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維廉一行縱橫中國大地2萬公裡。廈大供圖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許蔚菡 通訊員 杜筠) 8月2日下午,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外籍教授潘維廉一行風塵僕僕出現在廈門大學科學藝術中心。這位以「不見外的老潘」走紅網絡的教授,7月闊別了廈大31天,縱橫中國大地2萬公裡,走遍了26個城市,圓滿結束「重走中國行」,並與大家分享所見所聞。
25年中國巨變令老潘驚嘆
「1994年,我的朋友曾質疑中國『靠海的發展,內地沒發展』,我決定親自走一走,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潘維廉在分享會上以這個小故事開頭,向與會廈大師生分享了25年後「重走中國行」中的親身經歷,把所見的變化、所得的感受一一道來。
1994年夏天,「老潘」開著自己的金杯麵包車,帶著妻兒,歷時3個月,走了4萬公裡,遊歷中國的大江南北。此次「重走中國行」,路線與25年前大體一致,潘維廉以廈門為起始點,到25年前他曾經到過的中國城市鄉村,以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或工作過的地方,包括延安、梁家河,縱橫2萬公裡,足跡遍布26個城市,歷時31天。
「『1994年是土色,2019年是綠色』,在寧夏,25年前我看到的破舊的土房如今換上嶄新的磚瓦房,綠化也做得很好!」「我採訪各地的百姓生活怎麼變化、為什麼變化,他們告訴我的答案好多都提到了『政策好』『領導好』。」「我在貴州等地的偏遠地區都隨處可見貫通的隧道、高速公路、高架橋,西部變化太大了!」潘維廉說,「我本來以為這樣的變化要四五十年甚至更久才會發生,沒想到這麼快」。
從城市到鄉野,從東部到西部,從紮根基層的廈大人到三洲鎮的「斷臂鐵人」,潘維廉步履不停,採訪不斷,亦筆耕不輟。潘維廉說,此行遇到的人和事讓他再次見識了「中國有普通話,但沒有普通人」,深切感受到了接地氣的「中國夢」。他表示,會將25年來中國的變化寫出來,向世界傳播「更精彩的中國故事」。「希望再過20年我可以再跑一趟。」他說。
據潘維廉介紹,此行的所見、所感將會分成兩本書出版,一本是由此行採訪的30多名普通人來講述「25年間生活是怎麼改變的」,爭取在9月底面世;另一本將由潘維廉講述「中國25年方方面面的變化」,預計創作需要半年時間。
教書育人不忘詩與遠方
今年2月,在收到潘維廉出版的《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後,習近平總書記給潘維廉回信,感謝他把人生寶貴的30年時光獻給了中國教育事業;相信他將會見證一個更加繁榮進步、幸福美好的中國,一個更多造福世界和人類的中國,潘維廉筆下的中國故事也一定會更精彩。
在總書記的鼓勵下,潘維廉教授決心寫出「更精彩的中國故事」。於是,7月,他出發了,隨行的還有9名師生。潘維廉此行線路和25年前基本一樣,不過新增福安、長樂。這裡有個背景,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潘維廉的回信中祝他「福安」「長樂」。
分享會上,隨隊教師代表揭上鋒從「一個可愛的頑童」「一隻勤奮的老鼠」「一個真正有夢想的人」三個視角暢談對潘維廉的印象。他說,此行1個月,行程2萬公裡,幾乎馬不停蹄,途中鍵盤敲擊的聲音就是潘老師勤奮的最好詮釋。
他說,潘維廉來到廈大,教書育人的同時不忘詩與遠方,25年前就駕車帶著老婆孩子走遍中國,成為別人眼中的傳奇,「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隨隊學生代表、「青春中國行」實踐隊隊長、廈大管理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周豔芳說,這次中國行,讓她第一次有機會零距離地接觸中國大地。她看到雲南省石林縣新宅村的老農民,如何從以前的一貧如洗,到如今擁有兩層小洋樓的「今非昔比」,知道了什麼是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
聲音
廈大管理學院輔導員揭上鋒:感受中國經濟的蓬勃之力
這是一次文化之旅,讓我感覺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一次發現之旅,讓我感受到中國經濟的蓬勃之力;它更是一次學習之旅,將成為最生動的思政教材。
廈大管理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周豔芳:這是滿載而歸的學習之旅
這次我從象牙塔裡走出,跟著潘教授行走,是一次滿載而歸的學習之旅。
我到過杭州的小村莊,美麗鄉村茶園飄香,村民辛勤而作,我感受到了他們身上「幸福生活都是靠奮鬥得來的」拼搏精神。
我也到過內蒙古希拉穆仁大草原,聆聽格日勒阿媽講述她含辛茹苦,把草原姑娘送到廈大讀博士的故事,學習她「自強不息」的精神。
我還到過拉薩,聽廈大首個西藏學生益西旦增訴說他如何反哺故鄉,從廈大到美國再回到西藏奉獻青春的故事,學到了身為廈大人「感恩、責任、奉獻」的精神。
如果沒有這次實踐,我對中國很多地方的認識可能只停留在書籍和影視資料裡,更沒有機會去感受中國人身上那種勇於追求和實現夢想的執著精神。感謝這次學習之旅。
老潘隨行感想
老潘「重走中國路」,對於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不忘記錄感受,時時更新在朋友圈。他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好奇的孩子,觀察這25年來中國從外觀到內在的變化。
●從南京到山東,途經日照服務區時,老潘一行偶遇女士專用停車位,比一般停車位寬50釐米。老潘感慨:「中國人厲害,以備所有的萬一,包括專用停車位。」
他回憶道,25年前的中國行,路上沒地方吃飯,一家人在車上吃、睡。而此次出行,一路上到處都有很好的服務區,還有旅館、飯店、小賣部,方便快捷。
●7月5日,老潘一行人入住青島郵輪母港附近的酒店。他說,窗外夜景一點也不像25年前的青島,太現代了,很像太空站,「摩登,但不是在太空,而是在人間」。
●老潘說,25年前,內蒙古只有一個顏色———土色。路是土色,房子是土色,什麼都是土色。除了些衣服以外,根本沒有其他顏色。他的白色麵包車開了半天也變成了土色。但如今,內蒙古的路非常好,服務中心很現代,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棒。
●由內蒙古驅車趕往延安的路上,老潘一行看到寬闊的高速公路和道路兩邊的美景,感慨萬千。老潘說,1994年他來這裡時,這些地方還都是沙漠。他告訴同行的人:「完全不一樣,以前是黃色,現在是綠色,以前完全是沙子,一大堆沙子,也沒有路,現在是高速公路,都是綠色的。完全不一樣,難以相信這是同樣一個世界。」
●老潘回憶起1994年在拉薩旅遊的點滴:當時他到拉薩參觀布達拉宮,坐小巴士可以直接上去,但是小巴士走到半路動力不足,只好由人下車推,結果就是「花錢推車」。老潘表示,現在西藏的交通越來越好了,以後有高速公路的話,希望有機會從四川開到西藏。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