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頭,除了小公園開埠區那成片的騎樓與具有商埠風情的建築外,在如今公園路的「中山—外馬」路段,也就是老一輩人熟知的紅亭附近,也保留著另一類風格的建築——多興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私家別墅。這裡每一棟保存至今的建築都有自己的故事,當然,包括了近年來一些文藝青年所嚮往的香園。
對於汕頭市民來說,不同時代的人對於香園有著不一樣的記憶——這裡曾是抽紗公司辦公室、市紀委辦公室、大倉庫、老人組活動室、幼兒園,近年來則成為一家咖啡館。而今,香園即將迎來一個新的身份——鋼琴博物館。
鋼琴博物館的館長,也是香園這座有著近百年歷史老建築的業主李廷強告訴記者,將在香園展出的鋼琴都是他向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朋友借來的,將在香園展示十年。十年之後又會有一批新的藏品進行輪轉。在這些藏品中,很多都是古鋼琴,甚至有些琴的「歲數」與香園相當。李廷強還設想:把香園做成一個藝術平臺,「讓汕頭市民在家門口便可以接觸到世界級的藝術」。
初見香園就想接手管理
「『香園』這個名字,是取自我爺爺李香谷的名字。」在向人介紹香園時,李廷強總會以這句話開場。
「我爺爺李香谷是潮陽人,他去到上海闖蕩,白手起家,做銀號生意,發跡之後回到汕頭,買下了不少旺鋪房產,其中就包括香園。」李廷強說,香園購置於1923年,1928年香園完成裝修。在香園之前,這裡有一棟普通的民房,爺爺相中了這一塊地方,所以便買了下來,將那棟民房拆了建成香園。香園是請上海設計師設計的,建築原料大部分都是進口材料。「當時的香園範圍不只是這棟建築,周圍一圈都是香園的地,包括庭院花園在內,屋前還有一個很大的噴水池,周圍有很多花草……」一說起香園的故事,李廷強就打開了話匣子。
這些故事,有些是他聽長輩們回憶時所提及,有些則是記載於家族的資料。據他講述,香園應該還是汕頭第一間有自來水供應的民居。
然而,在他過往50年的生活中,「香園」只是一個存在的名字,猶如「汕頭」一樣,對於他而言只是一處地名,雖然在這裡有他的根,他卻從來沒有踏足過這片故土。
李廷強本人是香港音樂家、施坦威藝術家,目前在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任教。2015年8月,他受李嘉誠基金會之邀,來到汕頭大學教授鋼琴鑑賞課。
這是他第一次來到汕頭,也是他第一次見到香園。
「香園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太漂亮了!」李廷強說。當時的他,就有直接接手香園的想法,這也得到其家族的支持。
在此之前,雖然產權一直是李氏家族的,但其並未進行直接管理。據李廷強介紹,在香園建成後不久,因為汕頭的局勢動蕩,爺爺李香谷便帶著全家陸續移居香港。李香谷後來在香港開枝散葉,家族事業也發展迅猛,與多個名門望族聯姻。李香谷曾任香港保良局主席、香港東華三院主席,也是潮商在香港的傳奇人物。其後,家族成員一直在海外發展。
開館後將舉辦音樂會
李廷強在接手香園後的想法是將其進行保育活化,因其職業原因,在蔡述彪等汕頭熱心朋友的建議下,他便萌發了將香園發展為鋼琴博物館的想法。
近年來國內對於歷史建築所常用的「保育」「活化」等詞彙及理論,其實源自於香港。李廷強對於這一類理念並不陌生。而他也深知,保育與活化並非一時所能完成,需要循序漸進,逐步修繕。
在他剛剛接手香園的時候,香園的建築情況並沒有像外表看起來這麼氣派。不少木質窗戶都出現腐爛,而後座的屋頂更是不知何時已經坍塌。「在香園之中,可以看到很多之前改建過的痕跡。」李廷強說。對此,他自己墊付數十萬元用於香園的修繕,但這隻解決了一部分最為緊急的問題。「越是修繕,發現存在的問題越多,現在像排水等問題都還沒有解決。」李廷強笑稱,他準備將香園的修繕作為一個長期項目。對此,他很感謝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對香園周邊環境的配套修繕。
香園是鋼琴博物館的建築構成,而精神內核還是鋼琴。對此,李廷強坦言,他準備在鋼琴博物館展出的鋼琴,都是其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朋友所收藏,借到香園來展示。「我跟很多收藏家談好了,他們的藏品借我展示十年。十年之後又會有一批新的藏品進行輪轉,我所設想的鋼琴博物館展品並不是固定的,展品需要流動起來。」李廷強表示,在這些藏品中,很多都是古鋼琴,甚至有些琴的歷史也與香園年月相似。目前,他正組織一批學生撰寫這些古鋼琴的相關文字資料,以方便參觀者進一步了解。
「本來我是打算展示70多架鋼琴的,但是因為部分工程沒有完工,所以在開館時打算展示30多架鋼琴。二樓樓板老化,無法承載過重的重量,只能在二樓擺放一些古鍵琴。」目前,李廷強已經確定了大致的開館日期,在2017年1月15日後到春節之前。「屆時我將舉行一場小型的音樂會。」李廷強說。
目前,已有數臺鋼琴到達香園,但由於香園周邊仍在進行配套施工,粉塵過多不利於鋼琴保養。所以並沒有展示出來。對於這些鋼琴,李廷強也是小心愛護。因為汕頭的天氣比較潮溼,他特地購買了十部大型抽溼機,防止鋼琴受潮。
李廷強想把香園做成一個藝術交流平臺。許端陽 攝
「想做的不只是鋼琴博物館」
「我想做的不只是鋼琴博物館。」李廷強告訴記者。他到底還有什麼想法呢?
自從在汕頭大學授課之後,李廷強除了外出演出之外,日常往返於汕頭與香港之間,因為周一周二在汕頭大學有課,所以他常常是周日到汕周二歸港。但是他表示,如果鋼琴博物館運營起來,他將會增加在汕頭的時間。
李廷強表示,鋼琴博物館是其私人博物館。在不少地方,私人博物館進館參觀都需要不菲的費用,但是李廷強同時表示,鋼琴博物館將在設定的開放時間內免費對公眾開放。但是因為其經營成本等方面考慮,開放時間將會相對有限。不過這個時間目前仍未確定。
「目前國內很多有條件的家庭都會讓孩子學習鋼琴,但我覺得孩子們不單是要學習鋼琴的演奏方法,還要了解學習與鋼琴相關的知識,所以鋼琴博物館將是一個不錯的教育平臺。」李廷強表示,在他的藍圖中,並不只是吸引市民過來參觀而已。「在香園的布設中,有一處將作為小型音樂廳作為交流演出之用。在未來,可能開設一些培訓班,也會不定時舉行鋼琴音樂會或者名家交流會,鋼琴博物館作為一個藝術平臺,讓汕頭市民在家門口便可以接觸到世界級的藝術。」李廷強說。
而在李廷強的設想中,這個藝術平臺不只局限於鋼琴與音樂的交流。「因為朋友以及李嘉誠基金會的介紹,我與以色列、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的領事館都挺熟悉,在未來估計會引入這些國家的電影,甚至邀請一些導演,來香園舉辦一些小型的電影節,並帶來一些國外特有的電影,共同交流電影文化。」
「未來的香園有很多可能。」李廷強說。
相關
汕頭青年曾為保護香園發起行為藝術
翹首以盼的香園,終於盼來了她的主人,盼來了修繕,也盼來了一個新的身份。但是在不到十年之前,香園險些遭遇拆遷。將其「救」出拆遷命運的,是一位汕頭青年。
這件事要從2007年的一個帖子說起。這個名為《呼籲保護汕頭建築文化遺產香園》的帖子首發於一個汕頭本地論壇,目前已經無跡可尋,發帖人為「青蛙考古探險」,其本名叫丁爍,當時的他才20來歲,卻對汕頭老城的老建築如數家珍。這也是香園第一次走進公眾的視野。當時的香園是一家「六一幼兒園」在使用,樓下是抽紗公司。
在帖子中,丁爍貼出了不少香園的精美圖片,也用一段文字簡單地介紹了香園:「據老一輩人講,香園建於上世紀20年代,主人在海外發跡後衣錦還鄉,便在汕頭外馬路和博愛路交界的地方建了這麼一座神秘的園林,材料都是從國外運過來,可惜由於時局混亂,主人怕樹大招風,因此空置了這一處庭園。後來歸抽紗公司所有,再後來主人便承包給了幼兒園。汕頭籍兩院院士侯祥麟的鎮園就在香園旁。關於香園,神秘的傳說很多,足以寫成一本書。可惜,香園正面臨拆遷。作為老汕頭的經典建築和遺產,我們是不是應該為我們的子孫留著呢?」
當時的香園被列入舊城改造範圍,這個帖子引起不少點擊,也引起了不少網友的爭議,幾乎都認為如此精美的香園應該保存下來。2008年3月,丁爍又與好友「幾米」等人發起了「用行為藝術保護文化遺產」的活動,這處文化遺產便是香園。在三天時間內,便有四五十位網友響應這一號召,在2008年3月29日下午來到香園前,手拉手拼成英文單詞「NO」形狀,呼籲保護香園。
南方日報汕頭觀察記者 許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