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小公園是全國唯一呈放射狀格局的騎樓街道,也是中國大陸面積最大的一片騎樓群。她並不是狹義的一個小公園,而是以中山紀念亭為中心的騎樓建築群街道。她凝聚著許多汕頭人的夢想和榮耀、掙扎與希冀。她見證了汕頭百年商埠發展的歷史。
我來到小公園的這天,雖然風很大,確是個豔陽高照的好日子,當然,旅途也變得明媚動人起來。
初次見她,在已被現代鋼筋混凝土巨物擾亂了的視線下,或許有許些失望。但沉下心走近她,關於她的故事太多,或名副其實或名不副實,都承載著太多人的情感。樓下走廊上掛滿了古式燈籠,幽深得讓人覺得是穿越了年代。周遭已然繁華褪盡,好在事物古老到一定程度,它又成了藝術品,因為上面有時間走過的痕跡。連那些斑駁殘缺的牆都與精緻的建築有一種相生相伴,對應和諧的美。
騎樓建築是嶺南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它是對西方建築創造性地模仿與大膽的改良。
據載:1860年,英國率先在汕頭礐石島上興建領事館,這是一棟規模較大的典型外廊式建築,它設有內走廊,為巴洛克拱卷外形,外觀華麗而多變。自此,各種商務機構和各國領事館陸續在汕頭建立,西方古典風格的建築遍地開花。它們多數是從國外帶來設計圖紙,運來建築材料,建築規劃設計比較成熟,常使用西方古典柱式,突出軸線,講究對稱,主次分明。它們的做工也十分考究,施工精細,細部精美,堅固耐久,典雅華貴,表現出比較純正的西洋建築風格,在建築形式美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位於小公園的南生公司,曾是汕頭最大的百貨公司,是一座典型的騎樓式建築:沿街底層柱用希臘柱式,拱廊設計巧奪天工。建築細部中,發揮了潮汕工匠在工藝上精雕細琢、盡極精緻的傳統風格,在山花、窗框、門套等處,精心推敲尺度、比例、形式,巧妙地將具有傳統特色的花卉圖案和異國風情的紋樣藝術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生動美麗的山花女兒牆,造型多樣的柱式窗花、浮雕線腳 南生公司所代表的早期騎樓風貌,是那樣新鮮而富有魅力,令人嘆為觀止,吸引了不少爭相模仿者。20世紀30年代,形成了四永一昇平連綿不斷的騎樓格局。
「老媽宮戲臺」中西合璧、精雕細琢、美輪美奐,其建築外牆採用紅色清水磚搭配彩色玻璃和大開口柚木門窗,同時融入了與開埠區建築文化相契合的騎樓元素,而步入中庭,卯榫結構的紅色屋頂和雕花門窗、復古地磚則帶有傳統的潮汕古建築風格,充分還原了上世紀30年代中西合璧的民國建築風貌及韻味。在這裡,您可以隨時而來,坐在古戲臺下,在古色古香的環境中觀賞潮音潮韻,仿佛時光倒流,細細體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劇。
聽完了戲曲,必須滿足一下味蕾,對於美食控的人來說,這裡更是好去處。有著各式各樣的潮汕名小吃,有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美食「西天巷蠔烙」、也有久負盛名的傳統名小食老媽宮粽球以及各種潮汕糕粿……,令人垂涎欲滴、流連忘返呢!
夜幕降臨,小公園騎樓又是另一番景象。處處燈光,炫耀奪目。遊人也開始多了起來,熙熙攘攘,一幅昔年小公園的繁榮景象的再現。相比夜晚的燈光璀璨,我更喜歡陽光下的斑駁痕跡,這是古老且充滿藝術感的。白天一路走,會有點恍惚,仿佛身處上海外灘,又似來到了歐洲某古城深處。在光陰中老成藝術品的古建築,總能體現"百載商埠"的個性魅力,也寄託著汕頭人世代的情懷,或思鄉、或別離。
眼前的斑駁之所以得以保存並修繕,得到重視與保護,得益於創文的理念,給海內外潮汕鄉親和友人思鄉流連懷舊保留了好去處。雖未全部修繕完工,但這也足夠體現古建築之美。每幢騎樓都是汕頭發展史的見證,為後人講述當年的繁華與騷動。建築雖未奢靡,卻也窮工極麗,亭臺樓閣,歲月浮雕,都散發著她獨有的藝術與魅力。
來到這個地方,拍照都不用技術,不用好的相機,不用想,只要閉眼按下快門,一張年代感的古城風格明信片就出來了。在這裡,不管她揚起過多少煙塵,只要我們內心一直追求安頓,她就能讓你遠離城市的喧囂,找到那一份寧靜。詩與遠方總是比較矯情的,那麼,只要你願意,用心體驗身邊的美,就來個詩與近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