吧。
文山——古地名,外形古雅,風味古典這都是得益於文山包種茶的遵古精製。文山地區歷來是臺灣四大茶區之一,經歷百年風雨,依然生機旺盛,不失有一些傳奇色彩。以至於它的名稱「文山」都有了一層朦朧神秘的色彩···
為什麼叫「包種」?
關於這個名稱,你到茶產區,每個人可能都會給您說上一個不同版本的由來,今天在這裡為您介紹三種名稱的由來,都很有趣,看看您喜歡哪個,相信哪個。
1、在早年間,包茶葉的材料並不像現在這樣的豐富,多是採用四方形的毛邊紙兩張來包茶葉,一般四兩為一包,再蓋上商家的朱印,便於區別以及廣告。現如今,這種古老的包裝方式在一些古式的老茶莊依然可以找尋得到。
文山地區的茶種,以青心烏龍最為普遍,當地的茶農稱他為「種仔」。用紙包裝種仔,或許就是「包種」的由來吧。
第二種說法呢,咱們就要回到中國半發酵茶的發源地—閩粵地區。當地以制茶發取名,將半發酵的烏龍茶通稱為烏龍茶,再以品種的不同來突顯個別特徵。
甚至將茶樹培養的巨大,以「單欉採制」來形成獨特的風味。像閩北地區的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等品種。或是像閩南的鐵觀音、毛蟹和本山。到了嶺南地區,以大如屋宇的單欉水仙最為出名。除了這些打出名號的品種以外,其他雜色的茶種,均簡稱為「色種」。色種兩字,若是寫的潦草一些就被誤認為是「包種」。陰差陽錯的也就流傳了下來。
還有一個說法也是源於武夷山。武夷山是道教聖地,相傳山上的修道者和練氣者練功之餘長以喝茶、鬥茶取樂。為了致勝,他們漫山遍野的尋找奇特的茶種,栽培製作。但是由於量少種類多,只能一爐烘焙。為了分別,便包上不同顏色的布來區別烘焙。把不同的毛茶分別包裝,便簡化成了包種二字。
三種說法真假無尋,供大家品茶之餘哈哈一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