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子變身「打卡點」、老廠房變身「初心地」……浦東文物建築...

2020-12-23 浦東發布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排頭兵,浦東匯聚了高樓林立的陸家嘴金融城,親子歡樂的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先行先試的自貿試驗區。這片承載了「中國夢」的土地上,還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全區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9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文物保護點372處,共計435處不可移動文物。

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以陳桂春住宅為代表,一批浦東文物建築從著手保護,到後續修繕利用,都鐫刻著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印跡,以及文保觀念的轉變更新。當老宅子變身為「打卡點」,老廠房變身為「初心地」,「工業鏽帶」變身為「生活秀帶」,浦東也將越發變得「建築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有溫度」。

立新不必破舊

陸家嘴留下一座雕花樓

一個月前,位於陸家嘴中心綠地旁的上海吳昌碩紀念館發出閉館公告,進行消防、電氣、安保、展廳等設備設施改造升級。這也是紀念館所處的已有百年歷史的「陳桂春住宅」近30年中第三次裝修布展。

青磚、紅磚相間堆砌,窗門梁枋精雕細琢,建築式樣中西合璧,陳桂春住宅因此享有「浦東雕花樓」的美譽。儘管市民遊客目前無法走進陳桂春住宅參觀,卻無礙欣賞這座雕花樓的美麗。大家抬頭看到的不僅有老宅上的飛簷翹角,也有塑造陸家嘴天際線的高樓——東方明珠、上海中心大廈、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

「在陸家嘴這樣寸土寸金的區域,能夠規劃出一片10萬平方米的中心綠地,保留下這座具有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建築,無疑是高瞻遠矚的大手筆。」吳昌碩曾孫、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執行館長吳越曾如是感慨。

資料顯示,這是近代滬上名流陳桂春的私家住宅,建成於上世紀20年代,又被稱為「穎川小築」。浦東開發開放前夕,這裡住滿了「七十二家房客」。1990年,浦東開發的號角吹響,浩浩蕩蕩的建築大軍挺進陸家嘴,開啟從灘涂碼頭到世界金融中心的驚世變遷。然而,當時人們很難想像到,陸家嘴竟然也有值得保存的歷史文化遺蹟。

1992年,陳桂春住宅在已被拆毀第一進院牆的情況下,同濟大學學者聯合社會各界人士奔走呼籲,最終浦東拍板保護下這座老宅的絕大部分。老宅經修繕保護與功能置換,1996年作為陸家嘴開發陳列館對外開放。

浦東新區文保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搶救陳桂春住宅,為陸家嘴留下一點「舊」,可以說是浦東開發開放後文保領域的標誌性事件,背後折射出了觀念的轉變:徹底地破舊立新,並非是現代化的標誌。飛速發展的浦東,並沒有將歷史拋在腦後。開發浦東也要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讓人們了解這片東岸熱土的過往與底蘊。

2008年,老宅啟動第二次修繕,與前次相比更強調歷史原真性。兩年後,歷史上與陳桂春交際頗深的海派藝術巨擘吳昌碩的紀念館順理成章安在了昔日「老友」家中。吳越表示:「很多國際友人第一次來浦東,希望他們看到高樓林立的同時,還能感受海派文化。吳昌碩在國際上知名度高,適合作為浦東的文化名片。」

現已啟動的消防電氣升級和內部裝修,將改變紀念館照明設計單一、展陳方式落後的現狀,增加恆溫恆溼系統及安保硬體,滿足長期展出名貴真跡的條件。修繕內容還包括修復地面法國花磚、牆面英國瓷磚,優化背景木牆面,提升頂部燈光照明,增加空調和消防噴粉等。預計到明年,重新開放的「穎川小築」,外觀將更接近歷史原貌,內在設施則將大大提升市民遊客的文旅參觀體驗,進一步促進這座老宅的「活化」。

把握文旅融合機遇

文物建築真正「活」起來

文物建築的保護,不應該像「博物館」一樣供起來,更好的方法是讓它真正「活」起來。小布了解到,與陳桂春住宅相仿,還有多座文物建築在浦東開發開放的建設大潮中涅槃重生,並緊緊把握文旅融合的時代機遇,注入新內容,走近老百姓,煥發「第二春」。

1990年為紀念張聞天誕辰90周年,位於祝橋鎮鄧三村的張聞天故居恢復了臥室、書房、客廳、廚房原狀,並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張聞天故居被評為浦東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本,張聞天故居只有一幢老房子,體量不大。2010年,張聞天生平陳列館建成開館,2014年川南奉公路拓寬時又改造了停車場和景觀綠地,整個場館面積擴大了一倍,遊客也越來越多。改造前,每年遊客量約三四萬人次,近年來年均都有約15萬遊客來故居參觀,今年還成為了「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地點,並帶動了鄧三村的紅色文化旅遊發展。

位於川沙的內史第,是一座名人聚居的江南名宅,宋慶齡、黃炎培、黃自、胡適、黃祖方等近現代名人,都曾在此居住,號稱「浦東文化的根在川沙,川沙文化的根在內史第」。內史第的保護也曾走過彎路:在浦東開發開放前夕啟動的舊城改造中,內史第的前兩進被拆除,最後一進則被修復為黃炎培故居。2010年起,浦東耗資1.2億元開展為期3年的內史第復建工程,重建了第一、二進宅院,恢復了老宅昔日的風採。

文物建築,不僅代表著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更能帶來旅遊人氣與更長遠的發展潛力。隨著文旅融合進程的加快,文保觀念的更新,除了那些雕欄畫棟的老宅子,「鏽跡斑斑」的老廠房也獲得了新生。工業遺存在審批後通過修繕利用,變得可遊可觀。

在楊浦大橋下的東岸濱江,浦東最具震撼力的工業巨構——有「亞洲最大容量散糧筒倉」之譽的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1995年啟用,不到10年就隨著濱江產業升級而停工。它作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建築,經保護與改造,以筒倉藝術中心的身份全新亮相,實現了從「天下糧倉」到「藝術集散地」的華麗轉身。目前,筒倉正在舉辦「四史」學習教育展,它與不遠處的浦東新區文保單位、由浦東開發辦公室改造而成的浦東開發陳列館一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參觀者。

民生碼頭往西2公裡,浦東新區文物保護點、始建於1862年的祥生船廠舊址,則變身為充滿歷史感和工業感的藝術商業空間「船廠1862」。回溯歷史,1925年11月建立的祥生船廠黨支部,這是上海機器業中第一個中共基層支部。在如今的1.6萬平方米的商業空間內,植入藝術品商店、汽車展示廳、江景文化餐廳、畫廊等業態。商業空間旁,還有一座800座的中型劇場——1862時尚藝術中心,成為前沿、時尚、跨界、創意演出的匯聚之地。劇場裡,原有的船廠結構、曲折的煙囪、幾何線條的支架、生鏽的鐵管、風化的混凝土柱子全都保留了下來,同時又進行二次改造利用,老舊的蒸汽管道被改造成空調和送風管、廢棄的舊工業材料被設計成標識牌,令人腦海中不時浮現百年前船廠工人忙碌的身影。歲月產生的鏽蝕美感,工人運動的紅色記憶,以合理的方式延綿至今。

在22公裡濱江東岸貫通工程中,還有眾多糧倉、煤倉、工廠車間等工業遺存,被改造為有溫度、有趣味的城市文化空間,成為市民感知浦東記憶、感受美好生活的載體。浦江東岸昔日的生產岸線,轉型為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昔日的「工業鏽帶」變身為「生活秀帶」。

明年,浦東還將繼續推動文物與文化旅遊相融合,深化「建築可閱讀」活動。一方面,有條件推動更多的文物建築免費對公眾開放,並且串點成線。在依託陳桂春住宅、黃炎培故居、張聞天故居等文物建築,推出行走陸家嘴、川沙古韻遊、紅色張聞天3條微旅行線路的基礎上,明年浦東將再推出一批經典線路,促進文旅融合。另一方面,將更新各處文物銘牌二維碼,豐富後臺數據資源,打造可隨身攜帶、沒有圍牆、永遠開放,並且可互動、可體驗、可參與的數位化博物館。此外還將探索建築可閱讀相關的文創產品開發,結合浦東文博講壇,推出建築月談、夜遊浦東文物點等活動。

率先出臺區級政策

做文保頂層設計的排頭兵

開發開放30年來,浦東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碩果纍纍。除了眾多不可移動文物外,浦東還擁有川沙、新場、高橋共3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新場、高橋老街、川沙中市街、大團北大街、航頭下沙老街、橫沔老街、六灶港共7處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以及康橋鎮沔青村這1處中國傳統村落。

儘管成績斐然,浦東文保工作由點及面,依然面臨著範圍大、數量多、水平參差不齊、監管困難等諸多問題。2019年,《浦東新區關於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作為全市率先出臺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區級指導性文件,《實施意見》的問世,完善了區層面文物保護工作的頂層設計,構築了各職能部門、各開發區、街鎮各司其職、上下貫通的保護工作格局。在街鎮屬地化管理考核方面,浦東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地方街鎮領導班子的考核評價體系。如果地方出現文物重大安全事故,將實施「一票否決」制。

根據《實施意見》,浦東明確了建立文物修繕工程資金補助機制,將文物保護修繕納入財政預算安排。按照「聚焦重點、搶救第一」的原則,以及文物受損程度、風險等級情況,區財政安排文物保護搶險加固和整體綜合修繕專項經費,結合實際,對產權在各級政府、企業、宗教場所、部隊以及個人的文保單位,分別明確了修繕出資渠道。其中對集體、私人所有文物的搶險加固資金,首次明確了補貼力度,按照級別補貼比例為40%至50%,以此充分調動各管理主體的積極性。

據統計,在浦東的435處不可移動文物中,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近200處。對於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有損毀危險,但是所有人不具備修繕能力,以及具有修繕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繕義務的情況,《實施意見》白紙黑字地給出了解決之道:由新區文體旅遊局委託浦發集團先行墊資進行搶險加固,相關墊資由新區財政局按照審計金額予以償付。浦發集團將依法行使相關資金追索權利。

《實施意見》還明確了關於新增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的標準和流程,同時開展全區不可移動文物的「一點一冊」編制工作。《實施意見》還健全了日常文物安全巡查制度,建立聯合機制,並嫁接城市運行管理工作既有成果,將文保單位技防設施設備納入全區「雪亮工程」,安排專門管理平臺,提升技防水平和管理服務能力。

此外,浦東自2018年起啟動了文物平安工程,進一步提高日常文物安全巡查工作的精準化和便捷化,對全區的不可移動文物逐步布設公共視頻系統,實施應用文物安防先進技術和裝備,完善人防與技防相結合的防控體系,將實現對全區文物的遠程控制與展示的「一鍵巡屏」。

著眼於未來,新區文體旅遊局還將以5年為周期,組織對全區文物的文物價值、保存狀況、危險等級等進行全面評估。文物價值發生明顯變化的,將依照《上海市文物保護條例》有關規定予以升降級或撤銷。新區文保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浦東將著力解決威脅文物本體安全的因素,確保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不留失、不破壞,將文物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保存好、傳承好。

文字:曹之光

攝影:鄭峰 倪竹馨

編輯:吳燕

* 轉載請註明來自浦東發布官方微信

相關焦點

  • 【瓣瓣同心·攜手共進】老廠房變身「網紅」打卡地,北京城市副中心...
    央視網消息(記者 劉暢):「我們的目標,就是把這片老廠房打造成『網紅』打卡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張家灣設計小鎮北京未來設計園的工作人員指著已眼前煥然一新的園區,興奮地介紹著。
  • 變身網紅打卡地!洛陽這些舊廠房的華麗變身,創意園區令人驚豔
    在洛陽有很多老舊廠區通過創意改造,華麗變身成為文藝街區,成為了城市特別的存在。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看看這些老舊廠區的華麗變身記吧! 一、洛陽天心文化產業園◆◆前身:國機重工(洛陽)建築機械有限公司廢棄的老舊廠房,中國第一臺壓路機的誕生地◆◆面積:整個園區佔地約180畝,建築面積約5.7萬平方米
  • 上海城市更新:武夷路飛樂音響老廠房將變身文化創意工作園區
    上海城市更新:武夷路飛樂音響老廠房將變身文化創意工作園區 好消息!小編從上海市浦東、長寧獲悉,這兩個區即將實施各自的城市更新項目分別為「城中村」改造項目以及文化創意工作園區改造項目!
  • 老舊廠房悄然變身,打造南寧「798藝術區」
    網紅取景地備受追捧。1996年,原南寧絹紡廠因絹紡行業的衰敗而宣布破產,它給人們光輝回憶的同時,還留下位於石柱嶺的那片廠房建築。隨著人去樓空,常年無人修繕、打理的廠房建築也逐漸失去昔日的光彩。變身:老廠房打造成南寧「798藝術區」「塗鴉水塔」、「藝術中心」、「工業文化長廊」……2019年元月,南寧絹紡廠原址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呈現在市民面前。它的悄然變身,得益於百益上河城項目的精心規劃、打造。
  • 老廠房變身 高顏值+文藝範 重慶天府后街文創園開園
    老廠房變身 高顏值+文藝範 重慶天府后街文創園開園 2020-11-09 17:2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老廠房變身時尚休閒新坐標 歐尚創意園明日開業
    歐尚創意園位於甌海三溪工業園康宏東路2號,屬於老廠房「退二進三」改造項目。該項目於2015年6月啟動改造,投資規模為1.2億元,佔地面積達1萬平方米,總建築規模為2萬多平方米。定位為文化企業、展覽展示、娛樂休閒、特色配套於一體的創意產業園,是溫州民資在創意文化產業的又一探索。
  • 蘇州古城文創園花開遍地 廢舊廠房「變身」熱門打卡地
    本報訊 園外蘇州人民路車水馬龍,園內「老瓶裝新酒」別有洞天。2019年12月31日,蘇州市姑蘇區藍·芳華文化創意產業園舉辦開放日活動,一個幾乎被廢棄的破舊廠房搖身一變,成了有設計感的文化創意園,引人矚目。
  • 「紅領巾」變身「小紅軍」,打卡仙居網「紅」地
    近年來,姚岸村將紅色元素植入村口景觀點、「鄉愁記憶」主題文化中心、廊橋、標誌標牌等,和仙居縣委舊址紀念館、紅色體驗基地、慈孝文化園等紅色元素串點成線,形成一條長約6公裡的紅色記憶走廊,成功打造姚岸村最具特色的紅色文旅景觀。
  • ...有馬場、老廠房變身健身房……上海市民轉角遇到「都市運動中心」
    ,在市區留下不少老廠房。老廠房有的直接進行房地產改造,有的發展為2.5都市工業,還有相當多一部分被改造成創意產業園。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欒峰一直研究城市創意園區改造和更新,他告訴記者,從2004年到2006年是制度建設的過程 ,隨著一系列政策出臺,小微企業在園區註冊。「老廠房建築有多層框架結構,適用性強,依託老的物業管理,房租較低,成為培育創新產業的重要載體,也符合城市內部功能發展。」
  • 陪伴了老廣60多年!市二宮將「大變身」!
    不知不覺市二宮已經陪伴了老廣60多年改造後的市二宮將會「大變身」!綜合性文化娛樂中心這裡的體育館、電影院、歌舞廳都承載了不少老廣們的回憶一直是幾代人鍛鍊、消遣的好去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市二宮裡低矮的建築職工國際標準交誼舞廳 該舞廳將是繼已拆除的藝苑歌舞廳之後廣州唯一的國際標準交誼舞廳那些年一起去過的市二宮當然,除了藝苑歌舞廳市二宮也有很多老美食值得打卡
  • 這幾個網紅打卡地,你去了嗎?
    這兩年,老廠房舊倉庫經過改造悄然變身為靚麗的建築和街區。裝修復古,文藝感爆棚,吸引無數人周末拍照打卡,實力詮釋城市的創新創意活力。今天,小編帶你雲打卡,去新晉網紅地,體驗不一樣的文創園區。北倉文創街區,是重慶必去的打卡點之一。「江水有北,結瓦成倉」。對比鵝嶺貳廠,這裡顯得溫柔安靜。它不是最具話題性的,但一定是最具生活氣息的。從入口處起,花園柵欄、燈籠樓梯、復古茶具,到小店裝飾,寫滿了故事。
  • 富陽舊造紙廠房變身藝術園
    富陽舊造紙廠房變身藝術園浙美·江堤藝術園,以存量造紙工業廠房為藍本,在最大限度保留歷史痕跡的前提下,用藝術的表現手法讓工業遺存重新煥發生機,成為一個集藝術智造體驗、藝術農業觀光、藝術教育培訓、藝術陳設展覽為一體的綜合文創園區。近年來富陽主動對接之江文化產業帶與詩路文化帶的規劃建設,緊緊圍繞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的目標,結合區位優勢和山水資源優勢,不斷推進重點文化項目落地建設。
  • 廈門湖裡打造影視產業發展福地 老工廠將變身影視「夢工廠」
    原標題:湖裡打造影視產業發展福地 老工廠將變身影視「夢工廠」 (本組圖/記者 林銘鴻 實習生 陳鷺彬攝) 昨日上午10點,湖裡區殿前街道萬利達工業廠房內,掌聲陣陣,熱氣騰騰。在這裡,人們迎接一座新影視文創園的崛起。 廈門·永青樂竺影視文創園正式啟航!這是去年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在廈門成功舉辦之後,正式落地生根的大型影視文創園之一。 它將由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廠房改造而來,項目啟動後改造工程將第一時間啟動。
  • ...老建築變身活潑的文化新空間,書櫃、書桌、書籍甚至玻璃……都...
    高橋鎮黨委負責人與韓可勝的想法不謀而合,用這座老建築做成以國學為核心的有特色、高水平的文化空間。作為改革開放後上海批准的第一個書院,上海江東書院正好需要一個門當戶對的空間。高橋鎮政府隨即對這所建築進行了修繕,2016年7月,上海江東書院總部入駐,一個公益性的公共文化空間應運而生。如今,沿著清水漣漪的高橋港,沐浴濃密香樟,穿過街心花園。
  • 順義這處100畝舊廠房,將變身「德雲社」
    本報訊(記者 王佳傑)北青社區報記者昨日從區文旅局獲悉,北京德雲社影視製作有限公司項目,將落戶北京空港國際倉儲有限公司閒置老舊廠房。項目總佔地面積近100畝,建築面積23313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公司註冊。此外,區電影放映服務中心內閒置的小劇場,有望改造成「德雲社」旗下麒麟劇社,以成熟運營模式實現空間再造。
  • 阜陽一廢舊老廠變身高端文化創意產業園 9月或運營
    據潁州晚報報導,高高聳立的煙筒,別具韻味的老廠房,這些曾在上世紀伴隨一代人成長起來的記憶,將變身為充滿文藝氣息的藝術區。其實這是一個利用廢舊廠房改建的項目,位於阜城潁上南路,建成後將成為我市首個由廢舊老廠改建而成的高端文化創意產業園。目前改建工作正在進行中,預計今年9月投入運營。
  • ...老廠房、舊倉庫被「激活」,申城一農工商超市也將變身為創意園區
    隨著一幢幢老廠房、舊倉庫被更新為活力社區,今年3月底,位於打浦路603號農工商超市大樓將變身為一個文化創意園區,這裡便是8號橋第五期項目,有望被打造成為上海城市更新的新範本。廢棄超市大樓華麗變身農工商超市所在大樓的主體結構為框架結構及鋼結構,建築原始形態凹凸不一,造型複雜,缺少整體統一性;從周邊環境角度來看,建築原有顏色較突出,與街景不能和諧統一。
  • 變身「網紅打卡地」,北京這些曾經的國營農場,不一樣了
    路徑 1「奶瓶子」轉型創新工場萌趣的機器人景觀小品,工業感十足的奶牛藝術雕塑,熱情澎湃的「創新號」奶罐列車,66個立式奶罐和4000米管道組成的園區大門……工業風與人文藝術感交融的E9區創新工場,成為北京老舊廠房變身文創園的新
  • 漳州薌城:昔日老舊街巷 變身「網紅打卡地」
    ▲鹹魚市改造前後(左為改造前,右為改造後)  昔日老舊街巷變身「網紅打卡地」  黨建引領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漳州薌城街巷亮麗整潔暢通  昔日,薌城區多條破敗、昏暗、排汙不暢的街巷,經過改造後,華麗變身為「網紅打卡地」。  1 金悅巷破舊內巷煥然一新 遊客駐足「打卡」  金悅巷位於薌城區天下廣場美食街內巷,毗鄰薌城區東南商貿城和沃爾瑪購物廣場,建成至今已有近18年。巷子兩側有70多間店面,店面售賣各種商品和閩南風味小吃。
  • 李子壩今年要變身!三層馬路首開區今年要開街!
    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作為近幾年重慶最熱門的打卡地之一