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載商埠」到「活力特區」——記廣東汕頭經濟特區40年

2021-01-1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廣州9月7日電 題:從「百載商埠」到「活力特區」——記廣東汕頭經濟特區40年

新華社記者詹奕嘉、洪澤華

今年8月,國內最大直徑越海盾構隧道在廣東汕頭實現全線貫通,這是國內首條在8度地震烈度區建設的海底隧道。

在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之際,汕頭頂住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經濟下行壓力,前7個月55個省重點項目完成年度計劃的84.7%,進度位居廣東全省第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早在1860年就開埠設關的汕頭曾有「百載商埠樓船萬國」的美譽,經過40年奮進發展後已成為一座現代化濱海城市。面向未來,汕頭經濟特區正繼續以「殺出一條血路」的決心、「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致力於建設「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

9月6日拍攝的汕頭市夜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披荊斬棘打造「活力特區」

汕頭市龍湖區政府門前有一座名為「升騰」的雕塑,寓意特區在改革開放之後的崛起。這裡樹木挺立成蔭、樓房鱗次櫛比、道路縱橫交錯,然而40年前作為特區發祥地的龍湖還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海邊灘涂。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原副主任方克森回憶說,在艱難環境和簡陋條件下,特區「開荒牛」們肩挑背扛,迅速完成了通水、通電、通路和平整土地「三通一平」任務。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開始在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

汕頭市小公園中山紀念亭附近的民國建築(9月5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40年來,汕頭肩負改革「試驗田」和開放「窗口」的使命擔當,積極開展體制創新和改革探索,彰顯了經濟特區的生機與活力。

1987年,汕頭特區管委會公開承諾「企業反映問題在24小時內做出回復」,推動各職能部門從管理監督型機關向服務指導型機關轉變。

「24小時內答覆」成為汕頭特區的金字招牌,來投資設廠的客商大幅增加。時任汕頭特區管委會資料科科長的鄭鴻奇說,1987年汕頭特區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到2270萬美元,相當於之前四年特區實際利用外資額的總和。

汕頭特區的發展也曾經歷波折。經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飛速發展階段後,「走私+騙稅」的陰影曾使汕頭經濟一度陷入低谷。在危機和挑戰面前,汕頭特區痛定思痛,「刀刃向內」改革挖掘潛力,不斷完善有利於創新的制度機制,經濟步入快速回升通道,「十一五」期間經濟增速超過廣東及全國平均水平。

「近年來,汕頭以多點錯位發展構築穩定的產業結構,以跨區劃合作重組區域經濟網絡,以全方位開放拓展經濟發展空間,逐步走出一條以發展質量與效率彌補發展條件不足的特區發展道路。」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陳鴻宇評價說。

9月6日拍攝的汕頭市時代廣場夜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開放包容建設「和美僑鄉」

汕頭所處的潮汕地區是我國知名僑鄉,坊間有「本土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海內又一個潮汕」的說法。作為中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汕頭的發展與「開放」「僑資僑力」緊密相連。

1984年,泰國僑領謝國民先生回到家鄉,投資興辦了汕頭第一家外資企業,即今天的正大康地汕頭有限公司。該公司負責人胡春流告訴記者,謝國民先生來汕頭投資時這裡還是一片荒地,經過30多年發展,公司產值已從最初每月的100萬元提高到現在的8000萬元。

因僑而立,開放而興。40年來,汕頭積極吸收和利用僑資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走出去」「引進來」逐步構建寬領域、多層次、高水平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汕頭市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汕頭累計引進外商投資企業5000多家,實際利用外資93.8億美元,其中近九成是僑資。海外華人華僑還先後向汕頭捐資98.6億元人民幣,興辦了一批公益事業。

正大康地汕頭有限公司是汕頭第一家外資企業(9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今天,汕頭特區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2014年經國務院批覆設立後,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超185億元,總投資約190億元的泰盛、明園等10家總部企業項目落戶,區域股權交易市場「華僑板」已升格為廣東股權交易中心汕頭分公司。

今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出臺《關於支持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內容涵蓋推進簡政放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區域人才發展高地、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強化土地管理和用地保障、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加強組織領導等8個方面。

汕頭華僑試驗區管委會黨工委副書記陳斌說,管委會近期正在研究制定扶持華僑投資相關產業的政策措施,著力推進有關平臺的建設,努力把試驗區打造成為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助力汕頭特區成為東南沿海聚僑心僑智、匯僑資僑力的嶄新平臺。

為民謀利雕琢「粵東明珠」

作為市區擁有「內海灣」的城市,汕頭「一灣兩岸」景色宜人,但市民出行曾經是個大問題。「過去條件有限,渡船每次只能載三輛汽車過渡,遇到大霧天等待擺渡的車龍能排上好幾公裡。」汕頭市輪渡公司退休職工林文杰說,隨著兩座跨海大橋相繼建成通車,市民過海出行變得很方便,現在搭乘渡船的主要目的成了欣賞海灣美景。

跨海交通的變化是汕頭城市環境品質大幅提升的縮影。汕頭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改善民生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近5年來,該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全域拓通改造道路2247.9公裡,新建改建農貿市場306個,升級改造公園257個、廣場364個。

9月6日拍攝的汕頭亞青會主場館項目(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去年3月,汕頭獲得2021年亞洲青年運動會舉辦權。一年多來,汕頭全力加快亞青會各項籌備工作。截至8月底,亞青會主場館鋼結構主體工程全面封頂,訓練場和會議中心主體結構施工進度超過一半,遊泳跳水館、桌球館、人民體育館等20座體育場館正在改造升級。

成就屬於過去,發展仍需加力。當地許多受訪幹部群眾坦言,與深圳等經濟特區相比,汕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比較突出,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改革開放步伐不大、產業發展層次不高、資源集聚能力不強、城鄉發展不協調、社會治理存在短板,需要在新一輪發展中精準發力、著力破解。

汕頭市委書記馬文田表示,汕頭將繼續貫徹新發展理念,在全國、全省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探索形成新動力機制,努力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

相關焦點

  • 記廣東汕頭經濟特區40年
    新華社廣州9月7日電 題:從「百載商埠」到「活力特區」——記廣東汕頭經濟特區40年新華社記者詹奕嘉、洪澤華今年8月,國內最大直徑越海盾構隧道在廣東汕頭實現全線貫通,這是國內首條在8度地震烈度區建設的海底隧道。
  • 航拍廣東之汕頭: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
    汕頭內海灣 由一方漁村興起,到1860年成為中國首批通商口岸之一,上世紀30年代,汕頭港外境外船隻進出港艘次與噸位數居全國第三位,呈現「檣櫓如林
  • 廣東一「小型」公園走紅,位於鬧市之中,見證汕頭「百載商埠」
    文/小宇宙漂流記 歡迎個人分享與轉載旅行,需要一顆安靜的心和不停的腳步。不停的遇見,不停的思考,不停的流失自己的思想,不停地更新自己的記憶。「小型」公園——汕頭小公園。汕頭小公園在廣東汕頭市的老市區,並且處在老市區最繁華的中心,可以說這個公園是汕頭老城的一個文化標誌,為什麼說這個公園是個「小型」公園呢?
  • 探訪廣東汕頭騎樓街 見證百載商埠昔日繁華
    中新社廣東汕頭4月2日電 題:探訪廣東汕頭騎樓街 見證百載商埠昔日繁華  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  隨著清明假期的到來,僑鄉汕頭分外熱鬧,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熙來攘往,忙著回鄉拜山掃墓、尋根訪友。汕頭西堤路騎樓街修復後對外開放,更是吸引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
  • 以特區的名義!僑鄉汕頭:往昔,順勢而興;今朝,依勢而變
    僑鄉汕頭:往昔,順勢而興;今朝,依勢而變金羊網  作者:朱智祥  2020-08-29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金羊網訊 記者朱智祥攝影報導: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
  • 70年,汕頭!
    >是中國重要港口城市 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 「活力特區 和美僑鄉 粵東明珠」 是中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 著名僑鄉、粵東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
  • 廣東「鬧中取靜」的公園走紅,見證汕頭「百載商埠」,遊客搶著去
    廣東「鬧中取靜」的公園走紅,見證汕頭「百載商埠」,遊客搶著去!汕頭小公園位於廣東汕頭市的舊市區,是舊市區最繁華的中心。 這個公園可以說是汕頭老城的文化標誌。 為什麼可以說這個公園是「小型」公園? 狹義上說汕頭小公園是最中心的中山紀念亭,確實不叫「小型」,但廣義上說這個公園的規模比較大,包括周圍的幾個街區,形成了小公園的整個歷史文化區。
  • 探訪汕頭小公園:全國唯一放射狀騎樓街道 見證百載商埠繁華
    原標題:探訪汕頭小公園:全國唯一放射狀騎樓街道,見證百載商埠繁華   汕頭小公園位於廣東汕頭老市區中心,是汕頭百載
  • 萬米高空祝福經濟特區 東航舉辦「飛越廣東•特區40年」主題航班...
    8月20日,中國東方航空在上海虹橋飛往廣州的MU5301航班上,進行了一場名為「飛越廣東?特區40年」的主題航班活動,在萬米高空為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獻上祝福。東航首架空客A350-900引進於2018年,當年正值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東航選用該機型執飛此次主題航班,以最先進機型、最好運營水平、最高服務標準,攜手廣大旅客共同致敬特區不平凡的40年發展歷程,與特區一起向改革新徵程「啟航出發」。在主題航班客艙內,放眼望去都是慶祝「特區40年」的特別裝飾,全艙先進的視頻系統耀眼奪目,紅彤彤的電子屏幕烘託出一派喜慶氛圍。
  • 經濟特區40年再出發!深圳、珠海、汕頭提升治理現代化能力,助推...
    40年篳路藍縷、艱辛探索,一家家特區企業、一批批特區建設者勇立潮頭,披荊斬棘闖新路,讓邊陲小島、落後漁村走上了世界舞臺。「不惑之年」,站在新起點的經濟特區肩負著更多新的使命,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中也需要闖出新路子。
  • 時政新聞眼丨廣東之行第二天,習近平為何赴汕頭考察
    10月13日,正在廣東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汕頭。至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已走遍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這五個經濟特區。在汕頭,總書記考察了見證「百載商埠」歷史的小公園開埠區,留下了深刻啟示。在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的前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專程考察另一個經濟特區汕頭,追尋歷史、致敬僑胞、思考未來。透過1860、1980、2020這三個年頭,可以看到這座城市給新時代改革開放帶來的啟迪。1860年:一城開埠 萬家「信史」1860年,汕頭開埠,成為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
  • 前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學習參觀的黨員群眾熱情空前
    正值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最近接待的單位參觀團眾多,10天來觀展人數已超2000人。陳列館厚重的歷史氣息,令人感慨萬千。講解員黃少彥從「澄海縣疆域水陸分界圖」起始引入,講解汕頭城市發展史。從「海絲源頭」到「漂洋過番」,透過開埠文化陳列館的史料,可以看出當年的開埠是國之恥辱、被迫而為。
  • 新一期英文《魅力汕頭 活力特區》出版 汕頭魅力讓海外為之傾倒
    繼首期《魅力汕頭 活力特區》英文版在在美國《國際日報》出版引起海外讀者良好反響後,9月25日出版的第二期又受到海外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紛紛予以點讚。
  • 廣州佛山汕頭潮州四城共同推動「老城市,新活力」
    10月24日上午,主題為「老城市新活力」的廣州市2020年第210場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在廣州塔舉行。廣州、佛山、汕頭、潮州四市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城市「老城市,新活力」和文化出新出彩的相關成果。
  • 重逢汕頭小公園,遇見的不只是記憶
    前來參觀的市民和遊客仍然絡繹不絕,大家對亭內木結構精巧的古老工藝讚嘆不已,紛紛駐足拍照留念;而此時車水馬龍的西堤路上,修復原貌的百年騎樓流光溢彩,重現中西合璧的風採,讓人仿佛置身於這座「百載商埠」的昔日繁華…… 春節假期,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迎來近30萬遊客,小公園中山紀念亭、南生百華大樓、西南通、老媽宮、西堤騎樓等帶著「記憶」的地標性建築,刷爆了海內外潮汕人的「朋友圈」。
  • 汕頭:百年商埠聚僑心,大型基建煥新機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  嶺東門戶,海濱鄒魯。汕頭作為中國近代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依託僑鄉文化廣納人才,藉助區位優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區域經濟,當好粵東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領頭羊」。
  • 最靠近臺灣的城市 汕頭力鑄對臺經貿「橋頭堡」
    汕頭有了經濟發展的支撐點  作為廣東最靠近臺灣的城市,汕頭又有新角色———未來海西經濟區與珠三角地區實現對接的「橋頭堡」  本報記者馬勇王漫琪楊媛  經濟特區如何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這是溫家寶總理給廣東布置的一道任務,也是廣東在更高水平上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 每日一詞∣經濟特區 special economic zone
    40年前,中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作為國家對外開放政策的一部分,鼓勵外資進入,促進經濟發展。2020年8月24日,深圳市舉辦燈光秀,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對外開放的決策後,中央決定把突破口選在靠近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廣東和福建兩省,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 濤聲浩浩 海日盈盈一一汕頭開埠160周年鑑往知來
    汕頭是中國最早開放的四大經濟特區之一。作為一座百載商埠,汕頭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老市區的每一磚一瓦,每個老房子的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這些歷史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往事講述者。撫今思昔,深感汕頭的發展自有其優越區位和歷史必然。
  • 特區40年:珠海為什麼能?
    通過改革開放,中國成功開啟了現代化壯闊徵程,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頗具影響力的英國雜誌《經濟學人》評價稱,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引人注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1979年7月,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被批准試辦出口特區。次年5月,這4個出口特區正式改稱為經濟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