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迪士尼是香港特區政府及華特迪士尼公司合資成立的主題遊樂園,2005年9月開業。目前,香港特區政府和迪士尼公司分別持有53%和47%的股權。開業初期,香港迪士尼也曾遭遇「爆棚危機」。
曾因人滿為患引發混亂
香港迪士尼剛開業時,為招攬遊客,一是設法提高旅行社的積極性,二是在2006年年初推出半年有效票。訂購了這種門票的遊客可以自購票之日起,在半年內選擇除春節、國慶節等「特別日期」外的任意一天遊玩。
2006年春節期間,有6000個旅行團到香港旅遊,人數高達18萬,其中一半遊客都想到香港迪士尼遊玩。當時有的遊客為能進入香港迪士尼,凌晨4點就到樂園門口排隊,到上午7點,香港迪士尼門外已經有1000多人在排隊等候入園。但是,即使能夠進入迪士尼園內,遊客也人滿為患,不僅遊樂項目要長時間排隊,就連上洗手間、到餐廳吃飯都要大排長龍。由於人太多,許多到餐廳吃飯的遊客找不到座位,只能坐在地上用餐。
由於遊客「爆棚」,香港迪士尼樂園連續兩天在入場人數達到上限後關閉園門,禁止上百名稍後趕來並持有效門票的遊客入場,引發遊客的強烈不滿,部分遊客要求退票,並向香港旅遊發展局投訴,許多遊客表示以後不會再去香港迪士尼。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多次公開批評迪士尼管理不當,損害香港聲譽。
拒客事件後,香港迪士尼總裁專門到香港立法會說明情況,表示要吸取教訓,定期檢討市場推廣措施,了解內地旅客的旅遊習慣及消費模式,在人流控制及準備園內用餐方面作出新的調整。同時改進通報機制,加強與旅遊業界聯繫,提高公司的危機處理能力。
不斷修正應對策略
香港迪士尼拒客事件暴露了迪士尼管理層的應對失誤,對緊急情況的處理欠佳,但關鍵是香港迪士尼忽視了內地消費文化的特點。有報導指出,香港迪士尼的春節安排,忽視了內地黃金周因素。香港迪士尼只設定春節初一到初三為「特別日期」,而從初四到初七,內地民眾尚在度假,但這幾天卻成為了迪士尼的「平常日子」,不僅取消了門票價格調節,甚至不考慮售出的「半年有效票」會否一起「出籠」,當然會造成混亂。
但是,在人滿為患的情況下,繼續開門迎客還是關門拒客?香港迪士尼選擇拒客,並認為這是對遊客的保護。香港迪士尼開業時曾作出規定,當樂園超負荷時,隨時可以限制遊客進場,這對已入內和未入內遊客的人身安全,是一種最佳的保護方式。有評論認為,景區質量的決定因素包括安全指數、地理位置、價位、服務態度、遊樂指數等等,迪士尼的舉措是希望在保證遊客安全的前提下,給遊客一個寧缺毋濫的迪士尼旅程。從保證遊客安全和完美的娛樂體驗來說,關門拒客是次中取優的決策。
成熟管理面對客流變化
拒客事件之後,香港迪士尼的各項管理逐漸走上了正軌。2015年,雖然香港旅遊業市道偏軟,2015年訪港旅客較上年減少2.5%,香港迪士尼業務收入仍達到了51.14億港元,為開業以來第二高,入場人次達680萬,樂園訪客人均消費連續六年增長,酒店整體入住率接近八成。但是,由於遊客下降等因素,香港迪士尼2015年營業收入仍比前年下跌6.4%,淨虧損1.48億港元。
香港迪士尼當年人滿為患,近年來卻面臨遊客減少,而且今年形勢更為嚴峻。今年第一季度,訪港旅客人次按年率計算下跌10.9%,其中內地旅客更下挫15.1%,入境不過夜旅客人次較上年同期大幅下跌14.7%。為走出困境,香港迪士尼今年將推出星球大戰、鐵甲奇俠飛行之旅等更多遊樂項目,同時投資建設迪士尼探索家度假酒店,以期吸引更多的遊客。(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羽 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