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排頭兵,浦東匯聚了高樓林立的陸家嘴金融城,親子歡樂的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先行先試的自貿試驗區。這片承載了「中國夢」的土地上,還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全區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9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文物保護點372處,共計435處不可移動文物。
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以陳桂春住宅為代表,一批浦東文物建築從著手保護,到後續修繕利用,都鐫刻著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印跡,以及文保觀念的轉變更新。當老宅子變身為「打卡點」,老廠房變身為「初心地」,「工業鏽帶」變身為「生活秀帶」,浦東也將越發變得「建築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有溫度」。
立新不必破舊
陸家嘴留下一座雕花樓
一個月前,位於陸家嘴中心綠地旁的上海吳昌碩紀念館發出閉館公告,進行消防、電氣、安保、展廳等設備設施改造升級。這也是紀念館所處的已有百年歷史的「陳桂春住宅」近30年中第三次裝修布展。
青磚、紅磚相間堆砌,窗門梁枋精雕細琢,建築式樣中西合璧,陳桂春住宅因此享有「浦東雕花樓」的美譽。儘管市民遊客目前無法走進陳桂春住宅參觀,卻無礙欣賞這座雕花樓的美麗。大家抬頭看到的不僅有老宅上的飛簷翹角,也有塑造陸家嘴天際線的高樓——東方明珠、上海中心大廈、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
「在陸家嘴這樣寸土寸金的區域,能夠規劃出一片10萬平方米的中心綠地,保留下這座具有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建築,無疑是高瞻遠矚的大手筆。」吳昌碩曾孫、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執行館長吳越曾如是感慨。
資料顯示,這是近代滬上名流陳桂春的私家住宅,建成於上世紀20年代,又被稱為「穎川小築」。浦東開發開放前夕,這裡住滿了「七十二家房客」。1990年,浦東開發的號角吹響,浩浩蕩蕩的建築大軍挺進陸家嘴,開啟從灘涂碼頭到世界金融中心的驚世變遷。然而,當時人們很難想像到,陸家嘴竟然也有值得保存的歷史文化遺蹟。
1992年,陳桂春住宅在已被拆毀第一進院牆的情況下,同濟大學學者聯合社會各界人士奔走呼籲,最終浦東拍板保護下這座老宅的絕大部分。老宅經修繕保護與功能置換,1996年作為陸家嘴開發陳列館對外開放。
浦東新區文保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搶救陳桂春住宅,為陸家嘴留下一點「舊」,可以說是浦東開發開放後文保領域的標誌性事件,背後折射出了觀念的轉變:徹底地破舊立新,並非是現代化的標誌。飛速發展的浦東,並沒有將歷史拋在腦後。開發浦東也要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讓人們了解這片東岸熱土的過往與底蘊。
2008年,老宅啟動第二次修繕,與前次相比更強調歷史原真性。兩年後,歷史上與陳桂春交際頗深的海派藝術巨擘吳昌碩的紀念館順理成章安在了昔日「老友」家中。吳越表示:「很多國際友人第一次來浦東,希望他們看到高樓林立的同時,還能感受海派文化。吳昌碩在國際上知名度高,適合作為浦東的文化名片。」
現已啟動的消防電氣升級和內部裝修,將改變紀念館照明設計單一、展陳方式落後的現狀,增加恆溫恆溼系統及安保硬體,滿足長期展出名貴真跡的條件。修繕內容還包括修復地面法國花磚、牆面英國瓷磚,優化背景木牆面,提升頂部燈光照明,增加空調和消防噴粉等。預計到明年,重新開放的「穎川小築」,外觀將更接近歷史原貌,內在設施則將大大提升市民遊客的文旅參觀體驗,進一步促進這座老宅的「活化」。
把握文旅融合機遇
文物建築真正「活」起來
文物建築的保護,不應該像「博物館」一樣供起來,更好的方法是讓它真正「活」起來。小布了解到,與陳桂春住宅相仿,還有多座文物建築在浦東開發開放的建設大潮中涅槃重生,並緊緊把握文旅融合的時代機遇,注入新內容,走近老百姓,煥發「第二春」。
1990年為紀念張聞天誕辰90周年,位於祝橋鎮鄧三村的張聞天故居恢復了臥室、書房、客廳、廚房原狀,並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張聞天故居被評為浦東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本,張聞天故居只有一幢老房子,體量不大。2010年,張聞天生平陳列館建成開館,2014年川南奉公路拓寬時又改造了停車場和景觀綠地,整個場館面積擴大了一倍,遊客也越來越多。改造前,每年遊客量約三四萬人次,近年來年均都有約15萬遊客來故居參觀,今年還成為了「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地點,並帶動了鄧三村的紅色文化旅遊發展。
位於川沙的內史第,是一座名人聚居的江南名宅,宋慶齡、黃炎培、黃自、胡適、黃祖方等近現代名人,都曾在此居住,號稱「浦東文化的根在川沙,川沙文化的根在內史第」。內史第的保護也曾走過彎路:在浦東開發開放前夕啟動的舊城改造中,內史第的前兩進被拆除,最後一進則被修復為黃炎培故居。2010年起,浦東耗資1.2億元開展為期3年的內史第復建工程,重建了第一、二進宅院,恢復了老宅昔日的風採。
文物建築,不僅代表著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更能帶來旅遊人氣與更長遠的發展潛力。隨著文旅融合進程的加快,文保觀念的更新,除了那些雕欄畫棟的老宅子,「鏽跡斑斑」的老廠房也獲得了新生。工業遺存在審批後通過修繕利用,變得可遊可觀。
在楊浦大橋下的東岸濱江,浦東最具震撼力的工業巨構——有「亞洲最大容量散糧筒倉」之譽的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1995年啟用,不到10年就隨著濱江產業升級而停工。它作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建築,經保護與改造,以筒倉藝術中心的身份全新亮相,實現了從「天下糧倉」到「藝術集散地」的華麗轉身。目前,筒倉正在舉辦「四史」學習教育展,它與不遠處的浦東新區文保單位、由浦東開發辦公室改造而成的浦東開發陳列館一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參觀者。
民生碼頭往西2公裡,浦東新區文物保護點、始建於1862年的祥生船廠舊址,則變身為充滿歷史感和工業感的藝術商業空間「船廠1862」。回溯歷史,1925年11月建立的祥生船廠黨支部,這是上海機器業中第一個中共基層支部。在如今的1.6萬平方米的商業空間內,植入藝術品商店、汽車展示廳、江景文化餐廳、畫廊等業態。商業空間旁,還有一座800座的中型劇場——1862時尚藝術中心,成為前沿、時尚、跨界、創意演出的匯聚之地。劇場裡,原有的船廠結構、曲折的煙囪、幾何線條的支架、生鏽的鐵管、風化的混凝土柱子全都保留了下來,同時又進行二次改造利用,老舊的蒸汽管道被改造成空調和送風管、廢棄的舊工業材料被設計成標識牌,令人腦海中不時浮現百年前船廠工人忙碌的身影。歲月產生的鏽蝕美感,工人運動的紅色記憶,以合理的方式延綿至今。
在22公裡濱江東岸貫通工程中,還有眾多糧倉、煤倉、工廠車間等工業遺存,被改造為有溫度、有趣味的城市文化空間,成為市民感知浦東記憶、感受美好生活的載體。浦江東岸昔日的生產岸線,轉型為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昔日的「工業鏽帶」變身為「生活秀帶」。
明年,浦東還將繼續推動文物與文化旅遊相融合,深化「建築可閱讀」活動。一方面,有條件推動更多的文物建築免費對公眾開放,並且串點成線。在依託陳桂春住宅、黃炎培故居、張聞天故居等文物建築,推出行走陸家嘴、川沙古韻遊、紅色張聞天3條微旅行線路的基礎上,明年浦東將再推出一批經典線路,促進文旅融合。另一方面,將更新各處文物銘牌二維碼,豐富後臺數據資源,打造可隨身攜帶、沒有圍牆、永遠開放,並且可互動、可體驗、可參與的數位化博物館。此外還將探索建築可閱讀相關的文創產品開發,結合浦東文博講壇,推出建築月談、夜遊浦東文物點等活動。
率先出臺區級政策
做文保頂層設計的排頭兵
開發開放30年來,浦東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碩果纍纍。除了眾多不可移動文物外,浦東還擁有川沙、新場、高橋共3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新場、高橋老街、川沙中市街、大團北大街、航頭下沙老街、橫沔老街、六灶港共7處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以及康橋鎮沔青村這1處中國傳統村落。
儘管成績斐然,浦東文保工作由點及面,依然面臨著範圍大、數量多、水平參差不齊、監管困難等諸多問題。2019年,《浦東新區關於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作為全市率先出臺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區級指導性文件,《實施意見》的問世,完善了區層面文物保護工作的頂層設計,構築了各職能部門、各開發區、街鎮各司其職、上下貫通的保護工作格局。在街鎮屬地化管理考核方面,浦東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地方街鎮領導班子的考核評價體系。如果地方出現文物重大安全事故,將實施「一票否決」制。
根據《實施意見》,浦東明確了建立文物修繕工程資金補助機制,將文物保護修繕納入財政預算安排。按照「聚焦重點、搶救第一」的原則,以及文物受損程度、風險等級情況,區財政安排文物保護搶險加固和整體綜合修繕專項經費,結合實際,對產權在各級政府、企業、宗教場所、部隊以及個人的文保單位,分別明確了修繕出資渠道。其中對集體、私人所有文物的搶險加固資金,首次明確了補貼力度,按照級別補貼比例為40%至50%,以此充分調動各管理主體的積極性。
據統計,在浦東的435處不可移動文物中,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近200處。對於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有損毀危險,但是所有人不具備修繕能力,以及具有修繕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繕義務的情況,《實施意見》白紙黑字地給出了解決之道:由新區文體旅遊局委託浦發集團先行墊資進行搶險加固,相關墊資由新區財政局按照審計金額予以償付。浦發集團將依法行使相關資金追索權利。
《實施意見》還明確了關於新增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的標準和流程,同時開展全區不可移動文物的「一點一冊」編制工作。《實施意見》還健全了日常文物安全巡查制度,建立聯合機制,並嫁接城市運行管理工作既有成果,將文保單位技防設施設備納入全區「雪亮工程」,安排專門管理平臺,提升技防水平和管理服務能力。
此外,浦東自2018年起啟動了文物平安工程,進一步提高日常文物安全巡查工作的精準化和便捷化,對全區的不可移動文物逐步布設公共視頻系統,實施應用文物安防先進技術和裝備,完善人防與技防相結合的防控體系,將實現對全區文物的遠程控制與展示的「一鍵巡屏」。
著眼於未來,新區文體旅遊局還將以5年為周期,組織對全區文物的文物價值、保存狀況、危險等級等進行全面評估。文物價值發生明顯變化的,將依照《上海市文物保護條例》有關規定予以升降級或撤銷。新區文保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浦東將著力解決威脅文物本體安全的因素,確保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不留失、不破壞,將文物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保存好、傳承好。
文字:曹之光
攝影:鄭峰 倪竹馨
編輯:吳燕
* 轉載請註明來自浦東發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