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汕頭小公園成為關注熱點
許學銳 攝
近日,汕頭小公園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小公園中山紀念亭、百貨大樓、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郵局等,再次成為市民談論的熱點。
作為汕頭開埠區的核心地標,小公園是上世紀早期老汕頭經濟繁榮的象徵,承載著許多市民、潮籍僑胞的集體記憶。這座「百載商埠」有哪些故事,又經歷了什麼樣的歷史變遷呢?
小公園是城市歷史的縮影,折射出豐富多彩的潮汕商業文化、飲食文化、工藝文化、音樂文化、華僑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特徵,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旅遊資源。以建於1934年的中山紀念亭為中心,汕頭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擁有中國內地面積最大的一片騎樓群、布局合理的「四永一昇平」等,更有很多汕頭人「生於斯、長於斯」的共同記憶。
小公園亭先後經歷三次修建
小公園中山紀念亭,又稱小公園亭,座落在汕頭老城區國平路、昇平路、安平路等五個路口的交匯處,佔據了小公園片區的中心位置,它是在上世紀30年代初,為緬懷孫中山先生三蒞汕頭而建成的紀念亭。事實上,小公園中山紀念亭經歷了三次「修建」。
關於小公園亭最初建亭一事,凡是熟悉汕頭老市區歷史的人都能講出一個有著商戰意味的故事。小公園亭的興建,是由印尼華僑、汕頭南生公司負責人李柏桓牽頭髮起的。據說當時香港的大新百貨公司要與李柏桓爭生意,準備在街心建個萬商樓。於是李柏桓想出一計,發動周圍的商戶上書政府要在街心建中山紀念亭。1934年,中山紀念亭正式開工。由於此亭是紀念孫中山先生,大新公司方面得知後也只好作罷。
由於歷史原因,這座最初建於1934年的小公園中山紀念亭,在1969年被拆毀;1997年,小公園亭得以在原址重建。為恢復亭子當年的風採,2016年10月,有關部門啟動了小公園中山紀念亭的重建工作。此次小公園亭重建項目由專門從事古建築木結構傳承的汕頭市大宇木業有限公司捐建,掌門人黃茂雄告訴記者,機緣巧合,讓他完成了為汕頭市民捐建一處可供觀賞、能永久傳承的木結構園林建築的心願,而且是原尺寸呈現中山紀念亭的榫卯木結構原貌。
南生百貨大樓盛極一時
汕頭開埠後,外商紛至沓來,在附近開商店、設洋行、建樓房……一時間,小公園成為了汕頭繁華的代名詞,它記錄並見證著汕頭這座「百載商埠」的歷史變遷,位於小公園中心區域的南生百貨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上世紀20年代,印尼華僑李伯桓從海外回鄉,途經汕頭,感受到汕頭巨大的發展潛力,遂招集李耀宗等人成立南生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在小公園的中心,安平、國平路的交匯處,興建南生貿易公司大樓。1932年,南生貿易公司大樓落成,樓高七層,外表華麗,內設汕頭埠第一部電梯,一二層為百貨公司,三四層為中央酒樓,集購物、餐飲、住宿、娛樂於一樓,客如雲來,盛極一時。
2017年,南生百貨大樓完成修繕,整棟大樓的主體色調為黃色,三、四層的小陽臺被粉刷成深綠色。同樣完成修繕的還有與百貨大樓隔街相鄰的老郵電大樓。此外,多家博物館也已經向市民遊客開放,如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老媽宮戲臺等。
全國唯一呈放射狀格局騎樓街道
走在小公園一帶,眼光常常會被那一座座美輪美奐的騎樓吸引。騎樓建築注重商業步行街和人行空間的整體設計,可遮陽避雨,有效地利用了空間,形成和諧統一,豐富多彩的街景。
連續不斷的騎樓空間,以小公園亭為核心,向昇平、國平、安平路五向輻射,縱向為主街,橫向為次街,縱橫交叉形成網格,正象徵著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點。在沈陸澄所著《汕頭市小公園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特徵》一文中可見,「這種以放射形設計而稱道的嚴謹布局在國內外城市中並不多見,是結合汕頭自然地形向西南沿海不斷推進而逐步演變改造而成的結果。」
與此同時,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繼續發掘歷史資源,藉助秘密交通站、同文學堂、大埔會館等地,打造紅色文化與開埠文化相結合的紅色旅遊線路,讓小公園開埠區成為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性鍛鍊和廉政教育的陣地。
隨著小公園開埠區保育活化,原本寂靜多年的老城區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再度成為汕頭的熱門「打卡地」。在全市上下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重要時刻,小公園核心街區裝扮一新,以傳統與時尚相融合的嘉年華活動喜迎四方賓客。(記者 陳文蘭)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