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百年商埠聚僑心,大型基建煥新機

2020-12-27 光明時政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

  嶺東門戶,海濱鄒魯。汕頭作為中國近代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依託僑鄉文化廣納人才,藉助區位優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區域經濟,當好粵東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領頭羊」。

  主打僑牌,全力打造人才「歸谷」

  汕頭因僑而立,因僑而興。「不惑之年」的汕頭經濟特區不忘初心,發揮百載商埠的優勢,憑鄉心聚賢士,以厚遇攬英才。

  2018年5月,汕頭出臺本市迄今為止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廣、支持力度最大的人才政策,「每年近兩個億的人才工作預算,30條人才新政,逾百個政策點」,針對各層次、多領域的人才提供引進、居住、置業和創業等全方位服務。

人才大廈創客辦公區,多家創業公司員工正在辦公(吳熙璐 攝)。

  華僑試驗區人才大廈的建設和投入使用是汕頭優化人才生態環境的生動實踐。大廈三樓的創客辦公區為入駐企業提供辦公空間,由專業創業孵化器負責運營,現已相繼引進16家創業企業和團隊,同時吸引廣工大創新協同研究院入駐。大廈人才公寓實現「拎包入住」,切實解決人才「住」的基本需求,拴住人才的心,不讓「留人」成為一句空喊的口號。

創業者肖恆展示創業項目(吳熙璐 攝)。

  入駐試驗區的創業者肖恆是汕頭市恆汕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汕頭市浮象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表示,華僑試驗區為創業者提供了政策對接、場地支持和資金補貼,汕頭自身廣闊的發展前景更是為來汕人才提供大好機遇。

  內聯外通,輻射帶動粵東發展

  1860年,汕頭開埠,港口業發展迅速,不僅被視為當時粵東、閩西、贛南地區的物資集散地和海上門戶,更是聯通東南亞乃至歐美國際航線的重要樞紐。

  為深化改革開放,汕頭港進一步發展內聯外通的大交通格局,全力推動廣澳港區的建設。

  「廣澳港區是粵東地區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汕頭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吳志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港區水深優越,泥沙淤積輕微,具備停靠大型遠洋貨櫃船舶的硬體條件。」

汕頭廣澳港區鳥瞰圖(吳熙璐 攝)。

  廣澳港區是粵東地區首個啟用的10萬噸級的專業貨櫃碼頭,打破了汕頭港港口生產的碼頭噸位瓶頸,解決了粵東地區貨櫃港口吞吐能力不足的問題,成為廣東省明確的粵東港口群核心港區和公共物流樞紐港區。

  港區地靠國際主航道,距離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僅10海裡。目前,港口已開通13條國際班輪航線。隨著三期工程的建設,廣澳港區將開闢更多國際航線,逐步覆蓋東南亞主要港口。

  得天獨厚的水文條件,四通八達的國內外航運格局,廣澳港區縮短了汕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時空距離。汕頭具備良好的進港條件,能夠有效分擔大灣區的航運任務,與廣州、深圳等國際航運港口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格局。藉助航運優勢,汕頭還將成為大灣區的重要基站,將大灣區的發展力輻射到粵東地區,從而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發揮省域副中心的職責,加快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整合協調,完善全國交通樞紐功能

  2016年,國家提出了「八縱八橫」的高鐵網絡規劃,開啟了汕頭高鐵建設的新篇章。

汕頭高鐵站一體化樞紐效果圖立在汕頭火車站前(吳熙璐 攝)。

  2020年初,汕頭高鐵站再升級,計劃打造集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城際鐵路以及城市軌道、公路客運、城市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

  汕頭高鐵站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設計,據建築師羅益德介紹,新交通樞紐規模10萬平方米,整體暫按照11臺23線規模布置。站場上方為高架候車廳,站場下方預留軌道交通,乘客從腰部進站,最終實現接送客的快進快出。一體化工程希望通過完善的交通協調,在樞紐內部實現多種交通方式、多條線路的整合與銜接,爭做粵東地區規模最大、交通接駁能力最齊全的鐵路樞紐。

  汕頭高鐵站的建成不僅有利於打造粵東 「一小時交通圈」,汕頭市還可憑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全國交通運輸布局中佔據突出地位。

  漸入佳境,全力籌辦亞青會

  機器隆隆,塔吊林立,「飛舞的浪花」雛形初現,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青會」)的籌備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汕頭大學東校區暨亞青會場建設現場(汕頭網信辦供圖)。

  汕頭大學東校區暨亞青會場館項目總規劃用地面積1551畝,總建築面積約97萬平方米。項目一期將建設一座2.2萬人規模體育場、一座8千人規模體育館及其他訓練場館,預計於2021年6月底前建成。在亞青會結束後,共四期項目的建設內容都將移交汕頭大學使用,預計可容納2萬名全日制在校生。

  除卻加快推進場館「硬設施」的建設,汕頭還在「軟條件」上下硬功夫。深入開展「迎亞青、講文明、樹新風」和「清潔家園迎亞青」行動,多措並舉推進市容美化、生態綠化、立面淨化、交通優化。藉助亞青會這一重大機遇,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發展品質。

  海風徐徐,浪花不知疲倦地拍打礁石,這正如持續發展的汕頭經濟特區,永遠為我國改革開放注入源源動力,為現代化建設貢獻「汕頭力量」。(吳熙璐)

[ 責編:陳暢 ]

相關焦點

  • 探訪廣東汕頭騎樓街 見證百載商埠昔日繁華
    中新社廣東汕頭4月2日電 題:探訪廣東汕頭騎樓街 見證百載商埠昔日繁華  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  隨著清明假期的到來,僑鄉汕頭分外熱鬧,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熙來攘往,忙著回鄉拜山掃墓、尋根訪友。汕頭西堤路騎樓街修復後對外開放,更是吸引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
  • 廣東一「小型」公園走紅,位於鬧市之中,見證汕頭「百載商埠」
    汕頭小公園在廣東汕頭市的老市區,並且處在老市區最繁華的中心,可以說這個公園是汕頭老城的一個文化標誌,為什麼說這個公園是個「小型」公園呢?在狹義上汕頭小公園是指最中心的中山紀念亭,確實不負「小型」之名,可是在廣義上這個公園的規模還是比較龐大的,它包括了周圍的一些街區在其中,形成了一整個小公園歷史文化區。
  • 廣東「鬧中取靜」的公園走紅,見證汕頭「百載商埠」,遊客搶著去
    廣東「鬧中取靜」的公園走紅,見證汕頭「百載商埠」,遊客搶著去!汕頭小公園位於廣東汕頭市的舊市區,是舊市區最繁華的中心。 這個公園可以說是汕頭老城的文化標誌。 為什麼可以說這個公園是「小型」公園? 狹義上說汕頭小公園是最中心的中山紀念亭,確實不叫「小型」,但廣義上說這個公園的規模比較大,包括周圍的幾個街區,形成了小公園的整個歷史文化區。
  • 探訪汕頭小公園:全國唯一放射狀騎樓街道 見證百載商埠繁華
    原標題:探訪汕頭小公園:全國唯一放射狀騎樓街道,見證百載商埠繁華   汕頭小公園位於廣東汕頭老市區中心,是汕頭百載
  • 在汕頭探尋潮僑文化足跡
    小公園的百年洋樓   溯源地二   百載商埠的見證——小公園開埠區   小公園開埠區是以小公園亭為圓心的一個區域,曾是汕頭最為繁華的商貿之地,很多老房子都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雖經滄桑風雨,卻依然掩蓋不住它往日的精緻,酒樓茶肆,商鋪名號,依稀可辨,記錄著1860年汕頭開埠以來的歷史痕跡。
  • 從「百載商埠」到「活力特區」——記廣東汕頭經濟特區40年
    新華社廣州9月7日電 題:從「百載商埠」到「活力特區」——記廣東汕頭經濟特區40年新華社記者詹奕嘉、洪澤華今年8月,國內最大直徑越海盾構隧道在廣東汕頭實現全線貫通,這是國內首條在8度地震烈度區建設的海底隧道。
  • 航拍廣東之汕頭: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
    羊城晚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大型全媒體報導《航拍廣東》, 走進和美僑鄉——汕頭 汕頭地處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口,古時為濱海衝積地,明代稱「沙汕」,至清雍正年間始稱汕頭。
  • 習近平廣東行丨看得見騎樓 記得住鄉愁——走進汕頭小公園開埠區
    10月13日下午,在汕頭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步行察看開埠區街區人文歷史風貌,並同市民群眾親切交流。  小公園開埠區並不是公園,而是一個以中山紀念亭為核心的放射狀片區,是汕頭老城區的核心地域和文化標誌。開埠區建有大片獨具僑味的騎樓群,包含南生百貨大樓、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大清郵局、僑批文物館等歷史文物建築。
  • 經緯今猶在,百年風雲遠:瀋陽商埠地街路命名遠溯
    曾有人總結出瀋陽各區街路命名特徵,如皇姑區街路體現了「山水特色」:泰山路、華山路、長江街、怒江街;鐵西區街路多走「工」字路線:如保工街、衛工街;大東區街路多以地名命名,如位於八王寺外的八王寺街……而跨越瀋河與和平兩區的百年商埠地,其街路命名更是別具一格:如瀋陽日報社位於三經街九緯路,這種數字與經緯排列組合的形式,是百年前商埠地道路系統命名的一大特徵。
  • 70年,汕頭!
    1949年10月24日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小公園亭升起 陸山海 攝 起點:百載商埠> 汕頭老城區 是汕頭百載商埠的繁華見證 在修舊如舊的舊城區改造下 這片老城區重新煥發新彩
  • 重逢汕頭小公園,遇見的不只是記憶
    前來參觀的市民和遊客仍然絡繹不絕,大家對亭內木結構精巧的古老工藝讚嘆不已,紛紛駐足拍照留念;而此時車水馬龍的西堤路上,修復原貌的百年騎樓流光溢彩,重現中西合璧的風採,讓人仿佛置身於這座「百載商埠」的昔日繁華…… 春節假期,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迎來近30萬遊客,小公園中山紀念亭、南生百華大樓、西南通、老媽宮、西堤騎樓等帶著「記憶」的地標性建築,刷爆了海內外潮汕人的「朋友圈」。
  • 尋找汕頭,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盤點正在消失的汕頭舊建築
    汕頭的發展正呈現快速增長的時代,各地高樓拔地而起。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隨著城市的發展,汕頭變得既熟悉又陌生,一些東西正在慢慢的淡出我們的視野。舊汕頭一景曾經那些讓汕頭人引以為傲的東西,如今隨著我們時代的變化,也只能是存在於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年,我們曾經去過的留下過美好的的地方,如今何在?
  • 新春暢遊古驛道之八:樟林古港,百年商埠,見證潮汕僑胞的悲歡離合
    如今,澄海樟林已樹起了「樟林古港」的方碑,就在324國道的汕頭澄海東裡鎮路段,通暢無比的國道車來車往,絲毫無法聯想起當年出海口港灣及紅頭船待命出航的模樣。嚴格來說,汕頭樟林古港—新興街這條古驛道是海上絲綢之路在陸地上的延伸,是連接起了沿海與內陸的經濟通道。
  • 汕頭小公園記——家鄉的騎樓
    汕頭小公園是全國唯一呈放射狀格局的騎樓街道,也是中國大陸面積最大的一片騎樓群。她並不是狹義的一個小公園,而是以中山紀念亭為中心的騎樓建築群街道。她凝聚著許多汕頭人的夢想和榮耀、掙扎與希冀。她見證了汕頭百年商埠發展的歷史。
  • 從商埠公園到中山公園
    1904年濟南自開商埠,創造了近代中國內陸城市對外開放的先河,並極大促進了當時濟南的社會發展及城市化進程,成為清末城市「自我發展」的一個典範。既為「典範」,則商埠的建設規劃也異常科學「先進」,其中就包括建設濟南的第一座公園——商埠公園。
  • 由一方漁村到粵東明珠,和美僑鄉汕頭向海而生!
    羊城晚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大型全媒體報導《航拍廣東》, 走進和美僑鄉——汕頭由一方漁村興起,到1860年成為中國首批通商口岸之一,上世紀30年代,汕頭港外境外船隻進出港艘次與噸位數居全國第三位,呈現「檣櫓如林,商賈似雲」的百載商埠盛景。
  • 汕頭老建築香園將變身博物館 展出百年古鋼琴
    在汕頭,除了小公園開埠區那成片的騎樓與具有商埠風情的建築外,在如今公園路的「中山—外馬」路段,也就是老一輩人熟知的紅亭附近,也保留著另一類風格的建築——多興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私家別墅。這裡每一棟保存至今的建築都有自己的故事,當然,包括了近年來一些文藝青年所嚮往的香園。
  • 濤聲浩浩 海日盈盈一一汕頭開埠160周年鑑往知來
    汕頭是中國最早開放的四大經濟特區之一。作為一座百載商埠,汕頭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老市區的每一磚一瓦,每個老房子的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這些歷史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往事講述者。撫今思昔,深感汕頭的發展自有其優越區位和歷史必然。
  • 第一站:在汕頭特區看盡老城風華,最後掉入牛肉火鍋的坑中~
    「食神」蔡瀾的微博回復而今天要講的汕頭特區,就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美食之鄉,一個被譽為「嶺東門戶,華南要衝」「百年商埠」「海濱鄒魯」的城市。四十年前,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城市因地域優勢和強勁的發展潛力被看中,成為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其中汕頭以「僑鄉」成為了當時發展勢頭最好的城市之一。到今日,汕頭老城雖褪去了往日的繁華,但依舊充滿活力。
  • 廣西龍州:百年商埠在沿邊開放中綻放新生
    新華社南寧2月2日電 題:廣西龍州:百年商埠在沿邊開放中綻放新生  新華社記者熊紅明、朱麗莉  120多年前,廣西龍州開埠通商,成為廣西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今天,這座邊陲小城,歷經百年滄桑巨變,已成為中國通往東南亞國家的陸路通道之一,中國沿邊對外開放合作的商貿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