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40年)美籍教授潘維廉:我是廈門人
中新社廈門9月6日電 「我系誒蒙郎。」(閩南語,意為「我是廈門人」)在廈門生活30多年的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不僅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學會了幾句閩南語。他笑稱自己為「廈門人」。
1988年,潘維廉舉家來到廈門,「本來打算住幾年,後來一年、兩年……住了三十幾年。」
如今,潘維廉是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也成為中國高校最早引進的MBA課程外籍教師之一、福建第一位獲得在華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中國友誼獎獲得者、福建省榮譽公民、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別叫我老外,我是『老內』。」30多年來,潘維廉已成為廈門乃至中國發展的見證者,「我們見證了中國經歷的前所未有的變化,從某些方面來說,我們甚至也參與了這些變化。」
潘維廉還記得,剛剛搬來廈門居住的時候,廈門道路狹窄、坑坑窪窪,一家人用一輛人力三輪車穿梭於廈門的大街小巷;房子每天停電,公寓樓斷水有時會持續三四天。
「今天,這裡與當年已是天壤之別。」潘維廉說,廈門已經發展成為非常現代的城市,在這裡生活也十分便利,「這座美麗的『海上花園』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並重,不僅吸引了很多商業和高科技創新產業入駐,也吸引了大量遊客,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度假勝地。」
潘維廉打趣道:「很多人特地來廈門旅遊,我和妻子卻一年365天都在享受廈門假期,我們從不厭倦。」
「我們也愛上了這裡的人們。」潘維廉回憶道,當他踏上廈門這片土地的時候,他就被這裡熱情、好客的人們所感染。「面對問題,他們保持樂觀的精神,相信事情會變得更好。從那時起,他們的自信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當我了解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以及中國高效的治理時,我也開始與當地人分享對未來的信心。但我們誰也沒有想到中國的轉變會如此迅速和徹底。我原以為我們只是為子孫後代種樹,以讓後人享受蔭涼,但不到20年,我們就在一個被聯合國都被評為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的地方享受生活。」潘維廉說。
而今,潘維廉正在以親身經歷為中國「代言」。
2018年底,潘維廉的新書《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首發,精選作者30年間47封寫給美國家人朋友的私人信件,從一個長期在華生活的外國人的獨特視角,記錄和展現了中國的發展。他還為廈門等城市獲得國際花園城市金獎出力。
1994年,潘維廉驅車4萬公裡環遊中國,並在2019年重溫了該次行程。「我親眼看到,不僅是廈門,連西部偏遠城市也不再遭受停電斷水之苦;不僅是廈門,甚至偏遠的山區城鎮和村莊都被高效的鐵路公路網連接起來,現在還因『一帶一路』倡議與世界其他地區連接起來。」
在潘維廉看來,中國在工程和科學方面的發展,為廈門乃至整個國家提供了基礎。而且,中國城市擁有大多數外國城市所沒有的東西——各級政府高效追求一個共同目標的體系,這樣的體系不以政治為基礎,而是以實用的經濟、科學和工程為基礎,以滿足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需要。
「30年後,我們還在這裡,而且沒有離開的計劃。」潘維廉相信,更好的事情還在前面。( 作者 黃詠綢 閆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