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
嶺東門戶,海濱鄒魯。汕頭作為中國近代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依託僑鄉文化廣納人才,藉助區位優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區域經濟,當好粵東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領頭羊」。
主打僑牌,全力打造人才「歸谷」
汕頭因僑而立,因僑而興。「不惑之年」的汕頭經濟特區不忘初心,發揮百載商埠的優勢,憑鄉心聚賢士,以厚遇攬英才。
2018年5月,汕頭出臺本市迄今為止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廣、支持力度最大的人才政策,「每年近兩個億的人才工作預算,30條人才新政,逾百個政策點」,針對各層次、多領域的人才提供引進、居住、置業和創業等全方位服務。
人才大廈創客辦公區,多家創業公司員工正在辦公(吳熙璐 攝)。
華僑試驗區人才大廈的建設和投入使用是汕頭優化人才生態環境的生動實踐。大廈三樓的創客辦公區為入駐企業提供辦公空間,由專業創業孵化器負責運營,現已相繼引進16家創業企業和團隊,同時吸引廣工大創新協同研究院入駐。大廈人才公寓實現「拎包入住」,切實解決人才「住」的基本需求,拴住人才的心,不讓「留人」成為一句空喊的口號。
創業者肖恆展示創業項目(吳熙璐 攝)。
入駐試驗區的創業者肖恆是汕頭市恆汕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汕頭市浮象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表示,華僑試驗區為創業者提供了政策對接、場地支持和資金補貼,汕頭自身廣闊的發展前景更是為來汕人才提供大好機遇。
內聯外通,輻射帶動粵東發展
1860年,汕頭開埠,港口業發展迅速,不僅被視為當時粵東、閩西、贛南地區的物資集散地和海上門戶,更是聯通東南亞乃至歐美國際航線的重要樞紐。
為深化改革開放,汕頭港進一步發展內聯外通的大交通格局,全力推動廣澳港區的建設。
「廣澳港區是粵東地區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汕頭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吳志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港區水深優越,泥沙淤積輕微,具備停靠大型遠洋貨櫃船舶的硬體條件。」
汕頭廣澳港區鳥瞰圖(吳熙璐 攝)。
廣澳港區是粵東地區首個啟用的10萬噸級的專業貨櫃碼頭,打破了汕頭港港口生產的碼頭噸位瓶頸,解決了粵東地區貨櫃港口吞吐能力不足的問題,成為廣東省明確的粵東港口群核心港區和公共物流樞紐港區。
港區地靠國際主航道,距離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僅10海裡。目前,港口已開通13條國際班輪航線。隨著三期工程的建設,廣澳港區將開闢更多國際航線,逐步覆蓋東南亞主要港口。
得天獨厚的水文條件,四通八達的國內外航運格局,廣澳港區縮短了汕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時空距離。汕頭具備良好的進港條件,能夠有效分擔大灣區的航運任務,與廣州、深圳等國際航運港口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格局。藉助航運優勢,汕頭還將成為大灣區的重要基站,將大灣區的發展力輻射到粵東地區,從而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發揮省域副中心的職責,加快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整合協調,完善全國交通樞紐功能
2016年,國家提出了「八縱八橫」的高鐵網絡規劃,開啟了汕頭高鐵建設的新篇章。
汕頭高鐵站一體化樞紐效果圖立在汕頭火車站前(吳熙璐 攝)。
2020年初,汕頭高鐵站再升級,計劃打造集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城際鐵路以及城市軌道、公路客運、城市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
汕頭高鐵站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設計,據建築師羅益德介紹,新交通樞紐規模10萬平方米,整體暫按照11臺23線規模布置。站場上方為高架候車廳,站場下方預留軌道交通,乘客從腰部進站,最終實現接送客的快進快出。一體化工程希望通過完善的交通協調,在樞紐內部實現多種交通方式、多條線路的整合與銜接,爭做粵東地區規模最大、交通接駁能力最齊全的鐵路樞紐。
汕頭高鐵站的建成不僅有利於打造粵東 「一小時交通圈」,汕頭市還可憑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全國交通運輸布局中佔據突出地位。
漸入佳境,全力籌辦亞青會
機器隆隆,塔吊林立,「飛舞的浪花」雛形初現,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青會」)的籌備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汕頭大學東校區暨亞青會場建設現場(汕頭網信辦供圖)。
汕頭大學東校區暨亞青會場館項目總規劃用地面積1551畝,總建築面積約97萬平方米。項目一期將建設一座2.2萬人規模體育場、一座8千人規模體育館及其他訓練場館,預計於2021年6月底前建成。在亞青會結束後,共四期項目的建設內容都將移交汕頭大學使用,預計可容納2萬名全日制在校生。
除卻加快推進場館「硬設施」的建設,汕頭還在「軟條件」上下硬功夫。深入開展「迎亞青、講文明、樹新風」和「清潔家園迎亞青」行動,多措並舉推進市容美化、生態綠化、立面淨化、交通優化。藉助亞青會這一重大機遇,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發展品質。
海風徐徐,浪花不知疲倦地拍打礁石,這正如持續發展的汕頭經濟特區,永遠為我國改革開放注入源源動力,為現代化建設貢獻「汕頭力量」。(吳熙璐)
[ 責編:陳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