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訪茶之旅:吃茶參道京都古寺院

2020-12-22 騰訊網

相較於10年前,如今赴日的手續簡便了許多,因此日本便成了國人境外遊的熱門目的地。借著這樣便利的條件,近幾年我也曾多次帶學生去日本交流茶文化。久而久之,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中國人初次訪日之後,通常會留下一種印象,認為日本人對於文化的重視程度似乎遠在中國之上。我可能呆的久了,反而感覺到的是日本人對於文化的十足冷漠。

其實日本人眼中的文化,大致就像是傳家的古董瓷盤。一家人都知道這隻盤子的價值,從未有人草率對待這件古物,更不會肆意毀壞或賤賣。但是他們只會將它束之高閣,充其量在逢年過節或是招待客人時拿出來賞玩幾下而已。有時候忘在倉庫裡,放個百八十年也是常有的事情。平時的生活裡,他們還是以用英國的高檔骨瓷餐具為美。換言之,雖然日本人對於文化認真保存,卻也常忽視其存在,更談不上認真梳理了。

說到日本的文化,茶道自然可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外國人常感覺日本社會上下,都彌散著一股濃濃的茶風。這恐怕也是一種美麗的錯覺。我曾與各行業的日本朋友交流,發現他們對於本國茶文化也是模稜兩可似是而非。日本人對待傳統的茶道,就有點類似于欣賞中國的京劇,都是心懷尊重卻距離感十足。我看日本人參加茶會,就像是看戲似地觀摩一番,配合上嘖嘖稱奇的幾聲禮貌性稱讚也就罷了。若是要他們自己去動手,也只好打退堂鼓了,更談不到理解其中的文化傳承與妙處了。

如此看來,要是探尋日本茶文化的脈絡,就不妨直接從保存良好的古蹟入手。一處處地走下來,從而構建起一份屬於自己的日本茶文化藏寶圖。

一、梵釋寺:遣唐使帶回茶法

日本的訪茶之旅,一定要從京都這座城市開始。雖然奈良的歷史更為悠久,可惜與日本茶文化結緣不多。至於京都的千年茶緣,要從日本的嵯峨天皇說起。

嵯峨天皇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桓武天皇。為何說桓武天皇名氣大呢?因為他於公元794年,將日本的都城遷到了平安京,也就是如今的京都。要知道,一直到日本近代明治維新之前,京都一直都是日本法定意義上的都城。京都千年都城的局面,就是由桓武天皇所奠定。

公元809年(大同四年),也就是遷都平安京的15年後,桓武天皇的兒子嵯峨天皇即位。那一年,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嵯峨天皇與其父桓武天皇不同,非常愛好藝術而且崇尚唐朝文化。他即位之時,陸羽《茶經》已然問世,大唐朝茶風漸起。嵯峨天皇未曾入唐遊歷,卻也真切體會到了大唐茶文化的魅力。

留學大唐的僧人永忠曾在梵釋寺親手煎茶敬獻給嵯峨天皇。嵯峨天皇在位時期,湧現出了一批用漢文寫作的經典茶詩。

嵯峨天皇能接觸到大唐的茶文化,仰仗的是最澄、空海、永忠等一批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這些求法僧遠赴東土大唐,不光求得了佛法,也帶回來了茶籽與茶器。他們栽種茶樹,製作香茗,傳播茶法,為中日雙方的茶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與此同時,也奠定了僧侶在日本茶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日本的訪茶之旅大半離不開寺廟,便也是這個原因了。

在諸位赴唐的僧侶中,永忠和尚算是嵯峨天皇飲茶的引路人了。永忠和尚於日本寶龜年間(公元775年),乘坐第15次遣唐船來中國。作為一名留學僧,永忠和尚在唐代生活了整整30年,東土的他鄉成為了故鄉。而他所生活的長安城西明寺,更是茶風濃鬱的地方。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發掘了西明寺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一個唐代使用的茶碾。經文物工作者修復後,發現其底座上刻有「西明寺,石荼碾」六個字。日本僧人永忠在西明寺學習與工作了30年,自然是早已浸淫茶湯之中了。因此上,永忠歸國後帶回的不光有佛法更有茶法。

日本《類聚國史》「帝王部」中記載,弘仁六年(公元815年)4月,嵯峨天皇到近江國滋賀縣的韓崎遊覽,途中路過了崇福寺。大僧都永忠、護命法師等人,率領眾僧在門外奉迎。嵯峨天皇走下車輦,到寺廟中升堂禮佛。之後又到梵釋寺,嵯峨天皇和群臣賦詩。此時,大僧都永忠親手煎茶敬獻給嵯峨天皇。美味的茶湯,將嵯峨天皇打動。永忠大受表彰,並被施以御冠。《類聚國史》中的這處文字,是日本正史中第一次關於天皇飲茶的記載。

嵯峨天皇先觀大唐風氣的茶禮,後飲美味可口的茶湯,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日本後記》「弘仁六年六月三日條」記載,嵯峨天皇與永忠吃茶之後僅僅四十餘日,不僅在宮中開闢了大內茶園,並且在畿內、近江、丹波、播磨等諸國都種植了茶葉,命令地方每年獻茶。

在嵯峨天皇在位時期,湧現出如《和出雲巨太守茶歌》《夏日左大將軍藤原冬嗣閒居院》《與海公飲茶送歸山》等一批用漢文寫作的經典茶詩。我一直認為,茶詩的數量是檢測茶與文化結合緊密度的重要指標。日本平安時期大量優質茶詩的湧現,說明當時的貴族及知識分子已經密切參與到茶事活動當中了。日本茶學界以嵯峨天皇的年號為名,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弘仁茶風」。

嵯峨天皇與茶結緣的梵釋寺,至今仍有跡可循。將此地作為京都訪茶的第一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探訪者在京都乘坐電車石山坂本線在「滋賀裡」站下車,再步行約30分鐘即可到達。但以我的經驗,途中最好要開著導航,光靠問路是斷然不行的。即使周邊的居民,也沒有多少人知道那座梵釋寺的,更不用提知道它就是日本茶文化的開端的了。

這也不能怪老百姓,畢竟「弘仁茶風」並沒有持續多久。嵯峨天皇逝世後,繼任的統治者都不甚熱衷於茶事。隨著政府財政的緊張,公元894年日本停止選派遣唐使,中日的官方交流式微。至於代表大唐文化的茶事活動,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甚至一度被人所遺忘。嵯峨天皇曾小憩飲茶的梵釋寺,也逐漸荒廢了下來。

二、建仁寺:日本茶文化祖庭聖地

其實,梵釋寺內興起的「弘仁茶風」,衰落也有其必然性。以永忠為代表的求法僧,在日本倡導的是完全的大唐茶法。嵯峨天皇的后妃惟良氏曾寫有茶詩《和出雲巨太守茶歌》,其中記錄的日本宮廷飲茶方法幾乎與陸羽《茶經》如出一轍。不僅如此,至於濾水的「紗漉」、燒火的「獸炭」、盛茶的「鞏縣埦」、「商家盤」以及調味的「吳鹽」,一律用的是大唐出口日本的舶來品。日本學者竹內實在《中國吃茶詩話》一書中分析道,嵯峨天皇時代的貴族們,拼命效仿中國茶文化。即使一部分茶器具不是進口商品,也要做得儘量像地道的中國貨。與其說是嵯峨天皇熱衷茶事,倒不如說是日本朝廷豔羨大唐文化。通過梵釋寺的「弘仁茶風」便可看出,日本平安時期對於中國文化的學習達到了亦步亦趨的程度。

自日本平安時代末期或鎌倉幕府初期開始,日本文化進入到了對中國文化的獨立反芻消化時期。像嵯峨天皇時代那樣照搬唐代飲茶方式的做法,顯然已經不符合當時日本的文化心態了。在這一特殊的歷史轉折點,出現了日本茶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榮西

建仁寺法堂的雙龍圖為畫壇名家小泉淳的作品,是2002年為紀念建仁寺創建800周年所繪。

在京都遊客必要打卡的花見小路盡頭,有一座旅行團通常不會安排前往的建仁寺,每年的4月20日,是榮西法師的忌日,建仁寺都會按期舉辦沿襲了800年的四頭茶會。這是來自於中國南宋的一種禪堂茶禮的模式。據僧人們講,茶會上使用的水注與建盞,都是榮西法師當年從中國帶回日本的茶器。

建仁寺之所以紀念榮西,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榮西法師為建仁寺的創立者。其二,榮西法師為日本茶文化的鼻祖。現如今建仁寺的遊覽重點,一般集中在方丈院。大殿與方丈院之間的一處石碑,卻少有遊客問津。其碑文供奉的,正是「大圓鏡智開山千光祖師榮西禪師」。

榮西禪師(1141-1215)是日本岡山縣人,世人尊稱其為千光祖師、遍照金剛。他8歲學佛,14歲在京都比叡山受戒出家,修天台密教。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即日本仁安三年(公元1168年)4月,27歲的榮西搭乘商船首次到中國求法,先後在浙江天台宗祖庭和天童寺、阿育王寺等處遊歷約半年時間,求得天台宗章疏30餘部。應當說他此行的一個意外收穫,就是他在遊歷期間對南宋盛行的南宗禪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榮西禪師從宋帶回茶樹的種子,在日本多地種植,並且寫出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茶學專著《吃茶養生記》。

公元1187年,已經處於日本佛教界領導地位的榮西第二次來華,他拜天台山萬年寺、四名天童寺住持虛懷敝為師,得臨濟宗單傳心印。在宋朝的四年零四個月,他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飲茶文化。榮西漸漸地感悟到,將飲茶文化普及到故國的重要性。回國後,在他登陸日本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上的富春院,便撒下了茶樹籽。據《背振山因由記》記載,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茶籽從石縫間萌芽,不久便繁衍了整整一座山丘,於是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接著,他還在九州的聖福寺也種了茶。至今九州的富春院、背振山、聖福寺,都留有榮西所植茶園。

榮西法師回國後的第二年(公元1192年),是南宋光宗紹熙三年。也就在這一年,日本的第一個武士政權鎌倉幕府成立。與嵯峨天皇時期大不相同,這時日本最高權力掌握在了武士集團的首領——源氏家族手裡。政治的中心,也由京都轉移到了日本關東的鎌倉。與此同時,榮西從南宋帶回來的臨濟禪宗受到了京都舊有佛教勢力的排擠。綜合考慮,回國後的榮西不得不先捨棄京都,而是應源氏幕府之召住進了鎌倉的壽福禪寺。

作為一名佛教徒,榮西的首要任務是傳播禪宗思想。雖然舊有的佛教勢力反對,但榮西舍京都而赴鎌倉的做法,使得他有了與幕府將軍密切接觸的機會。據說將軍源實朝與榮西交好,二人經常在壽福寺講經論道。但總是紙上談兵的論禪,未免顯得枯燥而空洞。如何能讓幕府將軍親近外來的禪宗,是榮西法師面臨的挑戰。因此茶便出場了。

茶與禪相同,皆為榮西從中國南宋學到的外來文化。抽象的禪宗虛無縹緲,具體的茶湯真切可知。榮西從南宋寺院學到的茶湯,最終拉近了他與幕府將軍源實朝的關係。成書於公元14世紀的《吾妻鏡》,記載了一段榮西傳茶的故事:鎌倉幕府將軍源實朝飲酒貪杯,大醉後引起身體不適。榮西聞訊後,趕到現場獻佳茗以解宿醉。

可以想像,暈頭轉向的幕府將軍喝過茶後自然是精神大振。榮西禪師趁熱打鐵,又獻上了自己撰寫的茶書一卷。這本展現在源實朝面前的茶書,便是日本歷史上第一部茶學專著《吃茶養生記》。源實朝閱讀以後大加讚賞,榮西引來的中國茶法在日本站住了腳。

日本的茶祖榮西法師開創了建仁寺,每年的4月20日,是榮西法師的忌日,建仁寺都會按期舉辦沿襲了800多年的四頭茶會。

榮西的《吃茶養生記》中,既有飲茶的儀軌介紹,也有制茶的方法記載。比起之前最澄、空海、永忠的口頭宣傳,榮西以文字的形式第一次系統的向日本文化階層介紹了茶事活動。他從南宋學到的茶法,正是當時中國最流行的點茶法。與之前永忠和尚倡導的唐代煎茶法不同,宋代點茶法講究旋摘旋制,散茶裝瓶保存。飲用時研磨成粉,直接點飲即可。連湯水帶茶粉一同飲下的做法,可將珍貴茶葉的利用最大化。這樣的做法,暗合著日本民族的惜物精神。

至於蒸青綠茶所呈現出的湯水鮮靈美味,又十分貼近日本人喜鮮嘗新的飲食習慣。直到如今日本人對於茶湯的香與甜,都不是非常看重與追求。這也是中國人經常詬病日本茶湯難喝的原因。在日本語言中用特定的一個「酯」字,來形容這種富含胺基酸的茶湯所帶來的美妙味道。我曾多次用「酯」字誇讚日本茶人奉上的茶湯,對方都顯得無比高興。在他們眼中,我是懂得欣賞日式茶湯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從唐代起開始向中國學習。導遊們也總會饒有興致地向遊客介紹,京都就是仿照唐朝都城長安而建。人們繼而想當然地誤認為,日本如今的茶道也是承襲自唐代飲茶法。實際上,日本茶道的儀軌以及茶湯的審美,完整紮根於中國宋代點茶法的基礎之上。日本茶史上的嵯峨天皇,很像是我國京劇後臺供奉的唐玄宗李隆基。只是名義上追認的鼻祖,實則與今日之事已無多大關係。因此上,雖然永忠和尚促成了弘仁茶風的形成,但日本茶祖的頭銜仍要授予榮西法師了。

繼鎌倉弘法之後,榮西法師又在京都創立了建仁寺,作為他在西日本的傳禪基地。茶與禪一起,再次傳入了京都。自嵯峨天皇之後沉寂了300年的茶文化,再一次被日本最高統治階層所看重。榮西因傳茶有功,受後世茶人景仰。建仁寺,也成為了日本現代茶文化祖庭般的聖地了。

宋代的點茶法,成為了如今日本茶道的根基所在。

其實,禪不僅是禪,茶不僅是茶。榮西所倡導的禪與茶,實質上是中國璀璨奪目的宋文化縮影。唐文化,對日本上層社會影響顯著。宋文化,則滋養了幕府時期興起的武士階層。從鎌倉幕府到江戶幕府,日本社會一直是武人實際掌權。榮西傳回的宋代點茶法,也便成為了如今日本茶道的根基所在。

順便提一下,建仁寺現在實行「境內觀拜自由」,也就是全部免費參觀。這對於心向茶文化的旅者來講,自然算是一件好事。但由此也可看出,建仁寺在日本茶文化史乃至於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恐怕是被世人大大低估了吧?我不由得,替建仁寺抱不平。

三、金閣寺:邂逅室町幕府鬥茶風

比起建仁寺,金閣寺的名氣就大多了。每一位到京都旅遊的人,好像沒去過金閣寺都說不過去。以我來看,金閣寺在京都的旅行意義,類似於北京的頤和園。看熱鬧的人多,瞧門道的人少。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本不是一座寺廟,名字裡也根本沒有金閣二字。至於金閣寺在茶史上的特殊性地位,更是少有論述。關於金閣寺的一切,都要從室町幕府建立說起。

在金閣寺裡,金閣的北面,當初建有一座兩層的大規模會所。金閣為三層,會所為兩層, 這兩座建築在二樓處用連廊相接。當初的會所,應是日本茶文化史上最初的鬥茶會所。

榮西禪師所合作的鎌倉幕府,在14世紀30年代發生了動蕩。不甘心大權旁落的後醍醐天皇感覺是大好時機,開始為恢復皇權而蠢蠢欲動。軍事強人足利尊氏先擁護後醍醐天皇奪取京都,推翻了鎌倉幕府。隨後,他反手又將後醍醐天皇驅逐出京都,自己另立了光明天皇。自此,日本同時有南北兩個朝廷新舊兩個天皇。雙方攻殺不斷,持續了61年之久,史稱日本南北戰爭。足利尊氏建立的新幕府政權位於京都的室町地區,因而得名室町幕府。

公元1358年足利尊氏去世,但室町幕府已經取得了壓倒南朝的優勢。不過到了足利義滿,也就是第三代足利幕府將軍,才實現了日本的國家統一。在義滿的領導下,足利家族進入到了最強盛的時期。可就在人生的巔峰,足利義滿卻想要退休了。約在公元1397年,足利義滿為自己在京都郊外的北山修建了別墅。在平定了大內義弘領導的地方軍事力量之後,他便歸隱別墅安享晚年生活去了。那一年,足利義滿剛剛40歲而已。有誰能夠在自己事業巔峰期歸隱呢?足利義滿人如其名,功成名就後及時隱退,一生可謂功德圓滿了。

北山別墅中,有一座依山臨水而見的三層閣樓,因其表面貼滿金箔而得名金閣。義滿死後,這裡根據其遺願改成寺院,取義滿的法號鹿苑院殿中的二字命名為鹿苑寺,民間俗稱為金閣寺。這裡既然曾經是足利義滿的養老別墅,也便成為了室町幕府早期茶事活動的中心。義滿將軍與榮西禪師,之間隔了200年。時光荏苒,鬥轉星移,金閣寺中的日本茶事又有了變化。

鎌倉幕府的茶事,基本上照搬了宋代的寺院茶。室町幕府早期的茶事,則出現了基於宋代茶法的自由發揮。原來榮西禪師不僅帶來了飲茶方法,同時將宋代的茶籽播種到了各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的茶產地也從京都周邊擴大到了關東地區。各地方的茶層出不窮,也便有了高低上下之別。日本產茶區的擴大,為室町幕府前期遊戲化的鬥茶提供了物質基礎。

鬥茶的活動,本也是宋代茶事的一種。本是辨別宋代皇室專用的北苑茶,與其他茶之間差別的遊戲。只是中國稱為正焙與外焙,日本改稱為本茶與非茶。室町幕府時期,以栂尾地區(後加上宇治地區)的茶為本茶,以其他產區的茶為非茶。飲茶者要通過捕捉茶湯細膩味道間的差別,從而分辨出本茶與非茶。現如今也有的愛茶人,能夠依靠茶湯與香氣來分辨產地與品種,這便是古今同理的事情了。

如今的京都,除了觀賞寺院外,有些地方還可以體驗日本禪宗的茶道。茶室內的茶具,多為樸素清寂之物。

室町幕府初期的鬥茶,有名為「四種十服」的玩法。這很可能並非是足利家族的創意,而是傳習自鎌倉幕府時期。在日本最早的佛教通史《元亨釋書》(成書於公元1322年)中,就有關於 「四種十服」鬥茶會的詳細記錄。

四種茶的代稱,分別為一、二、三和客。在鬥茶開始之前可以品嘗一、二、三為代號的三種茶,以「客」為代號的茶不能事先品嘗,要求當場判斷。在正式比賽開始之前,要把代號一、二、三的三包茶和一包客茶,順序完全打亂,然後隨機抽茶。參與鬥茶者,需在品嘗後準確說出茶的代號。據記載,鬥茶用的獎品有茶碗、陶器、扇子、硯臺、檀紙、蠟燭、鳥籠、刀、錢幣等。與嵯峨天皇時代的情況類似,這些高檔獎品全部是來自中國的。

室町幕府初期,各種各樣的鬥茶會就在日本上層社會流行起來。當時的鬥茶有「茶寄合」或「連歌會」等不同形式。雖然兩者叫法不同,但都是帶有賭博性質且耗費巨大的活動。雖然屢次禁止,但是室町時期的鬥茶之風卻愈演愈烈。

專為鬥茶集會而設計的房間或建築,被稱為會所。金閣的北面,當初就建有一座兩層的大規模會所。金閣為三層,會所為兩層,這兩座建築在二樓處用連廊相接。據傳說北山別墅的會所裡,擺滿了從中國進口來的高級器物。當時的高級武士們,一邊鬥茶博彩一邊眺望金閣,茶事活動奢靡之風可見一斑。

北山別墅裡的會所,應是日本茶文化史上最初的鬥茶會所。足利義滿將軍死後,該會所被異地重建於京都南禪寺的方丈閣,最終在應仁之亂時毀於戰火。當年鬥茶的武士們眺望的金閣,也在1950年被人縱火焚毀。如今遊客們爭相拍照的金閣,也不過是後來復建的而已。

建築雖會消損,文化終將長存。雖然北山別墅的會所沒有留存於世,但把玩唐物、效仿鬥茶、愛慕文化卻都變成了風雅之事而得以傳續。當時上流社會的武士、大名、皇族,都爭相舉辦或參加鬥茶會。室町早期日本上層熱衷茶事的風氣,為後續的書院茶打下了基礎。

快要走出金閣寺時,我看到許多遊客圍著一處茶攤。走過去一看,其實是速溶的抹茶粉而已。順手接過推銷員衝好的一杯茶,碧幽幽的茶湯上還撒著食用金箔。呷一口細品,發現竟然還加了糖精。這樣花哨的旅遊商品,愛茶人恐怕不會選了,但攤子的生意卻非常紅火。遊客們覺得這樣的速溶抹茶既方便又好喝,而且還頗具日本情調。不過轉念一想,這碗浮誇熱鬧的茶湯,估計足利義滿將軍會喜歡吧?乾脆把杯中的茶一飲而盡,權當是邂逅室町幕府鬥茶會的遺風了。

四、銀閣寺:書院茶的發源地

與金閣寺相對應,京都還有一座銀閣寺。一金一銀,都是愛茶人應去的地方。這兩座廟宇頗多相似之處,例如都是足利家的將軍所建,也都是退隱休閒的別墅。當然,也都是日本茶文化重要的轉折之處。

銀閣寺的山門,足利義政的法名為慈照院喜山道慶。

公元1489年,室町時代的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京都修建東山別墅,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東山別墅裡有一座兩層樓閣,原擬定貼上銀箔。但是當時幕府的財力,已經遠遠不如足利義滿的時代了。因此二層閣樓未真正貼上銀箔,卻留下了銀閣的名字。東山別墅,在足利義政死後變為慈照寺,日本民間就俗稱其為銀閣寺了。

不僅僅是名字,金閣寺與銀閣寺對仗的地方還有很多,二者可謂是日本史上的雙子星。例如從文化角度,金閣寺為北山文化大本營,銀閣寺是東山文化大本營。而在茶學角度,金閣寺為「會所茶」的發源地,銀閣寺為「書院茶」的發源地。

會所茶也好,書院茶也罷,都是以建築命名的茶學時代。因此上,有必要搞清楚兩種建築的樣式,以便更好的理解逝去的茶風。所謂會所,是一種較大的空間,一般都要在80平米以上。會所的三面牆或四面牆,都可以拆卸移動。整個空間非常地靈活,可以當多功能廳使用。因此上在會所舉辦的活動其實也多種多樣,茶會只是其中的一項。據森宮彥《茶史勝地漫步》一書所說,最早的會所就位於金閣寺,可惜已毀於應仁之亂的戰火。據史料的描述,我推測會所的樣式,可能跟如今京都二條城裡的「廣間」相似,感興趣的愛茶人可以前去探訪。

至於「書院」一詞,最早是指一種固定在牆壁上並伸出來的書案,也可稱為「出文機」。這裡要特別說明,日語中的「機」與中文裡「茶几」的「幾」字同義,大致可直譯為桌子的意思。我在銀閣寺的紀念品商店選購到一隻制工精巧、造型可愛的銅熊鎮紙,包裝上面就寫著「機上平安」四個字,其寓意就是保佑書桌平安。拿回來送朋友,結果還鬧了笑話。友人望文生義還以為是保佑計算機平安,就一直放在電腦旁邊了。希望讀者們,也莫要把「出文機」當做一種機器就好了。貴族們在出文機上擺放筆墨紙硯等文房用品,也在上面直接書寫信件。這樣的書案下面裝上木板,做成名為「地袋」的小櫥櫃。後來裝有出文機的書房,都被稱為書院。再後來,裝有這種類型書房的建築,也被直接稱為書院了。

足利義政主導的茶事,是以銀閣寺內的東求堂為原點而展開的。

初期書院建築的代表,就是如今銀閣寺東求堂裡的同仁齋。根據日本茶道秘本《山上宗二記》記載,隱居之後的足利義政問:「還有什麼新奇的玩樂方法嗎?」侍奉在旁的同朋眾(在藝能、茶道方面輔佐將軍的近侍)能阿彌答:「快樂之道,皆在御茶湯當中。」義政大喜,進而開始親近茶事。當然,後人認為這個橋段很可能是宗二自己所杜撰。但是可以肯定,足利義政是茶事活動的重要推動者。而足利義政主導的茶事,就是以銀閣寺內的東求堂為原點而展開的。

東求堂是足利義政東山別墅建築群的一部分,位於本堂(方丈)的東邊,是一座住宅風格的建築。可能是銀閣的名字太美,總給人以無限遐想,我看如今很多遊客都是慕名而來,專為探訪心目中如銀似雪的殿宇。只可惜在寺裡轉了三圈,才發現那座純木色的破舊小樓就是銀閣,便都悻悻離去了。實際上若從日本文化史的意義上來講,東求堂的意義遠大於銀閣。只是遊人匆匆而過,甚至沒人願意多看它一眼。

同仁齋的地面用四張半榻榻米鋪滿, 面積約8平方米左右。

同仁齋,位於東求堂的一角。這是一間有兩面固定牆壁的房間,設有可供放置文房用具,可供寫字用的固定寫字櫃。除此之外,這裡還安放有可供放置藝術品的開放式壁架。同仁齋的地面用四張半榻榻米鋪滿,面積約8平米左右。銀閣寺的書院,面積僅為金閣寺會所的十分之一而已。而且有了固定的牆壁,原本完全開放的多功能廳也一下子變的相對封閉。在這樣狹小而侷促的空間裡,除了喝茶能做的事情就不多了。場地限制了活動,同時讓原本紛繁奢靡甚至帶有賭博的會所鬥茶,一下子冷靜了下來。小小的同仁齋中,人與人的距離縮短了。茶器看的更清楚,動作觀的更細緻,就連光線、色彩乃至於聲音,都無形中被放大了。茶事的一切,也開始悄悄變得不同。

北山文化的締造者足利義滿,是徵戰南北的一代豪傑。晚年雖退隱金閣,但卻是豪情不減。因此他倡導的會所茶,也總帶有些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江湖氣息。足利義政則既缺乏政治興趣,也缺少政治才華。在他在位之時,釀成了日本史上著名的應仁之亂。戰爭打了10年,京都幾乎成了廢墟。義政明白自己沒能力挽救足利家的頹勢,乾脆不管這副爛攤子了。他仿效祖父義滿建北山別墅的典故,這才修建了東山別墅,自己躲進去不問世事。

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政是茶事活動的重要推動者。

主導者的際遇不同、性格迥異,因此鬥室內的茶事活動,自然與會所茶大相逕庭。同仁齋茶事,一掃室町幕府早期的浮誇茶風,是從鬥茶會向茶室茶道的重要轉折。因此上,同仁齋也在日本茶道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我曾數次到訪銀閣寺,但東求堂的大門卻一直緊閉。直到2019年10月,東求堂為慶祝日本新天皇登基而破例開放,但一天的接待參觀的時間僅有一個小時。我去的時候不湊巧,仍然未能登堂而入室。好在大門開著,隱約可見東求堂內的同仁齋了。那是一間再樸素不過的和室,足利義政在此蜷縮著度過了晚年時光。有人說,日本的足利義政很像中國的宋徽宗。要我看,足利義政還要更幸運一些。他統領的江山已是支離破碎,但他主導的茶事卻將開枝散葉,最終成為代表日本文化的藝術形態。

本文節選於《世界博覽》雜誌2020年第6期

責編:慄月靜

相關焦點

  • 京都之旅:領略完多彩的嵐山
    高雄三寺、茶屋和東海自然步道:日本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寺院此高雄非臺灣的高雄,乃是京都右京區一座山,位置毗鄰嵐山,山上的神護寺山號「高雄山」,這一片區因此得名高雄。空海、最澄等大師都曾在此修法、講法,所以這裡也是日本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寺院。▲高雄三寺沿途風景京都的第一片紅葉就從神護寺開始由北到南蔓延至市區,在這裡可觀賞京都最早見傾的紅葉。民宿出來京都站附近搭乘專線直達,下車後沿路有指引,步行至清潼川溪谷底,再沿著臺階一路上行15-20分鐘可到達寺門口。
  • 東瀛之旅之最有日本氣息的城市,千年古都京都
    袛園也是京都著名的景點,不少攻略提到運氣好的話,可以在這條街看到某藝伎。可惜可能小雨吧,反正小編和朋友們是影子都沒看到。不過,沿路看到有茶屋門上掛有藝伎表演的字樣,據說在這裡的藝伎還有百人餘。遊走在街頭的藝伎清水寺也是京都必來的景點,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小編去的時候下陣雨,時而淅淅瀝瀝下一陣,很涼爽。
  • 不落俗套的京都之旅,別錯過這幾家咖啡館
    我們在研究京都之旅的過程中發現了 Inside Kyoto 這個珍貴的資源庫。這個網站由 Chris Rowthorn 運營,他是個在京都生活了 20 多年的美國人,還是日本和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孤獨星球》旅行手冊編輯,他甚至會提供一些在京都與其他城市的私人旅行路線。他與我們分享了他的家鄉特色,幫我們找了一些必去的旅遊點,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好去處。
  • 安排一趟日本京都文藝之旅吧:京都5間必訪「博物館」巡禮
    到京都自助旅行時,想安排一天逛博物館、看展覽嗎?京都是個文藝勝地,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博物館,例如外觀古色古香的「京都國立博物館」、漫畫迷必訪勝地「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當然還有鐵道迷不可錯過的「京都鐵道博物館」等。以下就為大家介紹5間京都博物館!推薦鐵道迷一定要去「京都鐵道博物館」!
  • 如何在京都渡過經典的一天……
    位於三條的本店,是京都市民也經常會來吃早餐的地方,因此在本地人中流傳著一種說法:「京都早晨是從INODA COFFEE開始的。」店門口常常排著長隊,但是一早就去,就隨時有位。一杯咖啡,一份三明治,一張報紙,在京都度過的一天,就用京都人開啟一個早上的方式開始吧。
  • 日本京都「嵐山秘境」:西芳寺、祇王寺和竹林絕景
    「嵐山」是京都首屈一指的觀光勝地,除了竹林小徑、渡月橋、天龍寺、野宮神社讓你拍照拍不停,還有好多美到不行的秘境景點!包括米其林一星景點「大河內山莊」、參拜門檻高的「西芳寺」、一休和尚的誕生地「地藏院」,以及有個悲戀故事的「祇王寺」。今天就讓「樂吃購!日本」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秘境到底有多美吧!
  • 遊記:暴走大阪京都宇治(下)
    DAY 3黑門市場吃個早飯!逛街!要去海遊館!神宮的樓門高大威武,從樓門到三光門是一條長長的參道,左右兩旁分立著四個小神社:白大夫社、福部社、火之御子社、老松社;之後是兩個犧牲石像,神牛居左,靈豬居右,很多遊客用手虔誠地摸遍它們的全身,再摸摸自己的頭,對神靈的感應非常 崇信 。據說摸牛頭便聰明百倍。
  • 「要吃茶泡飯嗎」是逐客令?京都人的說話方式似乎有點熟悉的味道
    京都人說話喜歡拐彎抹角,這一點在日本是出了名的。比如那句催促對方回去的名言——「要吃茶泡飯嗎?」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吧。覺得和京都人相處讓人感覺和京都人相處很恐怖讓人感覺和京都人相處很恐怖人說話喜歡拐彎抹角是日本出名的比如那句催促對方回去的名言「要吃茶泡飯嗎?」
  • 泉州與京都:兩座東亞文化之都的深厚淵源
    連日來,《新周刊》刊發的《泉州與京都,平行世界裡的孿生姐妹》在微博、微信等平臺刷屏,讓許多人將目光投放在這兩座相距數千公裡卻極為相似的千年古城。除了該文中提到的多方面相似之處,泉州與京都,還有什麼淵源與共通點?記者採訪了多位旅日學者、自由撰稿人和旅遊達人,了解他們眼中的兩座千年古城。
  • 一期一會,在京都遇見瘋狂的抹茶
    在日本旅行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京都,我常常和人說起,京都滿足了我們外國人對於日本的所有想像,它將我們想像中的東瀛之景投射到了現實,不僅僅是那一座座古老的寺廟和神社,還有春天開到荼靡的櫻花,秋天漫山遍野的紅葉,冬日山間的雪中參道,最令吃貨們著迷的則是來自舌尖的一絲清香——抹茶。
  • 京都宇治茶初市賣出最貴茶 每公斤15萬日元
    原標題:京都宇治茶初市賣出最貴茶 每公斤15萬日元 4月22日,今年的宇治茶的初市在京都城陽市寺田的JA全農京都茶市場舉行。京都的茶商們通過辨別新茶的成色、味道進行投標,產自和束町的手工煎茶標出了每公斤15萬日元的最高價。
  • 京都| 在最火的網紅咖啡店,品嘗最獨特的「吃茶」趣味
    這一點,我們只需要走進京都的幾間熱門咖啡店就能感知一二。在京都,即便是最火的網紅咖啡店也會有最特別的「吃茶」趣味。其中「吃茶」二字與禪語中的「吃茶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似乎在咖啡店中的短暫停留,也能夠幫助你化解世間的諸多難題。
  • BFC京都之家舉辦「古川剛聯合京都府中國首次個人特展」
    12月12日,BFC外灘金融中心京都之家「古川剛聯合京都府中國首次個人特展」正式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將延續至2021年1月3日,特別呈現日本知名天目匠人Takeshi Furukawa 古川剛的33件代表作品,並於活動期間特邀旅日漆藝家及曜變建盞燒制技藝傳承人徐進、觀星油滴創始人廖銘、旅日茶文化專家餘紀萱和茶筅製作非遺傳承人陳金信,帶來多場鑑盞品茶中日文化交流會。
  • 日本自由行,偶爾也想奢侈一下:京都高質感下午茶5選
    日本京都擁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名勝,但在逛了一整個早上後是不是會覺得有些疲憊,想要好好坐下來休息一下呢?所以今天小編幫大家找來了5間京都知名的店家,從精緻的英式三層下午茶到深受大家喜愛的和風甜點一應俱全,也讓大家累了之後可以有個歇腳處,現在就趕快一起來看看吧!
  • 甘兔庵京都宇治茶本鋪加盟問答:專注日本手作抹茶甜品
    ,專注日本手作抹茶甜品,以限定產地的正宗抹茶原料和純粹的先進位果工藝相結合,嶄新定義大陸正宗抹茶甜品品類,以吃茶新風尚開闢甜品以及下午茶領域的全新板塊,引領都市健康消費新趨勢。甘兔庵京都宇治茶本鋪現在有直營店21家,品牌加盟店數20家4.目前這個項目對全國區域開放品牌加盟麼?是的,甘兔庵京都宇治茶本鋪對全國招商品牌加盟5.甘兔庵京都宇治茶本鋪總部會幫忙考察選址的位置麼?
  • 造訪京都前不可錯過──京都神社寺廟大匯集!
    京都是日本最具有傳統對了史氛圍的城市之一,在這個古意盎然的城市,眾多的神社和寺廟作為京都長久時光以來的歷史基石,更是旅人們不能錯過的造訪景點。來到京都就一次把探訪金閣寺和銀閣寺成就都完成吧!另外在銀閣寺附近的哲學之道也是非常適合散步的好地方,不僅沿路有許多知名寺廟,在櫻花季的時候更是迷人!▋京都景點前三名「金閣寺」金閣寺一直是京都榜上有名的人氣景點,尤其在下雪之時,難得一見的「雪金閣」美景更是讓大家爭相目睹。
  • 諾心上線茶草京都蛋糕,清新抹茶帶來別樣滋味
    近年來,隨著中日之間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日本成為不少中國遊客愛去的國家之一,而京都作為日本的代表性城市,更是成為國人喜愛的日本旅遊地之一。眾所周知,京都以充滿日式美學的歷史建築物而聞名於世界,除了充滿禪意的亭臺院落,作為日本品質最高的抹茶產地,京都的抹茶也是格外出眾,茶草清新的抹茶,飽含馥鬱香氣,是不少熱衷於日本文化的國人們的心頭好。
  • 京都日本寺院盤點:不知道這些寺院,可能對日本的佛教文化不了解
    本堂前懸空的清水舞臺是日本國寶級文物,四周綠樹環抱,春季時櫻花爛漫,是京都的賞櫻名所之一,《秒速五釐米》中有過這樣一句話:「櫻花瓣掉落的速度是每秒五釐米。」緩慢到好像你能夠親眼見證它翩翩搖曳融入大地的過程。秋季時紅楓颯爽,又是賞楓勝地。清水寺的茶藝名列京都之首。
  • 日本自由行之京都賞櫻,下篇
    來到六盛茶亭也順路到平安神宮,可惜天氣不好加上櫻花只有開五成,過幾天再過來,這晚食運不好,想吃的兩家店都公休,懶惰之下,還是回京都車站再吃一次好吃的大勝軒沾面,晚餐後,再來品嘗一次我最喜歡的抹茶甜點,中村藤吉,明天決定前往嵐山搭小火車,再跟大家分享。見識到櫻花滿開的哲學之道,美翻天!
  • 日本京都不錯的旅遊景點
    此外客路還貼心準備了到天橋立的不同路線,像海之京都一日遊,即使人在大阪,也可以移步至天橋立欣賞美景,一次性玩轉多個景點。交通:可從京都車站乘坐JR到達天橋立。2.除了抹茶還有歷史故事的小鎮——宇治 體驗耗時:半天費用:平等院門票600日元;源氏物語博物館門票500日元宇治是日本抹茶最有名的產地,隨便走進一家古街上的小店都可以品嘗到最正宗的抹茶甜品或者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