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半發酵茶,臺灣相關的學術界都稱為「包種茶」,然後再以外形加以區分。所以市面上俗稱「烏龍茶」的,學界稱為「半球形包種茶」,如凍頂烏龍、高山烏龍。而坊間俗稱「包種茶」盛產於坪林一帶舊稱文山堡的地區,學界則稱為「條形包種茶」。這兩者之外,還有一種半發酵茶,學界以「球形包種茶」名之,全臺唯一產地在木柵,俗稱「鐵觀音」。
然而在木柵,鐵觀音既代表品種,也代表按某種特殊製程做出來的茶。為了便於市場區隔,以鐵觀音茶種按鐵觀音製法做成的茶被稱為「正欉鐵觀音」;至於以其他品種遵古炮製的茶,只叫「鐵觀音」。
正欉鐵觀音的售價比一般鐵觀音要高出一倍以上,能表現出特有的品種香,茶農稱為「觀音韻」,是一種如蘭似桂的熟果香,又帶有酸勁,很能生津解渴。
鐵觀音在兩地都充滿傳奇。按閩南安溪原產地的流傳,一說乾隆年間,因其色如鐵,種植者魏蔭命名鐵觀音。 一說是王士諒者,在南巖(yán)之下發現,受乾隆賞識,開金口命名為南巖鐵觀音。這兩則傳說都不可考,但故事在臺灣這頭就確鑿的多。200年前,安溪張姓人家移入木柵樟湖山種茶,就是現在的指南裡貓空一帶。到了1919年,張家回安溪,引進鐵觀音種茶苗1000株,此事被傳為木柵正欉鐵觀音之始
「紅心歪尾桃鐵觀音種」茶樹,枝幹較粗硬、葉面呈波浪狀隆起。 採摘當天做菁,直到夜裡或隔日才炒菁、布揉。第2天進炭火焙籠,再以布球團揉,這樣邊焙邊揉,到第3天才能做成毛茶。
而所謂的觀音韻,就是靠這樣慢火慢揉做出來的。它的茶種優異,製程細緻繁複,產量又不大,價錢自然高人一等。旁人想去引種,自來都吃閉門羹。如果熬不過人情壓力,木柵人也只肯以不那麼高貴的「梅佔」充數。
就這樣,木柵的鐵觀音,在全臺灣「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而正欉者,幾乎都悉心精製,參加一年兩季的比賽。有趣的是,臺灣島上別處沒有鐵觀音,對岸的安溪可多得是。大陸式的鐵觀音屬新鮮生茶口味,木柵人渡海過去,或設廠或買茶,運回臺灣再焙火,做成臺式的造型和觀音韻十足的口味。接著填表報名參加比賽,同樣得獎,同樣賣個好價錢。或許,這樣的鐵觀音,可以再取個名字,叫它「過海正欉鐵觀音」吧。
並且現在人做鐵觀音,也不像早些年那麼細緻了。邊焙邊揉,揉上個一兩天的工夫早已成為過去式,現在標榜的鐵觀音只有在精製時焙火時間較長,溫度較高罷了,做出來的茶,只有火味而無果酸。所以去木柵買真正的鐵觀音要碰運氣,本地產的鐵現音泡開時一心兩葉、枝葉連理,安溪產的鐵觀音則多半是單葉。兩岸鐵觀音的產地香也有所不同,安溪鐵觀音花果香明顯,本地產若按目前的做法,則只有一個火味了得。
歡迎大家關注【百家號/茶田吾舍工作室】,我們一起品茶、論茶、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