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春秋時期治理國家的有效方式

2020-12-20 人民論壇網

【摘要】現存十五《國風》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早期中國的禮樂制度和政治文化傳統。先賢以禮樂作為治理國家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古代君王往往將禮樂賞賜給有功德的諸侯,這成為風詩最主要的合法來源。隨著禮崩樂壞,周王室音律標準被拋棄。最終,經過孔子刪訂,《詩經》成型,被奉為儒家經典。

【關鍵詞】十五《國風》   禮樂治國  地域文化  政治傳統

【中圖分類號】K225    【文獻標識碼】A

在堯舜時代,詩代表了國家的禮樂制度。春秋以前,君王選擇用禮樂作為治理國家的方式。為了實現長治久安,周公制禮作樂,雅、頌出現。《詩經》按照禮樂分為風、雅、頌,因為學在官府,所以《詩經》是沒有民歌的。先儒認為其體現了王道精神,因此奉《詩經》為五經之首。千百年來,《詩經》一直是實現王道、安身立命的經典。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

現存的《國風》有160篇,佔《詩經》的一多半,地位非常重要。古今學者對《國風》的評價差異很大,例如孔子不喜歡《鄭風》和《衛風》,認為「鄭聲淫」,應當進行正樂,以回歸正統、王道。漢代王逸開始有「正變說」,即「美刺論」。自20世紀以來,《詩經》中的《國風》才被定位為民歌,有人還認為《國風》是流行歌曲,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並將其視為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在早期中國,聖賢以禮樂作為治理國家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目的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一般來說,我們將禮樂當成一個概念,似無不當。其實,禮樂是禮和樂的合稱,二者並不是一回事。《禮記》云:「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禮是制度規範,樂是樂舞。也就是說,在早期中國,君王一旦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就會及時制定音樂舞蹈作品,以記錄和歌頌其功績,譬如周武王滅商之後就製作了《大武樂》。這種傳統一直被延續了下來,如李世民《秦王破陣樂》就創作於擊敗叛臣劉武周以後。

周武王去世六年,洛邑告成,周公大會天下諸侯,將《大武樂》在典禮上使用。但是按照習慣,盛世典禮不可表現殘酷的戰爭,故而刪去《大武樂》中關於戰爭的內容,改為風調雨順、社會和諧方面的內容,但名字仍然叫《大武樂》。這個例子可以說明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在早期社會,樂(樂舞)具有及時性,用以表現戰功。第二,樂是禮的表現內容,禮是制度的形態,二者合起來稱為禮樂作品,禮樂作品是歌、樂、舞的一體三式。那麼,古人制禮作樂的目的是什麼?

禮樂是中國古代聖賢所認為的治理國家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目的是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禮為天地之序,作樂以應天,作禮以配地。因為牽涉到不同的時代環境、君王祖先等,所以「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即不同帝王祭祀的對象不同、環境不一樣,所以禮樂也不能通用。可見,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禮樂,既有傳承,也有替換。此外,這還牽涉到樂器和旋律標準音的確定,即定均。古人定均要傾聽不同季節的風聲、氣候等才能確定,禮樂的特質不能違背大道,要講求「天人合一」。

對於禮樂製作的緣起,《荀子·禮論》云:「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以起也。」長期以來,社會動亂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古代聖賢發現,解決貧困和安定天下密切相關。那麼,該如何安定天下?他們採用的方法是製作禮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因而成為我國文化軸心時代的理論基礎。

《禮記·禮器》中記載了禮樂演奏場面和自然的關係,也就是禮樂「天人合一」的表現原理:「天道至教,聖人至德。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廟堂之下,縣鼓在西,應鼓在東。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君西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樂也者,樂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以節事,修樂以道志。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也。」①堂上行禮,堂下奏樂;堂上舞蹈伴唱,臺下音樂演奏,設計和天時相對應。直到今天,我們還延續著這種模式。

《詩經》中的風、雅、頌也是根據禮樂來分的。《尚書大傳》雲,「周公居攝,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伐奄多方」「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作禮樂,七年致政成王。」②周公在攝政六年的時候製作了禮樂,在洛邑告成時,大會天下諸侯,這就是雅頌的由來。在宗廟中,主要使用頌詩為祖先歌功頌德;在行政方面,則主要使用雅詩,可見其分工明確。《左傳·文公十八年》中記載:「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逸周書·明堂解》中還有周公制禮作樂、制定度量的記載:「周公攝政君天下……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萬國各致其方賄。」很顯然,周公的做法是為了體現以德治國的理念,滿足人民需求,並最終實現了「天下大服」。

由上述可知,禮樂是禮和樂的合稱以及綜合表現方式,目的是滿足人們的精神物質文化需求,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史記·樂書》中對禮樂如何滿足人們的具體需求還作出了詳細的解釋,大致可信。

《國風》與王室遷徙有密切關係,古代君王往往將禮樂賞賜給有功德的諸侯,人們能夠從中判斷出其治理功績

《國風》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認為出現在西周初到春秋這段時期。雅頌是廟堂禮樂,《國風》主要是指《周南》《召南》和《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也稱為「十五《國風》」。

《國風》是一個綜合體,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是殷商時期作為諸侯身份的周的禮樂,也就是《豳風》。二是春秋時期周代王室使用的禮樂《王風》。之所以稱其為「風」,是因為王室衰微,有別於西周的雅頌。有意思的是,《周南》《召南》雖屬於十五《國風》,但名字中並沒有「風」。風詩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左傳·隱公三年》載:「《風》有《採蘩》《採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③南和雅不同,雅是周人製作的禮樂名稱,用以體現王室身份;南則借用說唱形式,以區別於風雅。《周南》《召南》是周公和召公分陝而治時代的禮樂。因為《採蘩》《採蘋》是二南的詩,所以二南的本質是風,故而被列入十五《國風》之中。這種禮樂表現了對君王和制度的忠誠,後代因此將其作為君王的房中樂。

十五國國土分布並不是很規則,其地域西到秦,南到唐,北到邶,東到曹陳。但作為春秋霸主的晉國卻沒有風詩,周公的封國魯國也沒有,而且各個國家擁有的風詩數量也不相等。此外,當時還有很多國家,如曾、蔡、隨、申等,都是姬姓國家,也就是說,和王室同姓的地區也沒有風詩。出現這一現象,原因何在?

風詩的來源十分多元。晉國是春秋盟主,他們使用的是天子禮樂,因而不存在天子賞賜給他們風詩的問題;周成王授予周公天子禮樂,所以魯國的詩不叫風,而是叫頌。

《毛詩序》云:「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很顯然,風詩具有區域性,也就是國的範圍,而雅詩是面向天下的。由此我們可以確定,風詩是諸侯的禮樂。風詩的第二個特徵是風化、教化和勸諫。「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關於風的方向,向下為風化、教化,向上為奉勸、諷諫,但是這種風化和諷諫都是以溫柔敦厚的方式互相傳遞信息。直到東周王道衰落之時,才出現了變風變雅,由溫柔敦厚轉化為直接批評或者抱怨,因此出現了複雜的「興觀群怨」現象。

詩是王權的象徵,所以「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孔子進一步解釋:「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在孔子之前,學在官府,所以作為朝廷禮樂的《詩經》和老百姓沒有直接關係,或者僅部分有關。譬如《蒹葭》,本義是說人才難得,不容易選拔,但有人則認為是表現了愛情。創造性地解讀,當然可以尊重,但我們也不應忽視對本源的追溯。《禮記·樂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④我國古代君王往往將禮樂賞賜給有功德的諸侯,這成為風詩最主要的合法來源。通過舞蹈的騰挪隊形,人們還能夠區分出民勞還是民逸,從而判斷出諸侯的治理功績。根據這一原則觀察,邊遠地區基本沒有風詩,《國風》主要集中在沿黃河一線,和王室遷徙有密切關係。

風詩發生變化是在禮崩樂壞之後。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製作了自己的禮樂,這就是諸侯的詩,如鄭國的鄭詩、衛國的衛詩,等等。同時,各個諸侯國也一直在組織風詩的創作。

出於職務的原因,詩的來源不止一途,但最後被確定為禮樂的很少。這些禮樂除了賞賜給諸侯外,有的也賞賜給個人。根據《左傳》的記載,春秋時晉國卿魏絳就曾經得王室賞賜禮樂。但史料只有一例,算是例外。

禮崩樂壞,既意味著禮義廢、政教失,也指代諸侯廢棄周王室音律標準,增添了「自立為王」的色彩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禮崩」即王室衰微,諸侯不再敬重天子,既不行禮,也不進貢,這是春秋早期的狀況。至春秋晚期,諸侯各自為陣。孔子認為,一個國家如果禮樂三年不行,就意味著禮崩樂壞,但他對此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整體來看,禮崩樂壞是從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開始的。《漢書·郊祀志上》記載:「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禮作樂,天子曰明堂闢雍,諸侯曰泮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懷柔百神,鹹秩無文……後十三世,世益衰,禮樂廢。幽王無道,為犬戎所敗,平王東徙洛邑。」⑤史學家認為,在周文王以後,經過十三代,禮樂衰敗。照此計算,周平王正好是第十三代,那麼平王東徙洛邑就意味著禮崩樂壞了。根據《毛詩序》中「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的論述,變風變雅應當也始於平王東遷的時代。可見,春秋時期的《詩經》並沒有定型,朝廷的禮樂依然按照調整頒布這樣一個傳統進行。

樂壞,除了指內容上出現變風變雅以外,也指樂器和標準音的廢棄和重建。這指的是諸侯稱自己的風為詩,有「自立為王」的性質。他們不僅增加了表現自己功績的內容,而且還廢棄了周代統一的標準音定音樂器。近年出土的曾侯乙編鐘裡有這樣一些重要文字:曾侯乙作詩,商角、商曾,羸亂之宮,羸亂之在楚為新鍾,其在齊為呂音,太簇之宮,其反,在晉為槃鍾。穆音之宮,穆音之宮在楚為穆鍾,其在周為厲音。⑥

周代的禮樂都是用編鐘定標準音,全國統一。據此可以看出,禮崩樂壞不僅僅是指禮樂徵伐不再從天子出,更是指諸侯自己製造編鐘定音,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如曾侯乙編鐘所示,羸亂之宮在楚為新鍾,在齊為呂音;穆音之宮在楚為穆鍾,在周為厲音。雖然曾侯知道周樂與楚、晉音樂之異同,但是後人已經無法知曉了。所以「樂壞」包括內容、樂器和旋律。

總體來看,《國風》的時間跨度是殷商時期到春秋末期。這樣一個綜合體最後由誰來編訂?目前基本上確定是孔子。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古代詩歌有3000多篇,孔子刪掉了大部分,還剩下305篇,然後正樂,以合韶武雅頌之音,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詩經》。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注釋】

①④[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②[清]孫之騄輯:《尚書大傳》(卷三),載《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③[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⑤[漢]班固撰、[唐]顏師古註:《漢書》(卷二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責編/王妍卓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之仁」所謂何來?
    他所堅持的乃先秦時期的軍禮。周代以禮治天下,禮樂制度涉及甚廣,包含人們生活以及國家政治的方方面面。《周禮·春官·大宗伯》將禮分為吉、兇、賓、軍、嘉五禮,軍禮是有關戰爭方面的軍事制度的戰爭禮儀,包括戰前、戰中以及戰後,另外一些平時有關軍事的田獵等也被納入軍禮的範疇中,《左傳》中有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禮則兼祭祀與戰爭的性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徵服。
  • 每日一析:禮樂制度
    往期內容:每日一析:宗法制度【試題展示】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輝縣琉璃閣發掘了一座春秋時期的諸侯墓【答案】D【考向分析】本題考察的是西周三大政治制度之一禮樂制,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是高考當中的高頻考點,10年高考中考查過8次。
  • 【六度歷史】禮樂制度高考知識點解析
    周代禮樂制度中,「禮」講究差異,「樂」則講究和同。這裡的「樂」已經超越了音樂範籌,帶有濃厚的政治與社會色彩。這反映出周代「樂」的主要目的是穩定統治秩序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
  • 新加坡與中國國家治理方式變革的比較分析(上)
    李路曲教授指出,新加坡穩定有序地推進了民主進程或漸進而有效地進行了國家治理方式的改革,這對後發展國家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當前,中國正在進行轉變政府職能、構建責任型政府的改革,這既是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發展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礎和內容。李路曲教授強調,中國需要適應社會轉型的需要,建立新的、有效的民主政治機制,來協調各利益群體的利益和訴求。
  • 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都在山東,為何如今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前言山東素來有著「齊魯大地」的稱謂,因為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都在如今的山東地界之內,所以山東這一片地方也被人們叫做「齊魯大地」。但是山東的簡稱卻是「魯」而不是當時更為強大的「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山東山東的簡稱山東如今被簡稱為「魯」其實是民國時期才有的稱為,之前人們對山東的稱謂一直都是「齊」,而直到漢朝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出現變化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金字塔春秋戰國是個亂世,諸侯列國混戰不斷,逐漸破壞周天子的禮樂秩序,政治格局的平衡經數百年混戰終於被徹底顛覆,伴隨戰爭而來的則是百姓的流離失所,這對百姓而言是痛苦約在秦朝統一天下前數十年間,這些社會出身不高的人,越來越多的活躍在諸侯列國的政壇之上,當年為周人所貶低的商人族群也在這個時期得到了最快的發展,他們歷經數百年的積累,財富幾可匹敵國家財政。但是這些商人即便經歷了數百年依然沒有政治地位,這個時期的商人們便都非常熱衷於借財富進入朝堂,妄圖推行自己的治國理想,其中的佼佼者即是呂不韋。
  •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對當時的社會穩定有什麼影響?
    春秋上承西周禮制社會,下啟戰國亂世爭雄,在這個急劇變革的時代,固守禮制傳統與突破禮制藩籬相抗爭,形成了禮樂崩壞與禮樂維護相交織、相抗爭的局面。由於禮一直對現實生活具有重要影響,為了尋求救治亂世的良方,人們開始對禮的意義、地位、作用等展開思考,以期為以禮救世提供理論依據,進而推動了春秋禮學思想的產生。從制禮作樂到禮崩樂壞。周公「制禮作樂」確立了周朝以禮樂安天下的政治方針,而禮樂制度的核心就是要使上自天子諸侯、下至普通百姓安守他們的職責和本分而不能逾越,以此來維護社會的穩定。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做「春秋」?
    至此,東周開始迎來了一場極其劇烈的變革,社會逐漸陷入混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統稱。兩者之間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其中之一的春秋時期也被簡稱為「春秋」。是歷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間段。可是看到這兒,大多數人會產生疑問,為什麼要叫做「春秋」呢?和歷史上有名的著作「春秋」是否有著些許聯繫呢。
  • 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
    -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一說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雖然楚國一開始受封的疆域比較小,遠遠比不上一些公爵、侯爵諸侯國。但是,通過對周邊小國的兼併,楚國在春秋時期崛起,並認為子爵已經無法和楚國的實力相匹配了,所以楚國選擇「僭越稱王」,之所以強調是僭越,這是因為楚武王的王號,沒有獲得周王室的認可。
  • 春秋戰國時期的「憂患意識」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的政治地位自平王東遷之後一落千丈,諸國爭霸,在這個「禮樂崩壞」的年代,代表各自階級的思想家層出不窮,各家各派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論學說和政治主張,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儒、道、墨、法四家,學術重心由王官之學向諸子之學過渡
  • 春秋時期之「德」與「道」
    「德」在春秋時期是 政治 學的一個基本概念。這段時期,政治和政論家的基本思想和理念,無不以「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為軸心,如:《左傳·桓公二年》載:臧哀伯取郜大鼎於宋,曰:   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其賂器於太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
  • 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支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國家治理的基本理念。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文化爭鳴,為國家治理提供了獨特的精神指引和治理理念。比如,儒家提倡家國天下,主張德政禮治;法家倡導「一斷於法」,實行法治統治;道家關注順乎自然,崇尚「無為而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反對窮兵黷武。這些思想延續千年,對當下國家治理仍具有深遠影響。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中國歷史上各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緊密聯繫,為多民族的「大一統」觀念和格局奠定了基礎;而在「大一統」觀念和格局下多民族之間的互動與治理方式的借鑑吸收,則成為中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鞏固、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動力。  在關於歷史上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發展的研究中,「大一統」和「華夷」的關係是最為核心的問題之一。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簡單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名將其實更多體現於謀略方面,雖然如今來看這些人的謀略其實也很簡單,但由於早期戰爭受「禮制」影響較大的原因,這些人的戰法在當時已經是極大的創新。1、曹劌,長勺之戰。
  •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也沒有出現權臣篡位的事?
    春秋要是不亂,孔子也不會用「禮崩樂壞」來形容了。不過,我想題主問的應該是為何像「三家分晉」、「田齊」這樣改朝換代的「篡位」吧。我姑且順著這個方向回答下。我們先要明白孔子在哀嘆什麼,他說的「禮崩樂壞」指的是社會秩序。現代社會的秩序靠法律來維護,西周就是靠的禮和樂(秦漢之後一樣)。禮主要管的是西周貴族,天子、諸侯、卿大夫,底層百姓是沒資格享受禮的約束的。
  • 春秋外交家與戰國外交家有何不同?春秋重信義,而戰國重名利
    周武王滅商建周后,為配合政治上維護西周統治的分封制,武王弟周公旦對上古至殷商的禮樂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與改制,創造出了一整套涉及到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方方面面的禮樂制度,謂之「周禮」,以此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舉止,繼而維護西周的統治。
  • 考察春秋戰國時期主流思想學派的源起與成因
    其實春秋初期,管仲以「尊王攘夷」為政治口號,團結中原諸侯而孤立楚國,已經具備了外交戰的雛形,曰不戰而屈人之兵。縱橫家之學,至戰國時期而盛行,奇謀百出。張儀、魏冉、範雎、呂不韋等反覆使用縱橫之術,幫助秦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偉業。
  • 陳一新:「五治」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式
    原標題:「五治」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其中蘊含的國家治理方式現代化的新要求,主要體現為「五治」——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