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9日消息(記者周步恆 陳庚)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廈門經濟特區成立40年來,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對臺交流合作的「橋梁紐帶」作用,走出一條「速度與質量齊升、發展與生態共贏」的高質量發展道路。2020-08-29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1981年10月15日,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破土動工,發祥地「湖裡」當年還只是一個破舊、落後的小漁村,如今已建成現代化中心城區,「三高」企業雲集,新興產業群聚。六年前,「80後」海歸陳思恩看好這裡的產業基礎和營商環境,帶領團隊創辦了一家研發交通出行大數據的高新技術企業。
陳思恩:給我們很大的一個空間、支持,我們的智慧應用在廈門都能看到。
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在特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廈門不失時機地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激發和釋放新動能,推進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廈門商事主體年均新增20%以上,穩居國內城市營商環境評價前列。今年以來,廈門市激活創新主體、匯聚創新人才,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中心。
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外國人越來越多,未來也會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這邊。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近年來,廈門經濟特區大力推進自貿區建設,累計推出426項創新舉措,其中全國首創93項。
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胡昌升:全方位地推動廈門高質量發展超越。建設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成立經濟特區40年來,廈門市生產總值增長925倍,進出口貿易總值增長4548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7倍。呈現出「民生、環境顯著改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明水平全面提高,自然、人文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